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照法师:天台修证次第之三、别教的修证次第


   日期:2020/11/5 11: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别教的修证次第

别教是指以《华严经》为中心的各种大乘经典所宣说的不共二乘之教法。此教特别为大乘利根菩萨宣说“恒沙俗谛”之理,用道种智断界外之见思、尘沙、无明等惑,修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建立了三贤十圣等觉妙觉的位次,以无碍道的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的涅槃四德为果,从根本上区别于二乘。

“别教”这一名称,具有两层含义:一、不共义:这是指此教乃独为界外的大菩萨所说,不共于二乘,所以称为别教。智者大师《四教义》卷一说:“此教不共二乘人说,故名别教。”[1]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高在上的教法,一般人是接受不了的,不要说钝根的凡夫众生,就是连二乘的圣人也是如聋如哑,难以置信,真是别具一格,故称别教。二、别异义:这就是说此教教法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是与其它的佛法思想体系有着明显差别的。如谛观大师《四教仪》说:“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名别也。”[2]这就是说,此教与藏、通二教之间,就有界内、界外之别;与圆教相比,则有隔历、圆融之异,虽然二乘圣人听闻此教教法也是如聋如哑,但是此教并非最为圆满彻底,因为与后面的圆教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别,故称别教。

1、基础行

别教修行的基础有五:一、持戒清净。无论是出家师父还是在家居士,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就要守护好自己所受的戒律,轻重等持、尽力而为,也就是养成一颗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培植福德,锻炼身心,增强毅力。二、奉持三皈。凡是修学行人,都要做到以三宝为生命的依靠和归宿,在心中生起三宝是世界上最快乐、最宁静、最光明、最慈悲的至尊至贵之真宝。三、发出离心。藏教行人必须发起强烈的出离心,也就是全心全意的希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情景,生命中许多负面的行为,如贪嗔痴,以及不稳定的轮回特质,生老病死的痛苦烦恼等。四、发菩提心。针对出离心而言,菩提心就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但希望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而且还强烈的期盼其它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誓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彻底解脱一切苦厄、或者究竟涅槃之极乐,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深切愿心。五、大慈悲愿。在轮回中感受到了无量无边的烦恼痛苦,所以同时发起无上大愿,祈愿一切烦恼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同时真切感恩一切众生都如父母一般慈悲,与佛体同枉受苦轮。有了这样的深切大愿,主要表现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上。

2、资粮位

十信位是别教菩萨的外凡资粮位,也就是说别教根机的菩萨,一开始对于别教的思想理论产生了决定的信心,知道自己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就是别教所说的境界,所以要为了伟大的理想而努力不已,顺从这种教法而修行,没有丝毫的怀疑,这就是进入到别教十信位的标致了。如智者大师《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信心者,信以顺从为义,若闻说别教,因缘假名,无量四谛,佛性之理,常住三宝,随顺不疑,名信心也。”[3]。在此信心下,才可以谈具体修行的方法和证位的次第。希望我们在这里也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从此迈向理想生命的美妙境界。

一信、二念、三精进、四慧、五定、六不退、七回向、八护法、九戒、十愿。

相信因缘假名无量四谛等常住的道理,深信不疑,名为信心。时常忆念常住之理而不遗忘,名为念心。别教初心观真谛之理,无有间杂,念念不退,名为精进心。专心精进修行,并以智慧进行抉择,不生过患,名为慧心。定慧双修,与真谛之理相应,湛然寂静,名为定心。定功日深,慧光开发,定慧等持,纵然遇到恶缘,亦能心不退转,名为不退心。绵绵密密地保护任持定中所证之境界,不让它退失,名为护法心。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和境界,都回归导向于佛陀的正觉心地当中,名为回向心(上文的回向心,排列在护法心之前,这是依据旧译《璎珞经》的说法)。安住于相似的定共戒和道共戒[4],任运自在地防止一切过错,名为戒心。随自己的本愿功德,而能够游历十方,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名为愿心(这是依据《楞严经》,来解释十信的名称,但是《楞严经》所说的十信位是属于圆教的修证次第)。

3、加行位

A、十住

《四教义》云:“此十通名住者,会理之心名之为住。”[5]《八十华严》卷十六说:“佛子!菩萨住处广大,与法界虚空等。佛子!菩萨住三世诸佛家,彼菩萨住,我今当说。诸佛子!菩萨住有十种,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者为十?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去来现在诸佛所说。”

于诸佛所历劫修行当中,专心行持前面所述的十种信心,从有入空证得真谛之理而不生邪见烦恼,广求般若智慧,名为初发心住。常随空心,修行空观,净诸法门,清净洁白,炼治心地,名为治地住。由于心地发明而继续长养圣胎,广修众般若密之六度万行,名为修行住。由于知解而生到了佛陀的菩提心之家,诸佛皆从真如实际中生,种性清净,至尊至贵,名为生贵住。生于佛家之后,带真随俗而精进修习无量善根,努力于方便利益众生的事业,名为具足方便住。事相上的障碍逐渐消除,正理得到了显发和把握,从而成就了第六般若波罗蜜的法门,名为正心住。断尽思惑,证入了无生毕竟空的境界(即是禅宗所说的“明心”,亦即彻见真如),永脱三界轮回,名为不退住。不再产生凡夫、外道及二乘人的邪见颠倒破坏正觉的菩提心,名为童真住。依从于佛陀大觉法王的教诲,而对于佛法真理产生决定的理解,应当绍隆佛祖之位,名为法王子住。修习观照空、无相的本体,证得了无生法忍,并得到甘露般的佛法妙水灌注,名为灌顶住。

《法华玄义》卷三说:“十住位的菩萨正式修习空观,傍带着修习假观和中观。十行位的菩萨正式修习假观,旁带着修习中观。”[6]《净名略记》卷下之上也指出,如果从别教的角度来说,在正式观修中道实相,就是慧眼,这是指别教菩萨在十住位当中,逐渐开慧眼而明白二空之理,虽然距离中道实相还很遥远未能证得,但也能够有所期盼而进行观修了。

B、十行

《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行者,行以进趣为义,前既发真悟理,从此加修,从空入假,观无量四谛。”[7]一欢喜、二饶益、三无违逆(无嗔恨行)、四无屈挠(无尽行)、五无痴乱(离痴乱行)、六善现、七无著、八难得(尊重行)、九善法、十真实。

进入一切法毕竟空的境界,回到现实生活,修习从空入假观,不再被外道邪见乃至无常苦空无我等法之所动摇,勤修十度之布施摄取众生,名为欢喜行。常以戒法教化众生,使之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名为饶益行。常常修习忍辱波罗蜜摄取众生,谦虚谨慎,恭敬一切众生,名为无违逆行,也叫无嗔恨行。修行精进波罗蜜,要令一切众生的思想行为都达到究竟涅槃,终不使人独自证得灭度,名为无屈挠行,也叫无尽行。以禅定摄持自心,不会被无明习气业障等等所干扰而迷失,不昏沉也不掉举,名为无痴乱行,也叫教离痴乱行。般若智照,念念现前,生生世世常在佛陀教化的国土当中受生,名为善现行。以二空为方便,对于我以及我所等主观和客观的境界,毫不执著而一切皆空,名为无著行。菩萨依四宏誓愿,运大慈悲,与乐拔苦,成就了非常难得的殊胜善根,特别值得学人尊重赞叹,名为难得行,也叫尊重行。菩萨能够力行三轨,宣说佛法而教授学人,成就众生的如法如律之修行,名为善法行。对于真俗二谛都不执著,即不执著如如不动的真谛,也不执著森罗万象的俗谛,双非空有而显但中之理,名为真实行。

这是通过假观来分别一切万法,了知十法界各种差别现象的种性。修从空入假观,《观经疏》卷三说:“如果住著于空观当中,这与二乘的偏真有什么区别呢?这样是不能够成就佛法,也不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所以别教的观空是不住著于空,而能够从空进入到假观的俗谛当中,知道众生的习气业障等毛病,认识了如何对治这些毛病的方法妙药,对应病情而授予法药,令他们得以依此方法而修行,所以叫做从空入假观。” [8]证道种智,《观音玄义》卷下(初)说:“能够知道一切法的规律、种类、因果等等的差别,就可以分辨世俗假名而不会错谬,所以称为道种智。”[9]

C、十回向

十回向,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回即回转,向即趣向;所谓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即:真如实际是所证、无上菩提是所求、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如《四教义》卷四说:“此十通名回向者,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己功德普施众生,事理和融,顺入法界,故名回向。”[10]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二不坏、三等一切诸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入一切平等善根、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八真如相、九无缚无著解脱、十入法界无量。

以不执著一切相的心态,常常往来于六道之中,而受六道依正果报,以不受一切法的境界来感受六道众生的烦恼痛苦,名为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观察一切缘起幻有的诸法,具有各种感受和作用,能够做到念念不停、心心无住,名为不坏回向。三世诸佛所有妙法,于一切时间当中认真修行,名为等一切佛回向。以广大誓愿的力量,普遍进入一切诸佛的清净刹土,而供养一切诸佛,名为至一切处回向。能够以法身常住的教法,教授给前来学习佛法的众生,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修行无漏的善法,修习善法而能够不落二边,名为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能够观察善恶二法体性无有差别的平等一相,名为等随顺一切众生。自心得大自在,等同三世诸佛,常照有无二边,名为真如相回向。以般若妙慧观照十方三世一切诸法,境智两泯,能所双亡,成一合相,名为无缚无著解脱回向。觉悟一切诸法,都是中道无相,万法俱寂,一派圆成,名为入法界无量回向。

以上所述资粮位和加行位,就是别教菩萨的外凡位和内凡位,此教菩萨以中道实相作为生命的理想境界,从开始练习空观的十信位,到从假入空的十住位,再到从空入假观的十行位,以及训练中道第一义观的十回向位,虽然已经证得了两种不退,但仍然只是中道之外的境界,所以都还只是凡夫位而已。

4、证圣位

A、十地菩萨

十地,就是《华严经》、《十地经》和《十住经》等所说,圣位菩萨的十个位次。在《华严经》中,金刚藏菩萨在说完这十地的名称之后,就默然不语了。后由解脱月菩萨再三殷勤请求,才把十地菩萨的修行情况和证得境界,作了比较详细的宣说。为什么这样?因为此时的菩萨,已经真正的见到了佛性,犹如宝月印琉璃,不即是十八界诸法,也不离开十八界诸法,不是言语音声动作思维的假相,但也从来不曾离开言语音声动作思维,所谓“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无色无相,却又必须从种种色相上得以彻见,真是妙绝无伦!所以,到这里最好不要开口说话,影响听众当下体悟的机缘。但若是眼前大众,不具备这种慧根道眼,依旧不能直接契入,那也只好浑身落草,婆心恳切了。所以,金刚藏菩萨最后还是详细的解说了十地菩萨的修证情况。就是指:欢喜地(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届穷)、焰慧地(焰地)、极难胜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妙善地)、法云地。

欢喜(从此用中道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此是见道位,《四教义》卷四说:“从初地至佛地,都是在断除无明惑。只是从所证得的位次来分为三道:初地名为见道,二地至六地名位修道,从七地之后名为无学道。”[11]初地断除了无明的别见[12],启发真正的中道实相观,所以称为见道。又无功用位,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利益众生。行五百由旬,初入实报无障阂土,初入宝所。也就是舍离凡夫的见地而进入圣人的境界,四魔[13]不能动摇,超越了有边和无边,有无平等双遮双照,名为欢喜地。

以真正的无相智慧进入凡夫众生的世界,如同于虚空相似没有任何污垢,名为离垢地。在前面初地的菩萨,除了安住中道佛性当中,和修习布施波罗蜜之外,还要闻思修习百法明门。而此二地菩萨则在持戒之外,还要进一步深入思维观察千法明门,也就对于无量法门的探索更为仔细、更为深入了。

光明智慧增长而上品信忍成就,修习成佛的道业,内心极为清净而光明智慧也随之出现,名为发光地。由于闻法及修定,慧力增胜,火一样的光芒焕发,能除诸冥暗。如受持佛法,于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贪、邪嗔、邪痴等闇蔽,也不会再起,心光更加明净,所以叫做发光地。

随顺于下品无生法忍,来观察一切法的现象和本质,以智慧的火焰烧尽一切无明习气的惑业,名为焰慧地。在第四地的菩萨,从修十波罗蜜多来说,精进波罗蜜多圆满了。约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来说,是修习三十七觉分。因为精勤的修习觉分,火焰似的慧光,炽盛起来。依我见而来的著我、著法,种种爱著的习气,都如火烧薪一样,无余永灭,所以叫“焰慧地”。

随顺于中品无生法忍而修习佛道,三界之内的无明惑业,没有不消除空尽的,名为难胜地。菩萨至此地能破一切之情见,通达一切之法,即是诸佛之境界,而无能胜之者,故名难胜。虽然要修行这种种念,但侧重点还是在修习禅波罗蜜,也就是以中道与佛相同的见解,来指导自己修习禅定,从而具备世出世间一切禅定的总持之法,不为一切凡夫外道之所扰乱。证得满分的禅定境界,于十度之中的定力非常最胜,但未涉及般若妙慧,所以从其自受用的角度来说,已经是难以置信的殊胜了。

随顺于上品无生法忍,观察十方三世一切诸法,都是寂灭性空无二无别,名为现前地。到了六地菩萨,在般若慧、大悲愿的资持下,能入灭尽定,而且于定中现证佛性。那时,佛法皆现前,了了明见,所以叫现前地。在这甚深的空慧中,“缘起真实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彻照见。到第六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萨,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众生。常寂是般若的现证,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为大乘的不共胜法,而胜过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证。这样在满分般若波罗蜜的修习之后,空、无相、无愿等百千三昧都能获得,成就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六度齐满,六弊永灭。于此中道佛性的见地之下,圆满具足定慧等持之力,若再精进努力,便能进入第七远行地了。

真正证得了下品无生法忍之后,观察有情众生的诸多烦恼体性,不有不无而离于二边的执著,常常精进地向上地的境界攀登,而心中却能够念念寂灭,名为远行地。到了第七地,就能于灭尽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这如《维摩经》说:“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由于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无相有功用行的境地。此菩萨具足修习十波罗蜜中的方便波罗蜜偏多,其余并非不行,只是随力、随分而已。所以,在真正彻底的明心见性之后,加工用行刻苦保任,还是不可缺少的。到这里,别教圣人无相有功用行的修道位就结束了。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以前是有相行、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无相而有功用行,从此第七地满心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所以叫远行。

证得了中品无生法忍,观诸法不生不灭,解脱了三界六道十方法界的各种束缚,身心真正达到了如如不动的地步,即名为不动地。七地菩萨方便慧成就之后,需要启发往昔所立誓愿,由于自身功德、愿力所摄、如来加持等等因缘,便可升进第八不动地。而在此地的菩萨还需认真修习无相的无功用行,也就任运自然趣入于法界的本来面目。

证入上品的无生法忍,并以此为观法,念念之中具足无量智慧辩才,学佛化度众生,完全成就无生法忍之大道,名为善慧地。九地菩萨,能得法、义、辞、辩──四无碍解智,在一切说法人中,为第一大法师,守护佛的法藏。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为无量差别根性,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罗蜜多中,九地能圆满清净一切力波罗蜜多。在这个地上的菩萨,其智慧善巧和度众生的能力,已经达到极致了,佛陀所说之法如爪上土,未说之法如大地土,此菩萨都能善巧了知如来已说未说之法,并能随应众生的根机而为宣说,使之闻法欢喜,深得妙法之受用。

证入中道寂灭之理观,准备接受佛陀的事业和职位,既相同于真如实相,又相同于法界体性,智慧微妙说法如云,普覆一切众生,名为法云地。菩萨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补处,也就要圆满成佛了。这就有十方一切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这是佛光灌顶,象征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入于菩萨心中;菩萨的菩提智光,与诸佛无二无别;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这是成佛的象征。为什么叫法云呢?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十地是智波罗蜜多增胜。除佛以外,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现身说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无处不满;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不问大小,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法雨从法云而来,十地菩萨是:“从愿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为密云;现种种身,为杂色云;通明无畏,以为电光;震大雷音,说法降魔。一念一时,能于上所说微尘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

别教圣人就在中道实相观的背景下,有次第的对十波罗蜜进行修习,在彻见佛性后,步步增上,勤奋于十波罗蜜一切法门,直趋圆满菩提佛果。须经极为久远劫的精进不懈,才能成办大乘菩萨行,方能成就菩提道上那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宣扬正教,永无疲倦!直到最后法云地,说法如云布雨,滋润一切众生。

B、等觉菩萨

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于十地的后心利用中道寂灭之理观,再断一品无明,方能证入等觉位。《四教义》卷四说:“就是得到了圆满的边际智[14],而进入重玄门[15]。如果相对于法云地来说,就可以称之为佛了。但相对于妙觉佛果而言,就称为金刚心菩萨,也叫做无垢地菩萨。五阴魔、烦恼魔、天魔等三魔已经除尽,唯独还剩有一品死魔,还需要断除最后的无明习气。” [16]《四教仪集解》卷下说:“发广大智解而能够随心进入百千三昧,于三昧中观照一实相之理,而无生死相,无涅槃相,寂灭无为。相对于妙觉来说,还相差一个等级,对比于以下的十地而言,则可以称为觉,所以就叫做等觉。所修行的观察真理之智慧,纯一无杂坚固锐利,比喻就象金刚一般,名为金刚心。” [17]

一生补处,还剩一品无明,所以还有一生,超越了这一生,就补上了妙觉佛果的极位。《观音玄义记》卷上说:“犹如王太子将绍王位,先且暂时储于东宫的意思一样。”[18]《妙宗钞》卷上说:“还有一品微细的无明惑可以断除,这就叫做有上士。”[19]

C、妙觉佛果

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轮,即此佛也。《四教义》卷四说:“金刚心位的最后一刹那心,朗然独照功勋圆满大觉现前,微妙的般若智慧已经穷源揭底,最后一品微细无明习气顿时除尽,名为真正解脱。翛然自在无牵无挂,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名为妙觉地。”[20]

 

--------------------------------------------------------------------------------

[1]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22页上。

[2]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78页上。

[3] 见《四教义》卷九,《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3页上。

[4] 定共戒与道共戒:新译作静虑律仪与无漏律仪(道生律仪)。一、定共戒:乃三乘圣者发色界定,自得防非止恶之戒体。二、道共戒:为三乘圣者发得无漏道,自契废恶修善之律仪。

[5]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页中。

[6] 见《大正藏》卷三十三,第709页下。

[7]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4页下。

[8] 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187页下。

[9]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885页上。

[10] 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页上。

[11]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5页下。

[12] “别见”:无明违背了一真法界之理,能所差别,理事相隔而不能圆融无碍,故称为别见。

[13]四魔:指恼害众生而夺其身命或慧命的四种魔类,即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四种。

[14] 边际智:指等觉菩萨的智慧,因这种智慧是居于妙觉位的边际。《大乘义章》卷十二说:“边际智者,从境为名。身报穷处,名为边际;圣人修得自在智,故于此边际修促随心,名边际智。”见《大正藏》卷四十四,第700页中。

[15] 入重玄门:即指菩萨在成佛之前,于等觉位再度重返人间修习自凡夫以来所作之事,使其一一契合真理(即成就玄妙),此谓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别教菩萨于等觉位难以断除元品无明(即无始无明),故成为凡夫,与一切众生相互交往而入重玄门,以此修行之力量,而断除元品之无明(教道之重玄);圆教菩萨则普遍现身于世界而入重玄门(证道之重玄)。

[16]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页下。

[17] 见《四教议集解》卷下,《卍续藏》第一○二册,第0103页下——0104页上,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

[18] 见《大正藏》卷三十四,第893页中。

[19] 见《大正藏》卷三十七,第204页下。

[20] 见《四教义》卷十,《大正藏》卷四十六,第759页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达照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达照法师)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现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形成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业风与心力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改变命运的力量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三大问题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有福报的生命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人生的意义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明了我们的觉性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生命的内在景象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禅观内省 

 达照法师:觉悟入门—身心功夫 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