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肖永明居士:佛教的现代价值(上)


   日期:2020/12/9 17: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现代价值(上)

肖永明

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精神生命的恒久价值。

在终极关怀的信仰层面,佛教的恒久价值已得到了充分显现。然而,在社会发展层面,佛教有何价值?完全相反的奉佛灭佛历史现象,让人们感到困惑。特别是到了现代化大潮成了世界趋势的近现代,有着传统东方文化形式的佛教,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大潮中还有何价值,就更成了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

在近现代中国,首先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杨仁山先后两次分别随从曾纪泽、刘芝田出使英法六年,在综合考察西方强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情况后,认为“东西各国,虽变法维新,而教条仍旧不改,且从而振兴之,务使人人皆知教道之宜遵,以期造乎至善之地”,此为“于变法中,寓不变之意”[1]。并且,这个“变”与“不变”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基于这种“变”与“不变”的相辅相成,杨仁山指出:“泰西各国振兴之法,约有两端:一曰通商,二曰传教。通商以损益有无,传教以联合声气。”[2]在这位作为近代中国佛教界走出中国“睁了眼看世界”之第一人看来,“通商”与“传教”成了西方各国强国立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法宝。当然,在可传之教中,杨仁山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佛教,他说:“设有人焉,欲以宗教传于各国,当以何为先?统地球大势论之,能通行而无悖者,莫如佛教。”[3]

几十年以后,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在出佛入儒、综观东西后,他对东西方文化中欧美、中国、印度这三大系进行了纵横对比分析,认为欧美文明所代表的文化倾向适合于当代文明发展取向,中国文明所代表的文化倾向适合于不远的未来文明发展取向,而体现印度文明精神的佛教文化则适合于人类最终的发展取向。佛教被锁定在了极遥远的未来。而当说到佛教之于当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关系时,梁漱溟则认为,“故今日之所患,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大家太不争权夺利;只有大多数国民群起而与少数人相争,而后可以奠定这种政治制度,可以宁息累年纷乱,可以获持个人生命财产一切权利。如果再低头忍受,始终打着逃反避乱的主意,那么就永世不得安宁。在此处只有赶紧参取西洋态度,那屈己让人的态度方且不合用,何况一味教人息止向前争求态度的佛教?”[4]梁漱溟甚至断言,“使佛化大兴,中国之乱无已。”[5]这是梁漱溟出佛入儒后得出的与杨仁山截然相反的结论。

当然,杨仁山与梁漱溟这两种对立的论述,还都是在“被诅咒着去现代化”而还没有现代化的近代中国的话语系统中的一种话语。那么,作为现代化先驱的欧美文化的话语系统,对于佛教的现代价值,又有怎样的认识?

这在马克思·韦伯讨论宗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时有所论及。不过,在韦伯那里,基督教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的催生,得到了一种正面论证,而儒教、佛教等宗教伦理则被他论证为资本主义的抑制剂。但是,后来的事实已经对韦伯的结论进行了证伪。特别是儒家文化圈内东亚经济的腾飞,更形成了儒家伦理对东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正面认证。这样,儒家伦理在东亚经济腾飞的背景下,终于被追认为对现代化有一种正面促进作用。然而,在儒教与佛教等之间又因此产生了一种比较:“东亚的儒教文明可能比西亚的伊斯兰文明和南亚的佛教、印度教等文明更容易接受东渐的现代化大潮。”[6]很明显,这一类的评论都只能说是远观其势的粗略观感,还算不上严格的实证分析。因为就现实个案而言,日本作为唯一跻身现代化西方工业国家行列的东方国家,其文化特质固然可以归入儒教文化圈,但在真正的宗教信仰层面,在日本的信仰人群中,佛教信仰占据的比例是很高的,佛教伦理对日本现代化过程中人们行为的正面影响,当然也应该说是巨大的,绝不是在儒教文化影响之外可以忽略不计的因素。另外,在继日本、“四小龙”之后创造了新的发展景观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四小虎”中,泰国是以佛教作为国教的,这似乎又在对佛教与现代化关系的否定性论断进行证伪了。所以,在对这些现实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之前,要对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作出判断,是很困难的,甚至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论断往往会与现实不符,成为一种武断,进而产生误导,导致偏失。

不过,现代化是一种在整个社会中进行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在纷繁复杂的诸多因素中对佛教伦理的作用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其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些实证性的研究工作是极其艰巨的,我们在此还无力进行。我们可以进行的工作是,先从“理”上对“在佛教与现代化的关涉中佛教有何现代价值”这一论题进行推演分析,可以说是“理”论先行了。也许,先行之理论,对其后的实践,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在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必须格外小心!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对这一论题的“理”的分析呢?这就要首先认清现代化的特性。什么是现代化的特性,或者说什么是现代性?这又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将工业化、都市化等认定为现代化的特征,有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将民主、法治等认定为现代化的特征,还有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将进取、创新等认定为现代化的特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不同角度的考察,都反映了现代化的一些特征,但这些特征多是从“事”上着眼的。如果从“理”上着眼,那么,我们就要从整个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现代精神特征作一种总体把握。

“19世纪社会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林尔凯姆、韦伯都寻求一个单一的解释‘现代’性格的动源,此在马克思是‘资本主义’,在林尔凯姆是‘工业主义’,在韦伯,则是体现于科技及科层组织的‘理性化’。诚然,现代化是一‘多面向’的社会转化过程,但经济领域的转化(由农业转向工业),则扮演了社会整体转化的主轴性作用,而经济领域的转化,不论是资本主义或工业主义的运作都有赖韦伯所讲的‘理性化’,特别是他洞察的‘目的理性’或‘工具理性’。这种‘工具理性’特别强烈地显现在资本主义市场运作的过程中。”[7]更进一步讲,可以说,现代社会整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崇尚理性、追求平等(民主)的特征。当然,应该说理性和平等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孜孜以求的,只是现代社会所崇尚追求的理性和平等,是一种科学理性和自由平等,这就有了与传统社会理性、平等观念不同的特定的现代内涵。不过,虽然现代社会之崇尚科学理性和追求自由平等,与传统社会的理性、平等观念不同,但传统社会之理性、平等观念确是作为优良传统而被现代社会继承和发扬的。而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佛学所体现的理性平等精神,则是非常突出的。这样,通过理性平等这条主线,我们就可以对佛教与现代化之关涉及佛教的现代价值,进行一番梳理、考察了。

一、佛教本体理性下贯现代工具理性

理性,可以说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标志。当然,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之初所呈现的理性,还仅是一种初级的幼稚状态,还被混沌所笼罩,多少呈现出一种模糊、朦胧、混乱的相状,而只有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所谓“轴心时期”,随着几大文明圈内一批圣贤型智者,如中华文明圈内的孔子、印度文明圈内的释迦牟尼、西亚文明圈内的耶稣等的出现,人类的理性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特别是辩证思维的出现,更使人类理性具有了高级形态。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是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8]毫无疑问,在人类由古代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人类理性,包括辩证思维,也一直在演化。这种演化在整体上,古代理性呈现出更多的本体论色彩,而现代理性则显现出更多的工具理性特征。并且,在这种演化中,因果律既是贯穿其中的使理性成为理性的条件,又是使理性充分发挥其越来越大作用的原动力。

(一)佛教理性

与其他宗教相比较而言,佛教甚至被称为“理性的宗教”,“穷尽人类理性思辩之能”[9]。因为在佛教的思维实践中,理性推演起了一种根本作用。“佛陀及其弟子们,以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简明原理——缘起法则为思想方法,在禅的寂定明澈之心境中进行理性思维,探究身心世界的实相,并运用由禅定所开发的潜在超常能力直观生命‘黑箱’的奥秘,直观微观、宏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依其所见所证、所思所解,建立了一家内涵极为深沉丰厚的佛家学说,对哲学、心理学及其他学科所研究的世界与生命的起源、心理的结构、身心及心物关系、认识的潜能的开发等诸多重大问题,都提出了解答,构画了自以为是的宇宙模式。”[10]

佛教之所以会与其他宗教区别开来而被称为理性的宗教,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佛教的所有说法都是以“缘起法则”为核心的,而缘起法则则是通过对主客观世界进行深层的理性观照而获得的,而非其他宗教的神秘天启。并且缘起法则的内容也是非常平实的,具有真理式的简单明了。缘起法则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从缘起论的眼光看,宇宙间纷纭万象,是各种条件、关系由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交织组合而成的因缘之网,其中无一现象能孤立独存。”[11]可以说,人类有史以来的实践还没有发现什么现象足以对这一法则进行证伪。也就是说,这一法则是完全符合世界一切事物的客观实情的,是可以得到无数验证的法则,这就与一切神学的独断论迥然不同了。所以,近现代中国佛教思潮中甚至产生了一种“佛法非宗教”的说法。

欧阳竟无说:“世界所有宗教,其内容必具四个条件,而佛法都与之相反,故说佛法非宗教。何者为四?第一、凡宗教皆崇仰一神或数神,及其开创彼教之教主。此之神与教主,号为神圣不可侵犯,而有无上威权,能主宰赏罚一切人物,人但当依赖他。而佛法则否。昔者佛入涅槃时,以四依教弟子。所谓四依者:一者、依法不依人;二者、依义不依语;三者、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四者、依智不依识。……第二、凡一种宗教,必有其所守之圣经,此之圣经,但当信从,不许讨论,一以自固其教义,一以把持人之信心。而在佛法则又异此。曾言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即是其证。……三者、凡一宗教家,必有其必守之信条与必守之戒约,信条戒约即其立教之根本,此而若犯,其教乃不成。其在佛法则又异此。佛法者,有其究竟唯一之目的,而他皆此之方便。……四者、凡宗教家类必有其宗教式之信仰。宗教式之信仰为何?纯粹感情的服从,而不容一毫理性之批评者是也。佛法异此。无上圣智要由自证得来,是故依自力而不纯仗他力。”[12]在这里,欧阳竟无从崇拜神只、迷信经典、恪守教条及感情盲从这四个方面,区别了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差异。其实,这四种差异的关键还在于是否“不容一毫理性之批评”而导致的“纯粹感情的服从”。而佛教之所以可以进行充分的理性批评,其根本原因是由缘起法则的内在特性决定了的,正是缘起法则让佛教“理性极其自由”[13]。

(二)现代理性

与佛教自然秉具的理性不同,现代理性的起源——欧洲启蒙主义之揭出理性大旗,正是针对欧洲中世纪神学的。为了破除欧洲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所导致的迷信、愚昧、封闭、保守、落后,启蒙主义以理性为武器来进行启蒙。那么,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是什么呢?针对中世纪神学统治下的迷信盛行,启蒙主义提倡的理性就是要求人们在实施自己的行为时,必须按照人的理智去行事,而不是屈从于什么神的意志。“勇敢地使用你自己的理智吧,这就是启蒙的格言。”[14]这样,在启蒙主义开启的欧洲近代文明中,“人的理性的公开使用应该经常是自由的。”[15]

当然,启蒙主义的“应该经常是自由的”理性,其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现代理性倡导者的康德,“则祭起超经验的‘理性’旗帜,作为道德律令,要人从属于抽象的理性。这个‘理性’已大不同于启蒙主义所讲的理性即人的理智,而具有超越于人(个体)的客观意义。”[16]这样,理性就不再局限于个人的理智,而成了一种社会性要求。这样的理性,其力度、深度、自由度就大大增加了。

“紧接康德,黑格尔进一步用这种‘理性’作为本体,吞并了一切,也推演出一切,它主宰、支配和认识着一切,它本身就是一切。但是这个‘理性’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却始终笼罩在唯心主义的浓烟密雾之中。它实际包含有规律、真理、本质、行为、思维、统一的力量、事物的基础……多方面的种种内容,它是主体,又是客体,夹杂着一大堆含混模糊的说明,时而突出这一种含义,时而突出另一种,显得十分神秘。”[17]这种“包含有规律、真理、本质、行为、思维、统一的力量、事物的基础”等等内容的“作为本体”的“理性”,“主要和基本是抽象化了的人的社会本质。在他们那里,‘自我’、‘理性’都有着超个体超自然的某种社会性的意义,从而所谓高于现象的本体,所谓重于科学、认识的伦理、宗教,这个不可知的‘物自体’实际是以唯心主义抽象方式,指向不是作为自然存在而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是唯心主义化的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能动性。在认识论,康德强调了人的认识能动性,在伦理学,康德强调了人的行为能动性(自由选择)。”[18]这样的现代理性,经过“超经验”的“超越”,“本体化”的“提升”,也变成了极其自由的了。

(三)佛教本体理性因果律下贯现代科学(工具)理性

不过,这种极其自由了的理性,又是“所谓重于科学、认识的伦理、宗教”,所以,实际上,康德、黑格尔所倡导的现代理性已由侧重“目的”的本体理性向侧重“手段”的工具理性暗渡陈仓,最后,“重于科学认识”的理性甚至使工具(科学)理性成了现代理性的代名词。而之所以造成了这种演化,就是由于“因果律”的推动。

“在康德那里,因果范畴之于自然科学(物理学)犹如时空感性直观之于数学,它们是保证这些科学成立的‘先验’要素。”而“因果问题恰恰也是现代物理学理论的时髦课题。”[19]不过,现代科学发展的初期也曾对因果律发生了动摇。量子力学科学家波尔说:“任何观察都需要对现象过程进行一种干扰,这使我们失去因果描述方式所依据的基础。”[20]但是后来,“量子力学的现代文献承认了因果性。量子力学着名人物玻恩(M.Born)认为,‘因果性就是这样一个原理,我们把它定义为一个信念,即相信可观测情况相互之间存在着物理依赖性’;‘它们的确在物理学之外,并且要求信仰的活动。’”[21]而朗格则说:“也许有一天,因果概念可以在身体的反射运动及同情兴奋的机制中找到,这样,我们就当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翻译为生理学。”[22]

正是基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影响当代最大的风云人物”爱因斯坦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目前应用因果原理的办法是十分粗糙和肤浅的。……量子物理学向我们揭示了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适应这些过程,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和改善我们的因果性概念。”[23]

然而,早在爱因斯坦对因果性概念进行拓展性展望之前,佛教经论中就反复强调了因果律的“丝毫不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肖永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肖永明居士)  

 肖永明居士:人间凈土的社会意义 

 肖永明居士:佛教的现代价值(下) 

 肖永明居士:论玄奘译传有相唯识学的意义——唯识根本义理辨 

 肖永明居士:老树春深更着花——纪念金陵刻经处创立140周 

 肖永明居士:佛教的和谐观 

 肖永明居士:云南上座部佛教巡礼 

 肖永明居士:信仰崇拜的符号表征——佛塔文化一瞥 

 肖永明居士:疑情的情而上学分析——围绕虚云禅法的叙述 

 肖永明居士:禅与唯识关系论辨 

 肖永明居士: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 

 肖永明居士: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 

 肖永明居士:试论太虚法师“真现实”思想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