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世外淡然看红尘


   日期:2020/11/10 22: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外淡然看红尘

  昨日有网友留言给我,问及:「出家人本是世外之人,淡泊名利,不染红尘,您现身兼数职,是怎样看待名利的?在繁杂的应酬中您怎样修行?」

  其实这就「方外」与「红尘」;「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与融合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在此一并略作回答,希望能令大家对佛教的出世精神与入世怀抱,以及出家人应以何种态度面对红尘中的名闻利养,有更正确的了解与认识。

看破红尘心不染

  「红尘」一词,指人间俗世之意。原出自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西都赋》的诗句:「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意思大概是说,热闹喧嚣的人流所扬起的尘土(红尘),从四方合拢而来,充满了全城,尘土与烟云已连在一起了。红尘是由「红」与「尘」 两个字组成,红色是传统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经过长期文化意识的熏陶,红色已涵盖了世间的特色,红色代表世间的种种诱惑,象征着生命的追求和世人的欲望;所以,红色代表着世间。

  后来,「红尘」演变成为「繁闹尘市」,作「人世间」的解释,并被佛家使用;佛教所说的「红尘」,意为「污染」,也就是烦恼,能迷惑、蒙蔽人的真性,因此,出家修行就是为了脱离污染,破除烦恼,所以称为「看破红尘」──也就是一种完全没有污染的出离心。

名利网中须觉醒

  《毗婆沙论》说:「家者,是烦恼因缘。」所以,「出家」就是为了「出离烦恼之家」;出家人之所以辞亲割爱住进丛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六祖惠能大师说得最好:「只想作佛!」但作佛的目是为什么呢?而这个佛要怎么作呢?成佛的目当然是为了普度众生,而成佛的修行方法就是「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意思也就是说,要修学「无为」,必先使我们的心空了;「心空」是一个最主要的条件。但如何才能「心空」呢?如何才能远离五欲六尘,乃至种种的贪恋、执着,这就是修行关键之所在。

  而修行人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迦叶请问经》中说:「出家人最大之困缚即名闻利养,于此必须断绝。」当面对世间一切诱惑乃至名闻利养之时,如何能不为所困、不被所缚呢?

  要知道,出家人亦是凡夫,所以在没有得到名闻利养之前,很多人都会如法地修学,但声名大振后,由于前来恭敬供养赞叹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就难免会生起种种分别心,修行的专注力也就渐渐分散,忘记了世间的种种苦难,同时对世间八法(八风):利、衰、誉、毁、称、讥、苦、乐的贪执也就慢慢生起来了。 

  可见名闻利养对凡夫有着很大的欺骗作用,是修行人生起出离心最大的障碍,正如古德所说:「如果你的施主、吃穿等这些方面都很好,那么佛法没有成就之前,魔已经成就了。」然而在五浊恶世之中,真正能不为这些所染的修行人却是少之又少。凡夫在别人恭敬赞叹的眩目迷人光环中,往往很快就会觉得轮回并不是那么苦,而且感到处处有安乐,就像我们冬天坐在温暖的房子里不出去,久了就会忘记外面寒冷的事实。而当一个人衣、食、受用以及各种条件都很舒适、很满足,而且又有许多人对他恭敬赞叹,此时人世间对他来说,似乎就没有出离的必要了。

  所以,阿底峡尊者说:「出家人应完全解开名闻利养的困缚,谁能如此,他就是火中莲花。」修行者要做到身处浊世而不染,需要许多智慧方便法门,将自己从名利网中解脱出来,能使自己从迷梦中觉醒过来。

世出世间原不二

  清净无污的出离心,无疑是修行的首要条件,然而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而

  且亦说:「我亦在僧数。」说明了,佛陀和我们一样都是众生,而且是为求解脱而出家修道的僧人。所以,《维摩经.佛国品》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并且指出佛土不过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手段:

  「佛言:『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六祖惠能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说明了如果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间修行、磨练;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三恶道太苦,天道则太乐,阿修罗善妒好斗),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可能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既然修行必须在世间,那么如何能得解脱?而「世间」与「出世间」是否矛盾呢?事实上,佛陀非常重视人间的教化,就修学大乘道而言,污秽的人间比诸佛净土还要殊胜。如《无量寿经》中说:众生在此五浊恶世精进修行一日一夜,胜在天上为善百岁;精进修行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遍地为善千岁。离了人间,便没有福报可修,没有众生可度,也就没有佛果可成。按大乘教义,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人间,离不开众生,尤其离不开我们现前所依止的地球,离不开人类社会。《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佛言:「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四十华严》卷十二亦云:「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佛陀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其所教化的对象,就是人间的众生。由此可见,佛教是人间的佛教,是切合社会、时代的契理契机的佛教。

五浊恶世求出离

  因此,以「人间佛教」为依据,大乘菩萨道的精神,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并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广行六度四摄,乃至八万四千、无量法门,自利利他,正如经中所说:「当知愿如大海,深不可穷,行若高山,填方成满,须修六度之大行,方填四宏之誓海;欲填誓海,急当自利利他,自利者,必使三业清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历劫勤苦,永无退志;利他者,六度勤修,万行无亏,广济众生,辛劳无厌;自利既精,利他则广,六度万行,普化圆融,譬如救济众难,先须自利充盈,救人既多,行且益易。」如此即为菩萨道的最高实践,最后达致即世间而出世间,即污染而清净,即烦恼为菩提,即生死为涅槃。不过这是修成佛道以后的境界。所以,凡夫众生一方面离不开此多灾多难的五浊恶世,一方努力追求清净无染的出世乐土;如何才能在世间与出世间之间,达到协调与平衡?如何才能真正从世间超脱而达致出世间?

  首先,就要对「世间」有清楚的认识。世间除了是「红尘」之义外,其实,依佛法来说,可分成「器世间」与「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大环境,可以涵盖整个太阳系,而以地球为中心,人类在此地球上,周而复始地经历生、老、病、死的循环。有情世间就是众生的身心世界;只有健全的身心,才能使周遭的环境维持和谐安宁,因此,佛陀的教化就是将修行的重点摆在身心的净化上,认为众生的六内入处(或称内六处)即是世间的内容;佛陀说:「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二三三经》)所谓眼贪妙色、耳慕好音、鼻嗅好香、舌贪尝味、身贪细滑、心猿意马。由此可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就是我们的世间;明白了世间的内涵后,我们才容易透过修行走入出世间,正如佛陀所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杂阿含.一零一经》)

  因此,我们虽然生活在世间,只要好好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于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不要生起执着的心理,就能如同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要在内六处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不要生起「我」、「我所有」的执着,如此就能处在「出世间」之中。

  但是,要如何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能够看清是「无我」呢?这就必须在平日修持中,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在行、住、坐、卧中能够念念分明,使定、慧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若不能保持正念、正知,那么,就会被世间八风所吹动,也就是说,就会卷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得失心态而受苦。所以,我们要将注意力首先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培养出坚定、清明的觉性,看清世出世间的真相,如此便能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透彻「无我」及「无我所」的本质,使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正念相续,安祥、自在地面对这苦难的五浊恶世。

  笔者现时在香港、国内外身兼多项公职,事务不断,应酬不绝,可能很多人都疑问我是如何应付、如何面对种种的名闻利养,其实很简单,只要时刻提起「无我」的观照,自然就能淡然面对一切,只要内心清净,不为所染、不为所动,外在的一切自然就会清净。


毁誉平常心不动

  以佛法来说,世间的名利,其实都是虚幻不实的,犹如过眼烟云、梦幻泡影;一个清净的出家人,既然穿上大雄如来的法服,就应该毫无粘滞地直趋解脱大道。如果还像苍蝇逐臭一样,整天往世间八法里营役,造许多恶业,以致越陷越深,无法出离,这是多么的可惜!

不过,要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毁誉不动,确实是不容易;过往许多祖师大德,无疑是现身说法,为我们展示了修道者的仁德高风。如以下广钦老和尚的一段真实事迹:

  广师回承天禅寺不久,摆在大殿的香火钱丢了。当监院师与香灯师传出这个消息后,举寺哗然。广师未回寺之前,从来没丢过香火钱,广师回来没多久,举寺赖以维生的香火钱竟然不翼而飞,而且让大众直接联想到的就是──广师每天夜里都在大殿里坐禅,若说有人动手脚,第一个知道的应该就是他,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香火钱的人,最有可能的人是谁呢?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而喻了!
  自此,整个寺里上上下下,大家虽然都不明说,可是只要一进大殿,或碰到广师,没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说:「万夫所指,不病而死。」广师在众人默摈之下,一句表白说明的话都没说,一点不满怨怼的心也不起。就这样渡过了一个多星期,大家依然怒目相待,广师依然如沐春风。这时候,监院师与香灯师终于出来讲话,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香火钱并没有丢,这只是监、香二师想藉此事考验广师,究竟在山上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想到广师居然在众怒之下如沐春风。经二师此一表白,大众都自觉惭愧,这一个多星期来,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赞叹之意,而广师却依然故我,不为毁誉得失动容。

  因此,清净的修行人,应以祖师大德为榜样,舍弃贪执,远离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


结语

  从经教中得知,佛陀教化的根本对象是人;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可以说,即是佛陀的世出世间的本怀;由于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是故佛教巧立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其都是因应众生的根基、需求而设,所以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四弘誓愿、八正圣道、因果报应、业力缘起,都是人间佛教的内涵,乃至四种圣谛、十二因缘、无常无我等大小乘教理,都是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基本思想。人间佛教的藍图,可以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就已经为众生规划完备,只是,如何弘扬人间佛教,如何透过各种弘法活动,让人间佛教的蓝图确切地在人间落实与呈现,这就是我们后世佛弟子所应该用心、努力的方向。

  所以未来的佛教,一定要走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社会化、大众化、甚至是国际化的路向,唯有这样,佛教才能深入家庭、社会,才能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生需要的佛教,如此佛教才会有前途、有希望。也就是說,佛教一定要与时代结合,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是故,身为如来使者的出家弟子,实应放下个人名利得失的考虑,以担荷如何家业、弘扬大教,续佛慧灯为己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一切众生,乃至普利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如此人间净土、和谐社会,当下即能实现。偈曰:

  三界诸含灵,共发菩提心;

  自利兼利他,悲与智双运;

  有情得利乐,国土皆庄严;

  同证无上道,是名佛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