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五时八教?


   日期:2021/9/7 1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五时八教?

五时八教是第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是“教相判释”的略称。《法华玄义》中说:“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相者,分别同异也”,就是说对佛陀所说的各种教法予以分别与评判,判定其不同的意义与地位。判教思潮发端于印度佛教部派分裂之时,在中国佛教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宗派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佛典的传人,为调和大小、空有之争并作出于已有利的安排,各学派也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判教体系。如,刘宋时道场寺慧观受当时顿渐之争的启发,依据《大般涅槃经》牛乳五味说,首先建立了“二教五时”的判教体系。到了智顗时代,当时有影响的判教,已有“南三北七”十家之多。南方盛行三种教相的判释:一顿(华严)、二渐(般若)、三不定(胜、金光明等),诸家区别仅在于对渐教的判释有异,于中或开为三时,或开为四时,或开为五时。北方七家则较为复杂,并没有像“南三”那样有一个大致统一的构架。天台智顗五时八教的判教体系就是对上述各家作的批判整合。

“五时”之说,一般以《涅槃经》的牛乳五味喻为依据。《涅槃经·圣行品》以牛乳制作过程中依次形成的五种味道——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为比喻,与各种佛经相配,认为从牛出乳,譬如佛陀在成道后十二年内所说的三藏有相教;从乳出酪,譬如其后所说的《般若》无相教;从酪出生酥,譬如《维摩》、《思益》等褒扬大乘、贬抑小乘的褒贬抑扬教;从生酥出熟酥,譬如会三归一的《法华》同归教;从熟酥出醍醐,譬如明法身常住的《涅槃》常住教。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南方的成实师。智顗对这种以五味譬五时的观点提出了责难,认为这种约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高下,仅于渐教中作五时分判是不确切的,并不符合经文的原意。

智顗认为,《涅槃经》的“五味”首先是从根性上来说明的。因众生有信解行证的差别,故而佛陀开示种种方便说教,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修行者转凡成圣。比如,以《华严》为乳,以三藏为酪,是因为说《华严》时,于凡夫无益,其见思惑未转。而说三藏时,却反而能断其见思,不能因为于小机有益,就认为三藏高于《华严》,这里没有次第高下之别,只是约逗机而言。而从根本上说,五味都能获得醍醐、见得佛性,如《涅槃经》所言,置毒乳中,乃至醍醐,遍五味中,悉能杀人,这显然是与《法华》会三归一的思想相一致的。智顗在约根性说明“五味”义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五时”教说,其主要根据是晋译《华严经·性起品》的“日出”喻。该经卷三十四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王山,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喻表明,释尊一代时教,可依说法的先后次第,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第一华严时,谓释迦成道之初,首先为慧根菩萨说《华严》圆顿之教,令速悟人,如日出先照高山。第二鹿苑时,谓佛为根机较浅不堪领受《华严》大法的初学者,于鹿野苑等地,讲说小乘四《阿含》,宣说苦、集、灭、道四谛之理。第三方等时,谓对已有小乘基础者,佛陀进而为说大乘《方等》类经典,令其耻小慕大。第四般若时,谓佛陀为明诸法皆空、显中道实相之理而广说《般若》类经典,此有通别之分,通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别即不共般若,为菩萨独进。以上三时,从说法形式看,俱为渐教。第五法华、涅槃时,此为佛陀最后的说法,直明一佛乘真实之教,从说法形式看,属于非顿非渐教。其中《法华》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方便引导十界众生归于究竟佛乘,大智之人如舍利弗等禀此即可受记见性。

智顗判教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教观一致论。他以顿、渐、不定三种教相来归纳诸经教义,并认为此三教各可约教门与观门而分别作二解。就教门而言,第一是顿教,智顗并不仅仅把《华严》归属该门,在他看来,如《维摩》、《大品》、《涅槃》等大乘经中显示该教相的内容也都归属该门,换言之,他是纯粹以教相来做分判的,而不仅仅机械地作教部的归类,如南方诸家所作的那样,简单地把某经置于某一部类。第二是渐教,指上述《涅槃经》所说的“五味”次第。第三是不定教,即不为顿、渐二门所摄的教门,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约根性的不同,于五味之中,能处处得见佛性,并不一定要按照五味的先后次第。智顗有时也把不定分为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但他主要是以显教来做判释的,秘密不定可直言为密教,基本不在他考察的范围之内。就观门而言,三种教相正好与智顗所传的三种止观,即圆顿止观、渐次止观与不定止观相配合,从而构成了他的教观一致论。

“八教”之说,是智顗弟子灌顶在智顗三种教相与四教义基础上所作的总结。灌顶开始持“化仪四教”的说法,并与“化法四教”相结合而构成所谓的“八教”。所谓“化仪”,乃“化之仪式,譬如药方”之义,也是根据佛陀化导众生的方式而作的分判。化仪四教是对三种教相的进一步发展,即将不定中显露不定与秘密不定开而为二,合顿、渐两教而为四教。显露不定又称“不定教”,秘密不定又称“秘密教”,两者的区别在于,佛以一音说法,“同听异闻,互不相知,名秘密教;同听异闻,彼彼相知,名不定教”(《天台八教大意》),这里顿、渐两教也不再单纯从教相上分判,而是主要就“五时”立言,即以《华严》为顿,《阿含》、《方等》、《般若》为渐,《法华》、《涅槃》为非顿非渐。

如果说“化仪四教”是治病的药方,那么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就是实际的药味;据佛陀化导众生的内容而言。“藏教”,以《阿含》为主的小乘经、律、论三藏,以小乘为对象,傍化菩萨,以生灭四谛为教理,认为有苦可舍、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灭可证,在观法上则是通过析空观,断见、思二惑,证得偏空之理而人于无余涅槃。“通教”,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为三乘共禀,其经典以《般若》为主,亦包括大乘《方等》类经典;此教以菩萨为对象,傍通二乘,以缘起性空的无生四谛为教理,认为诸法如幻如化,当体即空,故四谛生即无生,在观法上则是通过体空观,由假人空,是大乘的初门。“别教”,不共二乘、专为菩萨所说的法门,以因缘假名的无量四谛为教理,在观法上则由空人假,进一步认识四谛的无量行相,上根之人,还能因此由假人中,不过,由于三谛隔别而观,即它是“次第三观”而非圆顿的“一心三观”,因此所见证的是与空、假不融的“但中之理”。“圆教”,以不可思议的无作四谛为教理,所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它以圆顿的“一心三观”为观法,所见证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性具实相。

在智顗看来,《法华》原始终要中,唯论如来设教之大纲是最圆满、最究竟的法门,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示真实一乘,故能遍摄一切众生,而其他佛典都是化导不同众生的方便权说,具有不同的教相。智顗的判教在全面安排与系统调整各类佛经的基础上,突出了《法华经》的崇高地位。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