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日期:2021/10/2 16: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瑜伽行派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派别。瑜伽行派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原因。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对世界是空的本性有着透彻的说明,深化了佛学的缘起理论。然而,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解脱成佛,空与成佛又是怎样的关系?中观学派对众生成佛的根据,也就是佛性问题说明不足,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解释不够,这些体现在实践层面,就容易产生虚无主义,即“恶趣空”的倾向。基于这样的因缘,公元3—5世纪,出现了一批特别重视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性以及成佛问题的经典,包括《大方广如来藏经》、《佛说不增不减经》、《胜鬟经》、《解深密经》、《入楞伽经》等。从当时社会背景来看,其时正是印度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佛教得到了封建贵族和商人的支持;良好的经济状况,又为进行深入的哲学探讨创造了条件。在佛教创立以前,古印度就有瑜伽派,他们的修行方法为佛教所吸收。瑜伽,意为“相应”,指一种观悟真理的修行方法。大乘瑜伽行派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又因其理论上主张“万法唯识”、“识有境无”而被称为“大乘有宗”。

代表瑜伽行派思想的主要经论有《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无著的《摄大乘论》,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学派的创立中也起了极大的作用。瑜伽行派的思想特色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在义理层面解释宇宙人生的本质,说明众生成佛的依据。该派特别注重概念的深化与创新,建立了唯识无境、八识与种子,三性三无性、转识成智等学说,并善于运用因明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从世界观、认识论到解脱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极大地增强了佛学的理论说服力。

瑜伽行派对“识”有着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八识”与“种子”说。根据瑜伽行派的理论,能够变现万法的“识”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梨耶识(亦译为“阿赖耶识”、“阿刺耶识”等,意译为“无没识”、“藏识”等,又别称“种子识”、“异熟识”等)。其中前六识分别与人的感官(根)相对应,第七识末那识的意思是“恒审思量”,它的主要职能是执持阿梨耶识为“我”,有自我意识的含义,广义来说,一切“无明颠倒”也都发生于此识,因此也称“染污识”。八识中的阿梨耶识是最根本的,它是万法的总根源。阿梨耶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八识在发生作用的时候,分别有能缘与所缘两个方面,即能见的“见分”和所见的“相分”,起返照功能证知见分作用的“自证分”和确证自证分的作用的“证自证分”。人生历劫的经验沉淀储存在阿梨耶识中,当这种经验或者说习气成为引发同类事物作用的原因时,就叫做“种子”。阿梨耶识中含藏着变现世界万法的各种种子;种子发生作用,显现万法,叫做“现行”。而所谓的万法只不过是阿梨耶识中种子的显现,因此万法的存在均离不开阿梨耶识。

瑜伽行派思想的根本命题是“唯识无境”。“唯识无境”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无境具体来说有两层含义。首先,人们关于世界的一切认识都由心识所变现,在心识之外没有真实的外境。他们观察到,不同的人对同一境界(对象)的认识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同一个人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说明“识,,不受“境”的制约,“境”随着“识”而变化;还有一些认识现象,如梦境、幻境或其他一些谬识,或无实境可循,或与实境不符,更可以证明,不是“境”引生“识”,而是“识”变现“境”。其次,包含并体现了瑜伽行派的整个修行观,即“转识成智”——通过修行,除去阿梨耶识中的杂染成分,而获得清净的种子。具体来说,即转凡夫有漏的八识成为佛的四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瑜伽行派从名言种子的角度阐发缘起,提出了“三性说”。三性指:一、遍计所执性,又作虚妄分别相、分别性,指对无实体的存在计执为实我、实法,而生起妄执之心;二、依他起性,又作因缘相、依他性,“他”,即指“众缘”,意谓万法皆依众缘而生起;三、圆成实性,又作第一义相、真实相,谓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

瑜伽行派在方法论上,特别注重对佛教逻辑“因明”的运用。“因明”是一种推理证明的学问,起源于古印度正统婆罗门哲学派别关于祭祀的辩论,其中正理派曾以此作为他们学说的中心。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龙树全盘否定正理派的逻辑学说,瑜伽行派则出于辩论的需要而逐渐吸取并发展了古因明,使之成为驳斥外道、宣传教义的重要工具。

瑜伽行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无著与世亲兄弟俩。该派尊弥勒菩萨为始祖,相传无著曾上天受弥勒口授,回来后诵出了《瑜伽师地论》作为创立学派的理论根据。关于弥勒,佛典中记载他住在兜率天宫,曾从佛授记将继承释迦佛位于未来成佛。据一些学者考证,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一般认为,瑜伽行派的实际创始人是无著、世亲。他们生于北印度犍陀罗婆罗门家族,两人都从说一切有部出家。无著先修习小乘空观,感到不满,传说后来经弥勒指点而改信了大乘。世亲原来对有部的阿毗昙很有研究,曾著《俱舍论》,对小乘学说十分自信,反对大乘,后经无著的影响而改宗大乘。兄弟俩共同弘扬弥勒的学说。世亲的继承者有亲胜和火辨两家。亲胜一系有德慧、安慧等人,史称前期瑜伽行派或唯识古学,又因其否认“相分”的真实性,并认为“见分”也无其行相,故亦称无相唯识派。中国南北朝时期菩提流支和真谛所传的主要就是这一系的思想。火辨一系的继承人有陈那、护法等,这一系比较重视因明的研究,被称为后期瑜伽行派或唯识今学,又因主张“相分”真实有体,“见分”取“相分”为境时,“见分”上会生起“相分”之行相,故亦称有相唯识派。由唐玄奘传人并据以创立唯识宗的主要是这一系的思想。

瑜伽行派的理论学说经玄奘西行求法而系统地引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法相唯识宗。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