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沈海燕教授:论天台“一即一切”符号诠释的承继和发扬


   日期:2021/3/3 8: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论天台“一即一切”符号诠释的承继和发扬

沈海燕 

一、引言

二、智顗对字的结构的剖析

三、智顗对黑墨色的辨析

四、禅宗的符号体系

天台教学中符号诠释的方法极富创新精神,是中国文化下孕育的产物,为佛教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发展增添了鲜明的本土色彩。禅宗教学承继了天台符号诠释的精髓,而加以发扬光大。其“立处即真”、1“即事而真”或“触处皆真”的领悟世界的方法与天台强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事圆融不二的认识论一脉相承。禅宗认为,世间任何现象和事物都可以是顿然觉悟的契机。2这种认识乃是智顗的中道实相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3的继承和发扬。而其符号的运用则创造性地将文字图像等狭义的语言符号扩展到广义的话语符号,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部分以及山河大地皆是象征性的符号,是自性的显现,神通并妙用。运水搬柴,屙屎送尿,着衣吃饭,饥餐困眠等情境或是用以表达自证悟的境界,或作为修行和教学的方法以启发学人。

禅宗的符号自成体系,乃建筑在其“立处皆真”的思想上。其作为符号的运用包括呵佛骂祖,棒喝交驰,雷奔电激之类的公案和机锋等人工符号,山水日月等自然符号。其作用即在于彰显道之无所不在,触目皆是真如法身的显现。如大慧宗杲云:现今目前森罗万象眼见耳闻,悉皆是法。4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5

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虽然有别于大自然之造化,但仍然是自性流露的产物,佛法在自然与社会中同时体现出来:

佛法在尔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粥吃饭处,语言相问处6

笔者从禅宗的符号运用中初步总结了六类。1、以无言为符号来说明真理在于意会,而不在言传。2、以自然现象为符号来表达证悟的过程和境界。3、以吃饭穿衣为符号来体现平常心是道。4、以日常事物及生活劳作为感受不二法门之实相真理的符号。5、以答非所问为符号来表明道之离逻辑思维、无迹可寻的实相无相的深刻含义。6、以行动举止为符号来展示修行的方法,证道的无挂碍境界以及实相本身之无分别心。

1、以无言为符号来说明真理在于意会,而不在言传。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其最鲜明的特色。故以心传心最为殊胜。静默无言,默契而得。所谓“世尊拈花,迦叶微笑”。7心灵的沟通,直觉的体悟胜于言语的传授,知识上的解悟。故黄檗希运有云:十方诸佛出世,只共说一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此一心法体,尽虚空法界,名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

于一机一境上见得他。此意唯是默契而得。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8

禅师还以静默无言,来象征非有非无之第一义不可说,以避免落入言诠。例如,唐慧忠国师(?~775)

与紫璘供奉9论议。既升座,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什么义?”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10

慧忠在这里所立的义,便是以静默无言的形式表明第一义之无法言说,不在语言文字、意识思虑上,以此启迪学人忘言而会旨。

《五灯会元》卷十五里记载僧人问青原行思禅师(?~740):“如何是菩提?”禅师打曰:“出去!莫向这里屙。”这是表明,如来空性当体即是,一切现成,本来无事,动念即乖。必须直觉领悟,弃绝妄想。任何语言思量推衍,都不能体会诸法本性之涅槃实相。另外,诸法不在得失,虽言法,而实无一法可得。费心思维概念名相,缘木求鱼而已。正如青原禅师所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11禅师们用棒打和呵斥为符号来象征诸法本性之寂灭,电光石火,不容拟议。

2、以自然现象为符号来表达证悟的过程和境界。

在禅宗各类语录中,大量涉足山水景色,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本心清净的反映。以此清净心与自然融合,便能感受圆满具足,永恒绝对的自性,正如南康军云居文庆海印禅师所说:“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12永嘉大师(665~713)《证道歌》13曰: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他以月之普现和统摄的景色来表达“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事圆融的境界。一心能包容万法,心量广大,自然周遍法界。理事融摄,相即无碍。

青原禅师的悟道过程,便是以山水来表述其认识之变化。14?首先,他未参禅时,尚未看透事物的本质,被事物的假像所迷,以为现象世界即是眼见的真实,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第二步,他向大德学习了以后,了解了万法皆空的道理。于是,他见到的山水即非山水了,山和水皆是因缘合和而成,故山水当下即是空无一物。这第二步是对空的知性上的理解,而非真正的体悟,可以说是拾人牙慧,人云亦云,以拆析事物的方法令客观世界不复以其表像的形式存在,由此而达到空的境界。故在青原的眼里,此时的山和水面目全非也。?第三步是豁然大悟的境界,在经历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之后,突然,在某一个时刻,青原的认识达到了一个飞跃,体悟到山水皆是真理的显现,其本质虽空,但体现的是空中妙有?造化本身所彰显的空有不二一体之实相,神妙不可思议也。此时的青原,与山水已经浑然一体,物我两忘。故开悟了的青原此时所见的仍然还是山和水。当然,他在第三步所体认的山和水,早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山水了,乃是主客合而为一的圆融境界。

自然的景色在禅师的笔下也被用来形容修道悟禅的心境。禅师的心境不仅需要平静如水,不起波澜(如僧问),更要达到天人合一,无人无我,心境化入诗情画意般的秋冬中(如师曰)。《五灯会元》卷十四载:

僧问:“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还端的也无?”师曰:“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如此之心与境的冥合,即是相接而两忘,似有还无。水月两忘的优美意境,便是真正断除了妄见,完全超越了意识的作用,洒脱自在,无滞无着:“宝月流辉,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15

自然在禅师那儿也被用来形容佛性。《五灯会元》卷十五中载,人问云门:“如何是西来意?”云门答:“山河大地”。显然,道无所不在,涵盖一切,代表自然的山河大地在这里便可作为乾坤万象皆是真如显现的符号。

自然事物也用来譬喻无常的教义。学人问云门禅师:“杀父杀母,向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甚么处忏悔?”云门回答说:“露。”16露珠在佛教的语境里即是喻世事如朝露般无常之迅速,《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自然之露珠作为一种感悟的符号而使人体会佛法中有关无常的教义。

3、以吃饭穿衣为符号来体现平常心是道。

修道明心,不仅要领悟理事无碍,更要进一步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这一境界具体的表现即是“平常心是道”。17

禅师们一是以吃饭穿衣为符号来体现平常心,因为只有以平常心,才能体会道之无为(无心)的状态,并感受道的无所不在,含蕴于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18二是以之为符号来体现道法自然。最平凡琐碎的行住坐卧的生活,更能够显现修行者体道合一之随顺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境界。

马祖门下的大珠慧海禅师在回答如何用功修道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从日常生活处着眼的,是达到了纯任本然的无为境界的符号。这是因为佛性之用乃是就现象界的全体而言:“起心动念,弹指声咳,扬扇,因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19由此而落实到平常心是道。而最能体现平常心合道的,是随顺自然的生活和无有滞着的坦然心态,如慧海禅师与文钦禅师的问题答问。文钦禅师问:“如何是平常心合道?”慧海禅师曰:“吃茶吃饭随时过,看水看山实畅情。”20

平常心落实到如此的禅修生活,也就是庞蕴居士(?~808)偈总结的:“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21担水砍柴,无非妙道也。这种饥来即餐困来眠的天然无为的禅与其他人的吃饭穿衣大不相同。大珠慧海禅师谓之:

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22 禅师们将禅修溶入日用吃住,使琐屑的生活成为破除妄念的手段和符号。如云门文偃禅师(864~94)所说:

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更有甚么事?无端起得如许多般妄想作甚么?23 这种生活禅就是与道同一的消除了一切差别的状态,经验者与被经验者冥合不分,任运施为,无非妙用。此种证悟的体验即所谓“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24

【注释】

1“立处即真”的思想源自于东晋佛教学者僧肇 (384-414?),谓万法存在之处即体现了真实的法尔如是的本性。“真”指“真际”,即法性,真如法性乃性空平等一如也。他在《不真空论》中说:“故经云:甚奇,世尊!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然则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但亦可能源自马祖:“立处即真,尽是自家华,若不然者,更是何人?”《大正藏》册51,第440页上。

2如大慧宗杲(1089年-1163年)云:“道无不在,触处皆真。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三。以下简称《大慧语录》。

3 《法华玄义》《大正藏》册33,第683页上。

4《大慧语录》卷二。

5 《大慧语录》卷六。

6《大慧语录》卷二十三。

7 《法演语录》卷下。据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8 《古尊宿语录》卷三。

9 古代皇宫大内之僧职。又称内供、供奉。即宫中举行斋会等法会之时,在内道场担任读师等职者。我国在唐代即设有此职。依《大宋僧史略》卷下所载,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下诏于凤翔开元寺置药师道场,并选元皎(不空之法孙)等二十一位僧侣,六时行道念持。

10《传灯录》卷五。

11《五灯会元》卷十五。

12《五灯会元》卷十五。

13《大正藏》册48。

14《五灯会元》卷十七:“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5《五??元》卷十四。

16《五灯会元》卷十五。

17“平常心是道”是马祖道一(709~788)的根本禅法,平常心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之心。

18《古尊宿语录》卷一。

19《卍续藏》14,第279页。

20《五灯会元》卷八。

21《景德传灯录》卷八。

22《五灯会元》卷八。

23 同上,卷十五。

24《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沈海燕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沈海燕教授)  

 沈海燕教授:观心 

 沈海燕教授:烦恼即菩提——天台善恶相即的理论 

 沈海燕教授:论一心包容宇宙万法 

 沈海燕教授:论智者大师的时空观 

 沈海燕教授:“人间佛教”的实践者——论真禅法师的思想及其 

 沈海燕教授:《妙法莲华经玄义》管窥 

 沈海燕教授:圆满的成佛之境 

 沈海燕教授:《法华玄义》的成就 

 沈海燕教授:天台智顗对法华妙理的开展 

 沈海燕教授:境妙究竟——从《妙法莲华经玄义》中看天台智顗 

 沈海燕教授:论天台判教的三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