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周叔迦居士:三藏十二分教(周叔迦)


   日期:2021/8/2 9: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藏十二分教

周叔迦

第一节  绪说

研究世间学问,第一须要知道世间书籍的种类,所谓经、史、子、集;第二要知道世间书籍的体裁,譬如《书经》有典谟训诰,《诗经》有风雅颂,文学有诗词歌赋等。研究佛学当然也是如此,第一:佛经的种类即是“三藏”,所谓经藏、律藏、论藏。第二:佛经的体裁即是“十二分教”,所谓长行、偈颂、重颂、方广、希有、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授记、自说、论议。

第二节  三藏

经是汉语,梵文是“修多罗”。古来对于“修多罗”这个字应当翻不应当翻,有甚多的辩论。对于这个字的意义有许多的解释,现在仅略举几个重要而普通的来解释:第一,修多罗翻作“经本”。经是佛的言教,这些言教都根据真理,便是有本,所谓“理为教本”。佛有言语之后,他的徒众方能有所讨论,便是为本,所谓“经为论本”。因为经是总说,是先说,是略说;论是别说,是后说,是广说。总是别本,先是后本,略是广本,所以经是论本。第二,修多罗翻作“契经”。契是契当,契合的义思,佛所说的言教是一方面契当于人情,同时又契合于法相的。第三,修多罗又翻作“直说语言”,是即无有声韵,散文的意思。第四,修多罗又翻作“蜒”,蜒之贯穿散漫的花朵而成为花鬘的。世间散漫的真理,经佛的言教而贯穿成为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虽然有五种翻译,但是普通只用“经”字,是借用中土圣人之言为六经的意思。律也是汉语,梵文有四个不同的名字:第一,“毗尼”,意思是“灭”,有两层意思:一就作用说,律是解释灭除过恶:二借成就说,律能生起寂灭的果证。第二,“木叉”,意思是解脱,亦有两层意思:一就作用说,律能免除过恶,二借成就说,律能生起解脱的果证。第三,“尸罗”,意思是清凉,戒律能止息身、口、意三业的过恶,令身心得到清凉。第四,“优波罗叉”,意思是律,即是调伏过恶。四种名词之中,梵文多用毗尼,中文多用“戒律”。论也是汉语,梵文有三种不同的名字:第一,“优婆提舍”,意思是“论议”,大凡解释经文的叫作优婆提舍。第二,“阿毗昙”,意思是“无比法”,何以无比呢?因为所讨论的道理,在一切分别之中是最好的;能讨论的智慧在一切智慧之中也是最高的。第三,“摩德勒伽”,意思是“行境界”,是生起修行所依止的。这三种名词之分别,即是释经的论是优婆提舍,宗经的论谈理论的是阿毗昙,宗理的论谈行持的是摩德勒伽。

佛教的学问,总括起来只有三种,第一是戒学,第二是定学,第三是慧学。修行的次第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三藏之中全都是讨论这三种学问,但是各有偏主。经藏是以定学为主的。何以呢?佛经都是直接彰明法的本体,目的在使修学的人能安心正念的。律藏是以戒学为主的,这是明显的了。论藏是以慧学为主的,因为论中是详细解释一切法的义理,令修学的人能明白了知的。所以修学三藏的次第,是应当在严格持律之下,先研究经,后研究论。可见三藏之中,经、律二藏是根本,论藏是枝末。经、律二藏之中,经为本,律为末,经是“化教”,律是“行教”,经是令人集善的,律是令人离恶的。单就论藏之中也有二种,阿毗昙为本,摩得勒伽是末,阿毗昙是演绎经的,是泛释法相的,也是化教;摩德勒伽演绎律的,是辩宣行仪的,也是行教。

当佛在世的时候,不过到处演讲,并无记载,佛涅架之后,诸大弟子召集一千阿罗汉共同纂集佛的遗言,成为经、律、论三藏。这叫作“结集”。结集三藏的主持人是迦叶尊者。结集经藏的提出人是阿难,结集律经的提出人是优婆离,结集论藏的提出人有说是阿难,有说是迦叶,这是指小乘经典而言;至于结集大乘经的主持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人是阿难等。其后小乘经过数次的整理,所以在印度小乘经有一个有系统的藏:其中经藏即是《四部阿含经》,律藏即是《五部律》,论藏即是《六足发智毗婆沙》等。大乘经典多是各部单行,始终未曾合并整理,所以在印度统指大乘经典为“方广经论”。至传来中国以后,所有佛教经典不在四部之内,经梁、隋、唐诸代帝王国家的整理,总汇大小乘经、律、论编纂目录刻板流通,而成为《释藏经》。

三藏是一般最普通的分类法。但是还有其他的分类法。第一,总括起来都名叫“内典”。第二,就两门来分即是大乘经与小乘经,大乘经是“菩萨藏”,小乘经是“声闻藏”。第三,就三门来分类有三不同:一即是经、律、论三藏;二是就三乘来分作“声闻藏、缘觉藏、菩萨藏”,三是分“圆、渐、顿”三藏,圆即是小乘经,渐是由小乘进人大乘的,顿是直谈大乘的经。第四,就四门来分有两种:一是于经、律、论三藏之外又加“杂藏”一种,二是于声闻、缘觉、菩萨之外又添“人天”一种经。第五,就五门来分,即是于经、律、论、杂之外单辟一分菩萨藏。第六,就六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三藏。第七,就八门来分,就是大小乘各分经、律、论、杂四藏。虽有种种的分类法,还是分三分为最普及而合法。

第三节  十二分教

十二分教即是佛经的体例。古来叫作“十二部经”,因为“部”的名字太含混,所以唐玄奘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中前三分是就文体说,中六分是就事情说,后三分是合体、事说的。前三分中就是文与诗。第一是文,就叫作“长行”,普通用梵文译音,叫作“修多罗”;第二是“偈颂”,就是韵言,偈是梵音,颂是汉语;第三是“重颂”,是在长行之后重述的韵言;第四是“方广”,就是谈论高深玄理的;第五是“希有”,就是叙佛的神通感应,而世间所未曾有的;第六是“因缘”,就是叙述说法的因由;第七是“譬喻”,借浅近的事来显明真理;第八是“本事”,是说弟子或他人过去生中的事实;第九“本生”,是佛说自己过去生中的事迹。以上六门是就所说而分的。第十“授记”,是佛叙述弟子等将来的成就,成佛的状态;第十一“自说”,是不经弟子请问而佛自说的;第十二“论议”,是为第子等分别法相的。以上三门中授、自、论即是文体,记、说、议即是事实,所以是体、事合论的。十二分教之中,本事、本生是说过去事的。授记是说未来事的,方广所说是不属于三世的。其余九分是通三世的。一部经之中,可以具足一分,以至于十二分全有,是不一定的。

至于大乘经有几分,小乘经有几分?这个解释是各家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第一家说:大乘经总名叫方广,所以只是一分。小乘经谈的理浅所以是其余十一分。第二家说,大乘经只有九分,即是除去因缘、譬喻、论议三分;小乘经也只有九分,即是除去授记、自说、方广三分。第三家说大小乘经各各都有十二分。三说之中以第三说为合理。

(载于三十年十月《佛学月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周叔迦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周叔迦居士)  

 周叔迦居士:论佛教徒的修养 

 周叔迦居士:焰口与密教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四章 禅、净土、密、律宗与唯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三章 天台宗、贤首宗与唯识哲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二章 真谛的唯识哲学观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一章 佛果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二十章 三学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九章 十地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八章 六度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七章 正行唯识和预备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六章 烦恼障同所知障 

 周叔迦居士:唯识研究 第十五章 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