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前言


   日期:2020/9/17 21: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重缘起深般若 前言

  般若波罗蜜多。

  自从《心经》忽地流行,许多人相信念《心经》可以改善命运,许多人都知道“般若波罗蜜多”。然而,甚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

  一般的说法是,“般若”(prajna)是智慧,“般若波罗蜜多”(prajnaparamita)是到彼岸的智慧。到彼岸者,是从我们的轮回界,越过生死海,到达 涅槃的彼岸。

  可是,究竟是怎么样的智慧,才能称为般若、才能令我们得入涅槃岸?

  有人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心经》最精要的四句,因此,只须了知此“色空四句”,便了知诸法实相,这就即是般若,能令我们渡入涅槃岸。至于“色空四句”之外的余文,“无”这、“无”那等等,无非只是发挥“色空四句”的义理。由是将这些名相一一解释,然后一一“无自性”,那就即是般若波罗蜜多了。

  这可以说,是讲解《心经》的外义。

  汉土说《心经》,一向以说外义为传统。说外义,即是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依照印度的传规,外义说体性、内义说修证、究竟义说修证果,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即是认知般若。此原非小事,所以汉土前贤说《心经》,例如天台宗诸先辈,即用“空假中”来说,净土宗先辈,则说至“常寂光土”,这些都是说外义的典范。堪为典范之原因,是因为他们虽说体性,却亦跟修证联系起来,所以说的便不是一堆名言。

  若唯依名言而说“无”,那么,引发的问题便多了。

  “色空四句”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观照境界,那么,般若波罗蜜多是否有深与不深两种分别呢?如果有,这深与不深又如何判别?是否只有深般若才能令人到 涅槃彼岸,而不深者却不能?倘若不能,那么,不深的般若又可以令行人到达甚么地位?

  复次,为甚么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而不是“修”?行与修是否有分别?如果有分别,那么,如何是“修”、如何是“行”?

  你看,就这么一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已经可以引发一串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跟内义(修证)联系,才能给出答案。

  《心经》是般若系列经典的“心”(hrdaya),即是般若的精髓。许多论典,都是为了解释般若波罗蜜多而造。例如龙树(Nagarjuna)的《中论》(Mulamadhyamaka-karika)、《七十空性论》(Sunyatasaptati),即依四重缘起来说如何悟入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弥勒(Maitreya)的《辩中边论》(Madhyantavibhaga)、《辨法法性论》 (Dharmadharmatavibhaga)、《大乘经庄严论》(Mahayana-suralarrkara)、《现观庄严论》(Abhisamayalamkara)(所谓“二辨二庄严”),即依瑜伽行来说如何现证般若波罗蜜多;弥勒的《宝性论》(Ratnagotravibhaga),即依修证来说如来藏,是为般若波罗蜜多果。由此可见,《心经》经文虽短,但却不是可以轻易了解的经典。

  释尊二转*轮,专说般若,虽然既说体性、亦说修证,但却未建立修证的体系,亦未详细说到修证果。至三转*轮,说的虽亦是般若,但却已说至修证的系统。龙树所弘扬的,是二转*轮的要义;弥勒所弘扬的,是三转*轮的观修。此外,还有一系列文殊师利(Manjusri)的不二法门经典[注1]、如来藏系统经典,亦为三转*轮时所说,此即说般若的修证果。这类说修证果的经,亦有论典诠释,如龙树的《法界赞》(Dharmadhatustava)、弥勒的《宝性论》、世亲(Vasubandhu)的《佛性论》(Buddhagotrasastra)等。

  因此,龙树、弥勒、文殊三位菩萨之所说,实可如是理解:龙树说的是基、弥勒说的是道、文殊说的是果。

  显然,要解释般若波罗蜜多,也就应该分基、道、果来解释,如若不然,笼统说“空”(sunya),我们便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说“空无自性”、“无自性空”,如此而已,因而对般若波罗蜜多便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知道它说的是空性,一大堆佛家名相,一一举出,然后一一说之为“无”。何以为无,因为空故。不过,有人又说“空不是零”,那就真的莫测高深,以高深故,我们崇敬之心便随而生起,所以旅行的人爱带一本《心经》,念诵《心经》居然有人说可以改善风水,更加可以改运,那就已经堕落入迷信偶像的层次。

  目前对于《心经》、对于般若波罗蜜多,实在有两种社会现象,一是迷信、一是盲信。

  迷信不必说,说盲信,并不是诋毁,是即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印度的无著论师(Asanga)在《顺中论》(Madhyantanugama-sastra)中,很委婉地表达佛这意思,依经说,称之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说为相似,即不是真实。

  对于相似般若波罗蜜多,笔者苦恼了许多年。童年时,先父绍如公口授《心经》,嘱笔者背诵,后来自己看了许多关于《心经》的注释,愈看愈不得其解,因为即使知道那些名相的意义,实在亦不着边际,充其量只知道何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名言,但到底不明白何以在空性中又说之一一为“无”,而且,“无”了这些法门,何以即能“究竟 涅槃”。

  绍如公有许多朋友都是当时负盛名的居士,他们在禅林寺苑题诗题字,又设斋局清谈佛法,绍如公也常带笔者去旁听,有一次,笔者大著胆问:“是不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就可以究竟 涅槃?是不是无了那一堆东西便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哄堂大笑,有一位老居士一边喷茶一边指着笔者说:“六爷的这个孩子有意思,才几岁大的人,就问成佛了。”于是教训笔者,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的事,小孩子要好好读佛经,不要妄想成佛,即使像我们学佛学了几十年,也只是修净土、宣佛号、愿凭佛力往生净土,或者修密持咒,咒力不可思议,所以也有功德。如是长篇大论地说了一番话,对笔者提出的问题,无一言半语涉及。

  那时候笔者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因为觉得自己分明是问错了问题。

  这样的情形,笔者一生人不只碰过一次,每问如何才能“究竟涅槃”,一定给人用“三大阿僧祗劫”来遮挡,好似成佛之道是不应该问似的。所以后来看见有专书谈论成佛之道,欢喜莫名,可惜这本书谈的却不是那么一回事,佛家的基、道、果,他只谈“基”,而且又不全面,根本无一语谈及道,当然他更否定如来藏果,果既受否定,修果之道自然就不是话题。

  读那书时,笔者觉得十分心痛,《顺中论》所指责的相似般若波罗蜜多,应该即是眼前之所见了。

  所以一直以来,就很想写一本比较通俗的书,深入浅出地谈谈般若波罗蜜多的基、道、果,也即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性、相、用,但却总觉得,写出来时会给人说没有根据。你引龙树的论、弥勒的论、文殊的经,人却可以说这些经论根本与般若波罗蜜多无关,当众口一词之时,是非就很难分辨。

  一九九三年,我移家图麟都(即是多伦多Toronto),编《佛家经论导读丛书》;一九九五年开始,编《宁玛派丛书》,这时候才比较系统地接触西藏的经论,因此在二千零一年,便组织翻译三篇印度祖师的《心经》释论:一篇吉祥狮子(Srisimha)造论;一篇无垢友(Vimalamitra)造论;一篇是阿底峡(Atisa)解释无垢友的论。这三篇文献,由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一脉相承,理路一致,由此可见印度佛家前辈讲解《心经》、讲解般若波罗蜜多的风范。这跟汉土讲《心经》的传统完全不同。[注2]

  吉祥狮子说的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义,这究竟义,如今已说名为“大圆满见”,或说名为“了义大中观”。

  无垢友的释论,一开头就批评唯识今学,不过没有指名道姓,所以如果不知道当时佛学界背景的人,就可能不明其所指,因此阿底峡在解释无垢友的释论时,就用相当大的篇幅来说明,无垢友所批评的是陈那(Dignaga)。陈那是唯识今学的祖师,他的学说,当年由玄奘法师传入汉土,至今犹有人研究,可谓薪传不绝。

  无垢友批评陈那,不是无事生非,因为无垢友要依弥勒的说法,来说明如何现证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此中次第如何,每次第须通达般若波罗蜜多体性到甚么程度。可是弥勒的说法,却已给陈那作了一些修改,无垢友显然不同意陈那,将成佛的“五道”统统归纳为唯识。

  比无垢友晚百余年的阿底峡,同意无垢友的观点,所以一入西藏,便立即向接待他入藏的比丘善意(Legs pa shes rab)讲解无垢友的《心经》释论。这次的讲解,由阿底峡亲自主持译为藏文,可见他对自己这篇“释论的释论”十分慎重。何以如此慎重,因为一定要依佛家的“五道”(见下来所说)来说《心经》,然后才可以说是能得般若波罗蜜多的心要。

  这三篇论很艰深,若对龙树与文殊的学说不理解,便可能不明吉祥狮子之所指;若对弥勒的学说不理解(尤其是错将陈那的唯识今学等同弥勒瑜伽行古学),则可能不识无垢友论中的深义。因此在翻译这三篇文献之后,笔者写了好几篇文章来发挥他们的学说,只是这几篇文章都写得学术化,实在不适宜一般读者,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如今论文已有一个格式,你不遵照格式,别人就不把它当成论文。

  与此同时,笔者又写了两篇论文来介绍龙树的“四重缘起”,以及注疏龙树的《七十空性论》及其释论(此释论为龙树所自造。自造论、自释论,一向是印度论师的做法)。

  为甚么呢?因为弥勒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修习,实在可以跟龙树的四重缘起配合,倘若不知道缘起有四重义理,就不知道现证这四重义理即是佛家的五道,五道圆成即是究竟涅槃,所以欲明成佛之道,必须一说四重缘起,而要说四重缘起,则必须弄通《七十空性论》之所说。

  这样,工作了一年多,弟子辈认为已经速度很快了。可是当工作完成之后(或者说暂时告一段落之后,因为恐怕以后还要写跟进的论文),笔者却提起多年以来的心愿,即是写一本通俗说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书。当时怕给人怀疑所说无据,如今不怕了,因为有印度祖师释《心经》的三篇论给笔者做护身符。印度祖师如此解释般若波罗蜜多,笔者只是循着他们的脚印走路。这三位祖师明明用龙树与弥勒的学说来解说般若波罗蜜多,无垢友还多处引用《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satra)和弥勒的《现观庄严论》,这样一来,就不致给人指责是用“唯识”来说《心经》了。因为无垢友分明不是唯识学者,可是他也引用弥勒的说法。

  近三四十年,汉土佛学界流行一种观点,一谈般若,就只能用“中观”学说,不能用弥勒的学说,为甚么呢?因为他们以为弥勒只说法相与唯识,而二者中唯识学说又更为弥勒学的重点,所以用弥勒学来说般若波罗蜜多即非正路。

  这流行的观点实在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他们受唯识今学家的影响,错误地以为“唯识”(vijnaptimatrata)即等同弥勒的“瑜伽行”(Yogacara)。事实上,唯识只是弥勒瑜伽行学说中的一部份[注3]。

  第二,他们误以为弥勒不谈般若波罗蜜多。事实上,弥勒谈的却正是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证,这修证即称为“瑜伽行”。

  明明有一本《现观庄严论》,那即是弥勒依著《般若经》来说修证之道,只因对这篇论忽视了,才可能产生上述的两个误解。如今无垢友在一千二百年前便引用此论的偈颂来说《心经》,而他恰恰又是不满意陈那唯识学的祖师,那么就足以说明,用弥勒的学说来演绎般若波罗蜜多,绝不是用唯识来侵犯中观家的领域。

  更何况,持这流行观点的人,实在不知中观祖师龙树的学说跟弥勒瑜伽行的关系。龙树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弥勒说如何现证此体性,二者不但有关,简直关系密切。若明二者之间血脉相连,就当不以为弥勒异于龙树。这等如不当认为教科书之所教,异于实验室的实验。

  目前这本小书,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着笔。也可以说,这是笔者在回答自己于六十年前提出的问题。六十年的岁月推迁,在我们这器世间已非短暂。

  这本小书,打算先说龙树所弘扬的缘起,它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基;然后说弥勒所弘扬的瑜伽行,它是般若波罗蜜多的道;最后说文殊师利所弘扬的不二法门,它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现证果。

  不过在说这三法门之前,却须先说《心经》,它是融摄这三法门的总纲,是故才称为般若波罗蜜多的“心”(hrdaya)。

  (至于笔者翻译的三篇《心经》释论,以及为此而写的一些论文,已另行结集出版,题名为《心经内义与究竟义》,台北:全佛出版社,2005年。)

  最后,引用龙树《七十空性论》中的一首偈颂,来结束这段芜文。颂云——

  正信求真实 于此无依法

  以正理随求 离有无寂灭

  注释

  1 此等文殊师利经典甚多,包括《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异译:《大方广宝箧经》)、《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异译:《如幻三昧经》)、《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异译:《阿阇世王经》)、《魔逆经》、《未曾有正法经》、《文殊师利净律经》(异译:《清净毗尼方广经》)、《法界体性无分别经》、《文殊师利巡行经》、《须真天子经》、《诸法无行经》(异译:《诸法本无经》)、《思益梵天所问经》、《维摩诘经》等等,于此不能尽录。

  2 自八世纪以来,印度论师对《心经》的注释,尚有八篇保存于《西藏大藏经》中。除上述三篇以外,其余五篇释论的造论者为莲花戒(Kamalasila)、智友(Jnanamitra)、善军(Prasastrasena)、金刚手 (Vajrapani)及摩诃阇那(Mahajana)。

  3 上田义文,“Two Main Streams of Thought in Yogacara Philosophy”,收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7(January-October,1967),页155-165;John Makransky,Buddhahood Embodied:Sources of Controversy in India and Tibet.(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页7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谈锡永居士)  

 谈锡永居士:《净治明相》导论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后记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7 法界赞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6 不二法门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5 如来藏九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4 不增不减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3 龙树说法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2 如来藏与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四章 如来藏 1 何谓如来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4 《三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3 唯识 

 谈锡永居士:四重缘起深般若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2 法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