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九、初发心之功德——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明法品


   日期:2020/12/23 21: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初发心之功德——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明法品

五台山木瓜寺之昙韵

山西省五台山北台之山麓,有寺院名为木瓜寺。自古以来,若有人欲登北台,此寺为必经之地。木瓜寺创建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只知其为历史长久之古寺。

木瓜寺内住一长发老婆,名佛惠,约七十四五岁,貌似愚凝,百岁耆耋,而其形态却少改于年轻时,佛惠经常驻守于木瓜寺,凡伽蓝修葺,常为导首。

五台山北方之繁峙县,约住有三百余村民,一次,跟随佛惠登北台,偶尔,遇天空降雹,遂又依佛惠下台侧。佛惠赏掷一蘽(蔓草类)于空中,蘽半空如室,佛惠及村民即入内同坐,悉能容受,村民不侧其神,皆称佛惠为肉身菩萨。(《广清凉传》卷上,大正五十一·面一一○七下)

于木瓜寺中,有一单身吊影,形覆弊衣之苦行僧,即五台寺之昙韵(《续高僧传》)寺二十,大正五十·页五九二下)。昙韵住于木瓜寺,有二十余年之久。木瓜寺附近,冬季气候严寒,惟谷川溪流两旁生长树木;其他山峰上,值夏季,高山植物蔓衍丛生。昙韵于木瓜寺内,昼夜坐禅。三十余年前所读之经文,能一字不漏朗朗再上口。并书写之。昙韵于十九岁时出家,赏登位于五台山北方五岳之一恒丘之蒲吾山,于该处读诵经文,且持续下断。

一日,值遇栖隐禅师,蒙禅师示谕道:「诵经,确为自修行方法之一,惟仅读诵,未即至道;要在观心离念,方契正道。」

昙韵闻之,即专精念慧,遂登五台山,入住于木瓜寺。

昙韵于五台山修行二十余年,后又至比千山,仍不废其禅业。昙韵以改诵经为坐禅之初发心,贯彻其生涯,不论遭遇任何事情,皆不荒怠其禅业。即使蚤、虱聚集,亦不损弃,任其瞰之,如此行施四十余年。至六十耳顺时,终于蚤、虱亦自销迹,盖其时昙韵已成为「佛体」,昙韵每年春秋二时,依佛名法修持,冬夏二季则减食坐禅。常别众于另室坐禅。若坐禅时感觉昏闷,则起而拜佛。贞观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于太原郊外平遥山,于禅坐中迁化,春秋八十余。

昙韵自十九岁入山修行,六十余年间,从未追逐过名利,亦未使用过侍者,惟双身坐禅,不攀附权门,不结交显贵,故其名亦不见于公籍中。自十九岁入蒲吾山后,其所经历之山,有五台山、比千山、平遥山等。十九岁时初发心之一念,即贯通其一生涯。

初发心之重要——初发心菩萨功德品

〈初发心菩萨功德品〉者,即叙述发心菩萨之功德广大。此品与〈明法品〉,为忉利天会六品中最后之二品。

初发心菩萨之功德,大于任何修行所得之功德。经文中经各种譬喻说明之。如第二喻中所说:第一人员有于一念之间能过东力无量世界之超能力,但此人即使费无限量之时间,亦不能到达世界之边际。第二人具有更广大之超能力,但亦不能于一念之间到达世界之边际,如此,第三人、第四人,各皆较前一人具有超大能力,但皆费尽无限量之时间,亦不能达世界之边际。第十人亦如此。直至第一百人,具有最殊胜之超能力,始能达至世界之边际。然而,第一百人却仍未能悉知初发心菩萨功德之广大、深远。此即说明初发心菩萨之功德,较此等人更殊胜、博大。

于是,法慧菩萨以颂文述说初发心菩萨功德之广大,其中有:

菩提心无量,清净法界等;

无著无所依,无染如虚空。

此颂文言菩提心无量,远离一切执着,且无所依恃。须知无所依而能生存,并非易事。人,皆因有所依恃而生存;其实,若须依恃,即为弱者,观昙韵之一生,独自禅坐。当然,法会或禅会时,随喜布施结缘,但却舍弃一切依恃,五台山北台之修行或即如此。

四年前,作者(镰田先生)登五台山之中台时,闻吉祥寺之一僧,于三千公尺高之北台,冬季时,独自携带八个月份食粮,入于岩室中,专心坐禅、诵经。于零下三十度以上,寒风凛凛之山顶生活,毫无依恃地独自修行。如经文中所叙:

彼修众胜行,寂灭无所依;

其心常安住,不动如须弥。

昙韵亦如此,无所依恃之心,不动如须弥山。除法布施外,一切毫无执着,禅定之心纹毫不动。四十余年之道心,所以能撑持者,惟其初发心之一念。经文接着说:

勇猛勤精进,速发菩提心;

欲求最胜乐,应疾断诸漏。

此即谓发勇猛心、精进之重要。一个人在生活中何者为最胜之安乐?可谓「坐禅」即安乐之法门。日常中之一切所为,系为自己,或不别人,或为出世,或为名利,总之,所有一切皆有其目的,或因素。而坐禅,却不为开悟,亦不为有所成就,惟以坐禅为最殊胜之安乐。而欲求此最殊胜之安乐,则必段断除诸漏,即断除一切欲望。已断烦恼之昙韵,时已六十高龄,即连蚤、虱亦不侵扰。

有关初发心之重要,经文中又说道:

三世人中尊,一切功德业;

无上菩提果,皆由初发心。

三世之中最尊贵之人,即指佛陀。佛、无量功德及无上菩提,皆由初发心而获得。说明初发心之重要者,即(初发心菩萨功德品)是也。

心无忧喜——明法品

其时,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道:「如何修精净之行?」

法慧菩萨即就清净之行加以详说,此乃〈明法品〉第十四。

所谓清净之行,第一为不放逸,即不懈怠。有十种法得不放逸,十种法即:一、持戒清净。二、远离愚凝,净菩提心。三、舍离谄曲,哀愍众生。四、勤修善根,得不退转。五、常乐寂静,远离在家出家一切凡夫。六、心不愿乐世间之乐。七、专精修习诸胜善业。八、舍离二乘,求菩萨道。九、常习功德,心无染污。十、能善分别,自知己身。

上述不放逸之行若能实践,更有十种净法必须修持。经文中又云:「心常寂定,未曾散乱;闻好闻恶,心无忧喜;犹如大地。」

即言能将心置于禅定之寂静中,丝毫不散乱,以无限定力令心安住不动。如此,则不论闻好或闻恶,心皆能不起忧喜。一般人,若闻厌恶之事,心即不喜;若闻欢喜或恭维之词,则生喜悦。若能住于不动心中,则不论听闻任何言语,皆不为所动。六十余年间,一味坐禅之昙韵,或其境界即如此也。

一个人若朝既定之目标,全力以赴,或亦能得不动心之境地。若稍有怠惰,或执疑,或迷惘,则随他人所使。禅宗有言「蓦直去」,即谓勇往直前,毫不右顾左眄地前进。

其次,说能令诸佛欢喜之十种法:

一、所行精动而不退转。

二、不惜身命。

三、不求利养。

四、修一切法,犹如虚空。

五、巧方便慧,观察诸法,等同法界。

六、分别诸法,心无所倚。

七、常发大愿。

八、成就清净忍智光明。

九、善知一切损益诸法。

十、所行法门皆悉清净。

此十法中之前三项,即不退转之修行、不惜身命之修行、不求利益及名誉等,昙韵四十余年中所修持者即此是也。因如此修行,故能得清净,连蚤、虱亦不集之清净无垢身体。

克服烦恼之教法

〈明法中〉中,于叙述十种清净行、十种清净愿、十种无尽法藏之后,接着说教化众生之法:

贪欲多者,教不净观;

瞋恚多者,教大慈观;

愚凝多者,教令分别一切诸法;

三毒等分,教以具足胜智法门;

乐生死者,教三种苦;

着诸有者,教空法门;

懈怠众生,教行精进;

我慢众生,教平等观;

心谄曲身,教菩萨心寂静非有。

此即对于贪欲多者,教其观身体之不净。如执着于女色者,观想其人死时,身体次第腐坏,而终至变成白骨。能如此观想,则可舍弃其执着之心。

瞋恚心较重者,教以修大慈观。愚凝者,则教以世间一切无常,凡事多变化。若能觉悟地位、财产等皆不能永恒相续,则一旦失去时,亦不为所苦。

又为贫瞋凝三毒所腐蚀者,宜劝之修殊胜智慧行。浸沈于人生之乐者,教以三种苦,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者,即为饥饿、疾病所缠之身心苦楚。坏苦者,自身所执爱者坏灭时所感受之苦恼。如失去所爱之人或亲生子女等,内心所受之悲苦。则非局外人所能体验。行苦者,世间一切事物皆悉无常,当其迁流变化时,所感受之苦。此三苦,凡生存中之任何人,皆无法免除。所谓「人生是苦」即此也。耽着于享受快乐者,若教以些三苦,相信定能从沈迷中觉醒。

又有一类人,即执着于一切事物皆永恒、持续不变者,教以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令之觉悟空理。怠惰者教以精进之重要;贡高我慢者,教以人人平等之理;内心谄曲者,教以保持平衡、寂静之法。

如此,对于执迷烦恼者,教以克服之道,此即菩萨之谓。

清净之十波罗密

其次,说清净之十波罗密:

一、檀波罗密——因一切众生故,捐舍内外诸物,不起吝惜之心。

二、尸波罗密——受持戒律,且不囿于戒律。

三、羼提波罗密——修持忍辱行,堪忍一切苦,闻好闻恶,心不起忧喜,如大地之不动。

四、毗梨耶波罗密——精进修持,勇猛不懈,专注一心,永不退转,以完成智慧。

五、禅波罗密——入于清净三昧,渐具诸佛智慧之地。

六、般若波罗密——听闻教法,并确实详加观察,知悉诸法本无自性。

七、方便波罗密——应众生愿,而现身教化。

八、愿波罗密——愿度一切众生,愿供养诸佛,愿修持、获得智慧。

九、力波智慧——离烦恼得清净,具足自利利他之力。

十、智波罗密——知诸法真实义,且能解佛之智慧。

如上所述清净十波罗密,依之教化一切众生,远离恶道,精进不懈,而离诸苦。

于是:

贪欲多者,教离欲观;

瞋恚多者,教平等观;

邪见多者,教因缘观。

即贪欲心重者,教以离欲;瞋恚心重者,教以人人平等之理;邪见众生,则教以困果及诸法因缘生之理,以令知之。

特别于初发心时,见众生堕于恶道中,则必须大作师子吼:「我当知其心病,以诸法门济度之。」知众生之心病者,即菩萨是也。以之而济度众生。

六和敬之实践

如上所述,能行清净之十行者,即能兴隆三宝。

菩萨摩阿萨教化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开示甚深诸妙法藏,是故能令法宝不断。

具足受持威仪教法,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三宝者,佛法僧三者是也。归依三宝,乃佛徒之基本条件。

其次,又说发大愿能令佛不断,解说十二缘起能令法宝不断,实践六和敬能令僧宝不断。十二缘起者,为原始佛教之教法,此乃有名之教法。此处则就「六和敬」略加解说。

六和敬又作六和合,即修行佛道之僧众,于六项原则下,彼此和合,互敬共修。即:

一、身和敬(身业同)——如礼拜等有关身体之所为相同。

二、口和敬(口业同)——语言相同。

三、意和敬(意业同)——思想看法相同。

四、戒和敬(同戒)——受持之戒法相同。

五、见和敬(同见)——正确之见解相同。

六,利和敬(行和敬同施)——衣食等利益相同。

依此六和敬实践,能令僧宝不断。此乃修学佛道之僧团生活中所必须遵循之根本法则。

接着,经文又说:「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是故能令法宝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恼,是故能令僧宝不断。」

佛陀之种子播值生之心田中,令生正觉之芽,则佛宝可不断绝。由此可知播植佛种之重要,否则佛法将灭亡。

其次,欲令法宝不断,则须不惜身命,护持正法。昙韵为成就梵行,立志坐禅,与同参共阐禅法。时值北周武帝废佛,佛法惨遭毁灭之后,为护持正法,毫不退转之决心充盈于大众中。

为令僧宝不断,则须统理大众。须令大众能安心修持,无任何烦恼罣碍之事。

于〈明法品》之最后,法慧菩萨重蒙佛之威神力,以偈文总结教法:

菩萨所修行,真实无虚伪;

度脱众生类,离诸烦恼垢。

成就如是法,除灭愚凝暗;

降伏一切魔,究竟得菩提。

即谓菩萨修持十种清净行,真实无虚伪,救度众生,令离诸烦恼苦。又修清净行,能除灭愚凝之暗夜,令见光明。

欲除愚凝之暗,实非易事。五台山木瓜寺之昙韵,于二十余年间,孤身修持,终于得以拜见文殊菩萨之灵相。然而,仅此并未能去除愚凝之暗。又经四十余年之修行,计约六十余年,方达不求名利之境界。

若能除灭愚凝之暗,则能降伏一切恶魔。世间上有无数恶魔存在,并有各种诱惑方式;若不慎为恶魔所诱,则辛苦累积之功名宝贵,将毁于瞬间。是故必须养成不为恶魔所诱惑之不动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鎌田茂雄)(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鎌田茂雄)  

 张文良教授:怀念鎌田茂雄先生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四、永远之求道——入法界品(三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三、唯一法门——入法界品(二)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二、善财童子求道——入法界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一、清凉之心水——离世间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二十、如来之示现——宝王如来性起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九、普贤之行愿——普贤菩萨行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八、如来之光明—佛不思议法品、如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七、文殊菩萨之圣地——菩萨住处品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六、无量数与寿命——心王菩萨问阿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五、华严力之发扬——十明品、十忍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十四、甘露之法雨——二睦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