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法师: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日期:2021/9/29 14: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净慧

  我们的佛学院办学的大政方针、大方向,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有渊博宗教学识和宗教修养的、深受广大信教群众拥戴的宗教教职人员。这是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学僧毕业以后,还是要以这个方向作为我们弘法利生的毕生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佛学院办学总的目标、总的方向政府有明确规定的,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从佛教院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目标出发,就是“四、八”方针。四个字:信、戒、学、修;八个字: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我感觉到这个“四、八”方针在我们佛学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学的精神、六和的原则宣讲不够,落实不力。像这样一些主观上的努力到不了位,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当然,有些问题是来自佛学院方面的,也有来自学生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从学生方面来说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存在。首先,因生源不足,迫使佛学院降低要求吸收学生,致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信仰素质、文化素质难以名副其实。其次,因社会环境的某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学院管理的难度,比如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和不适于僧人了解的色情、武打等内容,一般人视若等闲,但对僧人的修学则是极大的障碍。第三,因僧团情况比较复杂,学僧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也造成管理上难以把握。像这样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佛学院的管理层。当然,在管理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远不只此,但是仅仅这些问题要在短时期内求得解决也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如此,办佛学院的出路是什么呢?要办好河北省佛学院的出路,还是要在贯彻党和政府规定的宗教院校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坚持信、戒、学、修的四字纲宗和“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八字方针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实。这些原则是僧伽教育自始至终的指导思想,这些原则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了从根本上加大贯彻落实“四、八”方针的力度,为僧伽教育创造优良的内部修学环境,我觉得我们寺院内部当前要认真抓好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这个“四化”是思想建设方面的工程,是精神建设方面的工程,是关系到当前我们佛教特别是僧团应当发扬什么、应当坚持什么的大问题。这“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下面我就这“四化”的具体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是指僧团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不能偏离传统丛林的大方向。传统丛林的早晚功课、二时斋供、半月布萨诵戒、结夏安居、禅七净七、讲经传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挥其摄受大众、凝聚人心、传承文化、落实修行、树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团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极现象的继续滋生蔓延。 道风要坚持传统化,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我们姓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来适应我们今天的环境。如果把传统丢掉了,只谈适应,就没有任何意义。今天,我们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么样适应?就是要我们爱国守法,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句话,就是要爱国爱教,这就是我们的适应。从什么地方适应?从我们和尚的身份,从我们和尚的本分,从我们和尚的清净庄严的僧格,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如果说你没有一个清净庄严的僧格,那也就无所谓适应不适应。所以,我们的道风建设一定要坚持传统化,不要丢掉传统。

  二、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是指寺院和僧团在落实教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戒为师”的大原则不动摇,依律摄僧,以法摄众。佛陀临涅?的时候,阿难请问佛陀:“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陀去世离开我们了,我们以谁为师啊?” 佛陀慈悲地告诉阿难,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佛离开大家时,大家“以戒为师”,就还像佛陀住世一样。所以,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就是要强调“以戒为师”。 僧团因时因地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律制,僧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戒律止恶行善、防非离过的精神,在具体的管理运作过程当中落实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大目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管理办法是戒律与清规相结合的双轨机制,这也是管理律制化的方向,要认真坚持不动摇。

  三、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时刻关注普通信众,要关注平民百姓,要关注寺院周边的群众,要关注来寺游览参观的每一个人。这四个方面的人是寺院的无尽宝藏,是整个佛教的资源优势,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面对这些人,面对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结缘、宽容。出家人既不能成为以清高自命的学者,更不能成为像腰缠万贯的大款,当然也不能有官气。出家人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作众生的仆人。佛教不是我们僧人的专利品,也不是我们先入门的佛弟子的专利品。佛教是大众的,佛教是九法界众生共享的一种教法。所以,我们的弘法工作一定要敞开大门,一定要打破局限性,一定要坚持走大众化的道路。 坚持大众化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一切为大众着想,为大众作奉献,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精神落到实处。

  四、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是指僧团或者寺院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规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住、用陈弃药。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圣道,故此四法又名“四圣种”,四种成就出世圣贤的种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中国和印度国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异,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丢。每一个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要提倡清贫的生活作风,要提倡劳作与修学并重的生活作风,要提倡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风。我们要力戒浮华奢侈之风,要力戒讲排场、摆阔气之风,要力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风,要力戒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之风。总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传道之士,要摆脱一切有碍清修、有碍道风建设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风,防止僧团学德的滑坡、素质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个大问题,我们的一切设施是为大众准备的,要与大众共享,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佛法是大众的,佛教是大众的,寺院是大众的。离开了大众的参与和成就,我们一无所有。这就是因缘法,我们要懂得随缘而住,随缘而作,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万事随缘,轻安自在。对我们柏林寺来说,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修庙、建庙,一直在搞基本建设,一直在从事硬件的建设。那个时候的生活比较艰苦,那个时候不仅是过着平民化的生活,而且比平民化还要平民化。现在可以说柏林禅寺已经是万事俱备。大家在这里生活,用禅堂的话来说,“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事不操心,十指不点水”。我们要经常思考,我们的生活比大众怎么样?是有差距,还是有超过,还是与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保持平衡?我们对于一切设施和设备,都不要过分的讲究,都要保持平民的特色。特别是我们的寺院处在乡村,处在一个经济比较滞后的小县城。赵县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整个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那么,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想到我们要过一种比较艰苦的生活,比较简单朴素的生活,比较平民化的生活。这四点在柏林寺用得着,学僧毕业以后,离开了柏林寺更是用得着。这是贯彻“信戒学修”办学宗旨的具体化。这四句话没有离开“信戒学修”的宗旨。

  坚持僧团的四化原则,然后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这四句话,我们毕业的学生用得上,在读的学生用得上,我们寺院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在座的所有居士,都用得上。

  首先,我们佛弟子,就要不断地来强化我们的信仰意识,要提升信仰,让信仰生根,让信心有力量。信心能生根,信心有力量,才能真正地克服我们在学佛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烦恼和魔障。

  第二,不断强化归属意识。我们当了和尚,我们信了佛教。当了和尚,要以僧团作为我们的家。在家的居士,要以教团作为我们的家。教团是由七众弟子组成。有这种归属意识,我们才真正觉得,作一个佛弟子很光荣,作一个佛弟子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要让我们的信仰边缘化,不要让我们的生活边缘化,不要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边缘化,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如何养成僧格,如何融入僧团。

  第三,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信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能够做和尚,成为僧人的一分子,成为僧团的一员,这是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是我们过去生中种了无量的善根,才能够在此生此世成为僧人,一定要有这种难遭之想、难遇之心、希有之心。要觉得我们做一个出家人,很高尚,很神圣,很了不起,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大众怎么能看得起我们?我们要晓得自尊自爱,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自己对自己没有要求,社会人士对我们只会唾弃,和尚不像个和尚,衣着打扮俗气,说话做事俗气,社会人士哪能看得起我们?那种俗气,不是今天社会人士对我们僧团的要求,更不是党和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我们的要求。党和政府希望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在佛学院学习的宗教教职人员,要有较好的、较高的宗教修养,要有较深的宗教学识造诣。要求每一个宗教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当中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带领广大信教群众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如果我们自身的形象不好,你能够起什么作用呢?你带僧团,你带信教群众走,你别把人家带错了路。所以,要有一种神圣的意识,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

  第四,要强化责任意识。出家人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佛教的兴衰,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责任。这种责任意识,靠我们平常一点一滴地来养成。不是说我们走在大街上,能够给大家讲一通,我们在弘法利生,那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那固然也是,但是不仅仅如此。我们住在寺院里,住在佛学院,把桌子擦干净,把地扫干净,把玻璃擦干净,把衣服洗干净,把胡子刮干净,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的体现。因为只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够养成责任意识,最后才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责任意识。爱国也好,爱教也好,都是从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看到哪个水龙头坏了,水在滴呀,应该马上关好,如果关不好,还在继续流水,我们马上要报告有关的管理人员,赶快把漏水的水龙头修好。因为节约用水,不仅给寺院节省钱,也是给我们人类,给我们这个地球做贡献。一定要把很小的事情和很大的事情联系起来,那才是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这就是讲,要坚持四化原则,不断强化四种意识。

  此外,要求我们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要继续培养和巩固道心,这是一辈子的事情。道心是根本,没有道心,知识学得再多,不能在行动上落实,那就是空话了,跟学世间的知识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言和行脱节。作为佛弟子,就要反此而行之,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一致,解和行一致。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培养和巩固我们的道心。

  要提高做学问、做工作的能力。你们现在已经毕业了,应该说做学问摸到一点门路了,做工作,也有一些能力。但是学无止境,诸法无住,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做学问的能力,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道心是本,工作学问的能力是用。或者说,道心是体,能力是用。有体有用,才能够真正地为弘法利生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四个坚持”的提出,“四化工程”的提出,的确是有感而发。近年来,我南北东西走了一些地方,大小活动参加了不少,也接触了不少人,有许多有益的见闻。闲坐山庵,每有所思。当前我们佛教有很好的机遇,也潜伏着相当严重的危机。作为一个老人,走了许多路,经历了许多事,居安而思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僧人默守清贫、修德讲学之风盛行的时代,就是佛教兴旺发展的时代;每当僧源失控,僧人素质低落,僧人生活腐化,不务正业、戒律松弛、管理力度疲软的时代,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时代,就是“法难”即将到来的时代。一部中国佛教史,一部世界佛教史,有相当篇幅是描写佛教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出家人要成为续佛慧命、光大法门的佛门龙象,不要成为玷污法门、埋葬佛教的一代罪人。我看到佛教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很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来自教内外的严重挑战,所以讲了以上的一些意见,一则自勉,一则共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有危机感,时刻有临深履薄的自觉性,在落实生活禅和建设平民佛教的理念上狠下功夫,才能化险为夷,使僧团立于不败之地。

  学僧在学习期间既要总结所取得的成绩,也要找出差距。

  在成绩方面,首先是信仰和道心上的进步。河北省佛学院的宗旨就是信、戒、学、修,这既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教学内容的纲领。河北省佛学院的一切教和学都要围绕这四个字展开。这四个字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哪一个班次,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达到“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目的。“养成僧格,融入僧团”,这八个字看起来轻描淡写,做起来是我们每一个出家人一生的事情。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养成一个圆满的僧格,能不能够真正地融入僧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在道心上有进步。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修行活动,因为过去打禅七,我每天都在禅堂,我也看到他们每一天每一支香都能坚持,而且坐得稳稳当当、像模像样的。修行怎么样那是每个人内在的事,至少表现在威仪上有一种道气,那是大家共同看得见的,那是一种他受用。所以说在佛学院学习,不管是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画像,都是在给自己写历史,都是在给自己写评语。希望我们在读的各位同学,不管是大专班、中专班也好,预科班也好,都要记住我这个话,一定想要做一个好和尚,做一个像模像样的和尚。年纪大的可能有自觉性,年纪小的可能就没有自觉性,或者自觉性不强,有时候还会故意地作点调皮的动作。我想那不好,那首先是对自己的形象有损害。因为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因果的。有些因果是现在的事,有些因果是未来的事。因果是从当下这一刻往未来延伸,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第二,学业上的进步,这个是靠平常学习的自觉性和钻研精神。第三,在参与学院、寺院管理教学上的进步。学业上的进步是理论上的提高,参与教学和管理是实践上的提高。学佛不仅仅是学知识,学佛是要学以致用,是要用在修行上,用在指导我们做好寺院的管理、做好佛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上。

  学僧们还应该找出差距。这个差距并不是他们本身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佛学、修行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要有这个起心动念,我们马上就落后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上永远不能满足;在修行上永远不能停步;在思考问题上我们永远都要随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不断地找出答案。所谓的差距,我想要说三句话,一句话叫作“菩提路遥”。我们修行这条路很遥远,不能停步,一停步我们就落后了。第二句话,是“学无止境”,因为学无止境,所以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第三,就是“诸法无住”。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日新月异,我们的思想应该怎么样呢?也要不断地有所突破,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有所发展。如果我们的思想停滞不前,以一种停滞不前、凝固不化的思想去面对无住的万法,我们就会落后,我们就会起执著,我们就会有烦恼。诸法无住,我们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我们要不断地有所突破,不断地有所进步,才能够不断地克服我们自身的局限和障碍。所以,我们要找出差距。总结成三句话,就是菩提路遥、学无止境、诸法无住。

  (据净慧法师在河北省佛学院的三次开示整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