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李向平教授:佛教中的“真与俗”对立吗?


   日期:2021/5/24 21: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中的“真与俗”对立吗?

李向平

任何一个宗教体系之中,必然会内涵有一个特殊的精神信仰结构,从而分离出神圣与世俗之间的双重关系,否则,它的基本信仰就难以被建构成功,宗教就不会成立了。

但是,对于这双重关系的理方法,却是格外的重要。可以说,处理这种双重关系之方法的相异,在极大程度上就会造就了各个宗教间的诸种差异。甚至可以说,宗教的差异,即在于各个宗教体系在神圣与世俗关系间的处理方法上的差异;或者说,任何宗教在信仰层面上的差别,往往就是这些处理神圣与世俗双重关系的制度、组织所建构出来的。

佛教的经典教义之中,本来就涵有对神圣与世俗之别的把握方法。佛教教义之中,本有真与俗二谛之别,表示了佛教对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关注和处理。

真与俗二字乃相对而言的概念,故依相对而演为入世与出世、在家与出家等对应。真与俗二谛之意义,在大小乘诸经论之中所说不一。一般而言,真与俗二字,常有如下几种彼此对应的涵义:

1、事与理的别名。

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中是真。

3、世间是俗,出世间是真。

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大乘有宗曾经以本体和现象二元的区分为标准,建立真与俗二谛说。其以事物的构成元素为胜义谛,以刹那存在的和合现象为世俗谛,如同《顺正理论》所说的那样。

“有和合聚,虽破为多,彼觉非无,犹如水等。若以胜慧析出余法,彼觉方无,亦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灭,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名胜义谛。”

“诸和合物随其所有,总有二种性类差别:一可以物破为细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谓且于色诸和合聚破为细分,彼觉便无名世俗谛,犹如瓶等。”

在这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指真实平等之理;俗谛又称世俗谛、世谛,指世俗差别之理。与此相应,真、俗亦为事理之异名;因缘所生之事理,称为俗;不生不灭之理性,称为真。

印顺法师指出,缘生有为法,安立二谛;它们之间,一是自相之实有,一是众缘和合之假有。涅槃无为法,则约一切法的寂灭不生而说。它实根本没有,连假有也谈不上。它说明,众生所执缘起个体事物的实在性,是第一性;第二性则是否定了个体实在性的、建构起来的普遍实在性。前者虚幻,后者真实,它们可以被处理为空有关系,整合在一种特别的处理方法之中。

大乘空宗对于真与俗关系的处理,则强调事无自性,缘起性空,转以空-有关系来处理。如《大智度论》主张:

“诸法一性无二,一性所谓毕竟空。无二者,无毕竟不毕竟。一法性,即是无性毕竟空。”、“有为法名因缘和合生,所谓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无为法灭无因缘,常不生不灭入虚空。”

因此,世界上任何的存在皆为空无自性,缘起性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一心三观;华严宗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大致都在论说这样一个现象,即“性本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甚至要明确指出,“性本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中国佛教诸宗,在主张世出、世入的关系处理层面,强调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即妄即真、即体即用,自在解脱。一念之间有迷悟,触类是道,立处即真。随顺世间任运而行,最终做到平常心即道,努力把此二者的关系打通,不要使其相互分割。其所谓“真俗不二”, 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此虽系中国佛教天台宗之别教、华严宗之终教以上所立之说,同时也是诸宗处理真与俗关系的中国化路径。其结果,真如可随缘为诸法,故诸法即真如。真谛诠空,俗谛诠有,性空不称相有,相有也不离性空,理事无碍,故为不二。

至于“空假中三谛”, 乃天台宗所判立“通教”之谛理。空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系依因缘而生之自性空。假者,谓诸法既无自性,故依因缘而生,非实性之有;此系依因缘而假名为有。然则诸法以空之故,非为假有;以假之故,非为实空;又以空谛之故,为实空;以假谛之故,为假有。如是非假有,非实空;亦实空,亦假有,即是中谛。

因此,佛教基本教义以“因缘生起”为核心,强调“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以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于是,世间、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众多关系普遍联系、相依相持而形成,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

真与俗二谛的关系,被处理为空有二谛。空有无碍,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观。世俗谛的有,是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真谛的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缘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缘起。实际上,真与俗关系,如同空-有关系,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对应而非对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李向平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李向平教授)  

 李向平教授:佛教文化与现代世界 

 李向平教授:禅者眼中的和谐社会 

 李向平教授:人间佛教的现代转换及其意义 

 李向平教授:鸡足山与现代中国佛教——大师弘化型佛教的现代 

 李向平教授:寺院经济是佛教发展之必需 

 李向平教授:因缘和合——佛教和平观的现代意义 

 李向平教授:传统中国佛教的制度分析 

 李向平教授:佛教人间 心心相印 

 李向平教授:中国佛教的和谐理性模式——从“心”开始的功德 

 李向平教授:佛教的和平特征 

 李向平教授:真禅法师与上海佛教 

 李向平教授:功德与慈善之辩——关于佛教慈善义卖现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