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


   日期:2020/11/29 10: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西方确指》随方显化度众生;作弃舍观,得离尘欲

菩萨曰:“所示净土一门,真诸佛心宗,人天径路。今汝等虽求往生,若发愿不切,如入海而不获宝珠,徒劳无益也。我昔于晋明帝时,受贫子身,为贫苦故,乃发大愿云:‘我以夙业,受此苦报。若我今日不得见阿弥陀佛,生极乐国,成就一切功德者,纵令丧身,终不退息。’誓已,七日七夜,专精忆念,便得心开。见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十方世界。我于佛前,亲蒙授记。后至七十五而坐脱,竟生极乐。后以度生愿重,再来此土,随方显化。或为比丘,或为居士,或为国王,或为臣宰,或为女人,或为屠丐,或隐或显,或顺或逆,皆随顺说法,导诸群品。又以仙道多未悟真常,耽长寿乐,不思进修。我现仙身,救其迷坠,如唐僖宗朝一事也。今则又为汝等发明邪正,阐扬净土。汝等当一意一心,坚修此门,必不相误。若心志一坚,又不待隔世而生,现前亦得见佛,如我昔年无异。有偈四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请看第十五段:随方显化度众生。随着十方众生不同的根机,显示应化身来度众生。这是觉明妙行菩萨陈述自己一种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觉明妙行菩萨说:“我前面所开示的净土往生一法乃真诸佛心宗。”我们看这些句子都是非常切要的开示。对净土法门本质特点最高的概述:净土一法是十方无量无边诸佛的心宗。那诸佛的心是什么?大慈悲心,欲拯济群萌、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心。那么净土一法就是能大畅十方诸佛救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法门,最能体现十方诸佛拯救众生的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大威德的一个法门。所以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要在自己的刹土宣说阿弥陀佛的大愿,劝勉与会的座下弟子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及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净土法门的真实不虚,对一切念佛人十方诸佛都要护念加持,就在于这一门彻底体现了十方诸佛的心。所以就称为“诸佛心宗”。这,一切人天得到解脱成佛的“径路”——捷径,你不要走得那么弯曲。阿弥陀佛的这个大愿提供给我们,就让我们带业往生,然后到那里一加持就是阿鞞跋致菩萨,得一生补处。它是成佛的捷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概述了净土法门本质的殊胜,用这个来开显与会的大众弟子。

“现在汝等虽然也有一定的信心,也有求往生的心,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求往生的愿不恳切的话,那就好像入大海而没有获得海底的宝珠——徒劳无益。”这里就把发愿摆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往生的关键。建立信心之后,一定要发出愿往生的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种厌离、欣求,要从真诚心里面发出来。这一点实际上不容易,我们众生在这个轮回的六道里面,无量劫以来这种功名利禄、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我们都很熟悉。一旦要把它——不仅从行为上而且从念头上彻底放下,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常常我们的愿不恳切,不是从真心里面发出来的,所以临命终时也是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可不要看轻这一句话,实际上对我们是很大挑战。我们常常是半信半疑,常常往生这个事情的愿不是很恳切。所以常常把念佛做为生活的一个点缀:“我有空就念两句,没有空就算了,生活当中有很重要的事情等着我做,我哪有时间念佛呀?”当他说“哪有时间念佛”的话,就把念佛放在了比世间的事情更后退的位置上,往生的愿不是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上。所以这是我们要加以警觉的。

于是觉明妙行菩萨就谈自己,他在晋明帝的时候——公元322至325年。他那一世是一个很贫穷的命运,可能连生存都有问题。由于这样的贫穷潦倒故,他就发了一个大愿:“我以往昔的恶业,这一世受到贫穷的苦报,现在我要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今日不能见到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一切功德的话,我就纵然把生命搭进去,也不退转。”发了一个大誓,这个大誓言是用生命做赌注的。所以修行到一个对决的阶段,就是把生命作赌注。就像闭死关一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了。这就是要动真格的,一人和万人战,要把无量劫以来的生死铁网给它穿透过去。这是要有大的力量。发出大的誓言之后——这位菩萨那时候还是一个贫穷的凡夫——他就七日七夜一心忆佛念佛。七日七夜是不休息的了,是做好把生命搭进去的准备。这样的来念,得到了念佛三昧,打开了自性的宝藏,见到了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这时候他见的相好光明可是报身佛,因为他是见到阿弥陀佛像遍满十方世界的相好光明。这是得到理一心不乱——念佛三昧的境界。这个境界那都是破无明的境界了。阿弥陀佛就现在他的面前,为他授决定往生之记。得到念佛三昧之后,也自然任运地过完这一生的生活,到七十五岁的时候“坐脱”,直接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从这里也看到,念佛人不要勉强地中止自己的生命,得念佛三昧有能力往生,也要自然地过完命中的寿命。那么到了极乐世界以后,由于他生前度众生的大愿很殷重,所以一去,就常常再来震旦国,随不同的时空环境、众生的根机来显现化身。曾经示现过比丘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居士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国王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宰相大臣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女人的身份,或者示现为屠夫、乞丐这些身份。在这些身份当中,或者是顺境,或者是逆境,或者是在主流的教化,或者在隐秘的状态当中去教化众生,都是随顺不同的情形、根机来说净土一法,来引导更多的众生修行佛法。还有我们中国那些道家修仙道,常常不能觉悟当下这一念不生不灭的真常自性,只是耽著修内丹、外丹、周天什么,求长生不老之术,不能思惟进修大乘解脱的佛法,觉明妙行菩萨也曾经示现过神仙的身份,修道教的功夫来接引、引导这些迷失正修的修行人。这就(是)在唐僖宗那一朝他曾经在外道出家的事情。“今天又为汝等发明邪正。”——什么叫邪修,什么叫正修。“来阐述净土往生一法,你们应当一心一意坚定地修行念佛法门,这个(法门)一定不会耽误大家,一定是当生成就。这种信心、志愿一旦坚固下来,能够像我原来一样修行,现前也能见佛。”

最后一个偈子: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四句很平白的话,但是非常值得我们铭记——落实在行为当中。“少说一句话”,我们这张嘴巴——三寸不烂之舌,每天唠唠叨叨说了多少没有意义的话:东家长西家短,足球赛怎么样,哪个国家怎么打仗,什么地方又有好的商品,又有名牌的东西。一天到晚都说这些毫无意义的话。所以少说这些话,拿着时间多念一句佛。没有意思的话都不要说,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我们的妄想杂念,如果能够让它死去——就是无念,没有妄念,没有妄念的当下我们的法身慧命就活过来了。念佛就是转化念头、打死念头最好的方法。所以念佛要念得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古人一般是三万作为底线,或三万,或五万,或七万,或十万;现在我们没有办法,只提倡一万。如果一万都念不到,一天到晚你的嘴巴唠唠叨叨,就不知道唠叨什么东西。所以“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尽量不说话,尽量多念佛,就好。

或问:“学人云何得离尘欲,得无障碍?”
  菩萨曰:“我将由小而推之大,由外而推之内,汝等当善解其义。有人于此,无故而夺汝一钱,动瞋恨否?”
  答以:“一钱虽微,见夺则瞋。”
  “又无故而与汝一钱,生喜悦否?”
  曰:“一钱虽微,见与则喜。”
  有答以“一钱甚微,与何足喜,夺无可瞋”者。
  菩萨曰:“汝能如是,心之清净久矣,何至今日尚沉浊垢耶?汝等当知,学人洗心不密,见有见无,处处是著,念念皆贪,所以业识纷驰,无暂停止。即念一句阿弥陀佛,心想依然外游,未能顷刻归一。良由汝等于无量劫来,未尝发一时一日远离尘欲之心。故此尘欲,亦从无始劫来,未尝一时一日肯离汝心。身缠心缚,深入尘网,哪得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故知欲断贪著,先从一钱之与夺作弃舍观,作非我有观。夺不起瞋,与不起悦。如是乃至百千万钱,乃至亿亿万钱,乃至国城妻子,乃至身肉骨髓,乃至过、现、未来心意意识,乃至生死业报、菩提涅槃,一切皆如此一钱之与夺无异。自然习漏消亡,障缘永灭,渐履清净,成就道品。汝等当依此修行,勿更自虞窒碍。”

请看第十六段:作弃舍观,得离尘欲。怎么去舍?怎么去得?“舍得”怎么理解?看看下面。有人来请问:“学人怎么样才能离开尘欲?”这个尘就是烦恼的意思。为什么用“尘”?灰尘是动相的,叫昏扰扰相,而且很多。那怎么能了解这个尘?这就比如一束阳光过来,你再透过阳光看,那个灰尘就很多。灰尘的背景的是什么?在动的灰尘的背景就是不动的空。“空”——不动的空,就是我们妙湛的觉心——真心;那个“尘”就是虚妄的妄想。这个“尘”跟“空”是一体的。这个尘——这个烦恼,体现在行为上就是欲望。欲望表现为五种欲望:财、色、名、食、睡。在凡夫层面,追求金钱追求女色——财色,追求知名度——虚名,追求饮食,追求睡眠:这是五欲。那么这样的一个烦恼,就是尘劳五欲,就是把我们系缚在轮回不能出离的一个根源。所以修行——怎么离开这样的烦恼五欲,使自己的身心没有障碍。有这个烦恼五欲,我们身心不得自由。我们身心为这个欲望做奴隶,为它去奔波,我们的主人翁就体现不出发号施令的价值,都被五欲的这个烦恼贼给我们控制住了。这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的生命真相,也是值得可悲的一种现象。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问题很重要了,关系到每一个修道人怎么用功夫。

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对这个事情不能去谈那些大道理。首先下手的功夫,菩萨就说:“我现在将由一件小事推到一个大的地方去,将由外面再推到里面,来回答你这个问题。你们应当要认真地领会这其中的意思。”菩萨就问:“如果有人在这里无缘无故地夺你一块钱,你会不会动瞋恨心?”会不会生气?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虽然少,但是看到有人来抢我的一块钱,当然我要生气了。”瞋怒了。菩萨又问:“如果有人无缘无故给你一块钱,你会不会生喜悦心?”回答说:“一块钱虽然少,但是有人送给我,我当然很高兴了。”但是旁边又有人回答:“这一块钱这么少,给我,我也不足以欢喜;把我一块钱夺走,我也不至于生气。”有人这样回答。菩萨根据这回答,就说:“如果真的能够给一块钱,你不生喜悦心,夺一块钱,你不生瞋恨心,你的心早已就得清净了,那何至于现在还沉到这个五浊恶世里面烦恼重重呢?”实际上你是达不到这个水平的。

告诉他:“所以你们应当知道,一个修行人对于内心的念头把控、觉照得不细腻……”不能把握自己的念头,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散乱的状态。散乱的状态就是无明嘛。“见有见无,处处都是执著,念念都是贪心。”这就是凡夫众生的心态:你说一个“有”,他执著一个“有”;你说一个“空”,他就执著一个“空”。他是处处离不开执著,你要说不执著,好,他也执著那个“不执著”,你就没有办法。念念都是贪:不学佛,贪五欲六尘;学佛也要贪功德,贪读经书读得很多。你给寺院捐了一千块钱,我比你捐的多——捐了两千块钱:他都要比较。这都是众生的常态。由于这样,众生这个业识心的心——这个识心是由于我们业力导致的,所以常常叫业识心,就非常的奔驰、散乱、纷纭。没有一刻地停止,念念在那里分别,执著,计较。就好像这个禅宗里说:“禅师您每天怎么修行?”那禅师会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哎,你这个修行——我们也是这样啊,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禅师说:“你跟我不一样,你吃饭的时候千般计较。”这个饭怎么样,有没有营养,合不合口味:是这样计较。“你睡觉的时候不是真正睡觉。”你里面有很多的心结,都睡不着。所以你的睡觉、吃饭,是完全在分别、执著、计度里面的,跟禅师的那种直心用事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次我们要认证:我们就是这种心态。

“即便你在念一句阿弥陀佛,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的念头仍然向外面跑。”这大家会体会到,口里念着阿弥陀佛,心里是不是牵挂其它的事情?没有一刻跟这个佛号打成一片。原来古人说这个心口不一:存心很坏,又装作修行的样子。口里念着阿弥陀,心里想着拔人家的禾——看着人家的禾长得很好。“我把它偷过来,”口里还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保佑我把他的禾偷过来。”就是那样。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其根本原因就是“汝等众生,在无量劫以来,未尝发过一念远离烦恼五欲的心”。没有发过这个出离心。多少人认为:“五欲就是我的幸福啊!做人可不要追求财、色、名、食、睡吗?财、色、名、食、睡追求得到手,追求得很多,这才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人士。”他不以为这个东西是不好的东西,所以他就没有远离的心,没有厌离的心。由于你对这个好乐,没有厌离之心,而且认为是幸福的源泉,是你成功人生的表达,所以这样的一个烦恼五欲,就无量劫以来也没有一时一日能离开你这颗心。你这个心,完全跟尘劳、五欲打成了一片。这就是凡夫的心。就是这样的烦恼、这样的欲望,把我们的身体捆绑住了,把我们的心也系缚住了,就深深地进入烦恼的铁网里面不能动弹。一旦到了三界六道的轮回,为什么无量劫以来轮转不休啊?就是这个尘劳、五欲,我们不能认证它的真相,不能了解它苦、空、无常的特点,不想去厌离它。所以就不可能像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做不到这一点。

这个佛教常常用莲华代表我们正觉的佛性,淤泥代表我们的烦恼、五欲。我们莲华为什么出不来?跟污泥浊水打成一片了,就烂在里面了。只有发出大的菩提心,我们这个正觉的莲华,才能长出污泥浊水:就是超脱五欲的烦恼长在虚空里面。长在虚空里面,才能绽放莲华的香味。如果这莲华长不出来,就在污泥浊水里面,这个莲华不也成了污泥浊水吗?它哪有香味?这就比喻: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佛性没有出来。所以我们通身都是业力,通身都是烦恼,通身都是罪恶深重。虽然这样,但佛性还是没有减少一点。为了使这个莲华长出烦恼的污泥,为了使我们的佛性从烦恼当中提炼出来,所以要从这种五欲的执著、贪婪当中挣脱出来。

那挣脱出来,怎么断这个贪欲执著?就从这一块钱下手。人家是给你一块钱,还是夺你一块钱,都把它作“弃舍观”——都把它舍掉;这一块钱,作“非我有观”——不是我所有的,都是空的,都是身外之物。别人夺这一块钱,不起瞋恨心;别人给一块钱,不起喜悦心。你先从这一块钱做起:夺一块钱,不生气;给一块钱,不喜悦。如果你能把这个基础做好,乃至于给你一百块钱,你不喜悦;夺一百块钱,不生气。给你一千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万块钱,给,不喜悦;夺,不生气。给你一百万,给,不喜悦;夺,不瞋恨。乃至于一千万、几个亿、亿亿万钱,都作弃舍观、不属于我所有的观,如如不动。乃至于给你一个国家做国王,给你一个城市,给你一个天姿国色的妻子:给,你不喜悦;夺取,不生烦恼。乃至于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骨髓,他要夺走,也不生气,也不烦恼。这就是由小推到大了,由外推到内。“外”就是外面的钱财、国城、男女,是属于外;里面就是自己的这个身体,这就“内”。财还是外面的。

有时候财好舍,但生命不好舍。现在要把生命也可以舍。有时候这个肉体生命可以舍,但是自己的知见——所谓心意识,舍不掉。对心意识舍也要舍。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我们整个心、意、识,也作非我有观,作弃舍观。乃至于“生死业报”——无量劫以来善业、恶业的果报,把它舍弃。甚至菩提涅槃也得舍,也不要以为涅槃有个真实的客体。涅槃、菩提也作非我有观、弃舍观。为什么?它也是空的,它也是如幻、如化、如梦、如影的。把一切都要舍,这一切就从一块钱的给与夺开始。无论是一块钱,还是百千万亿钱,无论是我的身体,还是心意识,都要做平等地弃舍。如果这样,能够观照成熟,知见正确,行为上就能落实下来。有的人说:“我是看得破,但是放不下。”当你放不下的时候,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看破;真正看破的,就能真实地放得下。真能放得下,就能真实地得自在。这就是般若空慧的力量:这个金刚般若自然就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消除了,我们修道的障碍、违缘就会永远的灭迹。内在的烦恼、外面的障缘都消失了,我们内外就渐渐地清净了。

确实,修行需要修清净心。但是在我们的执著、五欲六尘还憧憧于胸的时候去谈什么清净,都是不能去谈的,是不够资格的。念念都不清净。所以还是从不清净的当下老实念佛开始。真正把无明、烦恼、习气全都断尽,才叫究竟的清净。说究竟的清净,唯佛独有。等觉菩萨还有一份生相无明未破,还不能说究竟的清净。所以我们透过一块钱的“夺,不生气;予,不喜悦”,从这里开始做起。由小做到大,就能渐渐地成就我们的道业,远离五欲的尘劳。“汝等当依照这个来修行,不要再自己招致修行上的障碍。”我们了解佛门讲舍得,就从这里理解舍得。弃舍,作弃舍观就能得离尘欲。得离尘欲,“得”不是说要得到什么东西。佛教讲的“得无所得”,由无所得故,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谈“得”,就是得离五欲尘劳,这就叫“得”。不是你要得多少钱,得什么东西,甚至得什么果位。这都不对。一切修行的果位,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菩萨的证位,是在无为法的契证程度上去谈证位的。不是在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有为的层面得什么东西,得得越多,你烦恼就越重,轮转就更深。所以一定要在无为法层面,去建立正确的知见。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