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方广锠教授: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日期:2021/9/23 21: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

方广锠

中华书局最近出版了《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叔迦先生一生撰写的主要佛教论着基本上均已收入。书前有方立天、程恭让序言各一篇。程恭让序认为,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当代中国佛教文史研究中的一件盛事,……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代佛教文史大家周叔迦先生学思的全貌。”方立天序指出:“《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的问世,必将嘉惠学林,推动佛学研究的开展,进而有助于弘扬佛教优秀文化传统,有益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中华书局出版本书的意义,都作了高度的评价。

周叔迦(1899—1970),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着名的佛教居士、佛教学者、佛教教育家、佛教活动家。从1927年研读三藏起,到1970年逝世,亲近佛教四十余年。这四十余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四十余年,是中国佛教经历凤凰涅槃的四十余年。因此,我认为,《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既是叔迦先生一生研究佛学的结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反映了一个中国佛教学者、佛教知识分子在这翻天覆地的四十年中的心路历程,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佛教这四十年的历史。

佛教起源于天竺,弘扬于中华。古代,它在中华大地绽开绚烂的鲜花,结成丰硕的果实,与儒、道一起,支撑起中华文化之鼎。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没落,佛教也日趋衰败。其实,作为人类社会,有宗教存在是正常的,没有宗教存在却是不正常的。然而,就某种宗教而言,它在某个社会能否生存,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那个社会的需要。佛教虽然曾为古代中国需要,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但到了清末民初,它已经奄奄一息。当时,佛教被教内的革新派指斥为“死人佛教”,被相当一部分民众视为晦气之物[1],被主张科学与民主的新派人物当作封建迷信的代表。那么,佛教是否已经走到穷途末路,无法适应新社会需要,只能被弃如弊履呢?面对这个严峻的问题,佛教界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

本文无意对当年的佛教自救运动作全面的论述。只是想指出,叔迦先生家学渊源,又上过大学,对中西文化均有深入的了解。他虽然是佛教徒,但不是僧人,并非出自丛林,这使他有别于太虚这样的佛教革新人士。他虽然接受了现代科学的熏陶及现代治学方法的训练,但他之钻研大藏,他之学习、研究佛教的目的是出于信仰,出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乃至振兴中国的佛教,这又使他有别于汤用彤这样的教外学者。因此,以叔迦先生为代表的这样一批中国佛教知识分子的活动,在整个中国佛教自救、自强的运动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通过《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我们可以看到,以叔迦先生为代表的中国佛教知识分子,他们既保持着佛教的本位,又努力与东渐的西学接轨。他们应因着时代剧烈的变动、社会需要的变化,重新审视佛教的历史与传统,审视佛教教理中那些在当时依然有着生命力的积极因素,力图使佛教既如理如法,又应时应机地焕发其固有的生命力,以努力维护佛教的生存权,争取发展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佛教进入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佛教能够在百年中,从清末民初的极度衰败发展到今天这样欣欣向荣的局面?除了其他种种因素之外,佛教本身的转轨,无疑是极其重要的原因。而佛教能够从被社会所贬斥转轨到为社会所认同,离不开无数相关人士的努力。叔迦先生就是为促成佛教的转轨做出了历史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比较《周叔迦佛学论着全集》中30、40年代发表的论着与50、60年代发表的论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努力的轨迹。因此,《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成为我们了解、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总结了叔迦先生一生对佛教研究的成果,内涵了许多深思熟虑、真知灼见,也处处体现出转轨期承上启下的特点。详细研究与总结叔迦先生在这部着作中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是我这篇小文章所能承担的。但我想要说的一点是,拜读《周叔迦佛学论着全集》,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文章中表现出来的那种开放、大度、平实的人格魅力。

在90年代末撰写的《季羡林与佛教研究》中,我曾经对20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情况,作过一个概要的叙述:

佛教传入中国大约2000年,已经溶化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说起中国人对佛教的研究,应该说从佛教传入之日起就开始了。但那时的研究大都具有很强的“党性”,或者为了信仰而研究,或者为了反对而研究。真正把佛教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并在现代科学的意义上进行学术性的研究,则是本世纪才出现的。

本世纪中国的佛教研究,其实也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有些承古代的余绪,其研究的目的仍为信佛或反佛。当然,时代不同了,表现的方式也有不同。如以杨仁山、欧阳渐为代表的金陵刻经处系与以韩清净为代表的三时学会系,就是为信仰而研究。但他们不是单纯为个人的信仰,而是企图由此找到一条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的良方。范文澜为反对而研究,这是把佛教当作神权的代表,不破不立,破除神权是为传播马列主义开路。真正把佛教当作客观对象的,在本世纪上半叶,则主要有梁启超、胡适、汤用彤、冯友兰等。当然,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绝对的纯也是不存在的。承古代余绪的,不少人接受了现代的研究方法;而把佛教当作客观对象的,本人有时则不免对佛教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情。更有一些人的立场大体处于上述两者之间,典型的如周叔迦先生。他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又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既为信仰去从事研究,也不懈追求学理的真实。[2]

在上文中,我把近代中国佛教研究者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3]:一、为信仰、传播佛教而研究;二、为反对、破除佛教而研究;三、不是简单地信仰或反对,而是抱着“理解的同情”,把佛教作为客观对象去研究。

应该说明,上述第一种研究者,本身大多是秉持三归、抱有虔诚的信仰的居士,他们的信仰深深地贯透到他们的研究中。如上文所述金陵刻经处系与三时学会系都是为信仰而研究,因此他们的卫道立场、宗派立场极其鲜明。其中以欧阳渐为核心的支那内学院派尤可作为代表。欧阳渐的学问,原本上承杨仁山。杨仁山服膺《起信》,主张以《大乘起信论》理论作为中国佛教的根本。但经日本、中国对《大乘起信论》是否属于伪经的大争论,欧阳渐便公开抛弃师门成说,转而弘扬唯识。其弟子吕澂更是撰写《楞严百伪》,站在唯识的立场上,对属于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理论,进行全面的批判。当年杨仁山曾经站在中国佛教的立场上,批判过日本的净土真宗,认为其教理不符合佛说。而欧阳渐对《起信论》的摈斥、吕澂对《楞严经》的批判,则完全是站在中国佛教某一派别理论的立场上,排斥中国佛教的另一派别理论。按照佛教传统,居士应该依怙僧团。而这批居士竟自己开堂说法,自己收徒立派,甚至批评僧团主张的佛教理论,这是人们把这些研究者所代表的佛教称为“居士佛教”的重要原因。[4]

叔迦先生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也是为了信仰、传播而研究佛教,因此,严格地讲,他应该属于上述第一种类型的研究者。但他的态度却又与上述研究者有所不同。如我上文所说,他既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又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既为信仰去从事研究,也不懈追求学理的真实。从《周叔迦佛学论着全集》,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佛学研究,没有派别的倾向,也较少卫道的色彩。他总揽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写出《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佛学史》。他对中国佛教八宗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写出《八宗概要》。对当时的显学唯识,他勤于钻研,撰写了《唯识研究》、《新唯识三论判》、《唯识哲学》。对于绝学因明,他也没有少下功夫,撰写了《因明学表解》、《因明新例》、《因明入正理论释》。为回应当时的学术热点,他编纂《牟子丛残》;为普及佛教知识,他编纂《法苑谈丛》。他既注意佛教典籍、文献的研究,又不懈地从事佛教历史资料的搜集。他在佛教理论、佛教文史方面作了这么多的工作,但本人没有什么特定的宗派倾向。在他的工作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颗平常心,一颗求真务实的心。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07年2月14日于通州古运河畔

--------------------------------------------------------------------------------

[1] 鲁迅小说《阿Q正传》,有阿Q出门遇见尼姑,认为晦气的描写。

[2] 方广锠:《季羡林与佛教研究》,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一期。

[3] 由于原文的主题是论述季羡林对佛教研究的贡献,所以对近代中国佛教研究者的类型分析,只涉及学术界,亦即俗界;未涉及宗教界,亦即僧界。实际上,近代中国佛教研究者的类型,僧俗两界显示出不同的态势。就僧界而言,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虚云、谛闲、印光、月霞、弘一等为代表,可称为传统型。一种以太虚为代表,可称为革新型。

[4] 当然,我们不能把这种争论看成单纯的派别之争,这未免贬低了上世纪那场争论的意义,也侮辱了参与争论的诸位先生的人格。实际上,这些先生并非出于狭隘的宗派意气,而是为了心目中的真理,为了佛教的纯正而争论;他们的这些争论,涉及到印度佛教、中国佛教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问题虽然并没有解决,但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们正确认识佛教的思想理论及其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正因为那次争论涉及的“如来藏”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又有“批判佛教”的兴起。所谓“批判佛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前此那场大争论,在新的时代以新的面貌的继续。“批判佛教”刚兴起时,中国学者基本没有介入。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批判佛教”的兴趣越来越浓,新的论着不断涌现;而在日本,经过若干年的沉寂之后,“批判佛教”也有再次兴起的势头。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固然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但其底蕴,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老问题在酝酿、在翻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方广锠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方广锠教授)  

 方广锠教授:我与佛教 

 方广锠教授:现存最早的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 

 方广锠教授:悼念圣严法师 

 方广锠教授:什么叫“赵城藏” 

 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方广锠教授:敦煌本《坛经》首章校释疏义 

 方广锠教授:闲话《元官藏》 

 方广锠教授:趣谈石经 

 方广锠教授:智升与他的《开元录》 

 方广锠教授:我国佛教研究之展望 

 方广锠教授:禅观与念佛 

 方广锠教授: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