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佛光法师:解读《圆觉经》之普贤菩萨篇 第十二讲 如何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日期:2020/12/28 11: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十二讲 如何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修行的关键问题在普贤菩萨请问的这段体现出来。我们天天说修行,实际上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光学佛的人要明白,不学佛的人也要明白。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道理涉及到生活的所有细节,不是简简单单光是修行所涉及到的问题。世间的一切都融摄在佛法里头,所以弄明白佛法以后,对于生活的驾驭能力是非常自在的。

单凭世间所有领悟到的、感受到的知识也好、聪明也好,不能让你站在绝对的角度体会生命的快乐。所以学佛修行不单单是信佛不信佛的问题,因为佛不是简简单单的某个人的言教,是整个生命世界遵循的法则。学佛不学佛的都要去体会这个法则!

为啥?因为只要每天在过生活,进行生命过程就离不开这个法则。为啥说人是万物之灵?人跟四条腿的区别是会思惟,不是每天浑浑噩噩的吃饱了就睡,睡饱了就吃地过日子。人活着是有追求,追求快乐。四条腿的吃饱了就行,它是以食为乐,能吃饱就是快乐。比如狮子、老虎一天到晚都在寻找吃的,包括羊每天不住嘴地在吃,那是它唯一的追求。

人不一样,你吃饱了就算快乐了吗?不是这样的。人吃饱了还会想问题,想问题就有心动的轨迹要去追寻,这时候就要去思考。即便你不去思考,也要面对这个问题。别管你想不想都要面对,因为你是人。人跟动物不一样,人就是会思惟,思惟的时候就有对境界的感受,包括对身心的感触。

怎么去排遣、调伏呢?不去管它不可能,因为它存在。所以信不信佛都要去把这个道理弄明白。弄明白了以后身心世界才会自在,被调伏到柔和的状态,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实感受。可我们天天活得像死人一样。为啥呢?就是忙自己感觉里头那点儿感觉,已经僵化了。老人家的心会僵化掉,是因为他心里头那点儿事已经僵硬了(思想僵化)。随着那种心不断的持续性,业力就变了,骨头很脆,这就是僵化的表现。

小孩子为什么骨头啊哪儿都很好,因为心没那么僵化。孩子在摄受,老人们在保守。一个心是闭塞的,一个心是开放的。心态不一样,业相就不一样。老人家的业相就会变,身体会越来越差,总在抵御一些问题。小孩子在学习,融入摄受一些问题。我们不明白道理,不能去调伏。只能按照现有的习惯性进行,形成僵化的行为。僵化的心态导致人的业相会变,本来很灿烂的生命就会慢慢地枯萎掉。

世俗人最在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感受。都怕自己身体营养不好了,冷了热了;怕自己心情不好了,不让自己受罪了。结果身体到老了很糟糕,是个闭塞的状态。出家修行人恰恰没有在乎身体,没有注意营养、注意保健、注意身体的感受,身体却很好。这你不能否认,从身体的现象去认识这个问题,就知道事情不是人们惯常认为的那样。

人们闭塞的心态,导致生活颠三倒四。他不了解生命的法则,总被感觉和感受所干扰和左右。比如去化验生理指标,所谓的正常指标,只是通过研究的大概指数,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心情不一样,生长环境不一样,指标不可能一概而论。不一定偏得要多少多少才是正常。比如血压,一般人八十到一百二都算正常,人家生来就低血压的人,偏得给他弄那么高就成高血压了。

要依个什么标准呢?活着,能喘气,自己感觉哪儿都没有妨碍,心情愉快,就算健康。关键的标准是心情要愉快。身体一旦有变化的时候,心情有感觉,我们把握这个标准就行了。吃饭也香睡觉也香,这就是很好,放心死不了就行。既是个人就难免长点这个长点那个,就跟我们天天长指甲一样,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这是身体变化的相,不用理会它。理会它也那样,不理会它也那样。

比如某些重症,理会它死得早了。正因为不理会它,它也就奈何不了你。但是要真的不理会才行,稍微一理会就有感觉了。人们有没有不理会的力量?有。但是如果不够彻底,意识里头没有摆脱掉,从根儿上习惯性的思惟还在,就还有感觉。这种感觉是影尘在作用,没有完完全全地呼唤出新的状态。我自己试验很多事,真是这样。

人如果很喜欢吃,就会生一些病。但是发现有些人也好吃,人家就不生病,为什么?有一种相应的法则。这也证明了一句话:说幻法有也不对,说它没有也不对,就是如幻。怎么说?要从中道义去看,对你来说产生障碍性,就要把它往一边靠一靠,没有障碍的时候无所谓。所以什么叫健康什么叫好呢?没有障碍就好。

比如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真的是影响你了,马上去治疗。如果没有感觉,而且真的能够把对身体的挂念放开,真的不搭理它也没事。不光是放开身上的病相,关键是要把依附病相的身体也要放下。身见放下,根源都没了,相能生成吗?由此可以真地体验到知幻即离。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 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把心都给熄灭。心是感受,连感受的力量都不去想,不去感受它,这就叫彻底的解放。我们经常说要解放思想,只是打破所谓的规矩,没有彻底的解放。能思能想的是第六识跟第七识,我们通过第六识的认识和第七识的执著在思在想,真正的解放思想是把它解放开才行。

怎么解放?“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心是虚妄的想象,能知虚妄想象的也是虚妄。两个都是虚妄,远离它,就是超越它。看清楚它,别搭理它,就叫远离。就像管治孩子似的,你清楚孩子在干嘛,别搭理他,马上他就没劲了,这就叫离。当你有了认识还没有力量的时候怎么办呢?最简单,真的远离一下,马上就没感觉了。这时候需要境界的辅助,改变一下境界,远离心就会生起来。当你练着练着对境不生心的时候,功夫就有了。这样去用功,真的就可以超越。

我们对人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五种束缚怎么去超越?直面它,看你是什么想法,心动不动?心在动就要去调节自己,直至最后把自己真实的调节出来。就像印钞厂的工人天天在印钱,他要强调给自己一种观点“这是产品不是钱”。这个观点从缘起就建立了,他们一进厂领导就给他们灌输这些,领导一再强调“这是产品”。这就是缘起,工人总在熏习这种力量,所以见了那么多也没有钱的感受,这不就是远离了吗?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 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应当远离,跟本质去相应当下就远离。本质是什么?本质是无诤,清净(本质是没有是非的)。相应是什么?我们要看到本质。看到本质的时候还有诤吗?就不起争端了。别人对自己好坏是自己的分别,别人对你有任何看法,都应该感激人家。对你说好的,证明这个事做得不错;对你说不好的证明你应该去改进,也要去感激人家。所以哪儿有嗔恨心呢?就没有嗔心,没有不平等意了。

咱们新请了一尊塔,这个塔按照工艺来说至少也得干两个月。人家才收了我们三千五百块钱。咱姑且不说材料价值,两个月的生命,真的是人家的心血在里头,不光是产品还是相当好的艺术品。况且不是一般的材料,它是一种宝石(水晶是一种宝石),咱们认为不贵。从商家角度讲,他有贪心,咱就顺着他的贪心让他满足一下,挺好,也算是他结了善缘。从我们的角度讲,塔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象征,而且水晶塔很漂亮。

我们总这样想,真的是阿Q精神练到家了。学佛就要练阿Q精神,真正知道这些事了,就不会生烦恼心,心越没有烦恼,恰恰事相越好弄,身心世界就越来越快乐。这就叫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我们能远离,不去切入眼前这些是非观念。同样一件事情,我们按照现在一般的观点来说,贵了便宜了,好了坏了,肯定得跟他争一顿。但是我们现在不切入那个观点,我们按照佛的超越的思想来思惟,就叫远离。

我们去跟本质相应(去看本质),这尊塔能带给我们什么?能带给我们很多好处:能够叫我们有所依,能够让众生见者欢喜,能去依藏佛的舍利,能去依藏很多圣物。这可不是用金钱能估量的。人家用了两个多月的心血才做成,这么去想,叫幻化远离。把幻化不实的虚妄境界远离了,获得本质的利益,这是最好的。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认识非常清晰,遇到什么事都是这么思惟,哪儿有什么平等不平等啊?没有。这种认识也是相对于境界才会有,也是如幻不实的。有境才有心,无境也就无心。我们心本自具足清净的庄严,但是因为我们见不到心(没有理解到心),所以需要佛给设定的一些方便智慧。比如我们建塔、供养舍利、念经,由这些方便形象,我们才慢慢地熏习到心的庄严,才认识到心。

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这种认识建立的过程也是如幻的。对自性建立的过程是学修佛法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如幻的,就跟梦一样。虽说是幻有,但是不能否认它。所以我们还依然去很实在地做每一件有关佛法的事。做有关觉悟和修行的每一件事都会得到真实的受用和觉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这种过程以及过程所带来的感受,这叫心。也是如幻,也要远离,也要超越。

学佛最终证得的是无所得,这就叫“心如幻者 亦复远离 远离为幻 亦复远离”。我们想超越的这种观点认识,类似我们说的行阴或者说七识和八识的相,也要远离、也要超越。

这些怎么在生活当中去感受呢?比如从家里想去一个地方,面对一个虚妄境界“想去”,这个想法叫心。境界是到目的地去的过程,到了目的地境界过去了。到了自然就把境界放下了,当时“想去”的想法(心)也放下了。但是还有一种感觉似乎好像还在,已经进来几分钟了,好像还是在路上走过来的感觉。

你告诉自己“已经到了”,生“到了”的想法,也要远离。“到了”的想法是远离“想去”的感觉的。已经到了,你说“我到这儿了”,这也叫想法。“远离为幻 亦复远离”这个想法也要把它放下。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没有放下,所以马上就会生起离的想法,就是“到时间了该走了”。这就叫生灭的原因。这几种状况是微细相生灭的因。因为没有放下这些,“远离为幻”没有放下,就会突然又去想干什么了,突然又身上有什么感觉了。

后面那句是“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离远”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开始来,中间行进的过程,一直到最后已经到了,这些全部不管它。这一切一切,任何一种想法、任何一种过程,过程里的感受,全部都不要管它,全部都要超越,这叫“离远离幻”。去远离一切相的分别,离开所谓的感受,这些是如幻的。包括来,也无来的想法。正所谓“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这就叫远离了,“离远离幻”。我们要超越当下的一切念想,一切的分别。

来的时候不起心,去的时候就没有挂碍。只要来的时候起心,走的时候就有挂碍。去仔细分析分析就知道了。因缘法不可思议的,,当时我读到这句经文,解决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以后再也不会产生失落感了。在一起的时候挺高兴的,欢乐的境界都挺好,曲终人散就成那样了,这就是生灭,远离就超越生灭境界了。

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把所有的身心感受都仔细去观察它,都是了了无所得,毕竟不可得的。不可得就无所执著,无所挂碍。以这种心(这种认识)去开始每一天,每一个生活细节,那叫光明灿烂!因为没有负担了,没有影响了,所以没有心理障碍,身跟心完全是通彻的。

我们的心是无量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能,遍十方世界,充满一切微尘刹土。所有的相无不知晓,所有的法无不了知,所有的一切能无不具备。可惜!你的身不跟它通,是假的,虚幻不实的。身心不相应就不能体现这种能,你的身跟它相应的时候,好,马上你的能就出来了。

这事都叫我搞明白了,我跟你说你就明白了。心是通的,无不具备的,当妈妈的最有感觉。妈妈对孩子的慈爱心没有障碍,是最大限度的无我慈悲,为了儿子愿意受很多罪。孩子心里头有点什么变化她很清楚,不用看的。甚至她能够相应感应到他很多细致不可知的东西。他心里有什么毛病,纵使嘴上不说,你也有感觉,这就是心通的力量。

为什么?因为“母亲”的感受观念就是你的生命价值观(身见),整个生命的方向就是以此标准在努力。如果我们换个标准呢?换一种完全的完美的没有缺陷的生命真理,你以这种法则作为生活标志和生活方向呢?好!那你就知道怎么叫身心通泰了。身跟心一旦通了,这叫泰然自若,也叫否极泰来。

周易里面有一个卦象叫否极泰来,阴尽阳生的意思。一切不好的现象全部消失,好的东西全部都来了。人要是身心通泰就舒服了,身体也没毛病,心情也高兴,这是从简单肤浅的观点上体会,神清气爽,感觉很好。就这么简单你还感觉很舒服呢,那要是从根本上身见跟心完全融合,你的心是没有任何障碍的,你了得!

那是真正的了得了,心即身,身即心,身心一如。大能!那叫无所不能。为啥呢?因为无所得,无所得就无所不能(无所能也就无所不能了)。这种力量太有意思了,学佛要学到这个才行!才好!学习经文不要去依语,语言记载绝对没这么多话,寥寥几句就说完了。但是它里头的义是无量义,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剖析,获得的感受就不一样。

佛经不是文字简单地堆砌,完完全全就是真理的体现(法相的体现)。我们认识不到这些,总以为佛经很简单。我问了好多人“看得懂《地藏经》吗?”“看得懂啊”。我说“《地藏经》说啥呢?”“那不就讲了很多故事嘛。”的确是讲了很多故事。

还有好玩的,有人说能看得懂《法华经》,咱觉得挺高兴,问他“《法华经》说什么?”“那《法华经》不就释迦摩尼佛自己在那儿讲故事的嘛。”我一听也头大了,我说“是讲故事的,讲了一个很遥远的故事,你根本听不懂。”他说“那有什么不懂,看他讲得多清楚。”有什么办法说?没办法。

而且还有更好玩的,可能你们中抄写过《法华经》的也有这种感受,什么感受呢?佛总说成佛什么法怎么好,赞叹了一大堆。也没见佛说那个法到底在哪儿。因为《法华经》也看完了,佛说这个经怎么好,那到底佛说的道理在哪儿呢?好像是自己没看着。就像我们光看见产品说明书了,产品在哪没看着。

实际上人家从一开篇儿就把道理说完了,“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怎么样怎么样。”你却上后面找去了,因为咱们一般人的思惟习惯是,先炫耀一通,最后再引出来结论,佛不是那样的。佛是先告诉你道理,再说能怎么用,因为人家不是颠倒的想法。

实际上佛在《法华经》已经说了,“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诸法空为坐,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为衣”。发这种心,有这种认识的人是值得赞叹的,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佛授记,“诸佛出世以一大事因缘”,要相信这个道理。人家先把道理讲得很清楚了,然后赞叹:如果相信这道理,信心、证解量都相应生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出现。

但是我们总觉得佛讲了那么多好处,怎么一个没看着?到底在哪儿呢?然后就上后边去找,这是众生的颠倒思惟。尤其抄经的时候,光看见人说好了,到底好处在哪儿呢?不知道。尤其佛在《法华经》说得很清楚,有《法华经》在的地方不需要安佛舍利,把《法华经》供上就等于佛舍利一样。想想,“经书摆在这儿跟供佛舍利一样?”但还是觉得有舍利子更好,这是你的分别跟执著。实际上人家讲的是真理,而且把道理讲得很清楚。

我们不知道心如幻所以没法远离,知道心是如幻的时候就远离了,自然就超越这种感受了。“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超越一切相(一切相即灭),一切幻就灭。“即除诸幻”所谓的变化性、无常性通通都熄灭了。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两木相因 火出木尽 灰飞烟灭”就完了。

以幻修幻”,有人指望身体修出个真佛来。世间人乱解释一通,号称借假修真,以为能修出个真的来。妄想长生不老,实际上身体是幻灭的,它的缘起就是幻,何苦把它当真呢?我们在幻化的境界里,把心的力量引发出来。也就是借助幻化的力量这种不实的境界,来把真实的境界引发出来,这叫“以幻修幻”。

并不是我们想的用身体去修行,没有身体的就不能修行吗?《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了,(二十五大圣圆通章里有讲),有一个天神没有身,他一样能修行得神通,一样可以修行证空性。身体是我们现在的境界里头认为要所依的,实际上不一定要以它作为所依修行。以它作为所依修行,那障碍就多了。因为它困了你要难受,它怎么样你要怎么样,还修行吗?那样的修行,已经在生死法里头轮回了。

我们现在要明白,修行就是知一切如幻,去远离、去超越,这是修行的路径。而我们常人理解的是,要身体好了,各种什么都好了叫修行。那叫错解修行,修行告诉你一切如幻,当即远离,这是真的。用你的心在感受!用你的心在走路!用你的心在去观察!因为心中无一物可得,无所对,无所对就超越一切,这是修行。我们把握这个原则叫修行!

我们去诵经或有关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明白这个原则,也就是所谓见性(认识性)的作用。性是什么?性是心的作用。认识心的作用,从粗到细都要详细地劈拨,一步一步地(从相上到体性,最后到心性)拨离开,拨离开的时候就叫远离。心性就是远离,“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

就像那天我给你们说的那段偈颂“心空性无如自如,寂寞涅槃本无异,从此了却生生理,不在三乘梦里游。”心空性空,性也是空,心的作用也是空。本身就没什么自在和不自在之说,这是真实的。一定要把这个观念狠狠地坚固下来,非常清晰地认识到,然后才能远离一切超越一切。这个认识不坚固,不叫见佛,而且永劫不见佛(没有这个认识不能见一切)。

我刚才说过《法华经》讲“诸法空为座”,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相不可得!这个观念坚固不坚固?不坚固就是众生;坚固的力量不够叫发心菩萨;已经完全坚固了,送你十个名字: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经典精彩的地方,“大慈悲”、“柔和忍辱”都是诸法空的影像。把我们的根尘识彻底转变了,这是经典最精彩之处!

我们为什么把这些经典都串起来呢?它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在剖析一个问题!这是人家真实经验之谈,我们不知道这些经验,怎么去修行?!真的不可能。

咱说最普遍的一个现象,很多居士念经很虔诚,但是对心性认识得不坚固,他没用到心,只能叫发心。但是的的确确从形象上看人家是比我虔诚,一门心思在那儿念,但是力度不一样。别看他这会儿虔诚,一会儿就不虔诚了,他要是不想念的时候就不念了。有时候不用念的,比如出去玩啊干点什么事就不念了。

我能一边念着经一边想着很多很多事,但是我念经不会断,再想不会错,再想也不会乱,每天还会那样去做。这种做就叫坚固,(因为我的心已经用到那儿了),我这个不叫发心。力度不一样从哪儿看出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能念三百六十七天,为什么?我有两天在梦里头还念(哈哈)。我不会被干扰的,我这个叫清净,人来人往我还照样该念就念去。

人们不懂很多事,有些事情他看见的只是他见的相,以那个相就生知见,所以烦恼随之就来了。认识不到心是如幻的,所以没办法远离。看不到真实,以为六尘缘影就是自己的心,不知道那是如幻的,所以说没办法远离,远离了就超越了。

一切相远离自然就会远离了,“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就永远除幻,“即除诸幻”幻灭了。但是幻相灭并不是入断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了慧昧顽空。佛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佛说的空是圆满没有缺陷,幻灭。“诸幻虽尽”这个“”就是这个假象没有了,虚幻的没有了。真实的健康的好的东西显现出来了。

比如有人心里很烦很郁闷,因为他心里有个东西障着他。什么东西呢?身心幻境把他障死了,所以就有感觉呀,沉浸在感觉里出不来。然后他到这里来,师父告诉他要清醒了,就是把他的幻相除灭。离开那个境界就远离幻了,远离了就超越了,超越了当下就解脱了。这正是《圆觉经》里讲的。

虽然他远离境界了,但是没有彻底地远离他的心性,心还在细微的分别,还需要继续修行。还要继续闻熏闻修把心也远离。心能远离,世出世间的烦恼都不存在。“离远离幻 亦复远离”,这一步直接就可以成佛了。

所以说“善男子 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记住啊,“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已经知道这个不实了,马上就要离,超越它。抱着它不撒,你叫傻,你愿意犯傻没人管你。释迦牟尼佛保证不说你,佛祖才懒得理你。为啥呢?你自己愿意的,没有谁愿意让你受苦,佛肯定不愿意让你受苦。你愿意抱着不撒,愿意受苦,那谁管你呢?你管孩子管不住的时候,肯定会说一句话,“管你?管你才叫傻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佛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佛光法师)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三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二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一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二十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九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八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七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六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五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四讲 

 佛光法师:解读《金刚经》第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