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日期:2021/9/10 13: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南传上座部佛教主要有哪些特点?

 南传佛教是与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并列的另一大系统,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也就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地区。由于南传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

斯里兰卡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播中心。佛教正式传人斯里兰卡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和目犍连子长老派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等“去教化楞伽岛”,受到当时的天爱帝须国王的礼遇,修建了斯里兰卡第一座佛寺——大寺。这座大寺后来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不久,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从印度带领十位比丘尼来到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公元1世纪左右,斯里兰卡的佛教僧团出现了分裂,形成了“大寺派”和“无畏山寺派”。公元4世纪,无畏山寺派得到国王的支持,一度得势,大寺派的几十座寺庙被毁。后在大寺的范围内修建了祇多林寺,又形成了“祇园寺派”,这样,斯里兰卡佛教一度形成了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祇园寺派三足鼎立的局面。6世纪以后,无畏山寺一派逐渐走向衰落。7世纪,密教传入斯里兰卡,并逐渐兴旺起来。1165年,经过国王洛罗摩婆河一世的整顿,无畏山寺派和祇园寺派纳入大寺派,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千一百多年的教团分裂历史。12—15世纪,以大寺派为中心的佛教陆续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并得到各地国王的大力护持,使上座部佛教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

南传上座部佛教使用巴利文律、经、论三藏。“巴利”直译为“线”、“行”、“秩序”,意思是“本文”。南传佛教认为巴利语就是佛陀当年所说的古摩揭陀语,因此也有“佛经语”、“圣典语”的意思。阿育王时代的法敕铭文所使用的文字,大多采用这种古摩揭陀语。古摩揭陀语只是一种半固定化的语言,而巴利语则是在这种普通语言基础上的确定化,它多少还受到西南印度阿盘提语及后来形成的佛教梵语的影响。当这种语言传到斯里兰卡后,便成为专门记诵佛经的语言,进而成为圣典的代名词。公元前1世纪正式出现了以文字形式刻写在贝叶上的三藏圣典,巴利语三藏从此得以完整系统地流传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人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时,相应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等字母音译的巴利语藏经。所以,现在南传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如果将巴利语三藏和汉译的四部《阿含经》及各部律藏作一番比较,我们会发现,汉译的四《阿含》分别属于法藏部、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等部派经典,律藏也流传着昙无德部(法藏部)的《四分律》、弥沙塞部(化地部)的《五分律》、摩诃僧祇部(大众部)的《摩诃僧祇律》、萨婆多部的《十诵律》、根本有部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而巴利文律、经、论三藏皆属于上座部分别说系的经典,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组织次第上,都比汉译的北传译本更具严密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更富有早期佛教的色彩。

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色,体现在部派、典籍、学说、实践等四个方面。首先,就部派传承而言,南传佛教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座系统“分别说”一系的传统,之所以被称为“分别说”是因为该派僧人用分析的方法来解说佛法。从南方七部毗昙中的《论事》一书可以了解到分别说系的一些主张,如过去未来法无体、并非一切都实有、四谛可以顿得现观、定无“中有”、阿罗汉不退、无真实之补特伽罗等。其次,就典籍而言,南传佛教的七部论书分别是《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双论》、《发趣论》、《论事》。除《论事》之外,余皆相传为佛说,这一体系大体是由“舍利弗毗昙”发展变化而来。再次,南传佛教的主要学说有:心性本净说,主张从离染心得解脱;佛道不共说,声闻等始于厌离,佛始于悲,故其发展不同;佛陀观,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释迦牟尼佛为主,而非后来大众部理想化了的佛陀。最后,就宗教实践而言,南传佛教有一套组织完备的修行方法与次第,主要依据优波底沙(意译大光,约早于觉音二百年)所著《解脱道论》和觉音所作《清净道论》等。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还表现为它传承着系统完整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为了确保佛陀教戒和教授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上座部僧人在维护传统和教法的纯洁性方面十分精严。

南传佛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陀时代的修行和生活方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丘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遇事羯磨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南传佛教的解脱之道主要依戒、定、慧三学,且以定学为中心,从十遍处(即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观其周遍一切处)入手,达到四种禅定。十遍处以外,还有十不净观、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食厌观和界差别观,合为四十种业处,随修学者习性的不同各有所适。

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中国佛教的文化交流很早就开始了。公元410年,东晋时期的僧人法显访问了师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无畏山寺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约公元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宋都建康,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了于二部众受戒的比丘尼僧团。公元488年,僧伽跋陀罗在广州译出了觉音尊者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这本书记述了佛灭后的三次结集、阿育王向各地派遣传道师、摩晒陀至斯里兰卡传教等事。在中国流传的“众圣点记”说,就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南传佛教早在7世纪左右就经由缅甸传人了我国云南地区。约在13世纪时,南传佛教又由泰国经缅甸传人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少数民族地区,逐渐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所接受,并替代他们的原始宗教而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其中尤以在傣族中发展最为完备。13世纪末傣文创制后,出现了用傣文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由于戒律的宽严和修行方式的不同,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还分为几个不同的派别。15世纪时,南传佛教成为傣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并在西双版纳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制度,佛教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