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奘法师:第十二届夏令营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


   日期:2020/10/12 18: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

(2004年7月22日)
 
今天上午的禅修,由我和大家一起进行觉知力的训练。我们大家想想看,觉知力的训练应该从哪里入手呢?。

现在我们把手表、念珠都摘下来,身上所有让你觉得有负重的地方,有压迫的东西,都可以摘下来。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自己的身体,处在一种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轻轻地闭上眼睛,但是不要闭紧。双手不用结印,自然地放在腹前。竖直脊柱,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非常狭窄的区域,气息在经过这里时,会产生一个微弱的接触。我们把注意力平静而单纯地放在这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同时保持着高度的 觉知 。

呼吸没有好坏,也没有善恶。上一个呼吸和下一个呼吸,长的呼吸和短的呼吸,只是从生命的开始到结束,与我们息息相关、时时陪伴的朋友。平静、自然、流畅,不要刻意地去制造一个平静的呼吸,只是觉知在这个嘴唇以上、鼻孔以下的狭窄区域里,一吸一呼产生的接触和磨擦。不要给呼吸添加任何想像的东西,远离想象、远离幻想就是高度的觉知力。我们的身体可能会产生很多感觉,但不要让这个感觉拉走你的注意力。

这一次禅坐,你的心注意的对象只是由于呼吸进出产生的这个接触和摩擦力,不要让身体的任何地方形成紧张和僵硬,脊柱保持挺直放松。我们可以用警觉两个字来形容觉知力,高度的警觉就是专注。当我们把心放在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地方的时候,会有热、胀、刺痛,甚至麻木的感觉,有些人还会有像电流流过的感觉。所有感觉是都是无常的,是生灭的,它不会长久。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持高度的警觉,知道有一息进来,又有一息出去,有一息很滞涩,有一息又很恬淡、很平静。

如果你的心非常地烦躁,无法注意呼吸,那就闭着眼睛站起来,站在原来的位置上不要动,站着一样可以训练。不耐烦是自然的反应,你会想逃离,会厌倦。这都没有关系,你可以观察这个厌倦和不耐烦是怎么生起来的,是由生理引起的还是仅仅由心理引起的?用自己的觉知力去照顾、去安慰这个厌倦和不耐烦。如果你的心已经开始去浮想联翩了,已经开始想到寺院外熟悉的生活,开始想听听院门外的流行歌曲,你就刻意地加重两三次呼吸,把呼吸把心轻轻地放在那个地方,让自己能够觉知到这个地方产生的接触和磨擦。没有方法,没有手段,不神秘也不玄妙,就是那么单纯地知道你的心已经飞走了,再轻轻地把它拉回来。当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些紧张,或有些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把觉知力保持在那个地方,停留几秒钟,然后放松它,轻轻地动一下,但是动的幅度以不让你的心离开觉知为前提,以不影响你身边人的禅修为前提。我们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时间,把双眼合起来,跟着佛陀,跟着觉者,跟着无穷尽的智慧一起共度。

禅修的另一个要点是学会接纳。我们的心因为旧有的习惯,总是像一个电视剧的编剧,不停地上演着各种故事,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就是接纳自己已经养成躁动习惯的心。不要怨恨这个心猿意马的心,它就是这样的,总是在回忆过去,或者想象未来,就是不愿意安住在此时此地。

吸进来,很平静;呼出去,很安祥;吸进来,很恬淡;呼出去,很洒脱。没有期盼,没有目标,没有想象,没有幻想,没有错觉,只是用我们自己的心去觉知自己的呼吸。如果感到热,你就观察这个热。当我们的觉知只是放在呼吸上,生理的躁动可以成为另外一个与我共存而又不影响我的平静的感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事物或现象。热、酸、胀、痛、紧张、压迫、拘束都没有什么不同,它们只是一种感受,当我们离开这里的时候,这种感受就烟消云散了。接纳你的心已经离开这个呼吸的觉知,不要被习气所牵领,再升起怨恨、诅咒甚至是沮丧,不要再制造麻烦,接纳我们的心已经走失了这个现实,然后再轻轻地拉回来,拉到这个嘴唇以上、鼻孔以下这个狭窄的三角形区域内,让呼吸经过这里,平静、自然、流畅。

现在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右手的五个指尖,身体的坐姿、眼睛都保持原有的姿态。把右手慢慢地抬起,觉知到抬起,然后拉回到右肩膀,觉知指尖搭在右肩膀,停留一下再放下去。也可以配合着呼吸:吸气,抬上来,搭在自己的右肩,停留一下,放下去,吐气,放开。同时注意保持觉知,注意每一个指节放开的动作。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心跳和呼吸的频率,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只是照顾好自己,反观自己,不用去想其他的人,让心逐步地平静,在平静中开发出原有的智慧 ,认知这个 生命的本来 ,认知这个世界 的实相 。动作不要太大,否则我们的觉知就会散失,动作也不要太微细,那样心也会厌烦,所以要适中,这可以慢慢体会。

感到特别厌烦的人,你就来观察这个烦躁是从哪里产生的,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是因为心理的原因。生命中让我们厌烦的事情,让我们躁动的事情经常出现,我们不能选择逃避,逃避的结果是下次类似的情境还会发生。佛法给予我们智慧,我们要靠智慧的力量去降服这些烦恼,降服所有的负面情绪,这样才能有一个喜悦祥和的人生。

(止静)

(开静)

慢慢地睁开双眼,不要一下子张开。双手搓得略久一点,然后按摩头部、前胸、背部还有后腰,觉得酸痛的地方可以多停留几秒钟,然后按摩手臂。在整个按摩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清楚的觉知,所谓的觉知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一个动作都要很清楚。

(行禅)

接下来训练行走中的禅法,行走中的觉知力。行走的时候,双手可以散开,前后自然地摆动,也可以搭在后边。它分为四个动作,首先抬脚,觉照脚离开地面的动作,然后平行地踏出,踩实,步子不要太大。我们平时走路的习惯是先抬脚跟,再抬脚尖,但是行禅的时候脚要平行地抬起。大家的动作不能太快,否则觉知力就会散失。把觉知力放在两脚上,感觉脚的抬起,移动,触地,踏实。让呼吸保持自然的状态。

一般来说,脚尖先落地的人贪的习气比较重,脚跟先落地的人则近于嗔性。我们要做生命的主宰,不再做习气、习惯的奴隶,所以要充分地训练发掘内在的自我。那个原本与佛一样的生命,就在你的行走中去体验、去发现、去寻找。禅不仅仅是机锋棒喝,平常日用中的一举手、一抬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都是禅,所谓“行亦禅、动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躁动是禅,平静也是禅,接受是禅,拒绝也是禅。

做这个训练最好是赤脚。平行地抬起,移动,平行地触地,再踏实,体会这四个动作。没有任何预期的目的,只是单纯地觉知自己的行走,觉知每一只脚的动作,这就是生命的全部。这也是一种修止的练习。修止不单局限于打坐,它的方法有很多种,也可以说是无处不止,无处不定,无处不禅。我们的心经常是被分割成六种方式来认识对象——眼睛看事物,耳朵听声音,鼻子辨识味道,舌头品尝食物,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最后意念上还有想象,有回忆,有判断,有逻辑思考。修止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把眼、耳、鼻、舌、身、意所执取的对象都放下。在修止的过程中,身体上会升起酸、胀等各种感觉,意识里面也会充斥着回忆和想象,很难安静下来,但是它们慢慢都会消失。现在让我们的心专注在当下,没有善恶,没有目标,也没有价值的判断,让它得到一种安宁,这是一种定的修法。在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南传佛教的国家,都是以这种修法为主。这种修法的特点是先训练我们的心,达到无我的安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得定”,然后再修习更深入地“观”——观察无我。我们今天只是体验一下定的修习。

这种教法曾经造就了无数的比丘成为解脱的圣人。一个解脱的圣人具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他具有洞见万事万物的真相、不被假相所迷惑的观察力;他能够无条件地帮助他人、服务于人、不求任何回报;他给与他人纯净的、没有染污的关爱;他能够接纳一切,不分好坏。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愤世嫉俗,能够给别人带来欢乐和希望。这些特质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都完全具备,但是却被我们的习气和烦恼遮蔽住了。我们往往以为只有我的杯子才是好杯子,我的尺寸才是好尺寸,所以生命才充满烦恼。大家来到柏林寺,就是来找寻自我和生命的意义,净化我们生命中的烦恼和负担。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心才能慢慢地静下来,烦恼习气才会渐渐转化。这个工作不能指望佛菩萨替我们完成,你的心才是你自己的主人。

我们经常认为,生命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是由于他人的干扰,其实所有的干扰都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但是我们习惯于把责任推给别人,习惯于把平静的心分成喜欢与怨憎,分成了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现在可以享受一下这样的感觉,不必去理会自己是聪明还是笨拙,只是将生命的全部投入到行走中,仿佛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我,没有喜爱,没有憎恶,单纯而平静。

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很多外在的条件上,比如说要有物质的保障、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愉悦的心情。但是健康的人也会死亡,愉悦的心情也会变得痛苦,物质更是随时可能失去。我们要在自己的内心中培养出纯粹的宁静的快乐,不再依赖任何生灭变化的外在条件。恐惧、躁动、愤怒、鄙夷、冲动、激情、贪婪,这一切的负面情绪,都会被我们内在的快乐所降服,所融化。一个不需任何条件就能随时生活在快乐之中的人,就是一个觉醒的人。

如果能够完全地投入到当下所作的事情中,那么无论是在答题的时候、面试的时候,还是复习功课的时候,你都能做到禅修。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能够让生命得到提升。

双手、双肩、脊柱要彻底地放松,紧张会很累,这样心就会转移到不愉快的事情上,如果又无法用自己的智慧除掉这些不愉快,你就会烦躁。我们每一个人内在同样具有佛陀的品德和特质——慈悲、智慧、包容、谦逊,我们每个人就是一尊正在觉醒的佛。

也许当你有机会在一个空旷的山林中,在细碎的沙滩上,去行禅的时候,你能够有这样一个刹那,感觉到自己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融为一体了,那时你会感恩在生命中经历的磨难,感恩所有曾诽谤你、鼓励你、赞叹你、打击你的人,不再有怨恨,也不再有纷争。你愿意用自己的平静的心开启智慧,洞见所有生命的实相,愿意用无尽的慈悲和纯净的爱心去服务他人、帮助他人。

课后答问

某营员 :我们怎么样理解激情和平静的关系,怎么处理它?

明奘法师:人如果不是经历过巨大的起浮之后,让他达到真正的平静是很难的。在印度佛陀生活的时代,一个男子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少年时期。在这一时期,每个男子都要去出家。今天,这个传统在泰国、缅甸仍然被保留下来。古代的寺院不仅教授佛法,还有一些普通的教育,包括社会知识、医药知识等等。第二个时期是青年期,在这个阶段,年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还俗,成家立业,继续他的世俗生活。当完成了抚育子女,照顾家庭的责任后,他会重回森林进行修炼,以期了悟生命的真理。如果他的修行成就了,断除了个人的烦恼,那么这个觉悟的智者会在生命剩余的时间中游方行脚,把所获得的智慧分享给其他人。在南传佛教的国家,一个人在青年时期被鼓励从事一些社会事业,因为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需要年轻人的活力和激情。

我们大家从没有经历过出家的生活,难得今天有这样的机会,体验一下这种不同的经历。大家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些天的生活中来呢,能不能有这种承担的精神?我们一生的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自己习惯性的激情膨胀中度过的,所以在这些天中,在这些宝贵的机会中就要尽量地体会如何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平静的心能使我们认识到事物内在的本质,不再被假相蒙蔽。

一个拥有一百亿美元的人,比如说比尔·盖茨,把自己的财产全部捐献出来,他说:“我对金钱是不在乎的。 ” 我们相不相信这句话呢?(众答:相信!)但是同样地有一个乞丐,每天都要四处行乞,受人冷遇。有一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宣布: “ 我不喜欢钱,我对钱财早就看破了,放下了。 ” 我们会相信吗?真正的激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怎能知道我们会产生怎样地触动呢?那些平时所谓的平静经得起考验吗?大家都知道近代的弘一法师,他一生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坎坷,感情的波折,经历了艺术创作的大起大落,最后这些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了。他的心在激情过后平静了,真正地安住在一个朴素贫寒的出家人的生活当中。我们看弘一法师的传记,可以直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某营员:人最好的学习阶段应该是在六岁到十五岁之间,而我是在上大学之后才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错过了最好的学习时间。请问师父坐禅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吗?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岁了,怎样才能保持一个最好的状态?

明奘法师: 儒家的三字经里面有一句话,“若梁灏,八十二。”梁灏八十二岁时开始为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是在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习。在禅宗里,西天二十八祖中有一位尊者,八十岁出家,他的老师对他讲:“你已经八十岁了,不可能有什么成就了。”谁知他发愤修行,三年 “肋不至席”,就是说三年间都不睡觉,不间断地打坐,最后他得到禅法的传承。

禅是认识自我的艺术,修习禅定,修习佛法,是为了开显我们原有的智慧。通过念经、打坐、礼拜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慢慢地,我们的各种能力都会有一个飞跃。记忆力也会突然增强,好像学英语的人都有的一个体验,学好英语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刹那,这个刹那一旦过去了,英语就仿佛成为你的母语一样。记忆力、领悟力、判断力、逻辑推演能力,甚至包括艺术想像力的提升也都是有这样一个飞跃的瞬间,但这些都要靠日常的累积。

在清朝初年,有一位国师,叫圆悟禅师。出家前,他一字不识,以砍柴为生,而他悟道以后,名气很大,当时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就来向他请教问题,有点勘验的味道了。问的什么问题呢?是知与不知的关系,圣人与凡夫的关系。圆悟禅师说“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这几个大儒一听之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就皈依了圆悟禅师,跟从他修习禅法。所以无论是禅法、佛法、还是世间的善法,包括那些能让我们的心平静的方法,都是开显我们内心智慧的一种手段。

某营员 :请问师父你这么多年修行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明奘法师:有一次和一个外国的老太太聊天,她临走的时候问了我一个问题,她说:“我这一次要离开这里,有一个问题还没有问你,你认为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我说:“好,拿起你手中的茶,端起我手中的茶,喝茶。”她的翻译告诉我:“她问明海法师也是这个问题,明海法师也是让她端起茶杯。”赵州禅师的风范就是“成道者喝茶,未成道喝茶,旁观者也喝茶。”那这种喝茶的真正意义何在呢?苦、乐自知。有时候,我们一些直接的经验对自己来说可能是刻骨铭心的,但是没有经历的人就无法体会。因为我们各自的性情迥异,背景也不同。同样体悟的大小也是相对的,比如说几天前令我很痛苦的一件事,也许今天再想一想,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在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偶一触机,突然领悟到它的真意,它的受用。所以感悟没有大小,只有存在。

某营员:您刚才在行禅的时候说,我们应该相信自已,那么做为一个佛教徒,佛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对佛所做的一切仪式,又有什么意义?佛教的精神是自利利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该怎么办?

明奘法师:我们内在的觉性,是佛;心正而不邪,是法;清净无染的本能,是僧。我们自心的三宝,这种觉、正、净通过什么方法才能发掘出来呢?通过佛陀的经书法宝,通过出家人的言传身教。经书法宝是教学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要有人教导才能运用自如。出家人和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居士,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我们领会经文的义理,掌握修行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佛法僧三宝是本具的,但是要通过外在的三宝来唤醒。

为什么要敬佛礼佛呢?菩萨是觉悟的圣者,他并不需要我们的礼拜和供养。礼拜忏悔,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谦和之心。“礼圣者足,见贤思齐也”,我们礼佛赞佛,是希望能学习佛陀的行止,通过生命的实践,把内在的觉、正、净三宝开显出来。希望佛陀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在这条觉悟的道路上也要开始迈进了。

用最高贵的头接触地面,可以一方面去体会与圣者足迹的亲近,一方面去体会与整个的大地的融合。大地涵养了无数的可能性,地球上万事万物都是靠土地的滋养,我们也要作育和大地一样广阔无边、谦和朴素的胸怀。

某营员 :有些人一碰面,就引起我的嗔恨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明奘法师:大家有没有看过木偶戏?我们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戏台上有一个傀儡,提着绳子牵住,不停地牵动绳子,木偶人就做出各种动作。当你在面对另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你不能包容的,甚至有着深仇大恨的人的时候,你可以试试把自己抽离出来,仿佛在空中有另外一个自我在看着这个愤怒的自已。和仇人对立的自我,那是一些不能作主的情绪,是我们的习气烦恼,我们之所以有轮回,就是因为被这股业力的力量牵扯着,制约着。这是幼稚的自我,暴燥的自我,失去理智的自我。而那个站在高空中的我呢?是成熟的我,健康的我,保持正常平衡心态的我。

佛法讲“空有不二”,相上的有和理上的空高度地融合。那么,是不是是非善恶就没有一个准则了?我们讲“一切皆空”,是不是说房子烧了就烧了吧,拆了就拆了吧,行不行呢?把这里拆了,就算和尚不找,赵县公安局也要追究我们的责任,这是不晓得世间的法则。但是三百年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可能是更加金碧辉煌的楼阁,也可能是一片废墟,所以万事万物都遵从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原则。如果你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知道自他的仇恨对立是没有意义的。当然这个说起来比较简单,但做起来确实很困难。这就要真心地忏悔,祈求菩萨的帮助,消解多生多劫的怨仇,消解内心的怨恨。

这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你可以找一尊和自己最有缘的佛或者菩萨,把自己的心绪、烦恼向他倾诉,不要把他当成高高在上的神祗,当他成你的亲人、最知已的同窗好友,向他倾诉,这是一种释放。还有一种禅修的方法,叫做次第的慈悲观。先在心里确定一个比较尊敬又不特别亲近的人,然后对他修观。观想把自己的慈悲、自己的爱护给予他,使他得到安乐和幸福 。 接下来再对一些陌生的人修观,同样把你的慈悲给予他。第三个步骤是对自己亲爱的人修习,最后再对自己的怨家仇敌,把自己的功德和利益,自己的善良美好,无保留地分享给他。这是慈悲观的修法。

某营员 :在寺里的这几天感觉很清净安详,可是回到家里后如何保持这种清净安详呢?

明奘法师: 这恐怕是我们在座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受环境制约的。寺院这个特定的环境可以培育我们的慈悲心和清净心,但是回家之后,这种清净心可能就会很快消失,在柏林寺的生活都会成为梦幻泡影。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要经常回到寺院里或者优美的大自然中再去充电。根据自己的情况,你还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安排一些时间去培养这种心态。培养的方式有很多种,参加夏令营是一种,禅七法会也是一种,念佛也是一种,也可以到空旷的自然中去冥想、去散步。

某营员 :您刚才在训练觉知力的时候,我感到身上非常难受,应该怎么办?

明奘法师:当我们观察比较深入一点的时候,就会产生感受,这个感受有时候会非常难受。有一次我在打坐时,感觉好像有很多的针同时从身体里面往外散,疼得简直无法忍受,我真想睁开眼睛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些针,但是我没有,因为我知道它只是种感觉。在这种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持住你的心,难受也不要躲避,直接地去观察这种觉受,不需要任何的反应,也不要有任何预期的目的,放下喜欢和厌憎,只是单纯地观察它。也有的人会感到挺愉悦,好像我也没有了,妄想也没有了,瞌睡也没有了,但是这个时候也不要贪着,还是单纯地观察这个觉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奘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奘法师)  

 明奘法师:禅修开示 

 明奘法师:禅宗思想和人生智慧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 

 明奘法师:石佛寺第一届动中禅开营 

 明奘法师:北大讲座:云在青天水在瓶——禅的生命意境 

 明奘法师:物本人本心本——奘师在“少林问禅”高峰禅会演讲 

 明奘法师:最优秀的人才来做和尚 

 明奘法师:禅茶一味——复星集团CEO沙龙无我禅茶会的开示 

 明奘法师:圣泉之旅·朝阳之道第二届秋令禅修营精彩开示 

 明奘法师:与新浪网友的问答 

 明奘法师:也许会引发争议的答问 

 明奘法师:企业家的心灵环保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