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雪漠:行为是心灵的明镜


   日期:2020/10/25 8: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行为是心灵的明镜

心正成佛道,心邪成魔军。

心为诸种子,六道由心生。

很多人一谈“佛教”,就想起六道轮回、因果报应,在他们的脑海中,佛教是导人向善的。这也没有错,真正的佛教信仰者在严格的律己修行之后,常常会显得宁静祥和,即使他们的部分行为看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不近人情,比如悉达多王子的离家出走,比如一些大修行人与社会流行价值体系的自然疏离,但他们的一举一动最终反映出的都是利众的用心。

但是佛教信仰者的向善,并不是因为惧怕“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轮回与因果也绝不应成为束缚心灵的僵死教条。简单说来,它们跟“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只是在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如何选择,当然是你的自由。

真正的佛教信仰者自然不会违背或怀疑上述的事实,但他们并不是自虐狂,不会在世俗的束缚之外再去追求另外一种裹脚布,他们需要的是智慧,是心灵的明白。无论打坐,还是持咒,修行人修炼的对象都无非是自己的心,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修行。

当智慧没有开启的时候,我们以历代贤圣的言行为标准,约束自己欲望化的行为,借助最初的这种约束来一天天远离和净化欲望对心灵的污染,一天天加强我们对心灵的控制力,直到我们的智慧开启,真心展露出它最纯净的光芒,照亮我们的整个内心世界,也让我们看清世界的真相,明了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而变化才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强迫自己去想方设法地拥有一些我们无法拥有的东西,因为,无论拥有与否,唯一的结果都是改*洹*— 不但拥有或无法拥有的东西一定会改变,例如美女终究会变老变丑,而且连我们对拥有或无法拥有的事物的那种欲望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许多人以为自己找到了爱情,但在遇到更美更性感的女孩之后,却会扔下自己以前的“爱”——我们无法让任何一种状态恒常化,这状态包括建立在外物上的许多情绪,也包括寄托了我们各种情绪的外物本身。你也许觉得这样的看法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但实际上它仅仅是在表述一个事实,而不存在丝毫消极的因素。证据是,这种世界观认为,无常的不仅仅是我们依赖外物产生的一些正面情绪——如喜悦、快感、幸福、宁静与激情等等以及触发这些情绪的人事物,也包括我们的失落、痛苦、孤单等坏心情以及触发这些情绪的人事物。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你再来看世界上的五光十色和乐而忘返地追逐这五光十色的男男女女,就会觉出其中的无知、乏味,和对尚未有此自觉的人们的怜悯来。

房子、车子、金钱等等东西之于我们,其实就像五花八门的玩具之于孩子,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玩具身上,不断提升着自己对玩具的要求,而我们与他们的区别仅仅在于渴求对象与方式的不同。我们比孩子更贪心,因为站得高,看得远,视野中的诱惑就更多,所以我们不断提升着自己对整个生活的要求,虽然我们不会像孩子那样直接在地板上打滚哭闹,但是我们用更多成年人习以为常的方法——例如谎言、谄媚、曲意逢迎等等——来达到我们的目的,而丝毫没有察觉自己跟撒娇的孩子实际上没什么两样,我们都在极力甚至不择手段地追逐着自己想要的东西。

只有真正体会到万事万物的虚幻本质,我们才能脱离欲望的控制和误导,真正长大。对于一个仍然被欲望控制的人来说,当务之急应该是用正确的观念来熏染自己的心灵,用合适的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而不是把“摆脱概念束缚”变成借口,将正见抛到一边,纵容自己的懒惰与贪欲,甚至把放纵当成随缘。

总之,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修炼的根本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心。但为何修炼不叫修心,而更多的是叫做修行呢?因为“行”是“心”的显现,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你就能知道他心灵的真实状态。心正了的时候,就成为佛道,行为上自然利众向善,所以才说,直心是道场。当心开始邪恶,被欲望控制时,人就是魔军了,行为上也会偏向于损人利己。我们所说的邪魔外道,就是由邪心导致的。

《西游记》里有很多妖精,它们为什么成了妖精呢?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神通,而是因为它们的心邪了。它们被欲望控制了,不惜夺取他人的生命,也要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且它们又没有智慧,不明白即使靠杀生害命换来利益,那利益也不会永恒存在的。

唐僧之所以成为唐僧,并不是因为他身上的肉好吃,而是因为其心正。心正故成“圣僧”,心邪便是妖魔。孙悟空之所以成为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就是因为他的心一天天消除了无明,消除了烦恼,消除了散乱,最后证得了一种安详和宁静。

所以说,心是轮回的种子,六道就是这个心造的。在“奶格五金法”圆满次第中,就有关于心性六道的修法。

老祖宗常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要我们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用善来净化自心。“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自净其意”则是希望通过前面的两种行为来达到的结果。可见,佛教修炼的目的,从古至今,都是为了净化心灵,而不仅仅停留在一种以善恶的分别来约束自己的阶段。

觉悟非由事,借事而修心。解脱也由心,心迷难解脱。也就是说,觉悟是心的觉醒,所有解脱法门都是为了促成心的觉醒,一切经历是否能够带来觉悟也视乎你的心。不同的人经历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感受未必会相同,所得到的启示也未必会相同。例如,有的人经历了死亡,会觉得要珍惜时光,做一些能够产生真正价值的事情,寻找一种活着的意义,但另一些人却觉得应该及时行乐,反而比以往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说,觉悟是一种心的状态,与外在的一切都没有必然的关联。心一旦真正觉醒,你的世界便没有了厄运,也没有了折磨人的东西,只有检验你的心是否足够清明的试纸,只有你借以调整心态的道具。经过世界这个大道场的试练,你自然会知道自己的明白是真正的明白,还是一种仅仅停留在道理上的明白:如果是真正的明白,它就能直接影响你看待和处理事物的方式及心态;如果你只是在道理上明白,就还是免不了在遇到好事时得意忘形,遇到困难和灾祸又变得颓废堕落与放纵。所以说,没有心的真正觉醒,解脱便只是一句空话,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选择适当的法门并且勤勉修习,直到有一天心解脉开,你就会发现,生活和生命都远比你想象的更加简单,解脱也并不是一件只能发生在死后的事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