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珍惜今天 活在当下


   日期:2020/11/16 1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珍惜今天.活在当下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

修行的目的,就是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我们清净的心性,就好像明珠一样,掉在浑浊的水里,不能得见,但是经由修行的过程,水中杂质渐渐沉淀,回复清澈,这被蒙尘的自性珍宝得以显现。

我们还未开始修行的时候,似乎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家庭、事业、种种人我是非,这念心始终是念念迁流,随着外境而攀缘,没有停息的一刻;六根始终在尘境里无止地追逐,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法感到满足。时而欢喜、时而忧悲,以为拥有越多越快乐,得到越多越富有,殊不知拥有越多越烦恼,得到越多越失落;以为获得了自己费尽心思所想、想求的事物,即能悠游自在,但每每换得的却是加倍的「舍不得」、「放不下」。

踏上了修行之路,才恍然明白,原来安身立命之处,就是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我们明白到诸法缘起性空,一切妄想烦恼,无非都是自己的心意识所变现。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能日渐放下,不贪着于外境,不随外物而转,就能无所挂碍,时时活在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忧虑,全心全意地活在此一刻。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位富商趁假期到一著名的小岛上渡假。一天雇了船夫,乘船观赏海光山色。坐在船上,富商很快乐地跟船夫闲聊起来,他说:「我花五年的时间,娶妻生子,经营美满的家庭;再花十年的时间,好好冲刺事业;再花十年的时间,巩固事业,赚一笔大钱,再交棒给我儿子。然后我就可以退休,放下这世间的一切包袱,买下这座小岛,没有任何压力,惬意自在地做我想做的事,好好地欣赏这大自然的赠礼,享受我的人生!」可是,船夫回答说:「我不需要再等二十五年啊!我当下就在享受自己的人生,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我们是不是也常有这样的想法?这像这位富商,一生汲汲营营的追求,为的只是让后半辈子活得幸福、自在;而穷极一生的辛苦,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位富商纵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贫穷简朴的船夫,心中没有任何包袱,当下就是在生活。富商的包袱无非是背负着过去、现在、未来种种的烦恼,因而无法自在。所谓「放下布袋,何等自在」;「布袋」指的就是生活的包袱,能够放得下,身心自然轻安,自然法喜充满。这念心随顺因缘而不动,自然感觉充实与满足,正如古德所说:「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就是自在。

古时候寺庙里有个小和尚,职责是清扫院子的落叶。每天清晨,他都要早早起床;院子内其实很干净,唯一需要打扫的就是遍地的落叶。清晨起床扫落叶实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在每年的秋冬之际,每一次刮风时,大量的树叶就会随风漫天飞舞而下。每天早晨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将树叶清扫完,而且风多叶多,日中经常要打扫很多次才能清扫干净。这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想要找一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

后来一位自作为聪明的师兄对小和尚说:「你明天打扫之前,先大力摇树,把树叶全部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听了之后,觉的这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第二天起了个大早,使劲的猛摇每一棵树,以为这样可以把今天与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之后一整天他都非常开心。然而,隔天早上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顿时傻眼了:院子里依旧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当天还得继续扫地。这时寺庙的住持走了过来,见小和尚闷闷不乐的样子,问清原委之后对他说:「傻孩子!无论你今天怎么用力,明天的落叶还会飘下来的。」

凡事都是自然的,世间上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的。脚踏实地的把握好今天,才是最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其实不需要对明天有过多的期待,因为明天毕竟还有许多说不清的未知之数。如果一个人一味的期待明天,那么就会在无意中浪费今天,错失珍贵的机缘,使今天的美好时光在漫不经心中白白渡过。

然而,什么是「活在当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专注于此时此刻的身心活动,不要瞻前顾后,以致结果什么事都没能处理好,一事无成。以下再讲一个故事来说明:

有一位善于解决人生困境的老师,身边聚集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弟子。这些追随的弟子,每次有什么疑问来问老师,老师总是说:「要活在当下呀!」

但是,「活在当下」是多么简单的答案,无法满足弟子的要求,他们总是恳求老师给一个更深奥和更详尽的解答。

这时候,老师就会面有难色的说:「好吧!既然如此,等我查一查古代的圣贤是怎么说的,明天再告诉你,对于这么深奥的问题,他们一定有很好的答案呀!」

原来,老师有一本大书,记载了古代圣贤最重要的智慧,锁在书房最高的柜子里,由于这本书是如此珍贵,他严禁任何弟子靠近。

第二天,等老师翻过那本大书,弟子就会得到一个充满智慧的答案。

可是,如果有了新的问题。老师又说:「要活在当下呀!」

弟子不满意的时候,老师会再一次翻阅大书,说出一个充满智慧的解答。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一年一年的过去,日子久了,弟子开始对老师起了质疑:「老师只懂得一句活在当下,这是任何人都知道的事呀!不像古圣先贤,真的充满了智慧。」

一个弟子说:「老师自己并没有什么智慧,他只知道活在当下!」

另一个弟子说:「老师的智慧和我们没有什么差别,差别只是他有一册圣贤的书,如果拥有那本书,我们自己就可以当老师了。」

还有一个弟子说:「这个老师真的太差劲了,我们是来自各地的菁英,谁不知道活在当下呢?这句话轮得到他来说吗?我们想学的是古代圣贤的言论和思想呀!」

在背后议论老师久了,许多弟子都生起了这样的想法:「等到老师死了,只要抢到那本圣贤书,就可以做老师的继承人,收很多的弟子,靠为别人解决生命的困境维生。」

老师渐渐老了,终于要告别人间了,他并没有指定任何的继承人,也没有把圣贤书交给任何的弟子,他只说了一句遗言:「要活在当下呀!」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老师死了,弟子不但没有哀伤,反而一拥而上,冲上书房,争夺那锁在最高柜子里的圣贤之书,甚至因为抢夺太激烈,把书柜都打破了。

他们把那本大书撕成好多残篇,才发现那本书根本是空白的,一个字也没有。只有书的封面留有老师的笔迹,写了四个大字:「活在当下。」

这个故事实在发人深省,老师是真正的身体力行,以身说法;他没有说过什么大道理,他什么道理都没有说,只教学生们「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可以说是人生的至理,可是学生们没有真正的听进去,也没有真正的明白,更没有真正的去实行,所以生命就白白地虚耗了。

慈悲的佛陀又是如何教导弟子活在当下的?在《中阿含经》第九十八《念处经》中说:

「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俯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经文所说的「皆正知之」,强调了修行者在行、住、坐、卧之间,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举止行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念时时刻刻保持清明不昧,没有丝毫的昏沉。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修行。「活在当下」强调了随时随地的清晰、专注,这是修行上的最犀利工具。所以说,随时观照自己的心念,是修行者的最重要的功课。若能在日常生活中放下一切外缘,不起妄想分别,安住于每一刻的当下,调伏心猿意马的妄念;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菩提现前,清净自性即时显现。

过去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闻《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悟本然清净自性;悟道后说偈语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诸法缘起性空,一切妄想烦恼,无非是自我心意识所变现。若心不着外境,不随外物而转,就能无所挂碍,时时活在当下,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自然轻安、法喜,感受到修行最大的快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