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宋道发教授:与学佛朋友谈神通


   日期:2020/9/20 8: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与学佛朋友谈神通

宋道发

历观今日的学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学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道。

大小乘佛教经典,对于佛、菩萨、罗汉等的神通力都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对于如何修习神通、运用神通,都有具体的介绍。中国历代的佛教理论家们也非常重视对神通的理论阐释和修习、运用。下面即根据佛典中的有关论述,对神通的含义与内容,修习神通的原理与方法,以及神通的功用等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与广大学佛朋友共勉。

一、佛典关于神通的含义与内容

神通,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是指凡夫与大小乘圣人因种种因缘,其智慧之体性通达无碍,具有难以测知、不可思议、无碍自在的差别作用。佛典中多说五种神通,即:一、天眼通,或称天眼智通、天眼通证、天眼智证通、见死生智通等。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二、天耳通,或称天耳智通、天耳智证通、天耳通证等,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三、他心通,或称他心智证通、智心差别智作证通,或观心心数法智证通、心差别通等,能如实了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四、宿命通,或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命通证、识宿命通等,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的生命存在形式及所作之事。五、如意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神境智通、神境智证通、如意神通智行等,指能自由无碍,随心所欲地变化种种身、种种物等的能力。此五通为凡夫与圣人所共有。另外,还有一种漏尽通,全称漏尽智证通,又称漏尽神通、漏尽通证,指具有断尽一切烦恼,得到解脱,威德具足的手段和能力。此漏尽通唯有大小乘的圣人——佛、菩萨、罗汉等才可具有。漏尽通与前五通,合称六通。

虽然凡夫、声闻、缘觉(独觉)、菩萨、佛等所获神通名目虽然相同,其神通力则由小到大,逐级递增,至佛则神通力无有限量。凡夫五通最多只能知一四天下(四大洲),与大小乘的圣人无法相比。大小乘圣人之中,依《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中说,声闻神通不及菩萨,菩萨神通不及佛。《瑜伽师地论》说,诸佛菩萨不仅具有神通威力,还具有法威力、俱生威力等,其威力的作用范围是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而声闻神通仅以二千世界及有情界为范围,独觉神通仅以三千世界为范围,因此说:“诸佛菩萨威力,声闻、独觉尚不能及,何况所余一切天、人、异生、外道。”[1]

不仅凡夫与圣人、小乘圣人与大乘圣人的神通力有大小、粗细、广狭之别,其获得神通的因缘(或者说途径)也各有不同。智?概括出三种:一、报得,即依果报生来即自然得之,如诸天因大福德,生来即具大神通;往生到净土的人,受生即因善根福报而得五通;鬼道众生也依果报自然具有神通。二、发得,若人仅仅因为忏悔,或深修根本四禅等诸深禅定,虽然没有作任何旨在获取神通的针对性训练,而神通自发,这种情况在修行者中也很常见。三、修得,修行人虽然证入四根本禅等诸深禅定,由于没有断除障碍神通的无知,则神通终不发。若在禅定中更作旨在获取神通的针对性训练,断除障碍神通的无知,神通即发。同为修得神通,凡夫、二乘、菩萨与佛因修法不同,慧性有别,所获神通力也十分悬殊。

需要指出的是,神通虽然和智慧密切相关,但神通不等于智慧。《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佛对弥勒菩萨说得非常清楚:

是神通者,能以通力见极微色,是名神通;以净法眼,知色性空亦不取着,是名智慧。复次,闻诸世间极微小声,是名神通;于诸音声,悟无言说离诸譬喻,是名智慧。复次,能知一切有情心行,是名神通;了诸有情妄心非心,是名智慧。复次,于过未际悉皆忆念,是名神通;了佛土空,是名智慧。复次,了知根性差别之相,是名神通;了胜义空,是名智慧。复次,能知诸法,是名神通;了俗如幻,是名智慧。复次,力能超彼释、梵、四王,是名神通;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是名智慧。[2]

二、修习神通的原理与方法

1、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

在大小乘佛典之中,对于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有诸多阐述。小乘经典如《杂阿含经》中,舍利弗对诸比丘说:比丘禅思得神通力自在如意,为种种物悉成不异,因此劝诸比丘勤修禅思,学诸神通[3];阿那律尊者告诉阿难尊者,他通过修四念处得天眼通[4];世尊告诉诸比丘,修安那般那念得阿那含果时,得无量种神通力,包括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5];佛说修习止、观二法,至阿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智、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6]。《增一阿含经》中,佛说修行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念死等)之中任何一法,至无为处,便成神通,乃至涅?[7];佛又说学道者若能舍欲、乐二事,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诸神通,直至涅?[8]。大乘经典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说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能引发神境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天眼智证通、漏尽智证通等六种神通波罗蜜多[9];佛说自己本来修学菩萨道时,以无性而为自性,发起种种自在神通,于诸境界妙用无碍。[10]

智?在研究了大小乘佛典中有关修习神通的种种论述之后,在《摩诃止观》中把修习神通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一句话:“诸禅是通体,通是诸禅用。”[11]释智?认为,总的来说,修习各种禅定皆能发五通。若分别来看,修习不同的禅定能不能引发神通,引发神通的大小多少等,不可一概而论。如修根本四禅多不能发神通,即使发了神通,也不快利;修十六特胜、通明禅多发轻举身通;修八背舍、八胜处多发如意转变自在身通;修慈心定中,如果缘人色貌取得乐相,因色知心,识其苦乐,此多发知他心通,亦知其言语音声,发天耳通;修习因缘观,观人三世,照过去事多发宿命通,照未来事多发天眼通;若念佛,佛现在前,定不隐没者,多发天眼通。

鸠摩罗什所译《禅法要解》则明确提出:“若求五神通,依第四禅则易得。”[12]若依初禅、二禅、三禅,虽然也可得神通,但发通甚难,即使得了神通也不牢固。这是因为,初禅觉观乱定,二禅喜多,三禅乐多,与定相违。只有第四禅无苦、无乐、无忧、无喜、无出入息,住此禅定快乐安隐,所以行者如果欲获得神通,应当在第四禅的基础上修习种种开发神通的禅法。

以五神通中最难修成的身如意通为例。众所周知,人身重而心力弱,故不能如诸天鬼神等飞行虚空。如果人的心力极强,便能凭此心力轻举此身,飞行空中,这是《禅法要解》中所说身如意通的基本原理:“人身虽重,心力强故,身飞虚空。”[13]懂得了这个原理,要获得身如意通,就要先修至第四禅,然后在第四禅的基础上通过种种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增强心力,渐渐可获得四种身如意通:一、身飞虚空,如鸟飞行;二、远能令近;三、此灭彼出;四、犹如意疾,弹指之顷有六十念,一念中间,能越无量阿僧只恒河沙国土,随念即至。获得身如意通之后,还要随意作种种变化,如一身能为多身,多身能为一身;大能为小,小能为大;重若须弥,轻如鸿毛。一切变化皆如其意,所以叫做身如意通。

2、修习神通的次第与方法

在介绍修习的次第与方法之前,需要强调的是,大乘的菩萨在修习诸禅定之后,之所以要修习和开发神通,完全是出于慈悲救度众生的需要。菩萨有了神通,能现种种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如果没有希有事,则不能令很多众生得度,这是菩萨修习神通的根本出发点。

第一、修天眼通。其方法是:行人深心怜愍一切,发愿欲见六道众生死此生彼之相。这时当住色界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及四如意足等深禅定中,正念修习,具足下面所说的四项条件,即生天眼通。这四项条件是:一、光明常照,昼夜无异;二、谛观世间隔障悉如虚空,无有覆蔽之相;三、专心先取一易可见境作为心的所缘之境,常勤精进,善巧修习,欲见前境;四、于禅定中发四大造清净眼根成就,亦即眼根的物质结构发生质变。这四项条件全部具备,即生清净眼识,得天眼通,可以见到十方六道众生死此生彼苦乐之相,明暗、近远、障内障外、粗细之色,彻见无碍,了了分明。

第二、修习天耳通。菩萨得此身如意神通之后,游诸佛国,在各个不同的佛国,语言各不相同,另外,在远处微细众生也听不到。为了能够听懂各种语言,以及听到远处微细众生的声音,菩萨遂求天耳通。修习的方法就是,常忆念种种多众大声,取相修行,如此反复修习,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耳根,也就是说,耳根的物质结构发生质变,变得极其精细清净,于是便得天耳通,能够听到六道众生的一切音声,粗细远近,通达无碍。

第三、修他心通。行者既能听到众生的一切音声,若进一步想要知道众生心里想什么,当即于禅定中观众生的喜相、瞋相、怖畏等相,悉知如此等相皆依心而住,借助此等相谛观其心所缘念法,一心想要知道,若心明利,因此可发他心通,随所见众生,即知其心里所想何事。

第四、修宿命通。行者既知他心,若欲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他人的宿命百千万世所作事业,即当于禅定中回忆自己已经做过的事,从一日到一月到一年到数年,乃至初成胎之时,如此忆念,一心想要知道。练习日久,若心明利,便发宿命通,即清楚地知道自己过去一世乃至百千万世劫数中宿命所作事业之相,乃至同样知道他人的宿命。

第五、修身如意通。具体修法是,菩萨要离五欲得诸禅,然后在为众生取神通之念的驱使之下,系心身中虚空,灭粗重色相,常取空轻相,发大欲、精进、一心、智慧,反复修习此四如意足,筹量心力能举身,如此反复训练,常坏色粗重相,常修轻空相,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知心力大到能举其身,就好象学习跳跃,一跃便能飞。如《禅法要解》中说,开始跳一两丈,后来渐飞渐远渐高,终至于虚空中飞行自在,此是身如意通的第一种功能,智?称之为能到。能到又有四种:一、身能如鸟飞行;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此没彼出,四、一念能到。

第二种功能是能变化诸物,令地作水,水作地,风作火,火作风,如是诸大,皆能轻易地相互转;能令金作瓦砾,瓦砾作金,如是诸物各能令化;变地为水相,常修念水令多,不复忆念地相,是时地相如念即作水,如是等诸物皆能变化。此外,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圣人之所以能够随意变化诸物,这是因为圣人心中三毒已除,又以一切法各各无定相,所以可以转地或作水相,如果一切本来各各有定相,则不可变。第三种功能是诸贤圣身如意通,于六尘中随意自在,见好能生厌想,见丑能生乐想,亦能离好丑想行舍心。以上所说是身如意通所具有的三种功能,第三种自在身如意神通只有佛才具足。

行者得到身如意通,即能随意变现,但是还没有解脱。如果要自得解脱及度众生,必须断除心病,是时应修漏尽通。关于漏尽通的修法,此从略。

关于修习开发六通的次第,不同的佛典所说各不相同,大多根据修习和开发的难易,以最容易得的天眼通为先,以最难得的漏尽通置于最后。但《大般若经》与《大智度论》皆以身如意通为先,其理由是众生有粗细之别,粗者多而细者少。粗者心粗,所见多为粗大的色相,细者心细,能见微细色相。身如意通能或显或隐,或大或小,或秽或净,变化多端,能兼度粗细二类众生,五通之中,度众生的功能最为强大,所以菩萨要先修习。再者开发神通的难易是对钝根人来说的,菩萨于诸法皆无难易,因为身如意通度人为多,所以最先修习。

其实,关于六神通的修习次第,固然多数是先修习天眼通,最后修习漏尽智,但各人所好不同,或先修习天耳通,或先修习神足通,不可一律。也有人说:“初禅天耳易得,有觉观四心故;二禅天眼易得,眼识无故,心摄不散故;三禅如意通易得,身受快乐故;四禅诸通皆易得,一切安隐处故。”[14]说易得,并非必然得,如有障碍,则须修习专门开发神通的诸禅法,如上已说。

三、神通波罗蜜多是菩提道

如前所说,菩萨离五欲入诸深禅定,为了能够广度众生,必须具备救度众生的能力和手段,能力越大越好,手段越多越好,神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手段。

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如果菩萨没有神通力,则无法一一识别其根性,也不能施用与之相应的方法随宜度化。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如鸟无翼不能自在飞翔虚空,远有所至,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若无神通波罗蜜多,不能自在宣说正法,与诸有情作利乐事。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应引发神通波罗蜜多。若引发神通波罗蜜多,即能自在宣说正法,随意利乐诸有情类。[15]

菩萨运用神通广度众生、严净佛土,不仅是出于慈悲之心,同时也只有如此,积聚足够的菩提资粮,才能最终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具有一切智智。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神通波罗蜜多是菩提道”。

菩萨既具神通,就应当充分运用神通来广度众生,《瑜伽师地论》称之为“神通引摄”,论中说:

神通引摄者,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当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16]

根据菩萨净戒律仪,菩萨显现神通度化众生,可以说是菩萨的份内之事,如果显现神通能够震骇威服众生,令其对佛法生起信心,菩萨则应显示神通。如果菩萨害怕因此招致信者布施财物,担心自己会因此耽着利养,而不现神通变化,则是一种犯菩萨戒的行为,《优婆塞五戒威仪经》称为“犯轻垢罪”。如果所遇乃是深着恶法邪见之人、外道、骂贤圣者,或执着邪见,或发狂,或有病,即使显现神通,也不能令其对佛法生信,不现神通,则不犯戒。

菩萨尽管具有神通,在合适的时机显现神通,并不会因此自以为有什么了不起,不会对自己所具有的神通力、所显现的神通之事心生贪着,这是因为,菩萨通达“一切法自性空、自性离、自性本来不可得”的道理。所以,佛经中把菩萨运用和显现神通称为“菩萨游戏神通”,其运用神通游诸国土,成熟一切众生,最终是为了证得一切智智,而绝不会拿神通来“为自娱乐为他娱乐”,更不会靠神通来获得名闻利养。

而凡夫之人一旦有了神通,纵使五通具足,由于心中贪瞋痴三毒未除,诸漏具在,正智未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运用神通,往往都会自鸣得意,自以为高,常常在人前显示神通,以获取名闻利养,最后往往落得神通尽失、身败名裂乃至堕入恶道的结局。提婆达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据诸部律中说,提婆达多随佛陀出家,于12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及诸上座弟子皆不教他修习神通之法,后来在十力迦叶处学得神通法,刻苦修习,获得初禅,即发身如意通,能够转一为多,转多为一,或现或隐,其身能够通过山石壁障,入地如水,履水如地,能在虚空中跏趺而坐,如飞鸟在虚空中飞行,有时以手摩扪日月。提婆达多通过显示神通,获得了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的恭敬供养,然后发起邪恶之念,要取代佛陀,自作四众的导师。提婆达多才生此念,神通即失,然而他自己竟茫然不知。其种种贪求皆未如愿,数月之后,即因犯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及杀比丘尼等三逆罪,郁郁而终,堕入无间地狱。学佛而贪求神通者,自当以此为戒!

综上所述,凡夫可因种种因缘获得五通,而且凡夫五通的功能大小、粗细、作用范围等与大小乘圣人的五通无法相比;对于圣人尤其是大乘的菩萨来说,神通只是他度化众生的方便,因此,作为初学佛教的朋友,如果仅凭神通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证道成圣,那是非常危险的事,如果教理未通,正见未立,五欲未除,四禅未证,径直把神通作为修学的终极目标,那更是背离了佛法以智慧剑斩烦恼贼的解脱正道。

【注释】

[1]《瑜伽师地论》卷37,大正藏第30册,第496页中。

[2]《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9,大正藏第8册,第905页下至906页上。

[3]参见《杂阿含经》卷18,大正藏第2册,第128页下至129页上。

[4]参见《杂阿含经》卷20,大正藏第2册,第140页中。

[5]参见《杂阿含经》卷29,大正藏第2册,第209页上。

[6]参见《杂阿含经》卷34,大正藏第2册,第247页中。

[7]参见《增一阿含经·十念品》,大正藏第2册。

[8]参见《增一阿含经》卷10,大正藏第2册,第593页中。

[9]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9,大正藏第5册,第45页上。

[10]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28,大正藏第7册,第708页下。

[11]释智?:《摩诃止观》卷9,大正藏第46册,第130页上。

[12]《禅法要解》卷2,大正藏第15册,第295页上。

[13]《禅法要解》卷2,大正藏第15册,第295页中。

[14]《大智度论》卷28,大正藏第25册,第265页中。

[1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36,大正藏第7册,第753页下。

[16]《瑜伽师地论》卷37,大正藏第30册,第497页中。

(信息来源:摘自《法音》2007年第06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