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洪修平教授: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日期:2021/9/6 9: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法相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法相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瑜伽师地论》为该宗的根本经典,故也有称之为“瑜伽宗”的。法相唯识宗所依据的经典,号称“六经十一论”,“十一论”中又有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其他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的说法。实际上,最主要的只有“一经二论”,即《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其中又以《成唯识论》最重要,它基本上包括了法相唯识宗的全部思想学说。法相唯识宗弘传的基本上是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其最重要的内容是唯识说、三性三无性说、转依说、五重唯识观和五种姓说,同时重视因明的运用,在判教方面则提出了“三时教”的理论。

“唯识说”是法相唯识宗理论的核心基础,意思是万法皆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该宗所立八识、四分、种子、三能变等学说概念都是为唯识无境思想作论证。

“三性三无性说”是法相唯识宗解释一切现象本来面目的理论依据。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该宗认为,要理解一切现象的实相在于详细区分三性,也就是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执性的谬误,去掉虚妄分别,由此获得对一切现象的最完备最真实的认识。法相唯识宗在三性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三无性”,即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相无性是说一切遍计所执的事物,其相皆假而非实有;生无性是说一切法皆依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生则无有实性;胜义无性是说诸法胜义原无生灭,本不可说,故无有实性。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法相唯识宗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乃是真有、实有,就更非“性全无”了。现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法相唯识宗的三无性说,反映出它与大乘中观学派空观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转依说”也称“转识成智”,是法相唯识宗的解脱论。法相宗认为,变现自我与一切事物现象的识,如同它所变现分别的事物一样是虚妄不实的,是众生烦恼轮回的根源。通过宗教修持的“熏习”,使染污的种子减弱,清净的种子增强,使杂染的阿梨耶识变为纯净无垢识,就是成佛。这一根本转变过程仍然是在藏识即阿梨耶识上实现的,所以阿梨耶识也称为“染净依”。一定的识经过转化后可得相应的智,即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

“五重唯识观”是法相唯识宗的观行法门。五重指: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是窥基为确立世界万法“唯识所变”而提出的对万法唯识之理的五个层次的观想方法,通过这五重观法即能认识“唯识性”,达到“转依”的目标。

“五种姓说”是法相唯识宗的独特学说。该宗认为一切众生先天具有五种本性,由阿梨耶识中无漏种子和有漏种子所决定,不可改变。这五种姓指声闻种性、缘觉种性、菩萨性、不定种性及无种性。从理论上来说,种姓与佛性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种姓问题的实质就是佛性问题。在大乘经典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佛性论,一种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能成佛;另一种观点,也就是玄奘所传戒贤之五种姓说,认为有一部分众生永远不能成佛。这种说法因将部分众生排斥在成佛的可能性之外,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皆得成佛”的说法不合,因而不受欢迎。五种性说表现出的独断的佛性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宗教热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内部各派(以天台宗为首)的责难。

法相唯识宗对佛教因明学也有所发展。因明,五明之一,是佛教的论理方法。关于因明和量论的介绍,虽然不是始于玄奘,但是经过玄奘及其弟子窥基的阐扬,才在中国传播开来,涌现出了一批专门研究因明的学者和注疏。法相唯识宗主要继承了印度佛教因明学的论证、推理方面,例如玄奘对因明三支作法的完善,避免了三支比量因立言多繁带来的束缚,使因明更好地成为论证的工具。因明传授是法相唯识宗独有的特征,相传圆测在与窥基争夺师承时,就是因为窥基独得因明之学而得真传。

法相唯识宗的传承一般作: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玄奘曾西天取经,游学印度17年,特别在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从著名的瑜伽行派论师戒贤学习唯识教义,深谙其真谛。回国后,玄奘受到了唐王朝的敬重。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系统译出大量佛典的同时,重点翻译介绍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和学说,为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玄奘还接受窥基的建议,将古印度“唯识十大论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有关著作编译成了《成唯识论》十卷,这成为法相唯识宗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在译经的过程中,玄奘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其中最有名最富有才气的是窥基。窥基致力于著书立说,发挥玄奘所传的法相唯识学说,有“百部疏主”之称。《成唯识论述记》是其众多论著中最重要的一部,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其影响甚至超过了《成唯识论》本身。窥基在协助玄奘创宗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法相唯识宗实际上是经由窥基才完全建立发展起来的,《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中评价说,“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

综上所述,由玄奘、窥基所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其理论体系之庞大,论证之繁琐,在世界宗教史上亦属罕见。他们的研究和阐述,虽有局部创见,但总体上是对印度瑜伽行派学说的严格继承和反复论证。他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即使在佛学气氛浓厚的唐代,也很难为一般人所接受,以至于其学说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传播土壤。它在帝王的支持下曾盛极一时,但还是很快就衰微了,仅在历史上辉煌了几十年。法相唯识宗的有关学说和论证方法,也对中国哲学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硕的思想遗产,在近代中国的知识阶层中,就曾涌现出一个复兴唯识学的文化运动。

(摘自《佛学问答》洪修平、许颖 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洪修平教授)  

 洪修平教授:印顺法师与禅宗史研究 

 洪修平教授:关于《坛经》的若干问题研究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洪修平教授:小乘禅数之学略述 

 洪修平教授: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洪修平教授:文化互动之果:中国佛教 

 洪修平教授:佛教与现代社会人生 

 洪修平教授:略论南岳怀让——马祖禅法的主要特色 

 洪修平教授:关于念佛与禅以及念佛禅 

 洪修平教授:论汉地佛教的方术灵神化、儒学化与老庄玄学化─ 

 洪修平教授:石头希迁与曹洞宗的禅法思想特点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