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刘先和居士: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日期:2021/7/15 21: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以心传心 唯传见性——略说禅的传承和修持

刘先和

随着佛教的恢复与发展,佛学、佛教中的许多义理、术语也广为传播,“禅”这一词就是传播中较为普见的一个词语,无论是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还是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以及在人们的口语之中都随处可见。从总体上说这应该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禅的接受和崇尚。但这种流传也带来一种另外的趋向,即使不少人对“禅”产生一些误知误解,错知错觉,使得“禅”有些变异。似乎只要稍含一点哲理的东西便是禅,稍有一点意境的东西便是禅,甚至于连一些佛学、佛教刊物也如是表述,我每每见到这些总是觉得有些忧虑,唯恐如此误人误教。禅真的是这样的吗?那么什么是禅?禅的本质是什么?笔者立意以佛学义理为据,对禅的传承和修持谈点认知,起心动念难免有些偏知偏见。

禅是梵语“禅那”的略意,一般译为思维修,即静虑的意思。据佛教一般的记载,禅作为一种修持悟法的法门最初起源于“拈花微笑”公案,即相传释迦牟尼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大众皆默然不得要领,唯独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禅由此而生,佛教通常是以“拈花微笑”而受传的摩诃迦叶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所传法都是直指单传。菩提达摩应缘来中国传法被视为中国禅宗的初祖。这之后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直到六祖惠能而大兴。

禅宗传承到六祖惠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一次有重要意义的变革,这次变革突出表现在惠能打破了当时学佛极其烦琐化、学术化的倾向,他以一个一字不识的山村樵夫一举悟法成为一位圣人,成为我国佛教史上一个具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他的传法语录被记载下来成为唯一除释迦牟尼言论之外,被佛学、佛教界公认为佛经的《六祖坛经》。这部佛经不仅在我国佛学、佛教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影响遍及社会各个阶层和多个领域。他以自己的大根大器依五祖弘忍大师讲授《金刚经》而大悟佛法,从此以自己的大智大慧而传授佛法,开辟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新时代。

惠能时代禅宗有南(惠能)北(神秀)二宗之说。北宗行于北方,数传而绝。但当时神秀深得武则天的宠信,身居国师六年,对禅宗在全国的传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南宗传于南方,由于惠能当时的影响,普传甚广。由惠能开始改变了禅宗单传的做法,一师传多个弟子。继惠能之后禅风一时在全国大兴,遍及全国,惠能弟子广为传法,由此各有风格,各为一家,逐渐形成五家七派。

这是从中国禅宗的形成来考察禅的传承,其实禅作为一种修持方法,即禅法,实际上随着佛经的传入已经输入到中国,比如最早传入中国的佛经《四十二章经》中就多有禅法的修持,如第二章中记载:“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第九章记载:“守志会道,其道甚大。”第十三章中记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第四十二章记载:“视禅定,如须弥柱。”

这些其实都是禅法的表述。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在中国参学佛学、佛教的人就是由这些佛经而提倡禅法的修持,如东汉安世高所译《安般守意》、《禅行法想经》等,还有同时代的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首楞严经》、《兜沙经》等,都为当时许多习禅者所看重。

若是从修持角度上来看禅法,实质上佛学创始人释迦牟尼大悟宇宙(包括生命)的本质时就是以静虑而获,因此可以说禅法的起源是来自于释迦牟尼的正觉。由此可以说禅的本质就是心,禅法实质上就是心法,也正是因为禅法本质是心,故而释迦牟尼所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这里所传的法没有文字表述,没有语言说明,只是心心相应,以心传心,是心法。后来达摩大师应缘到中国来弘法,在他传法给二祖时曾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别记》)这里仍是以心传心。中间几祖的传法仍不离以心传心,如二祖慧可的“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法无二,僧宝亦然。”三祖僧璨的“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若不异,亏法一如。”四祖道信的“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禅法传至六祖惠能时,惠能是听五祖弘忍讲读《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而大悟佛法的,他悟到了什么,无所住心,还是心。无所住心是什么心?是清净心。《楞严经》说“一切无著,名之为心。”这心是什么样子,“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六祖坛经》下同)。这心是“心量广大,遍周法界。”惠能在后来的弘法教育中多次教导弟子们:“若识本心,即本解脱。”“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可见心的教育贯穿惠能大师弘法的一生。

惠能在大悟佛法之后,其师还说了一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在这里教诲的根本还是心。这一切都证明:禅法本质就是心法,心法只能心传。一切文字、语言可以表述禅,可以描述禅,但那都不是禅本身。从这个角度上来认识禅的本质,我们对禅宗为什么要以心传心认识上无疑就会深刻得多。从禅的本质来认识禅,我们对达摩祖师所提倡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悟性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

以心传心,心心相照,法本不可言,不可语,但我们末学还是免不了要探究:以心传心到底是传的什么呢?传的是见性。这是因为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传法要旨告诉了我们这一切。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也曾说:“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六祖坛经》下同)。当有人问及惠能是如何从上师那里得到法的指示时,惠能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由此可见“见性成佛”就是禅法修持的最终目的,见性法就是传法的核心,也是传法的唯一,故而惠能大师才会说“唯传见性法”。要知什么是见性法?还得必须知道什么是性。

性是什么呢?惠能大师在大悟佛法之际曾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就是对性的最好诠释,由此我们可以从中得知,性是世界的本质,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是生命的根本,是生命的灵魂。因为这本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他是世界心物及生命的本源。从对自性的认识的深度上来审视,其实一切佛学的义理也来自于此,或者可以说对自性的认识是一切佛学义理的基础。因为当初佛祖释迦牟尼在大悟世界及生命的本质时也曾感叹:“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这两大伟人所悟之共同点都是性,世界心物的本性,也即生命的本性。说性是世界心物及生命的本源,是因为性中含有万法的种子,这些种子遇到适当的缘便会生成不同的法相。性有清净、无生无灭的一面,故而“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也有其动态、能生化万物的一面,故而“能生万法。”也即宇宙间一切心物的显现都是性的动态而成。因为万法都摄自于性中,故有万法即性,性即万法之理。因为万法同生于性,故而万法相依相存,互成因缘,无有一法可以独自生成,由此构成和谐的宇宙世界。正是因为佛悟到了世界及生命的本质,佛学中的“佛即众生,众生即佛”,还有“众生平等”,还有“诸有为法因缘而生”,“佛法不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等等义理由此而生。还有佛教修持中的所谓开悟,大彻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此性。不悟及此性,谈开悟就是妄言,就是打妄语。

由此我们已知禅的传承是以心传心,禅的修持是见性成佛。那么这里的“心”与“性”又是什么关系呢?心与性的关系可用一句话:心是性用,性是心体。对此,惠能大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六祖坛经》下同)。还说:“成一切相为心,离一切相为佛。”“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心与性尽管有种种说法,其实心与性名相虽有二,实为一体异名。本心即性,性即本心。用时为心,本体为性。为了有利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一副黄金项链,我们将此作为收藏时,无疑是以其价值称为黄金收藏,而在使用配带时,肯定是称其为项链,而不是称其为黄金。收藏与使用时名相虽有异,其实不过是一物二名而已。对此五祖弘忍大师在惠能大悟佛法真谛之后曾说:“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帷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其实这里的“本体”“本心”都是性。悟者一语道破天机,不悟者执相着迷。

如何才能见性呢?这是个禅法的修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禅宗明确指示:“明心见性。”既然本心即性,为什么还要去“明心”呢?这是因为我们多世以来无明深重,正如佛祖所言,众生原本有的佛性,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所谓的“明”,就是要将这些遮盖我们自性真心的“愚痴妄想”去掉。

如何明心呢?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一大诀窍:“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诀窍被惠能所悟,于是他成了一代宗师。为什么要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因为住色生心,住声香味触法生心都是妄心,是成相之心,是本性之妄用,只有无所住而生其心才是真心、本心,才是明了之心,是本性。惠能大师也教给我们一大明心之法宝,即“无念、无相、无住”。并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在这里,惠能大师说得再明白不过,若能无念无相,便能见之本体之性。反思我们若干学佛修持人,修持多年不见佛,问题大多出在以此念找彼念,始终在念中打转,或者说是以此心找彼心,不过是在心法上转来转去而已。由于我们多世来的习力作用,心念活动力极强,正如惠能大师所说,“对境心数起”,而心一旦起就生成相,有相就被相所牵,被相所束,故而惠能大师说:“起心总是大痴人。”

从以上我们不难得知,禅法的修持,也即明心的过程不是要我们去求什么,而是要我们放下一切执着,“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这是因为佛早已告诉我们:“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是因为佛还在《华严经》中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惠能大师也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借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对此禅法虽如同佛法一般,不可说,无法可说,也如释迦牟尼在《金刚经》中强调地那样:“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但惠能大师还是以其亲身体验谆谆告诫我们:“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数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付之东流持,如事佛故,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空间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惠能大师为什么要说这样一段话,是因为禅法说起来极为简单,明理也容易,然而实践极难。说理也容易,通道又极难。禅法在修持上的难我们还可以从达摩大师的一段预言中得到启示,达摩传法给二祖后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道者少……”其结果是,传法之证的法衣只传到六祖惠能为止,下不再传,这就是“一花开五叶”的由来。为什么一花只开五叶?为什么法衣惠能不再下传,这都是禅宗命脉的因缘,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从以上禅的传承和禅的修持来认识禅,可见学习、领悟和修持禅法是一件极不容易之事。没有大愿力,没有大信力,没有正觉,没有大死大活的气度,没有精进不息的修持精神,的确难以实施禅修,即便是上了路也很难有所成果。故而不可轻意言禅,万不可禅旗乱舞,禅语乱飞。这一点对于一个学佛修持者来说更得引为警觉,因为稍有不注意,便会滋长我们的贡高我慢之心。

我说禅的全部目的在于让人们对禅有一个正知正见,使禅法得以正信相传,正觉修持。

南无释迦牟尼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