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愿力


   日期:2020/11/28 13:2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愿力

梁乃崇教授

一个已经能够发出「无为愿」的人,会感染周围的人。这个感染是有热力的,他会把人的限制条件都融掉。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愿力」。

大家都知道「愿力」很重要,却不容易体会和掌握。佛经里面可看到很多佛菩萨立下誓愿,这些愿写成文字,留在经典里面,都非常地壮观,可是对我们的影响却很轻微,因为在经典里的愿,对许多人而言,只是一篇文字,并不具心灵的力量。我们常念诵那些誓愿的条文,只是在念口簧而已,如同呼口号,不能产生实质的力量。

「愿力」新解

美国彼得‧圣吉所著《第五项修炼》中的〈共同愿景〉这一章,讲得就比佛经更有实际的动力。书中举述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这故事已经拍成一部电影叫「万夫莫敌」,在座可能不少人看过。它是叙说罗马的奴隶为了争取自由,群起反抗的故事。

这些罗马的奴隶,在纪元前七十一年的时候,由其中一个奴隶领导大家起义,争取自由,这个领导人叫斯巴达卡斯。他领导这群奴隶,两度把罗马大军打败;但是在最后一战时,还是被罗马军包围,罗马的将军就对这些被俘虏的奴隶说:「你们是奴隶,将来还是要继续做奴隶。罗马军队是慈悲为怀的,只要你们把头子斯巴达卡斯交出来,就可免你们一死。」因为罗马军认不出哪一个是斯巴达卡斯,就说只要他们肯交出人来,就能免死,可以继续当奴隶。当将军讲完话时,大家都沈默不语。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人站起来说:「我就是斯巴达卡斯!」不久,全部的人都站起来说自己才是斯巴达卡斯。

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真实的,但是它表明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斯巴达卡斯」这个奴隶的名字,已经不是代表这么一个人,而是代表追求自由,不愿做奴隶的愿望,也就是追求做一个自由人的愿望。他们情愿死,也不愿做奴隶;他们的愿望就是追求自由之身,这个愿望的力量非常惊人!可以让人不计生死都要去完成──这就是「愿力」。

当我们有了「愿力」的时候,它就会发挥无比的威力,可以把所有的困难冲破。这里不只是一个人的愿力,而是这几千人共同的愿力,所以他们可以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如果这一群人各有各的愿,有人愿意继续做奴隶,有人则想要成为自由之身,这种力量就显现不出来。当他们单一的、很清楚的形成一个愿,这种力量就难以计数了。

我们学佛就是一个愿──希望解脱自在,也就是在追求心灵的自由。我们不愿自己的心性被「五蕴」所绑,不愿意做「识心」的奴隶,这也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愿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愿望。当我们把这个愿望、目标厘得清楚,大家都有这样的愿望时,这个力量就非常强大了。如果我们把追求心灵「解脱自在」的目标迷失掉,就会变成:我要生活舒服一点,财富多一点;或是我要很出名、要追求权力等等,如果变成这样,解脱自在的目标就模糊了。当你的目标一模糊,愿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愿望和目标厘得很清楚,不要让它模糊,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心灵的力量才能够发挥出来。

这本书里面又讲到另外一件事:愿不是被别人要求的,而是你自己发出来的。如果自己发不出来,是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就不叫做「愿力」,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这是你的愿,就会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如果是别人给你的期望,你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而努力,就不是你的愿。大家如果只觉得这个愿是佛菩萨的愿,比如说是阿弥陀佛的愿、释迦牟尼佛的愿、或观音菩萨的愿,你的潜力就发挥不出来了。只有是你生生世世都全力以赴想要达成的目标,这才是你的愿。这时的「愿」才能发挥力量,否则是发不出力量的。

愿的层次与分野

在这本书第三二七页里,作者把愿分成好多层次,这些层次分得很有意思。最高是「奉献」的层次;其次是「投入」的层次;第三层就是「真正地遵从」,也就是「服从」;再来就是「适度地遵从」;再下面是「勉强地遵从」;最后根本就是「冷漠、不关痛痒的」。

奉献

投入

真正地遵从

适度地遵从

勉强地遵从

冷漠、不关痛痒的

愿的层次在心灵上最重要的分野在哪里?在奉献、投入和遵从。如果是遵从,就不是他自发的;奉献与投入才是自发的。「奉献」最重要的特征是可以尽一切的力量,全心全意地把目标完成。我们要注意这个「尽他一切的力量」是怎么尽法?在「奉献」这个层次,他要达成这个目标的时候,如何「尽他一切的力量」?他可以改变世界上所有宇宙的法则,不只是物质上的法则,还包含精神上的法则,甚至是道义上的法则,他都可以为了达成这个目标而修改。

就修行而言,中国的佛教便立下一个规则:如果修行要成道,一定要出家,不出家就不会修成。法则订在那里了,对在「奉献」层次真心想要修行成道的人会怎么做?他会把这条法则修改。怎么改呢?像我的师父华藏上师就把这条法则改成为:「对!应该要出家,但『出家』的真谛是什么呢?是『出三界』,出三界的家!而不是在服饰、发式或仪式上来定义所谓的『出家』!」他就把「出家」的定义和法则改了。当他全心要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可以改这些既有的成规。

但「遵从」的人就没办法改法则,而会说:「啊!是这样子喔!那我就没有办法啦!」他就是在法则的规定下做事情的。所以一个奉献的人,为了完成目标,不管是精神层次、道义层次、或是物质层次的这些法则,都可以改的;改了以后,他的目标更容易达成。所以很多事情对于一个「遵从」的人来讲,是没有办法达到、不可能做成的;但是,对于一个「奉献」、「自发」,有真正愿力的人来讲,他只是把这个法则所造成的障碍拿掉,目标就达到了,他不受这些限制的。

至于这本书里面讲到的这个「投入」的人,又是怎么样的情况呢?「投入」的人可以改变物质法则,但是他不愿改变道义法则,所以力量比「奉献」小一点;遵从的人,是遵守而不会改变任何法则的,力量就更小了。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了解这点。如果大家读过《阿弥陀经》的话,《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怎么建成的呢?是很久以前,有一位法藏比丘发愿建成的,是他的愿力所建成的。净土宗所向往的世界可以由愿力建成,你就知道这愿的力量多么大!但是这股力量,不是一个遵从者能够发挥出来的。

无为的愿力

修行的方向是要体证「无为法」,当我们的愿力能够以「无为」的心发出来,它的威力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如果他发出来的愿望是「有为」的,就是「有限量」而不是「无限量」的。而彻底奉献的大愿,就是「无为」的力量在「有为」、「有相」世界的呈现,法藏比丘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一个实例。

然而一个还没有修好的人如何发出「无为」、「没有限制」的愿力呢?一个人还没有修好时,限制是很多的,他生活在「有相」、「有为法」中,可不可能发出「无为」、「没有限制」的愿力?这种「奉献式」的愿力是不是发得出来?可以的!因为不管生活在什么状态,他有「佛性」、有「本来面目」,这个就是「无为」的、「没有限制」的;所以他仍然可能发得出来。至于一个普通人怎样才可以把这个力量发出来呢?只要努力,把这些限制拿掉,就会发出来。要怎么把限制拿掉?就是要把「相」拿掉,只要是「无相」,就发得出来,这是要靠自己修行的。一般还没有修好的人常是在「有为」的状况之下发出愿望,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因此最高只能做到「投入」;而大部分的人大概是做一个遵从者。

另外,还没有修好的人也可以靠修得好的人感染发出「无为」的愿力。一个已经能够发出「无为」愿的人,会感染周围的人。这个感染是有热力的,他会把周围的人有限制的条件都融掉,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以前我不懂这个,不知道怎么用愿力去感染周围的人。最近我有了一个经验,晓得怎么用「愿力」把周围的人「无为」的愿力也点燃起来,我以前只晓得用激发的方法,不会用点燃的方法,但是最近有了一次经验,就晓得点燃的方法更容易、更好做。

在《第五项修练》这本书里面,也指出「奉献」和「投入」是没有办法要求的,它要出来就出来,不出来你也没办法。因为不管你怎么要求,只要是用要求的,就只能够得到「遵从」,而得不到「奉献」,这是书中的见解。我认为以他的立场会是这样,但是从我的立场则不然,我认为这是可以点燃的,而且并不困难。事实上,一点燃以后,它就是完全自主的。

举个基督教的例子:像耶稣钉在十字架以后,他的一些门徒还出卖他,像犹大不是出卖他吗?但是经过这些问题以后,他的那些门徒心中的「愿」,最后都被他点燃了,以后这些门徒就四处传播褔音,这是一个例子。还有「万夫莫敌」这部影片中的斯巴达卡斯,也把罗马的奴隶追求自由的愿力点燃了。

如何点燃愿力?

(一)厘清目标

点燃的方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把你的「愿望」厘得非常地清楚,不能模糊;一旦厘清楚了,才能点燃别人心中的愿力。就像我们要在太阳下把纸燃烧,一定要拿放大镜把太阳光集中,才能点燃起来。「愿望」也是一样,一定要把这个「愿望」集中得非常清楚,才点得燃;如果散散的,这个也想做,那个也想做,是点不燃的。

(二)透过奉献者的点燃

而要把它点燃到「奉献」的层次,也就是「无为」的层次,是要由已经达到「奉献」、「无为」的「愿力」的人去点,才点得到;如果他本身的愿望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也就是他的愿望本身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那么也点不到。所以这个「愿望」非常重要。一个团体如果没有一个共同而清晰的愿望,这个团体是会散掉的;当它有一个共同且非常清晰的愿望,这个团体才会凝聚。我相信不只是公司,像不同的宗派、组织也是一样的。

(三)看清真相

关于愿力这部分,这本书还有一些不错的看法,就是除了要点燃别人的愿力,把愿望厘得很清楚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要看出真实状态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我们不能忽略「真相」。

我们一定要把现实的状况看得很清楚,看出它和理想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比如说今天稍早的时候,在谈论新加坡目前的状态,曾说到「圆觉宗」在新加坡的状态还不够成熟──这个不成熟的状态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没有看清楚,而只想到理想,在实践的时候就会弄得一团糟。

(四)透过倾听分享

你希望点燃别人的愿望,当然不要自认为:「我有一个无为的愿望,我这个程度是最高的,所以你要听我的。」用这种态度的话,是点不燃的。那么这个「愿」要怎么点燃呢?是要和人一起来分享的。也就是说我现在有这个愿,我觉得它很好,我很清楚地讲给别人听,请他们来分享,在分享的情形下,才能够点燃。如果说:「你来听我的,我这个愿望最好了」,这样你只能够得到「遵从」,或是让人家来跟随;如果你是这样想:我有这样的愿望,希望大家来共享,这样就能够点燃了。

怎么去与人分享?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想到与人分享,就想滔滔不绝地讲:「我的东西多伟大,怎么怎么好……现在讲给你听,让你分享。」这样做是错的。与人分享不是自己在那里高谈阔论,而是「探询」,也就是与人交谈的时候,你是听人家讲,而不是自己在讲,所以要很会倾听别人的心声。你听到一个程度,他心里面真正想要的让你听出来了,如果正好和你伟大的愿望是相通的,这时候你才与他分享这个愿望。一定要听到这个程度,「愿望」才会传过去;不然,是不会在他的心灵深处连上线的,那个接头是接不上的。

那些高谈阔论、滔滔雄辩的人,只能得到「遵从」的人;要把别人也点燃的人,不是滔滔雄辩的人,而是一个很愿意跟人家讨论、倾听人家心里真正想什么的人。你这样听了以后,就会发现他心里面,其实是埋藏了一个「无限」、「无为」的愿望,当你听出这一点以后再跟他谈,那么就很容易接上了。

这本书所提示的一些技巧,给我很大的帮助,而且我也在这样做;一做以后,发现我们佛经讲愿望的部份,好像还没有他们讲得好,虽然作者不是佛教徒,但是他学禅坐。我觉得不可小看美国的文化,它的活力非常地强。我们常说美国的文化现在很腐败,但是从它能够孕育出这些书来看,这个国家并不简单,它未来还有得发展,我相信他们文明的创造力还是很强的。

陈国镇居士:

我觉得梁先生今天讲得很好。通常我们所知所见都是在一个「有限量」的状态,可是现在听到梁先生讲「无限」的心,要做到这个无限制的心,才是一个活化的心、奉献的心。那么,怎么从「有限」走到「无限」?其实想要从「有限」走到「无限」,就去观你念头起灭的「有限」在哪里,你只要观到那个「有限」,不要去做什么,反正就是观它,它就会像梁先生所讲的──那个「有限」就慢慢地被你「观」的热力融掉。这一融就把那个很细微的「有限」,也就是你心灵里面的那些认定融掉了。一融掉以后,就从「有限」变到「无限」。但是这里还是「对外」的,真正的「无限」就是:「照见五蕴自性归空」。

不过要深入到你所观的那个念头的「根」那个地方去,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刚刚梁先生讲的:「像用凸透镜聚焦的性质」,也就是你一定要有「定」的工夫,一定要学「定」;就是你锁定的一个念头,可以一直深入地去观察,这样才能够把你有限的心灵的认定,在你观的历程里面化掉。有一天,你就知道什么叫「无限」,有了那「无限」,就知道怎么去点燃人家的「无限」。

其实「奉献」就是无限活力的展现,就是梁先生所说的「无限制」和「无为」的意思。也就是说别人本来对你所讲的这件事情,可能根本没有进入状况,但被你讲着讲着就进入了状况。注意,不是你一方面的灌输喔!因为你一方面的灌输,又会回到原来那个把你的想法强加在别人的认知上的状况。所以你在讲的同时,也要让人家有机会去反省这个问题,彼此交换看法,然后不知不觉的,他会觉得在你所讲的这个问题里面活起来了,变成了他的生命力;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发现他的根了,那就是他也「奉献」到你所讲的这件事上面来。如果这时候它一而再、再而三变成他生命最主要的活力所展现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奉献」;因此真正的「奉献」没有办法去定义它是什么。只能说那就是他的生命,而那里面没有办法说它有多长、多短,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没有什么可以选择。

梁先生所讲的和我去年八月所举办的「第三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中所讲的「活化」是同一回事,只是他换了一个名词。比如说谈话谈到后来,变成对方也「奉献」进来,就是你谈话谈到有活性起来了,对方也活化了。这样一个结果是怎么让它达成的呢?达成的方式就是你讲话不要太武断,如果一讲话就固定下来了,这样就是「断见」;这样说的话,别人也没有办法想什么,只能听,那就是「遵从」了。因为你一开始就要求人家遵从嘛!所以讲话一定要留有转圜的余地,也就是留有活的空间,让对方也可以表示一点意见;对方的意见加进来,你能接受他,他也能接受你,这中间就互相融和了。融到最后,他发现分不出你我,你的就是他的,他的就是你的,这时候你的心是活的,他的心也是活的,两个人都变成一体的活化──其实这就是活化的过程,也就是修行。学佛最重要的不在形式,或外表上的标识、装饰,最重要的就是让心活过来,没有任何条件、任何限制!

梁智崇居士:

讲得太好了!我们是需要这样子的对话,才会把心打开;否则经常会把一个武断的、断灭的意见(其实断灭的意见和杀头差不多),「卡喳」一下就砍下去了,这样就把一个活的心灵宰掉了。我想我们在这方面是需要多多交换意见、互相影响的,这样我们会学到更多,会非常丰富的;所以越「空」就越丰富。好!今天上午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篇讲稿系梁乃崇教授在民国84年3月5日上午新竹明星诺那精舍讲述的内容,其中另有陈国镇教授及其他听众的回响,因受限于篇幅,故不得不割爱。 本篇记录:龚美鸿 整理:吕秀玉、陈昌祈、左慧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法与人类文化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现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佛教的财富观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回头是岸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工商时代的佛法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十二因缘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医事人员如何学佛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理性与感性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金刚经》的实践-建立人间净土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我们的未来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自性与生死 

 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探究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