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广锠教授:《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日期:2021/9/26 9: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祖堂集》中的“西来意”

方广锠

《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

《祖堂集》是我国现知最早的禅宗语录集,“西来意”是禅宗的第一等公案。本文拟欣赏《祖堂集》中的“西来意”,尝试探究其深言微义。

一、最早出处

从《祖堂集》的记载看,“西来意”这一公案出现得甚早。

《祖堂集》卷三“老安国师”条载:

坦然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旨?

师曰:何不问自家意旨?问他意旨作什摩?

进曰:如何是坦然意旨?

师曰:汝须密作用。

进曰:如何是密作用?

师闭目又开目。坦然禅师便悟。

同卷“怀让和尚”条也记载此事,称怀让颇为出家多年,未契真理而感慨,“时有坦然禅师,睹让嗟叹,乃命云游博问。先知至嵩山安和尚处,坦然问西来意话,坦然便悟,事安和尚。师乃往曹溪而依六祖。”(第141页)

上面两条记载偏重于着录禅师们的交接要点,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交待得不很清楚。《五灯会元》的相关记载则称,坦然、怀让一起到嵩山参见老安,坦然于西来意话有悟,便留侍老安;怀让未有所得,便南下曹溪,依止惠能。

从上述记载可见:第一、“西来意”的完整表述应为“祖师西来意旨”。意为“菩提达摩从西天来到东土的宗旨”。《祖堂集》中经常把“祖师西来意旨”简称为“祖师西来意”、“祖师意旨”,乃至简称为“祖师意”、“西来意”、“祖意”。有时禅师们为了表达特有的意趣,也称“祖师玄旨”、“西来密旨”、 “祖师西来的意”等。第二、这一公案最早出现在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老安所在的嵩山,由坦然向老安提出。坦然,生平不详。老安,即慧安(582~709),荆州支江(湖北)人,俗姓卫。义称道安、人安。为五祖弘忍十大弟子之一。贞观年中,于黄梅山参谒五祖,遂得心旨。其后在嵩山传法。后代禅宗以六祖惠能为正统,则这一公案,最早由禅宗的旁支提出,在旁支中也甚为盛行。《祖堂集》卷三《鹤林和尚》条:“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会即不会,疑即不疑。’师却云:‘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第104页)同卷《先径山利尚》条:“问:‘如何是祖师两来意?’师口:‘汝问不当。’曰:‘如何得当?’师曰:‘待我死,即向汝道。”’(第104页)鹤林和尚、先径山和尚都是牛头宗门下徒子徒孙。第三、对于坦然的提问,老安没有正面同答,而要坦然反躬白寻。老安的回答,不答而答,答而未答。对于坦然的步步追问,老安最终采取绝言示意的办法。应该说,禅宗在这一公案上的基本态度,在它最早出现时已经具备。第四、按照禅宗灯史、语录的记载。这一公案最早提出时,以怀让日后成就最高,名气最大。他培养出弟子马祖,开创临济、沩仰两宗。但在当时的嵩山现场,老安、坦然两人最终晋至主看主的境地,而怀让却始终在一旁糊里糊涂地宾看主。在此我们看到佛教应时应机的魅力,这也正是后代禅宗五家分灯的原因之一。

二、是伪问题吗?

《祖堂集》中涉及“两米意”的公案共约30多则。问学僧的问话固然各有千秋,禅师的回答更是千姿百态。其中不少禅师,面对这一问题,往往表现出拒绝予以回答的姿态。如:卷四《石头和尚》条:

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去!

僧曰: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第149页)

从这简洁干脆的语言,我们可以体会石头希迁那直截了当的风格。而以禅风峻烈为特点的黄檗希运则对问话僧更不客气。卷十六,《黄檗和尚》条载: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打之。(第613页)

也就是说,提这样的问题,在黄檗希运那里是要挨打的。当然,《祖堂集》时代,像希运这样动辄抡棍棒的禅师还是少数。更多的禅师采取另一种拒绝的方法。卷十六,

《石霜性空和尚》条载: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如人在百丈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我则为答西来意。(第619~620页)

既然提问题的学僧没有空手从百丈深井爬出米的能耐,也就没有听取答案的资格。有的禅师还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卷七《严头和尚》条载: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移取庐山来,向你道。(第272页)

问话僧并没有神通,如何能够把一座庐山搬来?老和尚也就不必同答这一问题。类似的公案还有卷八《龙牙和尚》条: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僧曰:石乌龟解语也。

师曰:向语者道什摩?(第333~334页)

老和尚提出“待石乌龟解语”这样一个从常理来说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但问话僧却说“石乌龟解语也”,亦即石乌龟已经解语,你提出的条件已经满足。问话僧这么说也有道理:既然砖头、瓦片都有佛性,石乌龟自然也可以解语。这时的老和尚怎么应付?老和尚竟说:“刚才说什么来着?”摆出一付装聋卖傻,宁肯赖账,也不同答的架势。

不过,老和尚的回答,看来也是看对象的。洞山良价面对云居道膺关于“西来意”的提问,马上不客气地责问对方,卷八载:

云居问洞山:如何是祖师意旨?

洞山答曰:忽有人问闯梨,阉梨作摩生道?

云居曰:某甲罪过。(第332~333页)

道膺(835~902),曹洞宗僧。蓟门玉田(河北)人,俗姓王。从洞山良价嗣法。后于云居山(江两建吕西南)开创真如寺,讲学三十年,人振曹洞宗风,是个非同一般的家伙。既然是个非同一般的家伙,那么,他的提问就不是不懂,而是别有用心。既然如此,洞山良价便毫不客气,执戟反击,云居道膺只好当场低头认错。

这么看来,“西来意”这个问题,似乎不但不应该同答,而且也不应该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那么,这是一个伪问题吗?从“祖师两米意旨”到“坦然意旨”到“密作用”,拐了儿道弯。那龙牙居遁禅师却是直接从这一公案得悟。卷八《龙牙和尚》条:

师问洞山:如何是祖师意?

洞山云:待洞水逆流,则与汝说。

师于言下顿承玄旨。(第331页)

龙牙居遁禅师(835~923),抚州南城(江两)人,俗姓郭。十四岁,丁吉州(江西)满田寺出家,复于嵩岳受戒,后游历诸方,参谒洞山良价,并嗣其法。其后受湖南马氏之礼请,住持龙牙山妙济禅苑。

龙牙居遁自己从洞山处因询问“西来意”而“顿承玄旨”,他却装聋卖傻。这是为什么?我们来对照一下洞山对龙牙的回答与龙牙对问学僧的回答:

洞山:待洞水逆流,则与汝说。

龙牙: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两人的回答,异曲同工。但龙牙当年听了洞山的回答,便“顿承玄旨”;而现在当龙牙用类似的答案回答学僧时,那学僧却自作聪明地来个什么“石乌龟解语也”。看米人的根机高下,的确存在很大的不同。面对这个自作聪明的问学僧,龙牙和尚用装聋卖傻来反拨,期望对方能自悟,真当得一句“老婆心切”。可惜痴汉依然不悟。

也就是说,就上述禅师们而言,这个问题并非伪问题,并非不可问,不可答。也的确有人通过问答从中得到启发,得以顿悟。但它绝不是表面看来这么简单。把握住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把握不住,五里雾中,磕磕碰碰。因此在外人看来,便显得如此玄妙,不可捉摸。仅管如此,为了得到解脱,还是有无数僧人执着地行走在这条险径上。上文提到严头和尚的这样一个公案: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移取庐山来,向你道。(第272页)

严头和尚的回答,与洞山、龙牙的回答,实质上完全一样,但问话的僧人没有龙牙和尚的根机与悟性,硬是不明白严头和尚说了些什么。不但不明白,而且还不死心,执着地揪住不放,过一会又来问: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云:又与摩去也!(第272页)

严头老和尚不去认真深悟个中奥义,一个劲地来问个什么!

三、从教意、祖意到涅槃妙心

“话来意”这个问题,绝非表面文字表达的这么简单。但是,我们要把握它,只能先从表面的文字着手。禅宗传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座中大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西来意”这一公案得以产生的背景。在菁提达摩之前,佛教公认,释迦牟尼的一代教法,从第一结集开始代代付嘱。其精要内容就保存在佛教经典,即所谓“三乘十二分教”中。如果说教外别传的才是真正的佛法,那么如何看待中国以前所传的经教呢?卷八《曹山和尚》条:

问:三乘十二分教,还有祖师意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祖师意,又用西来做什摩?

师云:只为三乘十二分教有祖师意,所以西来。(第318页)

曹山明确肯定三乘十二分教与教外别传本质相同。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为什么还要特意付嘱,教外别传?菩提达摩为什么还要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曹山的回答便义同到“洞水逆流”、“石乌龟解语”的立场上了。

大体同样的问题,又见卷五《雪岩和尚》条载:

道吾问:初祖未到此土时,还有祖师意不?

师曰:有。

吾云:既有,更用来作什摩?

师云:只为有,所以来。(第191页)

雪岩的回答,与前述曹山的同答,看起来相同。但是,道吾提出的问题与曹山面对的问题却略有不同。提问题方式的微妙的着异,使同答的旨趣也产生差异。不管怎样,曹山、雪岩都没有正面同答“西来意”这一问题。而芙蓉和尚则企图正面同答。卷十七《芙蓉和尚》条载:

问:如何是教?

师云:五千四十八卷。

如何是教意?

师曰:祖意即是。

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云:教意即是。

学云:与摩即教意与祖意无二去也?

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大德便礼拜。

师偈曰: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欲识祖师意,祖师传佛心。

祖意与教意,一性一真心。(第649页)

芙蓉灵训看来,教内代代传承的佛教经法,亦即入藏经中的佛法,与菩提达摩教外别传的佛法,本质完全相同,所以明确提出“教意即祖意”,他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就是《妙法莲华经》中的“十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二”。在此值得注意的,不仅在于灵训提出的“教意即祖意”这一论断;不仅在于灵训那种肯定性的表述方法:还在于他对上述答问进行总结时编纂的偈颂。在此考察这首偈颂。

第一句:“祖心即教意,教意即祖意。”

看来这一句乃承接前述问答而来,对前述问答的总结。但仔细琢磨,发现不那么简单。如果单纯是总结问答,便应该总结成“祖意即教意,教意即祖意”才对。灵训为什么起手便用“祖心”改换了“祖意”?他想表达什么?

第二句:“欲识祖师意,祖师传佛心。”

这一句是理解整个偈颂的关键。灵训在这里明确指出:菩提达摩所传,实际就是“佛心”,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什么叫“祖师意”。联系灵山会拈花微笑,灵训这里正面指明,菩提达摩“西来意”就是“传佛心”。正因为这样,所以灵训在偈颂开头,用“祖心”替换“祖意”。

第三句:“祖意与教意,一性一真心。”

“一性”,指“佛性”;“一真心”,指“涅槃妙心”,即“佛心”。“佛心”,其实仍然是“佛性”。从《坛经》开始,禅宗经常把“心”与“佛性”等川。在这首偈颂中,一方面为了强调“涅槃妙心”等同“佛心”、“佛性”,一方面人概也是受五字格律的约束,特意在“心”前冠一个“真”字。这句偈颂的意思是,无论是祖意还是教意,论述的无非都是同一佛性、同一佛心。灵训在这里又一次强调“教意即祖意”。

灵训偈颂论述的重心偏移为“佛性”,亦即“涅槃妙心”上。佛法与佛性固然紧密相关,不可分离;但毕竟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在“西来意”这一公案中,本身就蕴含着“传佛法”、“证佛性”两层含意。佛法是可以:宣说的,所以释迦牟尼有二乘十二分教传世;真如佛性(或言“佛心”)是超言绝象的,所以释迦牟尼只能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三乘十二分教中当然蕴含着可以契证佛性的内容,就好比人人都蕴含有佛性。但是,蕴含的,不等于显现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火迦叶本米蕴含着佛性,但以前自己没有证悟;释迦牟尼拈花示众,使得人迦叶证悟自性。所以,释迦牟尼拈花是必要的;而从启发众人证悟自己的“涅槃妙心”的角度,菩提达摩来华也是必要的。

按照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看曹山、雪岩的上述公案。

《曹山和尚》条:

问:三乘十二分教,还有祖师意也无?

师曰:有。

僧曰:既有祖师意,又用西来做什摩?

师云:只为三乘十二分教有祖师意,所以西来。(第318页)

粗粗看米,曹山的上述答问,就好比如下答问:

“人为什么要吃饭?”

“因为人要吃饭。”

似乎非常不讲道理。其实,理解上述曹山公案,关键还在“祖师意”。如前所述,“祖师意”蕴含“传佛法”、“证佛性”两层含义。如果学僧问题中的“祖师意”意为“证佛性”,则曹山的回答就十分顺畅:“三乘十二分教蕴含佛性,人人均有佛性,但是没有得到证悟。所以达摩要来。”如果学僧并没有领悟到这一点,把“祖师意”单纯理解为“传佛法”,那曹山的回答对他来说,真类似是想要“洞水逆流”、“石乌龟解语”了。

如果说曹山的公案问话中强调“三乘十二分教”,比较容易使人把对“祖师意”的理解偏重于“传佛法”的话,雪岩的公案就更加明了。

《雪岩和尚》条载:

道吾问:初祖未到此土时,还有祖师意不?

师曰:有。

吾云:既有,更用来作什摩?

师云:只为有,所以来。(第191页)

佛法早在达摩到达几百年前就传入中国。所以,道吾问题中的“祖师意”,只能理解为“证佛性”。雪岩的答案也很明白:中国人已经具备解脱的根机,但有待善知识启发证悟。这就是达摩来华的原因。禅宗传说,菩提达摩的师傅这样嘱托他:

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汝所化之方,获菩

提者不可胜数。……汝至时,南方勿住。彼唯好有为功业,不见佛理。

这段故事表述了两层意思:

第一、不少中国人根机已熟,等待你去教化。这也正是曹山、雪岩作“因为要吃饭,所以要吃饭”那种回答的依据。

第二、南方梁武帝为代表的中国人只知道做功德,与禅宗所传并不契合。做功德,也是佛法万途之一,经籍中亦有记载,本不可厚非。但与明心见性,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也就是说,传佛法,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证佛性,则是其中的核心部分。这或者可以作为解读上述关于“三乘十二分教”与“祖师意”关系的一个注脚。

在禅宗看来,祖师西来,并非简单地传播佛法。因为佛法实际早已传到中国。但传到中国的佛法形态各异,有些并非是究竟解脱法门。什么是究竟解脱法门?就是明心见性,证悟自己内在的佛性。佛性人人都有,只在能否自觉而已。达摩西米,就是为了让中国人自觉佛性。卷十八《仰山和尚》条:

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以手作圆相,圆相书佛字。(第675页)

仰山在这里所表述的是:达摩西来,就是为了让东士人证悟自己的佛性本来圆满。

所以,所谓“西来意”,本身并不深奥。卷十二《龙潭和尚》条:

僧问:如何是祖师意?

师云:要道有何难?

僧云:便请师道。

师云:将谓灵利,又却不先陁。(第502页)

“西来意”并不深奥。但要讲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也不能那么容易。这又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另外叙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广锠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广锠教授)  

 方广锠教授:我与佛教 

 方广锠教授: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方广锠教授:悼念圣严法师 

 方广锠教授:什么叫“赵城藏” 

 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方广锠教授: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方广锠教授:闲话《元官藏》 

 方广锠教授:趣谈石经 

 方广锠教授:智升与他的《开元录》 

 方广锠教授:我国佛教研究之展望 

 方广锠教授:禅观与念佛 

 方广锠教授: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