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潘宗光教授: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日期:2021/11/11 17: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道德“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潘宗光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期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十八年,香港大学教授及理学院院长前后共二十二年,深深体会到教育,特别是佛陀的教导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必需与全球同步,平衡愈来愈受国际重视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今天,中国经济起飞,硬实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彰显,树立起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软实力”刻不容缓。深具中国魅力的“软实力”,它的活水源头来自五千年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它渗透了中国儒丶释丶道三家思想,是中国“软实力”的根源。因此培养儒、释、道三教人材,特别是青年一代的弘法人材,对国家的未来意义重大。

“软实力”一词,源自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约瑟夫•奈(JosephNye),他提出的“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丶价值观念丶国民素质丶文化传统丶和国际影响力与形像等。这是相对于“硬实力”如学识丶技术丶社会地位丶经济丶军事力量等而言。例如,今天大学教育主要分为两部份内容:1.教学:传授知识丶启发创意丶和分析能力;2.科研:创新知识丶和技术转移;我们统称为“硬实力”;道德文化、人文关怀等统称为“软实力”。

今天,愈来愈多国家把“硬实力”建基“软实力”之上,即是把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建立在坚实的道德文化基础上。从佛教的角度来说;道德文化的作用在于洗涤心灵。佛者觉也,觉者––心灵的觉醒也,即心是佛,佛教就是心灵觉醒的教育,佛法就是心灵觉醒的方法。

六祖坛经指出“佛法僧”的意义与洗涤人心的功能: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凡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心灵觉醒的教育才是一切国家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它将影响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国家形象,和国力盛衰。

佛教经过二千五百年辗转流播,在中国演变成五派十宗,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传授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心地法门”,开演“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只有正心诚意,懂得“心”的人,才能“安心”和善用其心,洞察社会各种现象的成因、规律、和对治方法。所谓“心平则天下平”,治心乃治国之大本,和谐世界必需从心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儒丶释丶道或其它宗教,都把“道德”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内涵。“人格品德”的培养,儒释道三家的方法包括:佛家的八正道和六波罗密;儒家的“诚意丶正心丶修身、齐家丶治国丶平天下”;和道家的“修德明心”。三家的共通点在于“修心”,现代术语叫“自我管理”。佛家“明心见性”、儒家“修心养性”、道家“识心见性”,都离不开“心性”二字。“心性”乃三教之“共通点”。

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党十七大曾号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胡锦涛主席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受到全国重视。“八荣八耻”包涵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风气的指引。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人民道德的规范,也是一种软实力,平衡今日经济和物质高度现代化的硬实力。

“八荣八耻”正好与佛家的“八正道”精神相呼应。

“八正道”的:正见丶正思惟丶正语丶正业丶正命丶正精进丶正念丶正定,正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需求,作为纠正社会风气,净化人心的指引。

学佛修行,实质上即是完善人格。太虚大师提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印顺导师进一步发挥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推演成“人间佛教”的理想,在《妙云集•人间佛教》中指出:“施、戒、禅、慧都不离开人类的道德,净化身心的体验。从佛出人间的意境中,一重人间,一重佛道。这,我们称为人间佛教,不是神教者的人间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间正行而直达菩萨道,行菩萨行而不碍人间正行的佛教。从来所说的即世间而出世,出世而不碍世间,今即称为‘即人成佛’,成佛而不碍为人。成佛,即人的人性的净化与发展,即人格的最高完成。”

学佛就是学做人,人格的最高完成,即是的儒家“止于至善”,道家的“返朴归真”。儒家在《大学》篇开章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是人格道德的完成,一个人的修养万善无亏,达到圆满究竟的境界,在佛家称“人成即佛成”;在儒家谓之圣人,在道家谓之至人或真人。三家的教育方法如百川贯河,儒家教学有“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佛家有“八正道,六度万行,五戒十善,四弘誓愿”,道家有“修德、炼己、持心”,正是殊途而同归,一至而百虑,。

无论称之为“止于至善”、“人成佛成”,抑或“返朴归真”,道德人格的最高完成其实是一种“全人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理想,教育的目标,除了传授知识学问,专业技能,还需包含“人文关怀”,道德责任,理想的教育需要全方位培养出诚实善良,身心健全的国民。

佛家明心见性,特别注重提升智慧与慈悲,它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像无量光明,能除黑暗,扭转社会歪风。佛教的最高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谓佛教。”也恰好作为社会规范的总纲领。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必需重视佛教教育,它是社会建设的基建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弘扬佛法,巩固道德文化软实力,是一项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基建工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尤其是在青年人中推行,使它科学化,现代化,和通俗化。

因此,在学校特别是大学,设立佛学系,成立青年佛教协会或社团,培养法理圆融,有理想抱负的青年人,让青年人接引青年人,十分重要。这样,弘法利生的事业,得以薪火相传,和谐社会,得以建立。

当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还应加强在“社会教育”中,发挥净化社会道德人心的作用。“社会教育”主要透过两大管道:一、传媒的舆论导向;二、文化艺术的价值导向。这些,包括报章、杂志、电视电台、电影、动画片等。

目前,哗众取宠,假大空,色情暴力的报导和信息时有所闻,掀起社会歪风,毒害国民,必须加强对传媒和文艺工作者的佛教教育,使他们认识“身、口、意”三业不净所可能带来的恶果,和因果律报应不爽的事实,自动自觉的提高在职业道德,行为操守上的水平,使业者意识到,每个人在本身的岗位上,除了“立功”之外,还要注重“立德”、“立言”和社会责任;把社会舆论、社会思想、和社会潮流导向积极善良。

这是佛教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容忽视,它对整体社会,尤其是年青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从三鹿事件,以至假食品,伪资历,伪钞票等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我们明白到道德诚信,对于国家建设,社会规范,人民素质的根本性影响,优秀的“道德软实力”展示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更是订立一切规章、制度、法令、家规、国法、和一切守则的根本依据,是安家立国之大本。这是佛教对建设社会道德“软实力”的重大贡献。

本人相信透过净化人心,将可实现人间净土,达至国泰民安,世界和谐,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丶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丶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丶有比爱自己还要宽广的“博爱”;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学荣休校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教授:十二因缘 

 潘宗光教授:空 

 潘宗光教授:如何推动佛教教育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下) 

 潘宗光教授:我所认识的佛教(上) 

 潘宗光教授:出世心·入世事 

 潘宗光教授:潘宗光教授谈佛教与科学(访谈实录) 

 潘宗光教授: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践 

 潘宗光教授:著作摘录 

 觉真法师: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潜心学佛 

 科学家潘宗光教授亲述学佛体会 

 著名科学家潘宗光教授应邀在北大做《佛教与科学》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