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


   日期:2020/12/1 9: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
 
时间:2004年7月11日
主讲:梁乃崇教授
地点:崇友人文讲堂
记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胡祖樱
 
 
主持人:陈国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们公益演讲的时候。今天邀请梁先生来跟我们讲「心与物的本质」。我们晓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学,「心、物」互动,产生了人类文化,所以想要了解人类文化,这一生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去了解我们的心,也不能不去了解我们所来到的物质世界。可是,反省心和物,有时候需要一段历程,不是想要反省就能够反省,想要知道就能够立刻知道。不过,我们很幸运有梁先生,他在很早就开始在心和物之间的不断地徘徊,摸索心和物的本质,对我们来说,我们可以省掉很多的力气,也可以帮助我们大家在今生今世,对心、物的了解有更多一分的深入,更成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灵性。所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梁先生来给我们讲心和物。
 
主讲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今天我要的讲的题目是:「心与物的本质」。
 
心与物的一般观念
 
心是什么?一般人在日常用语中会用很多有关「心」的词,例如善心、恶心、识心、信心、决心、爱心、痴心……甚至于也知道思想、感情……等也都是心的作用;「物」呢?「物」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物」就是物质或者是物体,讲得深一点也都知道「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更细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事实上,一般人对「心和物」还有一些认知或看法,我认为是值得拿出来探讨的,我大约把它归纳为下列几项:
 
 
一、心是不可见的;物是可见的。所谓「形上学」,就是谈论心的学问,因为它看不见。
二、心是依物而生的。也就是有物才有心,物是主体,心是附属的,所以物坏心亡。秉持这样观念的人以医学上脑部受伤的例子作证明,认为如果整个大脑坏掉,任何思想和心念就消失了;如果部分的脑受伤,与受伤部分相对应的心智功能也就没有了。依照这个说法推论下去,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灵魂、神、鬼,全是虚假的、幻想的东西。
 
三、既然物是主体,心是附属的,所以研究物的自然科学也是占主体地位,而研究心的人文科学只是附属的。
  
我想以上的这些看法,应该是现代的主流思想。我想问问各位,你检查一下自己,或看看周遭的人,对心和物的认知是什么?你和大部分的人是不是已经接受了现今这样的主流思想?我想没有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接受了这些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就是唯物的思想。
 
西方唯物思想对心与物的认知是否正确
 
西方唯物思想的兴起,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形成了现代的科学文明。这种唯物思想成为主流,也不过是近四、五百年的事。至于中国接受西方的科学文明就更晚了,差不多两百年吧!在这之前,不管东方西方,主流思想都是唯心的。经过几百年科学文明的洗礼之后,人的观念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唯物观念已经主导了这个世界的思想。现在我就要来检讨这种唯物观念对心与物的认知是否正确?为什么四、五百年以前人类的认知和四、五百年以后完全相反?这种改变是进步的呢?还是退步的?
 
我就从上述第一个认知──「心不可见,物可见」谈起。这样的认知,好像没什么大问题,我可以接受,相信大家也会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推论:「心不可见,所以心不存在」,我就反对了。以前我若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我就会问:「你有没有曾祖父?」他说:「有。」我接着问:「你有没有见过?」他说:「没见过。」我说:「既然你没见过,那你应该没有曾祖父才对啊?」如果他说:「有见过。」那我就问:「你有没有曾曾祖父?」总会问到一个他没有见过的。很多东西是不可见,但存在的。
 
再来谈「物可见」,当然天花板、桌子、椅子……等等这些物,都可见。大家也知道这些物是由原子所组成,那我就要问你:「你见过原子吗?」大家会想:「我虽然没见过原子,科学家总应该看过吧,不然他怎么会说有原子呢?」我要告诉各位,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看见过原子,原子是推测出来的,不是看见的。我在以前做研究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明了一个仪器叫做STM,它用一个针尖,可以把原子的形状扫瞄出来。于是科学家可以用这个仪器把碳原子的形状画出来,一颗一颗地画出来。例如画在白板上,「这样子就是一个碳原子」。你看,科学家可以看见原子吗?这是原子吗?不是,这是白板耶!你看见的是一个转换过的图像,不是真正的原子,真正的原子没有人见过,那么小怎么看得见?不可能看见的。所以,「物可见」,这也是有问题的。大的物可见,小到原子这样的物,是不可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那它存在不存在?存在啊!不会因为没有人看见,就没有这个东西啊!那么,凭什么说「心不可见,就不存在」?「看不见就是不存在」,这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点,物坏心就亡了。医学上有很多的病例证明,脑部受伤的病人,与受伤部位相对应的心智功能,会改变或毁坏。有人本来感情是很丰富的,脑受伤之后就没有感情了。有的人本来数学很好的,脑受伤以后数理的分析能力就消失了。有的人脑部受伤以后记忆力消失了。科学界常常根据这样的例子来证明物坏心亡,或者说心是依物而生。我认为他们在做这个结论之前,心中已经先做了一个假设。假设什么呢?假设「心」与「大脑」是一体的,假设「大脑」就是这个「心」,「心」就是「大脑」。可是这个只是假设,并没有人能够证明,没有证明的假设,仅只是猜想而已。然后科学界就根据这个猜想,做了这样的结论。假如他的假设是错的,心和大脑不是一体的,那么他是没有办法得到「物坏心亡,心是依物而生」这样的结论的。
 
现在假设「心」跟「大脑」是分开的。我把「心」比作电话机,「大脑」比作电话线,当电话打不通的时候,有两个可能,一是电话机坏了;二是电话线断路了。我们并不能够因为电话打不通的时候,就确定说电话机坏了,因为可能是你的电话线坏了。所以一个人脑子受伤了,我们看到他的心智功能不作用了,就说他心坏了,可能不是这样啊!可能是他的心还是好的,只是大脑坏了。因为你真正观察到的是他的大脑,至于那个心,你并没有真正观察到啊!除非他能证明心和大脑是一体的,如果只是假设,就不能拿来当作证据。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
 
接着我们来谈「心依物而生」这句话,英国近代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罗素,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宇宙和生命是一些原子在偶然的状况下,排列组合产生出来的。」有很多的科学家也跟他有一样的看法。因此他们认为人跟石头并没有两样,都只是一堆原子的组合。所以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也没有。什么神啊、鬼啊、灵魂啊!都是假的,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这些说法有证据吗?没有证据,什么证据也没有。你说他们能够证明吗?他们的证明只是:「你看,这个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你说他有灵魂,看不见啊!」他们根据什么说这句话呢?根据「不可见就不存在」这个假设。这个假设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是错的推论啊。
 
错误的观念主导了我们
 
我们想想看,这么多错误的观念装在我们的脑子里,也装在许多大科学家、哲学家的脑子里,甚至主导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主导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人生都是在做一些错的事情。我们怎么会不痛苦?世界怎么会不混乱?
 
在学术界里,因为唯物思想作主导,所以自然科学的地位远远高过人文科学的地位,经济学说也一样,重物不重人,认为要解决人类生活的痛苦,只有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发展「高科技」和「物质价值」。结果是经济愈发达,人类的痛苦愈多。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唯物思想主导之下,人类社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若不改弦更张,我们是走不出去的。我只是把一般人对「心和物」的认知,做一个反省、做一个检讨,就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可见这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若想要走出这个困境,就必须先厘清楚「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厘清楚了,才会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用「能知」和「被知」重新定义「心和物」
 
现在我来重新定义「心和物」,我怎么来定义呢?我用「能知」和「被知」的对照关系来定义「心与物」。其实这种说法不是我创始的,中国古代禅宗就有「能、所」的说法,我只是用「能知」代替「能」;「被知」代替「所」,并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明罢了。什么是「能知」和「被知」的对照关系?大家看我现在手拿着这枝笔,「被拿的是笔,能拿的是手」,就有这么一个相对的关系存在。或者我拿这一瓶水,我这么一拿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一个「能拿的手和被拿的水瓶」的对照关系。又譬如说,我站在这里,你们看到了,所以,对你们而言,我是被看,你们就是能看。我讲话的声音,你们听见了,所以我的声音是被听,你们是能听……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举也举不完的,对不对?现在我把以上所讲的「能拿、能看、能听……」都用「能知」来代表;所有「被拿、被看、被听……」都用「被知」来代表。我们每天早上醒来,一睁开眼睛,这种「能知和被知」的关系就一大堆。平常大家的习惯是:只注意到被看、被听、被拿……而忽略了能拿、能看、能听 ……也就是,平常大家只注意到被知的部分,而完全忽略掉能知的部分,甚至于重点都放在「被知」上,把「能知」都忘记了,这是现代人真正严重的问题。
 
心和物及四个层次
 
现在回头再来看心和物。我把我们居住的宇宙分成心和物两大类,两大类之下再细分四个层次。就是「心」包含「自性」和「识心」两个层次;「物」包含「身体」和「世界」两个层次(如图一)。
 
 
 
 
「识心」就是会想东想西的心,也是心理学谈到的意识心;「自性」是心理学没有讲到的心,但是在佛法才有讲到的心,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识心」是有分别的;「自性」是无分别的。「识心」是会生灭的;「自性」是不会生灭的。
 
能知与被知的划分
 
现在我们来看「能知与被知」和「心与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在我拿着这瓶水,我这样子一拿的时候,你们说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在哪里?这个界线当然是在我的手与水瓶之间。界线画下来了,能知这一边包括手、身体、识心、和自性;被知这一边则包括水瓶和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简单地说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就是在身体与物质世界之间(如图二)。
 
 
 
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什么是「被知」啊?被你知道的对象就是「被知」啊!「能知」是什么呢?能够知道「被知」的对象者就是「能知」啊!刚才我举了许多能知被知的例子,如「能听、被听」、「能看、被看」、「能拿、被拿」,界线很清楚,你应该会画这条界线了吧!就是这么简单啊!这是可以操作的。
 
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动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眼睛闭起来。当你把眼睛闭上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你的脚、你的手、你的头?你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你的身体被你知道了。此时,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怎么画?当我们把眼睛这么一闭上,去感觉身体的存在时,身体变成被知的了,对不对?它是被知的,那它被什么知道呢?就是被你的「识心」知道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身体和识心中间(如图三)。
  
 
 
这个时候要注意,从身体到世界全都是被知。什么是能知?从识心到自性是能知。刚才这个身体还是属于能知这一边,我们眼睛闭起来去感觉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它就变成被知而不再是能知了。我们接着再往上推,什么是「识心」?「识心」就是会想东想西的心。大家注意,有的时候你在想东想西而不自觉,但是当你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时候,想东想西的识心又变成被知了。这时「识心」被谁知呢?就是被「自性」知。在这个时候就不只是识心是被知了,从识心到身体再到世界,全部都是被知,这个时候只有自性是能知。刚才我们把能知与被知间的界线又推进了一次,原来是能知的识心,又变成被知了。(如图四)
 
 
 
我们有没有办法再推进一步?譬如说,自性有一半被我们知道,还有另一半是能知?有可能,但是这样子是没完没了的。因此,我们做一个人为的界定:到自性这里,只存在能知。这时候,自性是什么呢?我就叫它是「纯粹的能知」。它不可被知,它没有办法被划到被知这边了,因为被知都被我划到这边来了。
 
再来看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可以说是纯粹的被知,因为它从来没有变成能知过啊!它是纯粹的被知,永远都是被知。于是我把纯粹的能知和纯粹的被知中间称为混合区,因为有的时候它是能知,有的时候它又是被知,所以称为混合区。不过,它成为能知的时候,一定要跟纯粹能知站在同一边,纯粹能知就是自性。所以「能知与被知」跟「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定义就是:能知是心,被知是物,中间是心、物混合区(如图五)。 
 
 
 
 
佛法的定义,我们的世界就包括自性、识心、身体、世界四部分,更细分的话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组成结构,依序是这样的: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入、六入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病死。我这里所说的「自性、识心、身体、世界」就是包含「本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心物关系
 
我们就回头来看心物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把自性和识心看成是「心」,身体和世界则看成是「物」的时候,当「身体」坏掉的时候,「世界」坏不坏?世界当然也坏掉了。但是当「身体」坏掉的时候,「识心」并没有坏、「自性」也没有坏,意思是什么呢?「心」是不坏的,只有「物」坏掉了。
 
在心和物的这种互动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动权」。像我拿这瓶水,这样拿的时候,做「拿」这件事的主动权在那里?大家都知道一定在能知这边,被知是没有主动权的。也就是说主动权在心,不在物,物这里没有主动权。主动权在能知,主动权在心。因为心有主动权,心不会坏,所以心(也就是能知)才是真正宇宙的主体。
 
错误的认知是痛苦的来源,佛教可解此痛苦
 
现在我们知道,唯物论根本弄错了,「物」根本不能成为主体的,唯物论把「物」当成是主体,真正的主体──「心」却被忽视,被当成是附属物。这就是佛说的颠倒,科学家颠倒得更彻底。因此,我们若不认清这个错误,依旧不断地去追逐物质,我们的生命就会随着没有主动权的「物」在流转。这样的轮转生死,没有办法跳脱出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纯粹的能知、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明会觉得很痛苦,会想要找出路。但是整个是一团迷雾,把你困在里面。佛陀就是看出这个问题所在,所以才创立佛教。创造佛教就是要我们悟本来面目、悟自性。当你的自性一醒过来了,也就是你的纯粹的能知醒过来了,你的主动权就醒过来了。否则,你的自性没有醒,你的主动权也在睡觉。所以,只要一醒过来,痛苦就解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佛,学佛就是要悟本来面目,要体悟我们的自性,我们的心就不再颠倒。只要能不颠倒,跟佛就没有差别。因为颠倒所以轮转生死,只要不颠倒了,回到纯粹的能知这边,就了生脱死。
 
自性的性质和佛法的原则
 
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已经解释过了。下面我根据这不可被知的性质,演绎出佛法的一些原则。
 
第一、佛法谈到佛性、自性的时候,总是用空和无来说它,为什么?因为自性不可被知嘛!你想要描绘一个不可被知的东西,只能用比喻啊!最好的比喻就是虚空、空无。第二、《金刚经》记载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竟然说他没有说法。为什么?因为自性只要一说出来、一写出来,就都落入被知。因为自性是纯粹的能知,不可以被知,也不可以被说,一被说出来,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真的说不出来,说的都是比喻。第三、不可说当然是不可见啊!对不对?但是,它存在不存在?当然是存在的啊!第四、既是不可被知,当然没有办法分别它,所以它是无分别的。第五、不可被知,所以不生不灭。第六、既是无分别的,所以是同体。第七、既是同体,所以是慈悲喜舍。
 
我可以从「不可被知的」这一个性质,把整个佛法的原则演绎出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真正要讲的,就是「不可被知」的自性,就是今天我讲的纯粹的能知,或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只要这个地方醒过来了,人生、众生的问题就全解了,这个地方弄颠倒了,众生的问题就没有解。
 
结论
 
佛陀所讲的和我们所谈的心物其实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世间的学问没能像佛法讲到这么深,把问题解得这么透彻。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研究物理的人,会来弘扬佛法的原因。当初会研究物理的原因,是认为物理学是宇宙的真理,把它当成真理来追求的。我追追追,追到佛法来了。因为当我把「心」与「物」这个关系看清楚以后,我没有办法不学佛,没有办法不提前退休,来做弘法的事。我想在座各位也是一样,当你们听清楚了,听懂了我讲的道理以后,也会没有办法不学佛的。因为你无法拒绝真理,对不对?我想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主持人:陈国镇教授:
 
我想各位今天听梁教授不是用投影机、也不是用投影片,而是慢慢讲、慢慢写,有时间好消化,也会了解到心物的分析。拿佛法来这样地分析实在非常地透彻,我记得梁先生以前在师大综合大楼也讲过一次,每次听梁先生演讲都有很多心得,同样地今天听了也有很多的心得。
 
我们很多人都在从事教育。我们教学生,都在教他们那一颗心,可是我们很多时候,正好把那颗心压得死死的。其实我们要藉由各种资源把学生的心教活,让他们恢复他们的主动权。如果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好,因为这一切在于你的心是活的。所以我觉得听了今天这个演讲以后,我们每一个人,大概第一个先要自己醒过来、不颠倒,其次要让我们的家人跟着醒过来,然后想办法也让我们周遭的朋友醒过来。
 
大家有没有问题要问梁先生的。
 
问答
 
问:请问自性不可被知,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性醒过来?是否当我们不起分别心时即是自性醒过来?
 
答:我们怎么知道自性有没有醒过来?其实有没有醒过来,是无法知道的。被你知道的就不是,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晓得呢?我们是从被知这边知道的。当我们脱离被知的时候,你是可以知道的,所以能够脱离被知的时候,就是醒过来了。所以,有没有醒过来?是从被知这边来观察,不是从能知,因为能知没有办法被观察。至于是否当我们不起分别心的时候,就是自性?不是,这样子会弄错。不是我们不起分别心,其实我们的分别心还是在起的,也就是被知的状况还是存在的,只是不被那些被知的东西所限制了,你已经自由了,那个时候就是。
 
问:请问,你的自性和我的自性是否同一?
 
答:这个地方因为我今天讲的题目重点不在这里,所以没有说。你的自性是纯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我的自性也是纯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释迦牟尼佛的自性也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样?因为不可被知嘛!但是,我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不一样?因为它不可被知。
 
问:你是否已成佛?还有哪些人已成佛?
 
答:我不知道。因为成佛这件事也是不可被知的,谁能知道呢?如果我知道我成佛了,那就没成佛,因为那不是真的!《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的。《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就问须菩提:「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出来的,就一定是错的,所谓已成佛是不能说的,说出来都是错的。到这个地方都是不可说的状况。
 
问:世人已经积非成是,活在极错误的世界,个人如何扭转局势,不受大环境的价值观、认定、评价……影响?
 
答:学佛。只有学佛,可以解这个问题。
 
问:肯定了我们有能知,如何持续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真正的宝贝,不再落入旧有的认知、世俗观念中。
 
答:只有修行,真的来学佛,真的来修,才有办法、才能够扭转这样的错误的趋势。
 
问:探讨能知、被知,最终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回归自性光明,活在圆满中。这样对人间的人、事、物就会有智慧去处理吗?
 
答:可以。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讲能知、被知,说明能、所,讲得那么清楚,就是来帮助我们人脱离苦海,走到光明的道路上。
 
问:「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说唯物的世界是被心创造出来的吗?光明的心创造光明的世界,痛苦、混乱的世界也是无明的心创造出来,所以找到主动权,就可以达到佛经所说:「圆满具足能生万法」,是这样吗?
 
答:对。就是这样。你掌握了主动权,你可以改造你的心、你的身体、你的世界,一路下来全部都可以改造,就是这样。这样实际的用法,佛经里面是讲的。不过在实践上,目前的佛法做的并不那么明显和成功,所以大家以为佛法都是出世的,不是要改造这个世界的,但是佛法当中的菩萨大乘,菩萨是很积极的要改造世界的。大家不用怀疑,佛经里面就是有这个,只是目前世间做得不够好,现在把它讲清楚,就有机会把它做出来,实践成功。
 
问:请问,悟本来面目时,是有一种境界产生吗?
 
答:会有。因为你要悟本来面目,必须要从被知的混合区,到达完全不可被知的部分,就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境界产生。但是,那些境界已经是被你知道了,所以依然不是真正的本来面目,真正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被知的。
 
问:当自性醒过来时,本明也成为被知的吗?
答:不会的,本明不会成为被知,如果成为被知,那就不是本明,就是你还没有醒过来。
 
问:佛陀悟到自性,请问基督有吗?
答:不知道。也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问:可否再说明无分别、同体平等然后到慈悲喜舍?
 
答:这里是用到识心去推演,不是用自性、纯粹的能知。无分别就是没办法分别、就是一样。无分别再推演下去就是平等、就是同体。你、我、他,大家都是同体的、平等的,意思是什么?你的手、你的脚,跟你的头都是同体的,你会不平等对待你的左右手、或你的脚、你的头吗?当我们看每一个人跟我都是像我的左右手一样,是同体的,是一家的,我们都是平等的,你对待别人,不就会慈悲喜舍了吗?这个关系就推演出来了。
 
问:请问你先前提到心理学的认知是属于识心,那么潜意识是否属于自性?
 
答:心理学谈到识心的部分,包括有无明、行、识、名色,这些都谈到了,只是分析得没有唯识学那么清楚。在唯识学里,无明就是属于第八识(阿赖耶识),行是末那识(第七识),识就是六识,名色是识当中的六尘,这个在心理学都有提到,但是没有分析得那么细。潜意识大概在行的一半这里,行的一边叫意识,另一边就叫做潜意识。潜意识的意思跟无明的意思是类似的,无明就是不明白,我们搞不清楚所以才叫做「无明」。潜意识的「潜」也是这个意思。心理学经过催眠方式,确定你心里有个东西,但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定一个名字叫做「潜意识」,所以潜意识只是到「无明」这里。我的观察,「潜意识」应该还包括「行」──第七识的一半,「行」的另一半则归到意识。因为心理学分得比较简单,所以才分成这个样子。也可以说心理学也发现了无明的性质,「无明」就是「不明白」,心理学就叫潜意识。至于它有没有包含「本明」呢?心理学这个地方就讲不清楚了,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在潜意识里面分辨出本明。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能够说要从他们的定义来看,是不是有自性?但是就实际状况来讲的话,自性是暗藏在这里了。心理学讲的潜意识里面,在真实的状况里,一定暗藏着自性在里面,如果没有暗藏的话,就不成为所谓的潜意识了。但是就他们的辨别能力而言,他们并不能够辨别出这里面暗藏了有自性。我的问题也回答完了,谢谢各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