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刚法师:佛七开示


   日期:2020/7/20 12: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七开示
 
  一九九五年十月初一至十二月三十日,长春般若寺全体僧众举行了冬季念佛七。在此闭关期间,方丈和尚为僧众作了方便开示,由弟子录音整理后谨慎推出。由于当时仓促录音,有不圆满之处,请谅解。阿弥陀佛。

  般若寺方丈成刚法师开示:

  无论是我们佛门的事情,还是世间的事情,如果我们要发起某一种因缘的时候,在做这种事业之前,都得有一个准备过程,以便能够使我们做这种事业顺利地进行,中间免去障碍,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世间事业是这样,我们佛门的佛教事业也是这样。
  比如说:我们要到北京去,在起行之前,就要做好到北京去的一切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够一路上顺利地进行,中间没有什么困难和障碍,最后真正能到达北京,所以就得准备。世间讲,"穷家富路",在家里困难一点儿、贫穷一点儿没关系,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就可以了。可是我们要到远方去出远门儿,在旅途上缺一分钱也不行,所以必须准备充足的钱财,这样我们在路上才不会发生困难。准备衣物,准备旅行用品,考虑坐哪趟车,怎么走,在哪儿下车,到哪住宿......这就叫"前方便"。在这些事情没做之前,就得采取这个方便办法,就能确保这个事情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中间不退失或者引致失败的结果。所以必须得做好前方便。
  我们打念佛七也好、打禅七也好、设坛、诵咒、克期取证也好,都得事先准备好,扫除一切障碍。我们要想使这个佛法因缘顺利地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像《楞严经》里说的设坛、诵咒,事先都得种种因缘、种种方便办法,都是前方便。做这种事情之前采取的方便办法,就是确保这个事情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发起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
  《童蒙止观》说:第一要忏悔,第二要发愿,第三要诃五欲,第四要弃五盖,第五要调身,第六要调息,第七要调心,第八要采取方便,然后你才能够真正的把这件事情实行起来。
  忏悔,因为无始劫来我们众生贪著世间,妄想执着这个世间,心里有所住著。在我们的八识田里积聚了积重难返的生死习气,这就叫业障,过去所做的一切罪业,成为我们修学佛法的障碍。如果不把这个障碍排除,那么我们想修学佛法,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要想使道路能够畅通无阻,必须得清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然后才能通达无碍。所以我们必须忏悔罪业。
  "十大愿王"里说:"四者忏悔业障",业虽然没有形相,没有相貌,没有颜色,不是具体的事物,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力量和作用不失。佛在《华严经》里不说吗,如果一个众生的罪业要有形相的话,尽满虚空也容纳不下,就是一个一个往上摞,尽满虚空都搁不下。可见我们众生的罪业深重,孽台高筑,罪深千丈,所以要彻底拔出这个罪业根子,把孽台推倒,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得忏悔宿业,忏悔罪业,使无始劫来的罪业--贪嗔痴、杀盗淫妄、斗乱危害这些罪业,不成为我们进修无上菩提道路的障碍,那么怎么办呢?忏悔。
  忏者发露,悔者自新,这样我们才能改往修来。就像我们衣服似的,衣服本体是干净的,就因为染上了油污和尘土,浮在上面,所以这衣服举体都是脏的。但是油污和尘土不是衣服的本体,我们经过洗涤就可以恢复衣服的干净。忏悔就像洗涤衣服,洗涤油污和尘土一样。所以有罪业不忏悔,病毒就在我们身心之中、永远在这里泛滥,那不会好的。我们要把它罪根拨除,忏悔就是把病毒彻底拔除,我们就会消除病苦,健康安乐。所以忏悔这个事总得今天忏、明天忏,尽未来际都要忏悔。
  不发忏悔心,不发露自己的罪业,你就不能自新,不能成为一个新人。就像我们犯了罪一样,不很好的改过,不很好的改造自己,就不能成为新人,永远是一个罪人,所以得忏悔,忏悔罪业。在佛前发露,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采取什么方便,危害到什么程度,得发自诚心,痛哭流涕,才能求得诸佛菩萨的加被,诸佛菩萨有异方便,特殊的办法,就会使我们的宿业消除,身心清净,这样再发起我们佛法因缘,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不忏悔是不行的,就像我们这个桶似的,过去尽装毒了,现在要想把它装甘露,就得彻底地把这毒洗刷干净。不洗刷干净,留一点毒,再装上甘露,甘露也变成毒了,就不能用了。所以要忏悔,忏悔业障,业是罪业、障是障碍,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我们要想念佛,罪业就出来障碍,念不下去。我们要想修禅定,罪业又出来障碍,念不下去。这是罪业--过去生生世世造的,身口意造的罪业。必须忏悔,忏悔以后罪业就消除了,就不成为我们的障碍了。
  障有三障,我们不每天念么"愿消三障诸烦恼",一个是业障,业障属过去造的业,是障碍,障碍我们菩提道,障碍我们修学佛法。今天我们不知道,还贪著这个世间,还妄想执着这一切事物,心有所住,还起惑造业,所以纷繁之事扰乱心神,叫做"烦恼障"。现在还在继续作业,招惹这一切事物反过来系缚我们,障碍我们,逼迫我们,这就叫烦恼障。再一个是报障,报障就是因为过去造恶业了,堕落地狱、恶鬼、畜生道,这种果报就不能见佛闻法,就不能修无上觉道,障碍他不能够得佛法利益。所以我们在念佛之前,打禅七之前,要很好地忏悔业障,消除三障诸烦恼。
  现在我们要身心放下,什么也不攀缘,什么也不妄想执着,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样纷繁之事就不能扰乱我们的心神,我们就没有烦恼障。现在我们得到人身,能够见佛闻法,我们就没有报障,就能消除三障诸烦恼。没有这三种障碍,我们才能发起胜进,进修无上菩提,发奋念佛上极乐世界。忏悔宿业,这是第一个,不忏悔不行啊。
  第二、忏悔完了以后要发愿。发誓发愿,就像世间人做事业似的,说我一定发誓发愿把事业做成功,不成功不来见你。也得发誓、发一个决定心,把这个事业做好。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誓不再造,发愿。忏悔宿业以后身心清净,三业清净,心不贪嗔痴,口不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身不杀盗淫,发愿从今以后誓不再造,发誓发愿再不造恶业。
  愿分两方面,一个要止恶,过去造的罪业忏悔了,再不造,这就截了生死流。再一个发愿,我今天发愿念佛,我今天修禅定修无上觉道,不是为了我自己出苦得乐,更重要的是我要自我成就、成就众生。发大乘菩提之心,要想到众生之苦,要不忘记世间众生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发愿:"我为了普度众生都出离生死苦轮得大安乐,所以我要修无上觉道,我要好好修禅定,我要好好念佛,将来好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国。我念一句佛,做一丝一毫的善事,都普皆回向:令众生皆得出苦得乐。"
  必须发大愿,愿为前导,没有愿,一切事情都不能成就,纵然我们发起这个事情,中间遇到点儿困难、挫折,或者遇到点儿利益就会退堕,高兴了,不进行了,或者是失败了,气馁、退了、不干了,所以得有愿。得不喜、失不忧,不管遇到好的境界、坏的境界,我们的事业不能停止。念佛非得把它念到底、念好。修禅定非得把它修好、修到底,非成功不可。得发这个愿。我们发心念佛,打念佛七,修禅定,不是为了自己,都为了法界众生出苦得乐,我要不修行,将来就不能普渡众生。
  发大愿,愿为前导,这样我们才有力量,有动力。这是我们能够完成事业的保障。心是主宰,不发愿、不发誓是不行的。佛在《华严经》里说:"不发愿而修一切善法,如五彩巧绘,文锦虽佳,不以胶合,终不长久"。就是我们用五彩巧绘做的工艺品,虽然做的很好,但是不用胶粘上就脱落了,不能长久。用胶粘上,把它粘固定了才能长久。我们的愿也是这样。 一定要发誓、发愿,不管世间的事情,还是我们佛门的事情,没有一件事不发愿而得成就的,中途都会退却,不会成功的。所以第二要发愿,忏悔以后要发愿,能使我们发起胜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后达到我们的预期目的。
  第三,要诃五欲。诃就是诃斥。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五欲是生死的泥坑,就像五个贼似的。我们要想发起胜进,修无上菩提之道,这五欲、这五个贼时时出来障碍。我们要想念佛,一会儿食欲出来了;一会又想睡大觉又困了,振不起精神,睡欲又出来了;一会触欲又出来了,感觉到不舒服,还是躺在沙发床上好;一会味欲又出来了,又想吃点好的;一会淫欲又出来了,男女贪爱又上来了。这五欲严重地障碍我们修禅定、念佛,所以得诃斥五欲。就像五个贼来了,想进我们的门,我们知道它是贼,就得把它诃斥走。不能欢迎它、接待它,欢迎它,那它进来以后,不就得危害我们吗,所以我们诃斥它,把它攆走,不能让它进门。这五欲之念一起,马上就把它诃斥走,不能随顺它、欢迎它、助发它。就像贼似的,来了以后,必须把它诃斥走,我们才能不受它的危害。所以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里说,要诃五欲,诃斥它、谴责它,把它遣走。当然我们修行禅定、念佛,正常地起居,睡眠、饮食、穿衣,这都是正常的,为了保证修道。但是那些过分的,已经酿成罪业的事情那就不行了。要诃五欲。
  食欲,我们饮食以滋色身,能支撑这个色身活命,所以也不能不吃饭,但是不要贪著地吃。不要引取无厌,要少欲知足。就像我们吃饭似的,这个饭挺好吃,要吃十分饱。吃多了,各个器官负担加重,马上昏沉,身体沉重,走道儿走不起来,难受,这就障碍禅定啦。想要禅定,哪儿都不舒服,肚子、胃里都不舒服,所以要节制食欲。到时间就用斋,不到时间不能一天老吃,饮食这个念老往出发,一念佛了,这个念就往出发。食欲这个念就和我们念佛这个念纷争起来了,交战心中,它俩就斗起来了。所以念佛这一念就不能顺利进行,就成为我们念佛的障碍了,也成了修禅定的障碍了,我们这个事业就不能顺利进行了。所以食欲也是我们六道众生一种最严重的生死习气,应当做药想,不应当贪著饮食。因为什么呢?一会儿想吃,一会儿又想吃,这个念熏习得非常严重,力量非常强,尽表现它了,那么阿弥陀佛就表现不出来了。你想念佛,它这一念出来了,就把阿弥陀佛这一念遮挡了,所以要诃五欲。
  味欲,就是贪著美味,好吃的美味。住味生心,说这个好吃、味道好。严格来说像臭豆腐和腐乳,那里都有酒,最容易住味生心。不但是这两样,其它的一些住味生心的饮食不要贪著。贪著以后,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住味生心。这样的话,贪爱熏习地非常严重,力量非常强,所以一要念佛、修禅定、学佛法,它就现前了,障碍我们修学佛法。所以要诃食欲、味欲,像饮酒、抽烟,有的人好吃这个、好吃那个,都是住味生心,我们出家的佛门弟子没有什么选择,饮食要随其自然,不要养成这种坏习惯,这是味欲。
  触欲,佛说随遇而安,我们住在马棚里也是极乐,住在宫殿里也是极乐,睡在沙发床上也是极乐,睡在地上也是极乐,少欲知足嘛。佛说:"知足者常乐"。所以要少欲知足,不要贪著好的感触,住欲生心,说这儿舒服,比如坐在禅堂、念佛堂,一坐坐半天,腰酸腿疼,那不舒服,这就不行了,得诃斥触欲,把它诃斥走。触是感触,属于身根的感触。说穿上这个衣服挺舒服,穿上那个衣服就不舒服。适可而止,不要过格。像我们铺盖,不冷了暖和就行,一个草垫子、一个褥子、一个被,暖和就行,不冻着就行,不要铺得挺厚,一个这个、一个那个......铺得那么高,贪著触欲就不行了,不能唆发它,唆发它就要成为我们修道的障碍。
  睡欲,睡欲就是迷惑昏沉之心,提不起正念。比如说我们心里昏沉,提不起精神,非睡不可,这是一种妄心在作用,妄念在作用,能睡出生死。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嘛。长睡眠也不行啊,昼夜贪睡,睡眠、昏沉的过程正是在建立生死,所以我们要诃斥睡欲。要适当睡眠,该休息了就休息。如果这种生死习气熏习严重了,没等念佛,往那一坐就困了,呼呼睡上了,昏沉、掉举。这样阿弥陀佛就会被昏沉这个妄心遮挡,不能现前,所以我们念佛也不能顺利进行,修禅定也不能顺利进行,障碍我们念佛和修禅定。睡欲也是无始劫来熏习的,所以我们要诃斥它。
  淫欲,欲染为淫。无始劫来男女互相贪染,男的种子种在女的八识田中,女的种子种在男的八识田中,因缘会遇,这个种子就引发出来成为现行,互相贪染。所以佛在经里说:"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淫欲之心若不断除,想出离生死尘劳那是不可能的。《楞严经》里说:"身不淫,心不淫,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身不行欲事,心也不能有淫欲之念,断除身淫、心淫,能断之心也要把它断除,这样于佛的无上菩提才有所希望进趣证得,否则它就会成为我们最大的生死障碍。
  杀生也好,偷盗也好,妄语也好,斗乱危害也好,在一切生死罪业当中淫欲是根本。如果要是没有淫欲,那么我们这个三界六道都不得成就。男女不互相贪染了,就没有我们这个身心世界了,所以这个是根本,生死的怨贼,是第一恶的。杀生、偷盗、斗乱、危害、妄语,我们明白它的危害,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不杀生,为什么要不偷盗,为什么要不妄语,我们就能够马上把它断除。可淫欲是无始劫来贪染形成的,染污的非常重,所以有缠绵性,纠缠不清。虽然明白了,知道它的危害性了,但还是难以断除,所以它就把我们拖入了无边的生死。我们要想打念佛七,一心念佛上极乐世界,要想修禅定,进修无上菩提,必须把这个生死怨贼给它撵走,诃斥走,不能随顺它,不能希望他,应当讨厌它,把它彻底地断除,不断除就会成为我们生死的障碍。我们一念佛,一修禅定,爱欲之心油然而生,想念佛念不下去,想修禅定也修不了,所以要诃责淫欲。这个五欲之中淫欲为首,若没有淫欲,身心世界尚不成立,三界六道都没有了,还有什么食欲、味欲、触欲、睡欲呀?所以它是根本,必须把它清除。
  不但人是这样,男女互相贪染,畜生也是这样。所以熏习的最重,这个妄心、习气胜过一切,所以必须把这个根本给它断除。不断除,势必危害无穷,自我危害、危害他人。如果这个淫心不除,它是最大的客尘烦恼,如同火烧,如同刀割,它的危害性极其严重。所以佛在经里一再教诫我们,要戒除它,要防止它,要断除它。不但说我们业力凡夫要防非止恶,不让它发起现行,要减损它。纵然得了神通的仙人,如果不严加防止,还要因为这个而堕落。佛在经里说:证了小乘佛果须陀洹的人,须陀洹是声闻四果,因为余业还要七返天上,七返人间,来受生,然后才能证阿罗汉果,断除生死惑业。就在七返天上七返人间的时候,如果迷了,还要还俗取妻,何况我们凡夫呢,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出家的僧人,不要受它的危害。
  佛在经里说:在佛那个时代,有个独觉仙人,他在山中修道十二年,是修外道的,他得了神通了。有一天,山上下大雨,因为他年岁大了,一不小心就栽了个跟斗,因为他没断除嗔恨,所以随吟咒力--外道咒的力量,令这个地方十二年不下雨,干旱了十二年,所以发生了大饥馑灾,就是饥饿。国王、大臣、老百姓都没有饭吃,饿得了不得。这时候国王大臣都非常着急,心急如火。有人告诉国王说这是山中道人的力量,所以国王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对策,如何降伏此道人。大家来了以后面面相觑,说这个独觉仙人有这么大的神通,我们谁能治服他呀?都没有良策,想不出好的办法。这时候有一个淫女,以行淫为业的淫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来见国王,她说我能降伏此道人。国王说你若能降伏他,解除饥饿的灾害,我给你重赏。所以这个淫女就摇摇逛逛的来到山中。独觉仙人在洞里修行,参禅打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个淫女就上前摸上摸下,摸摸触触,这个独觉仙人因为他没得无漏的禅定,是有漏定,所以他妄心一动,欲念一起,顿失神通,神通没了。所以这个淫女提着独觉仙人来见国王,国王给她重赏。就是仙人已经得了神通还要堕落,何况我们凡夫呢,更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要防非止恶,切莫受骗上当,后悔晚矣。
  淫欲是三途之因,地狱、恶鬼、畜生道之因,使我们能够遭受无情的大苦,必须把它断除,若不断除那就危害无穷了。事理不二,我们要防止。防止的方便办法,佛在《长阿含经》里说:"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后,诸女人辈,来受诲者,当如之何?"阿难是佛的堂弟、侍者,他问佛,佛灭度以后,诸女人辈来受诲当如何?佛告阿难:"莫与相见。"不要和她相见,这样就能防非止恶。"阿难又白:设相见时,当如之何?佛言:莫与共语。"不要和她言语。"阿难又白:设与语者,当如之何?"假如她非得说话怎么办呢?"佛言:当自检心。"就是收摄自己的身心,切莫随妄缘而走。
  《阿含经》又云:有一个外道问婆提罗,婆提罗是个尊者,"汝于正法中,曾行欲事否?"说你在佛的正法中修行,你行没行过淫欲之事?婆提罗回答说:"莫做是语。"你不要这样问。"我八十年来未曾起欲想。"他已经活八十多岁了,不但没行过淫欲事,就是一个淫欲的想念也没有。为什么他能达到这样,就是因为"未曾视女人面"。眼不视女人,从来没抬头看过女人的脸面。"未曾与尼相问讯",也没曾经和一个比丘尼互相问讯。"乃至道路中亦不与共语",也不与女众共语。这就是防非止恶的办法。眼视女色,身恶也,就是身犯恶。口与共语,口犯恶。心里意念、思想,心犯恶。身口意啊,要防止身口意犯诸过恶,防非止恶,这样的话就可以戒止,防范于未然。
  另外,《戒经》里是这样说:十方世界,有女人处即有地狱。因为男女互相贪染,能生长出地狱。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生过。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需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这都是诃责的办法,防止的办法。佛在《戒经》里说:"言视毒箭伤",言就是语言,视就是用眼看视,和女人说话,看视女人,就像人中了毒箭,受了毒箭的伤害一样。就是说我们法身慧命已经受了这个毒箭的伤害,因为一言一视,都会唆发我们八识田中的生死种子,贪爱习气。这样的话,生死种子、贪爱习气得到熏习,生死就增长了,法身慧命就受到伤害了,所以不要语言,不要看视,要远离女人。
  《佛教三字经》说:"入深山,远女人。"就是诃责的意思。"近女履锋刃。"愿意接近女人,或者是经常接近,履就是鞋子的意思,近女人就像光着脚在锋利的刀刃上走一样,那必然受到伤害,要远离,不要亲近。所以女众来了以后,我们要用佛法正面观察,佛在经里说:"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老的就是我们的母亲,作母亲想,比我们年长的作姐姐想,年少的做妹妹想,稚者、小孩儿做女儿想,这样生度脱心,就能防非止恶,防止染污,染污之心不能发起现行。如果她不主动来跟我们办事情,我们不要去走俗家,或找女人办事,打电话、写信、亲近,说一些世间染污的话。这就是近女履锋刃的意思。
  "身手抚斩砍",就是我们的身分或者是手足,抚到女人身上,就像人被斩首一样,被刀砍一样,就是说法身慧命已经受到伤害,我们出家人手足、身分不能和女人相触,触了以后就会作女人想了,就动感情了,法身慧命就受到斩伐和砍伤。"受物捧刀轮",用双手去接受女人送给的一切物品,就像手捧刀轮。刀轮就是旋转的刀,必然得受到伤害。所以女人来了以后,都得五尺以外。"入家堕火宅",我们僧人随便走入世俗家、女众家,就像堕落到失火的房子里一样,必然得大火烧身。"街行迎风炬",不但不许到女人家,而且不许和女人一起走、并排走,谈笑风生,上船下船、百里千里那么走。如果这样做,就像顶着风拿着火炬,逆风而行,那必然招致烧身,业火烧身。"同坐处深井",也不能跟女众坐在一起,说种种话办种种事,也没有个界限。就像坐井观天一样,坐在井里看天那太痛苦了。"来书报死讯",出家以后不能跟女众互相通信来往,如果书信来往,就等于说这个人已经死了,报死信一样,法身慧命已经死亡。因为什么呢,书信来往都是些生心动念的事情,法身慧命没份。这是《戒经》上说的,我给加了两句:"思想心狂乱,如是堕三途。"思念意想,心就狂乱,不许心念意想女众,对我好啊,对我不好啊。在我们本觉佛性上清净本然,没有什么男相女相。做女人想了,就叫见惑,见惑生起来,知见不正,所以唆发贪爱的种子,这就叫思惑。见思二惑正在生死,所以不能思想,思想心狂乱,如是堕三途,就堕落三途道:地狱、饿鬼、畜生道。
  "阎浮有毒树",阎浮就是南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毒树不是一个好树,用毒树来比喻女人的危害性。"触树见树形",凡是人触到这个毒树上,或者看到这个树的形状。"嗅香闻树声",鼻子闻到树的香气,或者听到树的声音,"听闻见画影",听到毒树的名字,或者见到毒树的画影、影像。"闻谈说密议",听闻别人说毒树,说女人的事情,或者自己谈说,密议就是计划,跟女人交往,办什么事,这就叫密议。"齐中毒身死",都得中毒身死。爱欲是毒,这是佛在《戒经》里严戒的事情,要防微杜渐,戒止于未然。
  诃责淫欲,把它诃责走,从内心里把它根除。咱们剃度的时候不是说了一个偈子嘛,"剃除烦恼发,斩断爱欲根。"爱欲是生死的根本,要把它连根拔,再别让它长出生死。"得成无上道,普度于众生。"我们只有剃除烦恼发,不妄想执着三界六道身心世界的一切事物,这一切事物就不能够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纷繁之事才不能扰乱心神,这就叫剃除烦恼发。不妄想执着,不攀缘,心无所住著,这就是剃除烦恼发。斩断爱欲根,欲就是五欲,食欲、味欲、触欲、睡欲、淫欲,要把它连根拔,再不让它长出生死,这就叫斩断爱欲根。烦恼发剃除了,爱欲根斩断了,生死无所依据了,然后才是我们的菩提道,得成无上道。得成无上道以后,我们才能乘愿再来,倒驾慈航,普度于众生,普度人天,普度十方,才能够拯救众生出离生死苦轮。所以修行之前要采取方便,要忏悔罪业,要发愿,要诃五欲,这就叫前方便,使我们身心清净了,我们再进行修学,这样就能够顺利进行,最后取得圆满成功。不这样的话,业障就会现前,障碍我们的菩提道,所以要诃五欲。
  第四,弃五盖,弃就是放弃,为什么要抛弃这五盖呢?因为这五种虚妄心行能覆盖真性,覆盖和纠缠我们的本觉佛性,使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妙用不得显发,使心地阴暗无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乌云遮挡太阳似的,必须把乌云消散,太阳的光和体才能显发,所以要弃五盖,抛弃五盖,舍弃、放弃。如果不从心上把这五种覆盖舍弃,它就会成为我们进修无上菩提、念佛、修禅定的障碍,所以我们想顺利地念佛修禅定那是不可能的,必须得弃五盖。这个五是表示数量的,有五种生死覆盖。盖、就像大棉被似的,在我们本觉佛性上覆盖着五条大棉被,风雨不透,那能好吗?所以必须抛弃。盖就是大盖子的意思,盖被的盖,覆盖,都是指心说的。我们说佛法不管是说物、说事,还是说人,都是说心。心外更没有一法,所以离开一心没有单独存在的事物,都唯心所现,识变。识就是心,由识和心来变现这一切事情。这心是体,这些境界是相,虚妄之相,所以必须弃五盖。弃五盖就是我们在修禅定、念佛之前的前方便,方便办法。
  第一是贪欲盖。贪心欲望这种妄心覆盖着我们的本觉佛性,使心地阴暗无所明了,障碍我们念佛,障碍我们修禅定,我们一念佛一修禅定它就现前。贪著世间钱财名利呀,贪著好人坏人,贪著这一切事物,种种贪著,这叫贪欲盖,贪心、欲望覆盖。
  第二是嗔恚盖。嗔是嗔恨,恚是发怒,覆盖心性。
  第三是睡眠盖。前面我们讲五欲时讲睡欲,和睡欲是一样的,不过在五盖里单独提出来了,在五欲里有睡欲,这叫睡眠盖、贪著睡眠覆盖心性。
  第四是疑盖。优柔寡断,心里疑惑,障碍、覆盖心性。
  第五是掉悔盖。掉在悔恨的泥坑,就像有的人做了错事悔得不得了。忏悔就拉倒,罪性本空不可得,无我我所,记忆在心反而成为一种病,就是掉悔盖。这五种覆盖必须把它抛弃。
  下面我具体说说,什么叫贪欲盖。贪就是贪心,引取无厌为贪。得到了还想得到,欲望没有止境,就像世间所说的贪心不足蛇吞象,当了科长还想当局长,得了十万块钱还想得一百万,引取无厌。贪分两方面,爱他为贪,别人的一切,钱财、名利、物品我们都想得到,所以就叫贪,爱他为贪,就是我们身心之外的一切都想据为己有,这就是贪。另外是悭,悭也是贪,悭贪正在生死,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法身慧命,杀害人的法身,毒害人的慧命,使人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所以必须舍弃。爱他为贪,自爱为悭。悭吝就是吝惜,自己虽然富有,但是舍不得施舍给穷人,钱财不肯施舍,财物不肯施舍,饮食、衣服不肯施舍,佛法也不肯施舍,悭贪不舍。悭贪是生死因,不舍悭贪能出离生死吗?生死是在心上,所以佛让我们弃五盖,舍掉悭贪。因为有贪,所以才发起种种欲望,饱暖生淫欲,贪心助发我们的种种嗜好,种种欲望。在前边讲的五欲:食欲、味欲、触欲、淫欲、睡欲。因为贪心助发了我们的种种欲望,欲望就是生死。具体的说可以概括为五种,但是要说出我们的欲望,百千万亿恒河沙数说不尽,这就叫贪欲盖。
  有一首偈子是这样说的:贪多业亦多,贪少业亦少,万般诸烦恼,除贪一时了。我们为什么每天烦恼、造业、轮回生死呢,都是由于贪心而得建立,贪心是体。所以今天我们要打佛七了、要修禅定了,要进修无上觉道了,我们不舍贪欲之心是不行的。把这个大覆盖,这条大棉被得揭开,得透亮。我们心地的愚痴暗昧之性得把它灭除,发明本源心地的智慧光明之性。我们什么都不贪了,一切贪欲心都歇下来了,阿弥陀佛自然现前。我们贪这个、贪那个,放不下,想念佛,那么就被这个贪欲所障碍了,不念还没有办法,所以我们得弃五盖,首先是贪欲盖。要广泛详细地说那说不尽,我只能就大致的情况跟大家说说。
  第一是贪欲盖,贪就是贪心。因为有贪心才建立无边的生死,三界六道,地狱、恶鬼、畜生,才互相打骂、嗔恨,斗乱危害、互相杀伐。若贪心灭了,天灾人祸都云消雾散,心安理得、吉祥如意了。妄心不生最吉祥,心里无事最吉祥。贪心就像毒蛇一样,人心不足蛇吞象么,贪心就像一条蛇想把大象吞喽,人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学佛的,出家人,比丘僧人应当断除贪心,这样,佛就不念自然而念,扫除我们念佛道路上的障碍。
  第二是嗔恚盖。贪嗔痴么,嗔就是嗔恨,对逆境发愤怒之心,甚至要骂要打要杀,怒不可遏,这个嗔恨心如火、如毒、如刀。佛在经里说这个嗔恨心若起了,首先危害的是自己,四大失去平衡,气血不能周运,血液发生毒变,马上陷入病苦,就像把刀自割、执火自烧一样痛烈难忍。所以我们发心修学佛法,要断除嗔恨之心。嗔恨能坏我们的无上菩提,能成就我们的无间地狱,所以我们对它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别受骗上当。恚就是发怒,自己没有事儿就在那儿怨天尤人。由这个嗔恨种子习气散发,怨天尤人,嗔恨这个,嗔恨那个,这就叫恚,嗔恚盖。
  恨他为嗔。我们这一期果报都是循因结果、循业发现,心外无法,没有因外之果、业外之报,我们这一生的好坏、苦乐,都是循我们过去的因和业而发现,而结的果,丝毫不从天上降、不从地下长,也不是别人给的。表面好象很不合理,很冤枉,其实都是自造业还自受,所以我们出家人要明因识果,深明因果。不好的境界现前了,苦果现前了,我们要明白,这是我过去造的恶业今天成熟了,果报受业力的支配,我今天受苦报,应当很好地接受过来,发忏悔心,不要怨天尤人,如果在苦果上再怨天尤人,嗔恨烦恼,起惑造业,将来堕落得更苦。随缘消旧业,且莫造新殃。如果好的境界来了,我们也要明白,幻造幻受,因为过去造的善业,今天受点好的、乐的果报,也是无常的、可坏的,生灭之法,不可得,也不要贪著。心里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好,没有什么坏,没有什么苦,没有什么乐,八风吹不倒,端坐紫金莲。应当是这样,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样我们就能够消除宿业,善根增长,将来有个光明的出处。
  一天老在嗔恨烦恼当中,看这个也不顺眼,看那个也嗔恨,那就是自己捉弄自己,自己给自己找苦吃,那就太愚痴了,没有智慧之性,所以不要恨怨他人。都是自己的业,业力的支配,如果我们过去造的业很好,它不会有苦果的。我们出家人第一个深信因果不昧,第二个深信轮回不昧,这两个是我们信仰佛教的基础,我们还怎么能够嗔恨烦恼呢,怨恨他人呢?要断除嗔恨。过去熏习的生死习气,我们要采取方便把它断除,不应当使它增长。
  自恨为恚。不恨怨他人了,坐在那儿没事儿寻思寻思就烦恼了,这也有啊,就想危害人、报复人,这就叫恚,嗔恚盖。嗔、恚,通属于嗔恨,所以覆盖了我们的真性,使心地阴暗,障碍我们念佛修行。没等念佛呢,嗔恨心、愤怒心起来了,你说怎么念吧?念吧,妄心还障碍,不念吧,还难受,所以自相障碍,另外容易招致灾难,遭灾惹祸,祸根,所以我们修行要弃五盖,贪欲盖要舍弃、嗔恚盖也要舍弃。贪嗔痴么,嗔恨心是三毒之一,能毒害我们的法身,杀害我们的慧命,使我们长劫轮回生死,不得出离。既然它举体都是毒,我们为什么还抱在怀里不舍呢,不要背这个包袱,把它放下,这样我们才能够轻装上阵,好好念佛。所以要放弃、舍弃、抛弃嗔恚盖。
  第三是睡眠盖。睡眠盖就是睡欲,整天昏沉,心里昏沉提不起正念,振作不起精神,情绪低落,摇摇欲睡,总发困,这是一种妄心的力量在作用,在支配,也是生死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能睡出地狱,不能提起正念,不能开发智慧之性,不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睡眠是一种昏沉状态,我们在睡眠时种种妄想、种种梦幻,在睡眠当中憎爱取舍、斗乱危害,这都是业呀,在睡眠中就不造业?在睡眠当中也造业。所以我们要适当地睡眠,我们没证圣之前适当地睡眠,睡七八个小时就行了,不要黑天、白天大睡,要提起正念精进修行。这种妄心覆盖心性,睡眠是昏沉之心,无所明了,愚痴暗昧,就像晚上黑暗似的,伸手不见五指,什么也不能做。我们还没等念佛呢就睏困了,你说念佛吧还困得了不得,你说要想睡吧不念佛还不行,障碍我们念佛,障碍我们修禅定。修禅定、念佛就是为了治昏治散。散乱掉举,妄想纷飞,这不行。另外一个就是昏沉,不昏沉,不掉举,不散乱,心里历历明明就和自性相应了,这样才行呢。就是心里没有妄念,还不昏睡,清清楚楚,历历明明,这个境界正是和禅定相应。心里有散乱不行,没有散乱心昏沉想睡觉那也不行,念佛修禅定都是治昏治散的,所以我们不要贪著睡眠,这是一种严重的生死习气,覆盖我们的心性。
  第四是疑盖。疑就是疑惑,疑心大,优柔寡断、没有决定性,所以就障碍覆盖我们的心性。心里障碍重重,是这样呢,还是那样呢?总是疑惑、犹豫,贪、嗔、痴、慢、疑、这五钝使,能使我们流入生死。疑惑这个,疑惑那个,甚至有人疑心严重了,坐在屋里想:他是不是在危害我,说我什么坏话呢?这种习气严重了。疑心人人有之,疑心生暗鬼。疑心要大了,这鬼在黑暗中就出来了,就像晚上走道似的,本来什么也没有,就因疑心,是不是有鬼跟着我呀,这个害怕心严重了,后面就沙沙作响,前面就有影像,好像有鬼出现,其实没有。所以这个疑心也障我们的道,覆盖我们的心性,疑心是一种大烦恼,身心世界一切法无我,体性空寂,有什么可疑的?我尚且不有,还疑什么呢?我尚且不存在,那么身心之外这些事情更不可得,都是梦幻,没什么疑惑的,把它放下,只要我们能够提起正念,没什么顾忌的。我们顾忌什么,什么就是我们的生死处,是我们的痛苦之处,是我们的罪业之处。我们顾忌什么,反过来什么就系缚我们,障碍我们,逼迫我们。所以我们学佛法,通达实相,悟明一心,无所顾忌,端秉一心,好好念佛、修禅定,不要疑惑,心里要有佛法。
  第五是掉悔盖。掉是掉下去的掉,悔是悔恨的悔,忏就是发露,悔就是自新。就像我们的衣服,染上油污、尘土了,它不是衣服的本体,我们经过洗涤,洗涤干净就拉倒,再就不要记忆它。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忏悔以后还记忆不忘,我将来是不是得受苦报哇,我的罪业能不能消除哇?黑天、白天悔恨得不得了,掉在悔恨的泥坑,悔剑入心,难以拔矣,那就苦得不得了,本身还是罪业。掉在悔恨的深坑里不能自拔,这不也是罪嘛。罪性本空,我们忏悔了就拉倒,不要记忆它,再不犯就行了。不要畏罪,且莫造业。我们忏悔了以后,你就不要再恐惧、忧愁了。再恐惧、忧愁,这种妄心就覆盖我们的心性,也挺严重啊,所以叫掉悔盖。
  上面和大家说的是弃五盖,这五种生死覆盖人人有之,包括世间不信佛的人,包括我们出家的僧人,不同程度的都有,必须把它放弃、舍弃,要不它就成为我们修学佛法、念佛的障碍了。所以要弃五盖。
  前面我讲了前方便,念佛修行禅定的前方便,方便办法。要忏悔罪业,要发愿,要诃五欲,要弃五盖,这些都得进行,就是扫除障碍。然后就是调身、调心、调息,我们要修禅定了,要念佛了。调身,就是身心都要放松,我们整个筋骨、脉络、四肢,从头顶到脚底都不要紧张。把肌肉、筋骨、脉络都放松,放下色身,不要顾及它,这是调身必须做的。把身放松、放下,不要紧张,不要故意做作,这样身体四大调和,气血周运,没有病苦,就不能成为我们修禅定念佛的障碍了,然后按照修禅定的规定,结跏趺坐,结弥陀印。身在修禅定的时候,参禅打坐的时候,念佛的时候,不倾不倚,不卑不亢,这就叫调身。身摄则心摄,调身就是把我们的身摄受在佛法当中,不放逸。身若放逸不能收摄,那么心就放逸不能收摄,所以调身是很重要的。
  第二是调心。心要放下,对于身心世界这一切事物都不要妄想执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牵挂障碍,一切放下、放舍,什么都不顾及。心要放松、放下,心里不装人、不装事、不装物,清净本然,然后才能修禅定,才能一心念佛。要调心,心不要种种挂碍,种种嗔恨烦恼,种种贪嗔痴。放不下,那能修禅定、念佛吗?那不成障碍了嘛。心里若无事,佛自然现前,所以要调心。心要放松、放下,身要放松、放下,这样的话就把我们心--像猿猴似的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收摄起来了,停下来了什么也不攀缘、妄想、执着,心无所住著,把心收摄回来安住自性,心安实相,这就叫调心。
  第三是调息。息就是出入息,呼出呼入这叫息。息有三种相,一个喘相,呼呼喘,就像人跑步似的,这个就粗重了。你想修禅定心还没有平静呢,气还很粗,心平静不下来,念佛、修禅定不可能。另外是风相,就像刮风似的,呼呼的。再就是绵相,若有若无。我们调息就是让呼吸绵长,若有若无。息随心而走,心若粗了息,就随着粗重,心若逐渐歇下来,息也就没有了。
  这样我们身调了、息调了、心调了,自然身心安住自性。念佛能念到一心,修禅定能够修到一心,了无障碍。这是调身、调心、调息。我们忏悔罪业了,发大愿了,诃五欲了,弃五盖了,身、心、息又都调止好了,然后再修禅定,再一心念佛,我们就会发起胜进,了无障碍。
  修禅定,都调好了以后,然后采取方便,就是"五停心法"。如果我们身心障碍重重,佛说:"障碍众生念佛观",我们一心念佛,即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障碍消除了,就能念到一心。
  "散乱众生数息观",如果我们心好散乱、掉举,我们就查出入息,查出息不查入息,查入息不查出息,比如查出息:出一口气查一个、出一口气查一个......查十个,然后再查十个,连着这么查,我们的心就拴在这个息上了。时间长了,这一切妄念就歇下来了,就能通达一心,这叫数息观。
  "贪爱众生不净观。"贪欲多的众生不净观,就是观死人。死了以后胖肿、青瘀、脓烂、生蛆,最后白骨,坐那儿观想这个,如果观想成了就能超越。或者系缘止,把心系在鼻端,专门观想鼻端,或者系在丹田,制心一处,自然散乱心歇下来,也能通达一心,这都是方便办法。要想彻底通达就修实相观,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心性不实,依他为幻,心外无法,遍计本空。内不住心,外不住法,心无所住,自然超越。所以你修实相观,自然心安实相,心安自性,这都是方便办法了,得采取办法。我上面跟大家讲的就是前方便,这样我们才能入定才能念得一心。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乘愿来到世间设教,一共说了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十二部教典,意义、道理非常丰富,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阐明得特别究竟明了。佛说这么多法,就是为了使众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能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不错谬,使我们能够返迷为悟,走光明解脱的道路。佛法大海,信则能入,只要我们相信佛说的宇宙人生的真实谛理,我们就能走入佛门。信为入门,信则入、不信则不入。信就是心里认可,对佛说的道理,教义、教理,心里认可、承认,爱乐随行而不违逆,由信而入,信为入门。佛在《华严经》里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没有信,一切都不成立了,更没有我们的无上菩提可得。现在我们见佛闻法了,因为我们信佛,对佛说的真实道理、诚实之语深信不疑,所以我们才发心学佛,出家学道,以信字而得建立,才能发起一切善法,成就一切功德,将来究竟成佛。
  佛说的法如同大海,一共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因为众生心上有八万四千生死烦恼种子,所以佛对病说药,说了八万四千法门。除了对病说药以外,佛没有另外说法。佛说法,一个是把我们的生死大病指示给我们,贪心、嗔恨心、愚痴心,斗乱违害,杀生、偷盗、淫欲、妄语,一切虚妄心行,这是我们的生死大病。因为我们众生在迷,不能自返,不能够自我觉悟,不能认识,不能知道,不能悟明,所以佛把我们的病指示给我们,佛是医王,专治生死大病的。在这三藏十二部教典,我们的本师一个是说病,告诉我们心上有八万四千生死大病,另外一个是对病说药,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全部内容。除了说病说药以外,佛没有另外说法。佛是药到病除,非病非药,在佛那里既用不着药也没有病,佛是一个健康的人,彻底觉悟、彻底净化的觉者。
  我们今天发心学佛,这个生死大病具足,丝毫未减,所以我们才要用佛说的法药来医治。佛就是医王,说无上阿伽陀药,能治我们的生死大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我们究竟从何入手啊,修哪个法门呢?这个问题我们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佛和祖师都一再阐明,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像上北京似的,我们大家都希望上北京,条条大道四面八方都有上京的道路。道路虽然不同,但目的和愿望是一个,就是到达北京。祖师也讲修行要一门深入容易成就,就像我们世间似的,有人经商能够盈利,有人种田能够得收获,有人做工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和要求。那么经商、做工、种田都是手段、方便办法,目的愿望是共同的。就是为了取得生活的物质资料,能够正常的生存生息,有饭吃、有衣穿、有物用,这目的是共同的。所以至于是经商好还是做工好、种地好呢,那就根据我们本人的实际情况、愿望,本人的具体需要和可能了。我们自己认为种田相应,我们就好好地一心种田,一门深入,在种田上狠下功夫,不辞劳苦,这样我们到秋天就能够有收获,也能够发家致富。如果经商和我们相应,那我们就很好的交易,活跃市场经济,自己又能够盈利,使自己富贵起来,生活幸福起来。说我做工最合适,那么就很好的做工,也能够有个出处,所以一门深入容易成就。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若集中了,就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就能够透出一切障碍,彻底透亮。就像举重似的,三百多斤的重物,他在举重的时候必须精神高度集中达到一心,所以他一抓马上就举起来了,这是心的力量和作用。如果他在举重的时候不一心,既想举重又顾及其它,他决定举不起来。我们出家修行也是这样,要一心。既然走出世俗的尘累,辞别了父母、兄弟、妻子、儿女,对于父母不能奉养了,对于国家不能报效尽忠了,还得依靠十方供养,所以我们就把世间的一切统统从身心上把它放下,彻底放下,走入佛门,好好修道。出家人就是以修道为业,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商人交易。如果农民不好好种地,就是不务正业,我们不好好修道同样也是不务正业。朝三暮四,种种牵挂障碍,这样就不能修道,所以我们要一心扑在佛法上,我们要在修学佛法上出大成绩,我们要把道修好。
  一门深入也得有个条件、前提,历代祖师不管修哪个法门,比如说禅宗、教下、律宗、密宗、净土宗,五大宗派,都是诸大祖师依据佛法建立的法门,这都是道路、手段,是方便办法。通过这些方便办法达到归元,自己觉悟,心彻底觉悟、彻底净化,能够得成无上菩提,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这五宗是五个道路,但是目标和愿望是一个,都是为了证得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大祖师,不管哪一宗的祖师,都必须得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佛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要发心学佛了,不做工了,不种地了,不经商了,没事可干,修道是我们的正业。我们要把全部身心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律藏、论藏。佛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三藏十二部教典不需要学了,佛就不说了,这是我们得成无上菩提的理论依据。离开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我们学什么呢,我们怎么成佛呀?所以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佛说的,祖师也一再这样论述。
  没有天然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不是天然释迦牟尼佛就是佛,弥勒佛原先就是佛,都是从五浊恶世、三界六道众生中间修出去的。由众生而成佛的,都得有个学习、修行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想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不肯很好的修学佛法能行吗?所以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做圣僧。对佛法要有学识,通达教义教理,悟明一心,通宗通教。不深入经藏就迷闷,还是愚痴暗昧。得深入经藏,佛在四弘誓愿里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我们要发誓、发愿把佛的八万四千法门、三藏十二部教典都通达明了,这样我们才能心开意解、心明眼亮。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何时何地,我们都是个觉悟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儿没有疑惑。不管别人怎样说,我们都能够鉴别他说的是不是符合佛法,我们就不会受骗上当,就能够有主意,自作主张。如果我们出家以后,对于佛的教义教理,佛的基本知识都不明了,那么我们虽然出家了,但是和在家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是人天师表,导师、师范,是众生的皈命依靠处,僧宝嘛,众生的学处。我们导引众生出苦轮的,如果别人向我们请教一个问题,我们一问三不知,这样既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起不到僧宝的作用了。所以我们本身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用佛法庄严我们的身心,要通达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通宗通教。
  什么是禅宗啊,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教下啊,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律宗啊,我们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密宗啊,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什么是净土宗啊,我们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疑惑。我们都明白了以后、道路已明,这条能通达无上菩提,那条也能通达无上菩提,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法门。说我修净土法门相应,说我一心研究戒律、精持戒律相应,说我一心研究佛的教义、教理相应,自己要有一个选择,然后一门深入,这样才容易成就。
  说我对佛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一字不知,我就一门深入,恐怕中间难免发生障碍。因为我们对宇宙人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个事物来了,那个事物来了,攀缘、妄想、执着,不能解脱,都把我们障碍了,修行不了,所以我们还要很好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然后一门深入。诸大祖师,大德们都是这样的,通宗通教以后心里一切都明白了,然后一门深入。你看净土宗的诸大祖师,禅宗的诸大祖师,都是这样成就的。所以我们要想成佛,也要步诸佛和诸大祖师的后尘,走他们走过的道路,亦步亦趋,这样我们才会真实不虚,一门深入。
  但是末法时期,所说末法不是法末,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本自具足,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生死习气非常严重,障碍我们,对于佛说的法不能实行,或者不能完全实行,所以就没有佛法气氛。佛法表现不出来,世间的生死习气表现得非常严重,所以称为"末"。
  如果我们真正能使自己觉悟起来,发决定心要修无上菩提,不怕艰难险阻,就能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就具有佛法气氛了,佛法就能表现出来,而生死习气就能降伏、断除,这样就是正法了。末法、正法在我们心上,所以我们修行对这个问题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我们才不错谬。
  因为我们本师大慈大悲,知道我们末法众生业障深重,难以仗自力了脱生死,所以特开净土法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特别法门,因为其它法门都是弟子们发问、请问,佛因弟子们之问而答,法都是这样形成的。可是西方极乐世界谁也没有去过,我们在迷的众生根本不知道,我们本师为了使末法众生不失掉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所以不问自说,没人问,自己宣说。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阿弥陀佛今正在说法,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直至成佛。这是佛给我们末法众生开辟的一条特殊法门,使我们可以一生决了,不受后有,我们此生此世就解决生死大事,再也不能进入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六道,再也不轮回生死。这样好的特殊法门,最为殊胜。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殊胜,佛说大乘教、小乘教、人天法、实相法,佛说哪个法门就赞叹哪个法门,本无高下。就像世间人有病似的,他是这个病就得用这个药,这个药对他来说最珍贵的,他是那个病就得用那个药,那个药对于他来说是最珍贵的。佛是应机说法,从根本来说是没有高下的,都是摄受众生觉悟净化的,所以佛说的法都殊胜。就像对小学生说大学的课就没有用了,如聋若哑。对大学生说小学的课那就白费了,耽误时间。所以对小学生必须说小学生的课,对大学生必须说大学生的课,各得其所。因此不能说小学生的课程不殊胜,也不能说大学的课程不殊胜,都殊胜、因人而异。没有小学生的课程怎么能有大学生的课程呢,但是老停留在小学生的课程上那也不行,所以是应机说法。
  佛说哪个法门就赞叹哪个法门,说人天法五戒十善,虽然属于世间法,但是佛说修五戒十善不失人身。从广义上来说,五戒十善是无上菩提的阶基、台阶和基础。我们要想成佛没有五戒十善,那成不了佛,没有空中楼阁呀,所以看怎么说。末法时期因为众生业障深重,难以仗自力了脱生死,佛从实际情况出发,大慈大悲说净土法门,我们要珍惜爱护,不要当面错过,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要及时努力,良机难得,切莫错过。
  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就是没有一个能仗自力断惑证真、得成无上觉道的,因为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自己不能断除自己的生死惑业,所以修行的人虽然千千万万,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得成无上觉道的,达不到这种程度。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一依靠念佛法门,一心念阿弥陀佛才能得度生老病死,出离六道。这是佛就我们末法时期的实际情况说出的诚实之语,真实可信。
  如果不依净土法门,我们修禅宗,修律宗,不能够悟明心地,断除惑业,也不能够超越。修律宗,律就是戒律,我们精研戒律,不能研究明白,守不到严处,那也不能超越,尤其末法时期,生死业缘非常复杂,障碍非常多,所以很不容易。念佛呢,一个是仗自己的心力,一个是靠佛的愿力,自他不二,容易成就。所以佛说这个法都是真实不虚,正因为是这么一种实际情况,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虽然众生业障深重,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但是我们本师还是不舍众生,大慈大悲,无问自说,把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告诉我们。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若没有这个净土法门,就难以拯救末劫了,因为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只要我们发心,深信西方有极乐世界,发愿,愿生彼国,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只要我们信、愿、行三法具足,我们都可以登上无上菩提的台阶,最后得成无上菩提。
  这个法门妙不可言,妙就是不可思议,语言表达不了,心行还想不到。愿闻者共效之,愿听闻这个净土法门的都要效仿净土法门,好好深信、发愿、持名,切莫错过,切莫当面错过,而失极乐之利益也。如果我们错过了,今生不好好念佛生到极乐世界,来生因为无始劫来的业若是成熟了,不知把我们牵扯到什么道呢,三途六道。到那个时候想念佛也不知道了,不可能了。所以我们要珍惜、爱护,切莫错过。
  这个净土法门广大无边,摄受一切有情。佛说五乘法:人天乘,五戒十善法。乘就是运载的意思。声闻乘,苦集灭道四谛法。缘觉乘,十二因缘法。菩萨乘,四摄六度法。佛乘,一乘实相法。这五乘佛法佛是应机说法。人天乘只能摄受人天这部分众生,声闻、缘觉乘只能摄受声闻、缘觉二乘人这部分众生。声闻、缘觉乘不能摄受五戒十善众生。菩萨乘,只能摄受大乘菩萨这部分众生。佛乘,一乘实相法,只能摄受利根、上根人这部分众生。而净土法门收摄无余,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往生论》说,不但我们人十恶五逆一心念佛,临终十念皆得往生,就是畜生一心念佛也有往生的。所以这个净土法门广大无边,包括无余,摄受一切有情。只要我们相信、发愿、持名,皆得生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生补处,究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是殊胜当中的殊胜,佛法都殊胜,但是净土法门又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我们只要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不用花钱不用费力。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都可以念,简而易行,功效不可思议,就是费力少、效果殊胜,这样的法门,天上难找,地上难寻,所以我们出家学佛要很好地修行。我们开展这次念佛七也是为了使大家熏习念佛法门,养成个好习惯,最后达到不念而念。
  念佛,不是谁督促的,你若从理上明白了,谁不让你念你也不干了,你就一心念了,不是免强的。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好的道路,这样光明的道路,这样好的宝所,我们为什么不去呢?还在这个粪土世界受生老病死逼迫,苦不堪言呢,所以我们应当发心好好念佛,修净土法门。
  佛在经里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遇"。佛做了一个比喻,说法界六道众生能够继续人身的,就像手指甲土那么多,大家看看这个手指甲里面也有点儿灰尘,但是这个量是极少的。那么佛又作了一个比喻,失掉人身的就像大地土那么多,相差悬殊。人身是难得的,失掉人身的,就拿我们人道来说吧,很容易的,六道众生想进入人道,人道是来历多途,从各方面来的,按照《楞严经》说,佛说堕落地狱的人重业消了以后,余业从地狱出来报生饿鬼道,饿鬼道报完了以后余业进入畜生道,畜生道报完了以后,余业进入人道,从畜生道进入人道的都是愚痴暗昧,浊恶不善。我们看世间有的人愚痴暗昧,浊恶不善,这基本都是从三途道来的。因为他愚痴暗昧,浊恶不善,所以纵然能够见佛闻法,但是因为他八识田中没有种下这个佛种、善根,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他也不能够生信、皈依、受戒、修行,还要贪著世间,起贪嗔痴性,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斗乱危害,纵然得人身了马上又要失掉,还要进入三途道。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人道之因,人道的浮囊。在这苦海里我们所以不沉落饿鬼、地狱、畜生道,就是因为有这五戒的浮囊,能够继续人身,人道之因。不杀生,一切生灵都不能杀,苍蝇蚊子也不能杀,只有救助的义务,没有杀害的权力。不偷盗,一草一木也不非理而取。不邪淫,不干犯他人男女。不妄语,不说谎话。不饮酒,酒能迷乱人心,起惑造业。可是我们回头看看世间,世间不信佛的众生,有几个真正能够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呢,几乎很少。不同程度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因为没有五戒的浮囊,所以都得沉沦地狱、饿鬼、畜生道。佛说的法都是事情的本来面目,是本师亲闻、亲见、亲自证得的事情的本来面目,原原本本的告诉我们,佛说的法都是诚实之语、真实可信。所以真正发心学佛的佛门弟子,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他们能够接受三皈五戒,很好的守三皈五戒能继续人道,修十善能继续天道。可是信佛的众生和不信佛的众生比较起来,毕竟还是少数,不信佛的千千万万,信佛的人还是寥寥无几,所以人身难得。
  我们在座的各位,人身难得今已得,说明我们过去还有点福德因缘。佛法难遇,不是在一切时间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佛法。还有空劫,没有佛来设教,没有佛法,想见佛闻法不可能。佛出世的时候,我们转入其它道,我们生到人道的时候又赶上空劫,赶不上佛法,佛法难遇。佛在经里说:佛法就像优昙钵罗华,百千万劫不出现一回。难值难遇呀,所以我们今天得到人身又得到佛法,真是良机难得,不能错过。
  我们今天能在这儿结七念佛,我觉着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再没有比这个幸福的事情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把这一切生死业缘都放下,一心念阿弥陀佛,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也是我们最大的福德因缘。除了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再顾及其它就没有用了。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在建立极乐莲邦,不一心念阿弥陀佛只能建立无边的生死。这个心能造无边的生死,也能造极乐,所以我们应当秉佛之教,把身心收摄回来一心念阿弥陀佛,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应当珍惜爱护,使我们善根增长,乃至成熟。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阿弥陀佛"能出生我们的无上菩提,使我们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不可思议,我们不能忘记,要念兹在兹。"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佛说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十二部教典,什么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呢?"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只要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就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用其它办法,自然心开义解,得成无上觉道,普度人天,这都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使我们超凡转圣。除了阿弥陀佛这一法、这一因缘外,还有哪一法、哪一种事物能使我们达到超越呢?没有。所以相形之下,就显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心要,核心之要。心要就是宗旨、要义。翻译过来就是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弥陀佛"。
  佛在每部大经里都导归极乐,导引我们归向极乐,《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华严经》说,文殊、普贤是等觉菩萨,等觉是过了十地以后才是等觉,等觉趣妙觉差一等,妙觉就是佛。如果若能断除最后的生相无明,证得金刚后心,就进入妙觉究竟成佛。像观音菩萨、文殊、普贤、地藏都是等觉菩萨。《华严经》里佛说,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都已经是等觉菩萨了,趣佛差一等,还要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面见彼佛阿弥陀。来圆满自己的无上菩提,最后也得导归极乐。所以说阿弥陀佛是佛说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要义。
  我们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成就如来的智慧德相,圆满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教义教理,不可思议呀。"阿弥陀佛"是无上的阿伽陀药,能治一切生死大病。不但能治我们六道里的分段生死,而且能医治三界外声闻、缘觉的变易生死,出离两种生死灾难,度一切苦厄。所以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应当礼敬,用来医治自己的生死大病。核心之要,就是说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不外乎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核心之要,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什么是佛法的法印呢?实相,就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印呢,以印印成,来证明是真实不虚的。就像过去做官似的,官凭印,人凭土地官凭印嘛,佩带官印才能够号令施政,别人才能听从,你要没有官印的话,那谁听你的?实相的道理就是平等性理,凡是违背实相的都不是佛说,都是外道说。实相就是成佛之法,成佛的道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以印印成。就像我们出门,到哪儿去办事,得开介绍信,得卡上印,别人才相信,才能给你办。"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妙心、本觉佛性,又是我们的本来佛。
  不但显教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密教也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对于显教来说就是密教显说,解释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今正在说法,一心念佛可以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把"阿弥陀佛"解释开来,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意义、道理。对于密教来说,"阿弥陀佛"就是显教密说,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就能心开意解,得成无上觉道。所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实相法印。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说尤为重要,离开"阿弥陀佛"就不得成就了,所以我们只有径路一条,但念"阿弥陀佛"。不但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核心之要、实相法印,而且是佛说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我们无始劫来轮回生死,最后我们都得归宿,就是出远门了,到晚上还得回到家里,这叫归宿。佛在每部大经里,最终都导归极乐。说完种种因缘、种种教化、种种教义教理、最后让我们发愿:愿生彼国。这就是归宿,最后还让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归宿,是我们的自在家乡,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都得归到极乐世界,圆满自己的无上菩提,不到其它地方去。
  所以我们在这里要体解"阿弥陀佛"这句圣号的殊胜,难可思议,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么简单,说谁都可以念佛,十恶五逆也可以念佛,老头儿、老太太也可以念佛,男工、妇女都可以念佛,但是他们不一定真正的认识"阿弥陀佛"的真实意义,不可思议呀。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恩典太大了,比天高比海深哪,我们看不见,每天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接引往生,念佛人就像雨点似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念佛的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那得拯救无量无边的众生出离苦轮,所以阿弥陀佛实在是我们出苦得乐的舟航、船筏。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我们都得沉沦在苦海里,很难出离,仗自力很难出离。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不但是我们南赡部洲娑婆世界众生的大慈父,是十方法界众生的大慈父,上、下、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尽满虚空一切法界有情的大慈父。不管是十恶五逆,还是等觉菩萨,谁念佛,阿弥陀佛就接引谁。怨亲平等,没有选择,这不是大慈父嘛,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是十方法界众生的大慈父,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导师。以本愿力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导引我们归向极乐,是大导师,没有阿弥陀佛开辟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我们怎么能够念佛生到极乐世界出离苦轮呢?所以是我们的大导师,导航的作用,唯有阿弥陀佛能够承当。所以我们的心一刹那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不能把我们的大慈父忘了,不能把大导师忘了。如果把佛忘了,把慈父忘了,导师忘了,那不是轻慢、不孝敬吗,所以我们不能忘记阿弥陀佛,人身难得,佛法难遇,阿弥陀佛更是难遭难遇,不能忘记。
  另外,阿弥陀佛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救星,末法时期谁能够使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呀?唯有阿弥陀佛,能拯救我们法界众生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老病死,出离众苦的逼迫、系缚和障碍,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法界众生的大救星。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百千万亿人修行,没有一个人仗自力得道的,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唯有这径路一条,绝无它路。所以我们应当一心念阿弥陀佛。以是之故,我释迦本师不舍大慈,不问自说,特开此净土法门,以拯救末劫,净土法门是拯救末劫的法门。一心念佛,令法界众生赖此以阶无上菩提,能够圆满无上菩提,妙不可言,愿闻者共效之,切莫错过。不要草草错过这个殊胜因缘,而失掉极乐之利益也。
  祖师说:"一句弥陀超三界。"达摩祖师说:"何为三界?"然后说:"贪嗔痴是"。贪心、嗔恨心、愚痴心就是。"何为出离三界?"然后又回答说:"灭贪嗔痴是。"把贪嗔痴心灭了就是出离三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它说到了实处,三界六道不在心外,是由心做得。贪嗔痴心没有断除就是三界六道。所以出世是在心上出离,建立也是在心上建立,那么出离三界六道最好的方便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此时此刻我们正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就已经出离三界六道,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智慧德相,此时此刻我们正在作佛。即心作佛,即心是佛,离心无佛。我们一心在念阿弥陀佛,不杂它念,如果我们此时此刻往生了,此时此刻我们生命结束了,我们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佛会来接引我们的,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了。如果我们离开阿弥陀佛了,我们又落到三界六道里去了,正在生死。所以祖师说:"一句弥陀超三界。"能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多大的利益、多大的力量和作用啊,不可思议呀。
  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能超越三界,这是真实不虚的。佛在《无量寿经》里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大罪。佛说的我们不能怀疑,真实不虚。我们一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千千万万的生死业缘一刀两断了,怎么就不能出离呢,就像快刀斩乱麻似的,乱线没有头绪,乱麻抽不出头绪。我们一提起阿弥陀佛的念头,生死业缘完全脱落,这不就是不可思议嘛,所以一句阿弥陀佛能超越三界,这个力量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都解决了,超三界,什么生死业缘全脱落。既然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力量和作用,殊胜不可言说,那我们为什么还不一心念佛呢?我们还攀缘这个、攀缘那个,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还顾及这个,顾及那个,都是生死业缘,唯有借助于念阿弥陀佛是出离生死的光明道路。
  我们要善思量,谛审观察,要随顺佛意,无所顾忌,一心念阿弥陀佛,什么也障碍不了,经云: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深妙禅,就是无上的上上禅,是佛的禅定、性定,自性本具之定,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了,更不用其它。我们自己修禅定,连世间的有漏禅定都没得到,四禅八定、三界外的九次第定、灭尽定,更不用说声闻缘觉之定,何况你得无上的上上禅,大佛顶首楞严定呢,那更不能达到。所以我们有径路一条,有异方便,诸佛告诉我们的特殊办法,就能达到深妙禅,都从这一句阿弥陀佛里而得成就。
  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大家不要轻慢念佛呀,说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呗,还有什么了不起的,谁都会念。但是真正能把它念的纯而不杂,真而不虚,念得一心不乱,这个不容易。不是说那么简单的,得经过长时间的熏习、磨炼,最后才能达到一心。所以但念阿弥陀,即是深妙禅,这是我们本师亲自教诫,更不用其它,我们要得无上的上上禅定就一心念阿陀佛吧,更不用费其它的事。
  经里云:念一句阿弥陀佛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八十亿劫是多长时间呢?那时间久远了,我们一生才五六十年,百十来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灭除,这八十亿劫再不被业力牵引受生死之报。就像快刀斩乱麻似的,马上出头,出了头绪。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使我们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我们念念相续,那么我们无始劫来的罪业就会云消雾散,就像秋风扫落叶似的,灭尽无余。所以我们要一心念。纵然是散乱念佛,也是我们心力之所成就。如果我们心不想念佛,这佛怎么能念出声来呢?这也是我们心的力量和作用。但是我们要把它念得真实不虚,不杂它念,一心念阿弥陀佛的话,就不可思议了,就能够灭罪增福,出苦得乐。
  经云:一称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穷尽。经里面说,一称佛名,我们只要一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是善根,以就是用的意思,用这个善根。我们念阿弥陀佛,这已经是善根在增长。我们正在念阿弥陀佛,正在培植我们的善根,不是离开念阿弥陀佛另有善根可得。一心称名我们就是在增我们的善根,这已是入了佛的涅槃境界。"不可穷尽"就是毕竟得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不用其它。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不可思议,我们应当珍重、爱护,把佛念好。
  我们一心想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如果我们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还不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意义、道理,就影响我们一心念佛,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样能发起胜进,我们就有了力量,能一心趣向极乐世界。
  发心学佛的人,都发心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既然已经发心了,就应当一心地念阿弥陀佛,实现我们的目的和愿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就失大利益了。我们既然已经发心要上极乐世界了,那么我们就应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念接一念的,念念相续。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最大的损失,就失掉了极乐世界的利益,如果这样的话诚为可惜。所以我们要念念相续,这样极乐世界的利益,我们就会圆满地获得。就像我们用桶接水似的,我们若想得到这一桶水的利益,那这个桶就不能有漏洞,若有漏洞,上面接,底下漏,永远也不能平复,得不到一桶水的受用,最后都漏没了。
  我们心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是在发起极乐世界净土因缘的利益,可我们离开阿弥陀佛了,这个利益就失掉了。就像钻木取火似的,我们想要得到火取暖、做饭,利用这个火给我们发起不可思议的世间利益,可是我们没等把木头钻热,还没冒烟,就停止钻木,那么欲要得火,无有是处,这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发心学佛的人,若一念离开阿弥陀佛尚且失大利益,诚为可惜,那么还有千千万万的众生直到今天尚未得闻,还没见佛闻法,还不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利益,或者已得闻当面错过,虽然知道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今正在说法,接引念佛人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他不能发起信心,不能发愿愿生彼国,不能持佛名号一心不乱,所以对于这样当面错过的人更是可怜可悯。有光明的道路不走,走黑暗的生死道路,可怜可悯,所以我们要发心,"愿已发心者得成就",已经发心修净土法门的人皆得成就,"已得闻者不要草草错过"。我们已经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了,我们再草草错过了诚为可惜,还没得闻这个利益的众生,能够都知道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发心念佛,"愿共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舍身舍命,为了佛法,为了众生的利益舍身舍命,能做无量的功德,但这个利益虽然大,也不如刹那念一句阿弥陀佛。舍钱财、舍物品,或者舍身命,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但是也没有刹那念一句阿弥陀佛功德大,因为一心念阿弥陀佛能上极乐世界,舍钱财、舍物品甚至舍身命只能修福,将来得福报,福报完了以后,就是幻造幻受,报完拉倒。唯有一心念阿弥陀佛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出离生死苦轮,究竟成佛,能够普度无量众生得大安乐,得大解脱。所以较量起来,念阿弥陀佛是最为第一的。
  我们世间的众生都以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等为宝,得到以后能使我们富贵起来,生活幸福。若按实际说呢,这些都是出于顽石。金银都是从矿石里提炼出来的,琉璃、玛瑙也是从顽石里开采出来的,终成瓦砾。佛在《金刚经》里说,七宝布施福德因缘虽大,不如有人读诵此大乘经典一字一句所得功德。因为什么呢?一念净心成正觉,七宝终究化为尘,所以这个不可较量。琉璃、金银、珍珠、玛瑙,世间称为宝,实际而非珍宝也,不是真正的宝。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以本愿力出生极乐世界,开辟极乐世界的净土因缘。由于阿弥陀佛发这个大愿了,出生极乐世界,就能安乐无量的众生,令无量众生得大富贵,得出世的大富贵,再也不受生死的贫穷和困乏,就是出离生死的贫乏、贫困,再也不受生死轮回的逼迫,这就叫得大富贵,得大饶益。极乐世界但有诸乐没有众苦,得大安乐乃至毕竟得作佛,这都是阿弥陀佛本愿力之所成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知阿弥陀佛乃实是无价之宝也"。
  阿弥陀佛能开辟极乐世界,出生极乐世界,安乐无量众生,令无量众生得作佛,究竟得作佛,所以"阿弥陀佛"是无价之宝,佛宝。既然阿弥陀佛是无价之宝,那么我们就应当获得,使我们得出世的大富贵,不能当面错过、丢失。我们现在已经念阿弥陀佛了,如果中间把他忘记了,那么就等于丢失了,诚为可惜。
  阿弥陀佛可谓宝中之宝也,佛宝,不可坏性。我们过去没有听闻,今已得闻,所以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生命一样来珍惜"阿弥陀佛"。生命对众生来说是最宝贵的了,今天已得闻了,已经念阿弥陀佛了,切莫草草错过把它失掉。我们要发愿:生命在,"阿弥陀佛"在,生命不在,"阿弥陀佛"也要在。就我们临终那一念,虽然这一期生命结束了,色身六根坏散了,我们的心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生命可舍,阿弥陀佛不可丢也,直到我们离开这个世间,阿弥陀佛也不能够从心上把他丢失,丢失就糟了,想上极乐世界不可能,就得进入六道三途了,所以阿弥陀佛不能丢。
  我们不但要念阿弥陀佛,而且要对阿弥陀佛大兴恭敬、礼拜、供养、赞叹、忆念。尤其是我们出家人,首先要发心供养诸佛菩萨,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最大供养,礼拜供养。另外,事理不二,我们对阿弥陀佛要最胜衣服最胜香,香花果品供养。供养不是一时一世的,供养诸佛菩萨的心不能间断,我们供养阿弥陀佛的心不能间断,要对阿弥陀大兴供养、礼拜、恭敬、赞叹。在佛前就像在师长、父母面前一样,要恭敬、肃严,不能随便说、随便做、随便想,要起恭敬心,不能吵吵嚷嚷、轻慢,否则就有罪了。供养阿弥陀佛能种无量福,这也是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福德因缘,这样以示我们对阿弥陀佛他老人家的孝敬之意,把阿弥陀佛忘了是不行的,不但要念,而且要礼拜、供养、赞叹,在一切众生中间赞叹阿弥陀佛,令无量众生生信、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我们要想成就极乐世界的净土因缘,就得把世间这一切看破放下。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了就得放下,放下了就自在。所以"世间不舍,极乐不得"这句话是实在的。祖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我们贪爱心重,所以才生到三界六道娑婆世界。"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念阿弥陀佛要念不到一心,想生极乐世界不可能。我们要想把阿弥陀佛念到一心,就得把世间的这一切放舍,身心世界都下、舍弃,自然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所以说,世间不舍,极乐不得,我们既想贪著世间,还想得极乐世界,那不可能。世间的事物放不下,就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道路,所以世间不舍,极乐不得。世间舍了,阿弥陀佛自然现前,了无障碍。
  我们要念兹在兹,心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仔细观察我们这个心,因为众生粗情不觉,这个心特别粗,不能够觉悟、觉照自己的心,尽向外看,长短方圆、好坏是非,憎爱取舍。如果我们把心收摄回来,看看自己的心,刹那也没离开憎爱,心老是在忆想、分别好坏、苦乐、是非。一会儿起爱心,爱就想取,想得到,一会想到不好了就起嗔恨心,就想舍,憎爱取舍交替心中,我们的心始终没离开憎爱取舍这些生死的根本。纵然发心学佛了,但是也没离开这个,不能从生死的纠缠当中解脱出来,总是被憎爱纠缠覆盖。我们这个心乱如麻,所以我们要发心一心念阿弥陀佛,佛号投入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一心念佛就像宝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立刻就清了。一提起阿弥陀佛的念头,我们心里的憎爱就释然解脱,就没了。如果我们心离开了阿弥陀佛,心就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我们大家经过念佛也有实际体验,只要不念阿弥陀佛,马上就感觉身心气质发生变化了,坐不稳,站不安,妄想也起来了,障碍也重重,苦得不得了,所以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就是无明妄想又起来了,憎爱长养无明嘛。你不念阿弥陀佛,就得念生死,生死就是贪嗔痴,贪嗔痴就是浊恶、染污、颠倒、障碍、迷闷,虽然这是五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
  不念阿弥陀佛就得念生死,就得念贪嗔痴。因为我们现在还不能达到无念呢,总得有一念,所以我们心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离开阿弥陀佛生死怨贼就卷土重来,占领我们的心地,在这里危害无穷。反过来我们心要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一心念佛,念念相续,我们越念心越清净,心即清,、清净就是解脱,即清净解脱。解脱就自在,自在就安稳,安稳就快乐,所以我们心要不离阿弥陀佛,心就清净、解脱、自在、安稳、快乐。大家都深有体验,所以大家都不离开"阿弥陀佛",行住坐卧都念,让阿弥陀佛常现前,让阿弥陀佛安住在我们心中,别让生死怨贼占据我们的心地,我们就会永远内心清净、解脱、自在、安稳、快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呢,我们就知道心若离开阿弥陀佛,是极为遭殃,遭遇生死的祸殃,灾难就要现前了,罪业就要现前,痛苦就要现前,这就是极遭殃的事情。"殃"就是灾殃,贪嗔痴,罪业、痛苦、生死。心若不离开阿弥陀佛呢,是最为吉祥,什么最吉祥啊?妄心不生最吉祥。妄心生了都不是吉祥,说我求吉祥啊,吉祥不从求中得,你得降伏其心,灭除贪嗔痴性,提起正念最为吉祥。吉祥在心上,所以最吉祥的是心别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心正在念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最吉祥的时刻,此时此刻最为吉祥。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即被诸佛之所护念,天魔、外道、鬼神四十里地之外,不敢入境,谁也危害不了。妄心、贪嗔痴心不能起,不能危害我们,心魔不能危害。心魔消除了,外魔四十里地之外不能入境,这不是最吉祥嘛。所以我们的心一念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这是最重要的了。不是说我们上殿一个半小时念佛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有时心还离开呢,还打妄想呢,下了殿被事缘一扯,天南海北,那就不行了。
  不但我们凡夫,就是文殊、普贤位居等觉,大家都知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这都是百千万亿诸菩萨中的上首菩萨。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四加行,还有十地,超过十地以后才到等觉,等觉然后是妙觉,妙觉就是佛。趣妙觉差一等,文殊、普贤尚且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连等觉菩萨都发愿愿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业力凡夫呢?更没有理由不好好求生极乐世界,好好念佛了。今生若错过了,来生还不知走到什么地方呢,想念佛呀悔之晚矣。这个大家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心里要明白,不要得过且过,说我时间长着呢以后再念,人生无常,念佛不是念一天就能念得一心,我们活一天就好好念一天。这样日久天长,功夫纯熟了,自然一心,我们就有把握有保障了,心里就"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一心皈命阿弥陀佛了,什么都不向往,一心向往极乐世界,这样最为安稳,阿弥陀佛是最可信赖的安稳之处,是三藏十二部教典的最终归宿,归宿哪一法也没有归宿阿弥陀佛这一因缘最为殊胜,最为安稳,最为可靠。我们还想什么呢?想其它就没有用了。
  等觉菩萨是这样,那么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唐朝有个张善和,一生以杀生为业,临命终时地狱的刀山火海、铜床铁壁都现前了。后来他遇到了善知识,告诉他说:阿弥陀佛有大誓愿,临终十念即得往生。他马上生信,愿意上极乐世界,马上就念、就把念头转了。心灭法灭。因为他一生杀牛杀气很重,临终的时候由这个业报现地狱相,但是神识还没离开色身,他由这个杀心现地狱果报,地狱境界现前了。他本来应该生到地狱受苦报,但是有善知识告诉了他,他把杀心放弃了,念头转了,所以地狱就灭了,当下就没了。他一提起阿弥陀佛念头,一心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把他接引到极乐世界去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不可思议,怨亲平等,真是实实在在地想救度众生,不因为他这样极恶就不救度他,所以我们更应当好好念佛。
  张善和大家都知道,《往生录》写得都很清楚。还有一个张宗绪,他也是以宰杀为业,临终十念尚得往生。阿弥陀佛能够摧毁地狱,刀山火海,变地狱为极乐。哪一种事物能有这种力量和作用呢?唯有阿弥陀佛的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我们应当皈命依靠,切莫他想。再做他想就对不起本师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心--拯救众生。所以我们说阿弥陀佛是十方的大慈父,是法界众生的大导师,是我们众生的大救星,真实不虚啊。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阿弥陀佛"这一法、这一殊胜因缘,于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之中最为殊胜,是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等觉菩萨也得发愿,都得仗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不能超出其外;十恶五逆亦可预入其中。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收摄一切根器的众生,等觉菩萨都证圣了也得求愿往生,十恶五逆一点善根没有的,阿弥陀佛也接引,大慈大悲,这是阿弥陀佛的伟大之处,不嫌弃众生。
  佛说了三藏十二部教典。因为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佛亲口宣扬的诚实之语,真实可信,都殊胜,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殊胜当中的殊胜。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虽然都是无上的法宝,然而"阿弥陀佛"这一法又是无上当中的无上。所以"阿弥陀佛"诚为是不可思议,是殊胜当中的殊胜,是妙善当中的妙善,是无上当中的无上,最为第一。
  为什么这样呢?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来佛,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我们就具足阿弥陀佛的智慧德相,所以阿弥陀佛即是众生本具的,三世诸佛所共证的本觉妙心。我们念阿弥陀佛也就是念自性佛,念自性佛也就是念阿弥陀佛,微妙难可思议,所以我们要发愿,不但我们自己要好好地念阿弥陀佛求愿往生,还要与法界众生共念阿弥陀佛,同参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在成就我们的三德密藏,成就我们的法身,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共入毗卢性海。毗卢性海就是我们无上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我们的本来佛、本觉妙心。
  通过上面讲述的,世间、出世间什么最好,什么最不好,我们可以回答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好,离开阿弥陀佛就落在生死道上了,所以说最不好。什么最善,什么最不善?我们可以回答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善。只要我们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最善的人了,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它。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善,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善。尤其对我们末法众生来说,心若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憎爱交替心中,长养无明。不善就是最恶。什么最乐,什么最不乐?对我们众生来说,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乐,我们就能上极乐世界。我们念佛的时候心里就无量地欢喜,法喜充满,安稳、快乐、自在、解脱,这不是最乐吗?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乐,心离开阿弥陀佛最不乐,忧愁恐惧都上来了,生死怨贼就会危害无穷,所以说最不乐。
  通过上面说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最好。只要我们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就能够灭罪增福,将来上极乐世界,就能改变过去的那种被动局面,从黑暗趣向光明。所以只要我们的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畜生、鹦鹉发心念佛还能往生极乐世界呢,它是畜生道,是不好,但是它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好也是好,它能上极乐世界。心离开阿弥陀佛,好也是不好,世间没什么可贪著的,没什么可求的,世间没什么乐事,没什么好事,这个大家要体会。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善也是善。过去不管我们怎样贪嗔痴、浊恶不善,但是我们现在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把心转了,心转业消,罪随心灭,苦果就没了,就能自利利他,所以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了,不善也是善,念阿弥陀佛是最善。心离开阿弥陀佛,善也是不善,离开阿弥陀佛、谈不到善,都是贪嗔痴性,做点有漏善,受点福报,将来还堕落三途六道,那也不是真善。
  心不离开"阿弥陀佛",不乐也是乐。我们一念佛就法喜充满,心里安稳、自在、快乐、解脱。所以我们修净土法门,就是念佛法门,那么"阿弥陀佛"就不能离开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也不能离开"阿弥陀佛"。尤其是出家的僧人,沙弥就入僧数了,沙弥就叫"勤息",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世间的人呢,贪著世间这一切事物,因为他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想出离世间,就想安住、生存、生息在世间,他就是这么一个愿望和目的,不想出离生死轮回。我们发心学佛出家修道,是想出离生死轮回,那么我们就再不能够想念世间的事情,用这句话说就是"从此不问世间事"。我们要老过问世间的事情,还想息灭贪嗔痴,那不可能。从此不问世间事,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如果我们心去过问世间的事情了,参与、纠缠世间这个生死业缘,那我们怎么能够一心念阿弥陀佛呢?所以心不离开阿弥陀佛是最善、最乐、最好。我们用一句话说,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谁能说出我们一心想求生极乐世界,想出离生死苦轮了,对于我们修无上觉道的出家僧人来说,心离开阿弥陀佛还有什么好事呢?要说好事就是心不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好事,不但是我们的好事,而且是法界众生的好事。我们用这句话说就比较具体,更确切有力了,心离开"阿弥陀佛"没有好事,都是生死边事,贪嗔痴性。
  我们要想成就念佛法门的关键,就在于无论什么时间,在一切时间内,过去、现在、未来,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只念"阿弥陀佛"这一法,除了阿弥陀佛其它什么也不念,就念"阿弥陀佛"。因为我们虽然这样发愿了,一心想念"阿弥陀佛",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的生死习气,业障、烦恼障会出来障碍我们念阿弥陀佛,所以若因为习气或事缘起了其他一念,应立刻觉知,生死怨贼现在面前了,我不应当随顺,马上把这个念头收回来,继续念阿弥陀佛,要能这样的话,坚持日久,念佛自然得一心。如果事缘来了就随事缘走,把"阿弥陀佛"放下了,就像钻木取火似的,木头还没热呢就不钻了,要想得火那不可能,所以我们要不停地念,让"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常现前。我们心里照应着阿弥陀佛常现前,"阿弥陀佛"离开了,妄念起了,我们马上得知道,得觉悟,所以就能把念收回来,摄收在"阿弥陀佛"这一法上。
  另外我们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佛说,但有诸乐,无有众苦,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演说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黄金铺地,七宝俱全,妙树成行。咱们不看极乐世界图了吗,极乐世界图是清朝有个大居士姓彭,他依据弥陀经绘制的,这个极乐世界图绘制的非常逼真,惟妙惟肖,谁再绘制一个极乐世界图,也不能超过彭大居士绘制的极乐世界图,就是现在我们看的西方极乐庄严图,但有诸乐,没有众苦,对于佛说的这个极乐世界的因缘我们要深信,不像我们这个粪土世界,有高山、深涧,寒冷、饥饿,还得劳作,还得种五谷,还要穿衣,还有生老病死的逼迫,吃了饮食以后还有粗重物排出,种种麻烦。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假劳作,具足神通,就像弥陀经说的那样,这个我们心里必须深信,深信就不是一般地信,达到极处,丝毫也不怀疑,心里认可承认,爱乐随顺。
  深信极乐世界是乐,深信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是苦,举体都是苦海,举体皆苦,若有一滴水是甜的,佛就不说是苦海,这个苦海每一滴水都是苦的,我们不要抱有什么希望,这样我们才能够一心想出离这个苦海,一心想上极乐世界。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五浊恶世是苦,这两个深信要具足,这样我们才能信愿想往极乐,厌离娑婆,这个心才能截然分明。说我又想上极乐世界,又舍不得世间,优柔寡断,一无所成,那样不行,就把自己耽误了,想上极乐世界那不可能,因为我们心不诚。道教讲心诚则灵,佛法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一处就是一心,不杂他念,就是上极乐世界,这才叫深信。心里优柔寡断那不行,就是信的不真,不真实,还有虚妄。就像宝玉似的,不是一块纯玉,有瑕疵,黄金不是一块纯金,里面参有矿渣,那就不值钱了。我们要深信极乐世界是乐,深信娑婆世界是苦,后边有苦逼着,前边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摄受我们,我们就会疾速地出离生死苦轮,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得大安乐,所以我们要具足深信。
  另外深信我是业力凡夫,无始劫来尽造生死之业了,所以身心充满整个生死业缘,就是生死习气,难以自拔,罪根深扎,孽台高筑,我是业力凡夫,不能仗自力了脱生死,要深信这个。另外深信阿弥陀佛有度脱众生的大誓愿,要乘阿弥陀佛的大誓愿上极乐世界。我们要乘阿弥陀佛这个大愿船,要信,要发愿,愿生其国,要持名,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要具足深信,深信我是业力凡夫,自己没有能力,仗阿弥陀佛愿力。
  要具足这四个深信。这样我们上极乐世界就有了保障,就有了力量,就不会退堕,我们就无往而不胜,在进趣极乐世界的道路上就会所向披靡,了无障碍。
  除了阿弥陀佛,其它一切皆是生死边事,不可念,也不能念,你想念他、反过来他又逼迫你,这句话说:"心所到处",就是我们心想到什么,什么境界就要现前,"为处所逼",就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心无所到",我们心里什么也不攀缘,什么也不妄想执着,心里无所住著,那么"十方不有",谁还逼迫我们、障碍我们、系缚我们呢?我们就会得大解脱。这样我们的本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自然现前。就因为我们攀缘这个,妄想执著那个,心有所住著,所以阿弥陀佛被遮挡不得现前,因此除了阿弥陀佛,我们什么都不念。
  佛在经里说:"宁受地狱苦,不离于如来。"哪怕现在我们病苦也好,贫穷之苦也好,生老病死之苦也好,受种种逼迫,但是我们尽管受种种苦,正在受苦的时候,正因为受苦我们才要念阿弥陀佛,出离这个苦。有的人苦逼上来的时候,光顾及这个苦了,就把阿弥陀佛忘了,那你怎么能够出苦呢?所以佛说:宁受地狱苦,不离于如来,就是我们受地狱大苦的时候,心里也不能离开如来,不能离开佛。我们把它改一下,可以这样说:"宁受地狱苦,不离阿弥陀佛。"祖师说:苦也这样念,乐也这样念,生也这样念,死也这样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阿弥陀佛不能离开,离开就不行了,我们就没有依据了,所以我们其它都不用念,念也没有用,但念阿弥陀佛这一法足矣,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具足一切善法。
  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灭罪增福,将来上极乐世界,圆满菩提,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更不用其他。佛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心开意解,得成无上觉道,更不用念其他,若念其它就夹杂,但念阿弥陀佛足矣,就一切满足,我们的愿望一切满足,我们自己了脱生死、普度众生的大愿都能满足。
  我们和阿弥陀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法缘,最为亲切。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大善知识,谁能拯救我们出离这个苦轮呢?唯有阿弥陀佛。尤其是在我们末法时期,所以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父,大救星。我们要亲近阿弥陀佛,亲近这个大善知识,刹那、须臾也不离开,我们心里只知阿弥陀佛,除了阿弥陀佛,一切皆不知。
  我们知道这个,知道那个,都是劳费神思的事情,没有用,心里就是阿弥陀佛,尤其我们现在末法时期,众生业障深重,"出家在家人,生死缘中转",在家人是这样,有的出家人也是这样,生死缘中转,不知道自己出家的目的和愿望,不能很好地修持。"生死缘不死,弥陀缘不活。"得把这个世间生死业缘统统放下,然后弥陀这个殊胜因缘才能够活泼泼、圆通通地得以建立。把除了"阿弥陀佛"这一殊胜因缘外的其它一切事物都放下,放下生死缘,弥陀这个净土因缘才能够得以成就。于一切时中不离阿弥陀佛是最为亲切的,更不用其它,若离阿弥陀佛,这个心万般皆无用,徒劳无有益,就像我们做一些没有益的事情。不离开"阿弥陀佛"就是最大的利益,能自我成就、成就众生。
  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为了彻底、全部、干净地对治、降伏、消灭我们千千万万的生死念头,转变观念。过去我们想世间的事情,无明妄想,这个心神识溃乱,生死怨贼占据我们的心地。现在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了,就是要对治,彻底、全部、干净地对治、降伏、消灭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如果我们不念阿弥陀佛,这些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不会自己跑掉的,我们一念阿弥陀佛,乱心不得不佛,自然它就断除了。所以千千万万的生死之念,哪一念都不能动摇、侵犯、占领我们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我们的心地只能让阿弥陀佛来安住,不能让千千万万的生死怨贼、无明妄想来占据,无明妄想要占据那就糟了,我们若不念佛生死怨贼就来占据我们的心地,我们念阿弥陀佛了,它就无所依据了。所以我们要发大愿:假使热铁轮,在于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所发愿。我们上极乐世界的愿心坚定不移。要有愿,有愿才能成就。我们要这样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有保障,我们离开"阿弥陀佛",这个极乐莲邦就不能成就了。
  祖师说,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深信,发愿,念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我们这个莲花就开敷、生长出来了。我们越念得一心,念得纯而不杂,莲花就开得大如车轮,非常茂盛,到临终时候我们就在莲花里化生了。如果我们不发愿一心念阿弥陀佛上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就没有我们的莲花。如果我们发愿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莲花生出来了,我们中间退堕了,不念,这个莲花就枯灭了,就没了。万法唯心,心生法生,心灭法灭,我们要发愿有始有终,不要自己毁坏极乐莲邦。极乐莲邦要发愿成就,要好好深信发愿,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无始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尽用这一念建筑生死城了,造轮回六道了。今天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用这一念转变观念,我们不念世间这一切事物了,念阿弥陀佛了,这一念转变了,就是用这一念造极乐城。每念句阿弥陀佛都在为极乐城添砖加瓦,所以我们要二六时中不停地念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够疾速地把我们的极乐莲邦建成,早日生到极乐世界,普度无量的众生。我们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求生极乐世界。现在我们对于净土因缘有一个正确认识了,所以从今以后,我们心上就一件事,看住自己的心,一念也不离开阿弥陀佛,令阿弥陀佛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正念昭彰。正念昭彰就是说一念也不离开阿弥陀佛,离开阿弥陀佛就没有出处了,所以我们要很好地修持,不要离开阿弥陀佛。
  王日休居士是宋朝的一个大居士,他作了一篇《龙舒净土文》,这个作得很好,说的非常实在。王日休是宋朝的大学士,他是个进士,深信佛法,最后是站着往生的。他在净土上很有成就,他写的《龙舒净土文》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证得的。他老在这里劝僧,就是劝我们出家人,"僧家当自念云",我们出家人当自己常常这样想念:"我为出家人",我是一个出家人,应当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了达生死,乃本分事",我为什么出家呢,就是为了脱生死这一大事因缘,使自己了脱生死,使众生了脱生死,更不是为了钱财名利或其它,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是我们的正业。就像农民种地似的,把地种好是农民的本分,我们出家人把道修好就是我们的本分。"不能如此",如果要不能这样的话,"遂汩没俗尘",出家以后还随俗而转,随众而流,身出家心没出家。"一日大限到来",人生无常,假若一日大限到来,因为我们这一期生命是受业力的支配,业力完结了,这一期生命就结束了,每个众生都不一样。"有何依赖",我们道业没成,佛没念到一心,将来依赖什么能出离生死?"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有一点善业也是星星之火,杯水难胜薪火,难免生死轮回。"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这是王日休劝我们出家人,不如早深信极乐,发愿往生,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直接超越三界,脱离生死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毕就是真正达到目的了,要不,出家也白出家,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才真正地完成了我们出家的这一大事因缘、这个事业。
  "如永明寿禅师",宋朝作《宗镜录》的禅师,"长芦赜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这几位禅师,虽然通宗通教,但最后也导归极乐,此道,净土法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又转以化他人",不光自己修,还劝别人修净土法门,"使更相劝化",互相劝化,都念阿弥陀佛,生极乐世界,"岂可不效彼哉?我们末法的出家人,我们为什么不效仿这些大德祖师,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呢?劝化众生也修净土法门呢?"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因为出家人不劳作,不做工,不种地,还有衣穿,有饭吃,不盖房还有房住,所以凡受人一钱之施,哪怕接受人家一分钱、一食之供--一顿饭的供养,"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我们接受人家一钱、一供都要给他说净土法门,说极乐世界的殊胜因缘,让他深信,让他发愿,让他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我们才能消化信施,以报其德,报答人家供养我们、恭敬三宝的德行,人家供养了,种福田了,我们应当报效给他法施。"纵彼不信",假如他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他暂时不信,但是耳根已经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了,一旦有苦逼迫的时候,他也就念阿弥陀佛了,就自信了。"若或便信",假如听了以后能够听我们的话,好好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其利益大矣",就不可言说了。"常如此示化人",经常这样教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自己的这个福德因缘就逐渐纯熟了,纯而成熟。"又能精心观想",观想佛的圣容,"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就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结束以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我们就成为不退转地菩萨了。"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这是王日休大居士,他老人家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劝说我们出家人的话,实在、真实,我们应当遵照实行。
  净土法门是本师亲口宣扬的,就是为了给我们末法众生发起西方极乐世界的利益,不问自说。佛说的法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中国的汉文。我们本师乘愿来到世间,相当于我们的周朝,就是孔子那个时代。我们本师乘愿来世间设教,到现在按照佛历是二五四零年了,已经经历了两千五百四十年的历史。佛教是在东汉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就是说我们本师乘愿来世间设教,已经一千年以后才由印度传到我们中国,中国才有了佛法。从汉明帝到现在,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早、最先提倡修净土法门的,是东晋慧远大师。
  东晋慧远法师是个出家人,"倡首修净土",他首先提倡净土法门,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慧远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现在我就把慧远大师的情况说一说。慧远法师是雁门人,他出家以后居住在江西省庐山东林寺,就是现在庐山东林寺。"和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刘遗民当时是个佛教信徒、居士,信仰非常虔诚。莲社就是修净土法门的,提倡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结社念佛的组织,叫莲社。这个莲社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愿生彼国,要在莲花里化生,要在七宝池八功德水里莲花化生,目的是出离这个生死苦轮。当然慧远大师和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都通达教义教理,通宗通教,也都通达佛的净土法门,净土三经、五经。"以修净土",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修净土法门的就是慧远大师。"谓他日托生莲花中也",再也不进入六道生死,在莲花里化生。"远澄心观想",远是慧远大师自称,澄是澄清的意思,澄清自己的心地,观想佛的庄严相好,按照十六观经专门作观想,观想佛的庄严相好,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相好。澄心观想,就是万缘放下,一心观想念佛。"初十一年",开始修净土法门的十一年当中,"三睹圣相",三次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圣众。
  佛在《楞严经》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里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忆想佛,一心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因为他澄心的观想,所以在头十一年当中三次看到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而远沉厚不言",因为慧远大师比较憨厚,老实本分,不是有点事儿就要显示显示自己,所以沉厚不言,一直没有跟别人说。
  "后十九年七月晦夕",就是在晚上,"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 慧远大师看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佛的庄严相好,不像我们这个色身,佛身非常庄严高大,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有百千万亿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侍立在阿弥陀佛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就是每一支水流柱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看见水的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柱上下,这十四支水流就能够演说,苦就是八苦、十六苦、百千万亿苦,逼迫为苦,生老病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等等,说三界六道是个苦海。空,三界六道、身心世界体性空寂不可得,不要贪著。无常,这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生灭性、无常性、可坏性,没有常恒不变的实体。无我,佛说一切法无我。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不可思议。"如《十六观经》所说。"
  "佛告远曰",这个时候,佛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因为我发了四十八大愿,若有众生念我名号,若不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者,我不成正觉,我已经发愿了。佛就告诉他了,"后七日当生我国",说你好好念吧,你已经功成业就了,再过七天当生极乐世界。慧远大师看见过去的道友在阿弥陀佛左右,"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看到出家僧人佛驮耶舍,还有慧持法师,都是慧远大师过去的道友,"及昙顺,在佛之侧",在阿弥陀佛的旁边,这就证明他们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向前揖远曰",给慧远大师打个问讯说,"法师之志在吾先",说慧远大师你的誓愿比我们先发,"何来之迟也。"我们都先往生到极乐极世界了,你怎么还没到极乐世界来呢,你先发的愿要求西方极乐世界啊。
  "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慧远大师看得非常清楚,跟他下边的弟子说,"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就是在庐山东林寺结成莲社,领着大家一心念佛,这百二十三人都生极乐世界了。一开始的时候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在此居住十一年修净土法门,三次看到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好。"今复见之",今天又看到了。"吾生净土决矣。"我决定能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次日寝疾",第二天慧远大师睡觉的时候,寝疾就是有点儿微疾,就是疾病,"至七日卒",到第七日的时候,就圆寂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
  "远少年博览经史",慧远大师少年未出家时,广泛地阅读经史,博就是广博,览就是看阅,经就是五经、四书、二十四史,我们中国的经书、史书,儒教的书藉他都看了,学识非常深广。"尤通庄老。"不但通达儒教,而且对于庄子、老子的学说无不通达。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姓李名耳,字老聃,他是周朝的礼官,孔子向他问过礼,老子把孔子说了,说:你立尊立卑,此斗乱之始也。《史记》上写,老子后来骑着青牛往西边的嘉峪关去了,不知所终。老子提倡无为,庄子是在老子之后,也是向老子学的道理。不是有庄子死妻鼓盆而歌嘛,庄子的妻子死了,他敲着瓦盆作乐,欢喜作乐。有人说,别人的亲人去世了都忧愁苦恼,你怎么还作乐呢?他说:人生是个大苦恼,今天她离开这个苦海,不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么,我为什么不鼓盆而歌呢。就是说慧远大师知识文化非常广博。
  "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慧远大师没出家的时候,到太行山去听道安法师--晋朝一位出名的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心开意解,心明眼亮,一点也不迷闷,"乃曰:九流异议乃糠粕耳。"世间不是有九流嘛,世间的一切,不管儒教、道教和其它的一切学问乃糠粕耳,都是糟糠碎粕,不是真正的精米。"因削发事之。"因而落发出家侍佛。"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前十一年,后十九年,"卒年八十二岁。"慧远大师就是净土宗的始祖,第一代祖师。
  下面跟大家说说东晋刘遗民,就是和慧远大师结社的刘遗民,"程之,字仲思",他的字叫仲思,"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他依靠慧远大师共同发愿修行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专门坐禅观想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观依报琉璃世界七宝俱全,七宝池八功德水,观正报,观佛的庄严相好,专门坐禅观想,观想法,按照《十六观经》,"方半岁",才半年的时间。"即于定中见佛光照耀。"因为观想能够把妄心歇灭,达到入定,妄心灭了就叫定。定,不是昏沉大睡,既没有妄想也不昏沉,历历明明,那才叫定呢,和自性相应,心既不散乱,也不昏沉。在这个定中看到佛光照耀。"又地皆金色",大地都是黄金的颜色。
  "居山十五年",在庐山东林寺和慧远大师在山上住了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西方极乐世界是由心想生,我们心不想念、不忆念,那么我们怎么上极乐世界呀?心想事成嘛。我们想杀生,想吃肉喝酒,那么就变现地狱,我们想念佛,观想佛的庄严相好,念佛,极乐世界就现前。"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阿弥陀佛庄严相好,是紫金色,"毫光散照",就像我们每天念的,白毫相光。"垂手下接",这叫接引相,"以临其室",就来到他住的屋子。"程之慰幸",刘遗民感到非常安慰、幸福。"悲泣自陈曰",哭泣着说,"安得如来为我摩顶",刘遗民感动地说,要能够得到如来为我摩顶那太好了。"以衣覆我",能够以佛的衣服来覆盖我。他这样说了以后, "佛乃为摩其顶",真的摩顶了,有愿必满嘛,众生有愿,佛就满愿。"引袈裟以覆之。"阿弥陀佛提着袈裟角覆盖他的身。
  "他日想念佛",观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他一观想念佛,看到自己的身已经落到七宝大池,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青白相间",池里莲花大如车轮,就像阿弥陀经说的,有青色的,有白色的,间杂。"其水湛湛",七宝池八功德水非常清澈,湛湛就是清澈的意思,一点儿不混浊。"如无边岸",没有边和岸,七宝池非常大。"中有一人,顶有圆光",在这宝池当中,有一人顶上有佛光。"胸有卍字",是佛的吉祥相。这个卍字不是汉字,这是佛三十二相的一种相好,是佛的庄严吉祥相。唐朝的时候武则天她做皇帝以后,因为她信佛,就以自己的权力,命令文部把这个字改成卍字,是万德庄严的意思。其实它不是原先的汉字,是佛胸前的一种庄严相好。"指池水曰",指着这个池水告诉他:"此八功德水,汝可饮之。"说这个池里是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功德,你可以饮用。"程之饮水",他饮水,"甘美盈口",又甜又美,喝了以后感觉到一种特殊的感受。"乃还",就回来了。"犹觉异香发于毛孔。"这个时候还感到异香发于毛孔,每个毛孔都放香。"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说:我净土的因缘成熟了。娑婆缘尽,极乐缘熟的意思。
  "庐阜诸僧皆来会", 庐阜的僧人都来到这里看他。"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刘遗民对阿弥陀佛像前,点上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我以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所以我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刘遗民说:我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的教导,我才知道有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这个恩德是来自释迦牟尼佛,这个香当先供养释迦牟尼佛。"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刘遗民发大愿了,以这香供养一切诸佛菩萨,愿诸佛菩萨加被,令一切有情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祝毕",祝愿完了,"与众话别",与大众告别了。"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才五十九岁就往生极乐了。
  你看人家来去自由,自知时至,心诚则灵。不像我们今天念佛明天念佛,虽然出家了,到老了病苦啊,颠倒、迷闷、糊涂,就是因为没有好好修行。他预知时至,佛亲自来接引,人家念到一心了,值得我们大家效仿学习。
  "唐京师僧善导。"唐朝京师,就指当时长安,长安是当时唐朝的首都,就是现在的西安。善导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的一位很出名的祖师。"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贞观指当时的年号,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他看到了以后,"于是笃精勤苦",他精勤不辞劳苦地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精勤不辞劳苦。笃是虔诚的意思。特别虔诚,精进勤修净土法门,不辞劳苦。"若救头燃",就好像头上着火了,赶忙救火一样。"每入佛堂,合掌长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他每到佛堂,不像我们散乱念几句佛上香拜完佛就拉倒了。合掌胡跪,总是合着掌跪在佛前,万缘放下,一心念佛,他这一念,非力竭不休,非到念不动的时候,实在念不动了才休息,可谓精勤。"虽寒冰亦须流汗",念得满身大汗,冬天寒冷结冰的时候,也念得满身流汗。"以表至诚。"以表示自己对阿弥陀佛虔诚的心达到极处。"出即"出来佛堂,念完佛了以后,"为众说净土法门",为僧俗四众讲说净土法门的殊胜因缘,让大家起信,都发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无暂时不为利益"。暂时就是很短时间,没有一刹那空过的,不是在佛堂里一心精勤念佛,就是为众生种种开示,令众生得念佛的利益,没有暂时休息。不像我们尽说些闲话、废话、危害话、戏论。"三十余年,不暂睡眠。"三十年的时间不算少啊,我们这才三个月。三十多年不暂睡眠,暂,就是时间不长,就是从来不睡眠,没睡过眠,一直在念佛,精勤修行,在教化众生。"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已任。"般舟行道,就是打般舟三昧,昼夜精勤念佛,舟是船的意思,般舟就是智慧之船。昼夜精勤一心念佛,就像道安法师似的,打九十日般舟三昧,昼夜精勤念佛,最后感天人供养。礼佛方等,专为已任:专门礼佛、拜佛、念佛,以修净业为自己的大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而且严守戒律,秋毫不犯,不犯过恶,身口意不犯过恶,不犯威仪,一心念佛。"未尝举目视女人。"三十多年来修净土法门,没有一次抬起头来举眼看视女人。这说明没有贪爱之心,所以修净土法门没有障碍。这个很重要啊。"绝意名利",不贪名不贪利。绝就是断绝,意就是心,从心上把名利思想彻底地断除。"远诸戏笑",远离戏论谈笑。出家僧人不能互相说闲话,说些爱欲开心的话、戏论的话、取笑的话,这都是业啊,应当尊重别人。善导大师本分老实,精勤修道,远诸戏笑--戏论和谈笑。
  "所行之处,净身供养。"所行,凡是他所到的地方,净身供养,自己没有储蓄,完全供养诸佛菩萨。净身供养,身不存一文,"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如果饮食衣服有供养的剩余,除了自己用的以外,回施给大众,就是布施。除了三衣一钵以外更无它储。"好食送大厨供众",得到好的饮食送到斋堂供给大众用。"粗恶自食",不好吃的、坏的自己用。"乳酪醍醐,皆不饮啖。"乳络醍醐就是上妙美味了,好的食品皆不饮啖,都不吃。"诸有,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画净土变相,就是画净土法门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迦陵频伽共命之鸟......就像我们极乐世界庄严图似的,三百余壁,专门宣传净土法门。"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见寺庙年头多了,朽坏了,需要修理了,或者塔经过风吹雨打已经残缺了,他都发心修理营办,修理好。"燃灯续明,每岁不绝。"点燃灯烛,光明相续,没有间断。每岁不绝就是成年也不断光明。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法灯,传播净土法门,使法灯的光明一代代传下去,永远不灭的意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他自己用的三法衣、净瓶和钵,自己用的钵,吃斋饭用的钵,不使人持洗,不让别人拿着,也不让别人给洗,"始终无改"。从始至终都是这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劳动别人。
  "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他除了入佛堂念佛,然后就是宣传净土法门普度众生,从来不和哪个人、大众同行,在一起走,在一起坐,在一起打闲岔。恐怕在一起谈世间的事情,因为这样就离开佛法了。"妨修行业",妨碍修行清净之业,"辗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他把一切时间、身心都用在念佛上,都用在弘扬净土法门上,所以辗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就是接受他教化的、发心念佛的人不可胜数。
  "或问导云",有的人问善导大师说:"念佛之善,生净土否?"说念佛这个善业能生净土吗?能生极乐世界吗?"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如汝所念,正如你所念的,你念阿弥陀佛,你就能上极乐世界,就能满足你的愿望。"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善导大师自己就念阿弥陀佛一声,就是说随你所念就能够满足你的愿望,你怎么还怀疑呢?所以善导大师亲自给他做示范,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就有十道光、百道光明从口而出。他修出功夫来了,这样能使修净土法门的人坚定信心。
  "其劝化偈云",他做一个偈子劝化众生:"渐渐鸡皮鹤发",因为人生是无常的,妄身妄心每刹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坏烂的方向变化、密移,这就叫无常,世间就叫变化。不是突然就衰老了,发白面皱,现衰老相,每刹那都在往衰老、死亡、向坏烂变化,渐渐鸡皮鹤发。鸡皮,就是皮肤粗糙老化了,就像鸡皮似的,鹤发,头发也白了,发白面皱,现衰老相。"看看行步龙钟",那么人一天比一天走向衰老,就不像青少年血气旺盛。世间有句话:人老弯腰把头低,树老焦稍。走道儿也没有力量了,东倒西歪的。"假饶金玉满堂",不管你怎样富贵,趁多少金银宝玉充满堂上,"难免衰残老病",谁也避免不了气血衰败,四肢衰残、不听用,老苦,恶病缠身。"任汝千般快乐",有的人生活在世间,灯红酒绿好像挺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快乐不是总快乐,刹那就过去,就像梦幻泡影似的,"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这就是善导大师对众生的劝化偈。
  "后谓人曰",以后他对人说,"此身可厌",这个色身从头顶到脚底,皆是肮脏之物,污浊之气,无一洁净处,秽不可闻,实属臭肉一块,早该扔掉。这个身从头顶到脚底,皆是众苦的安乐窝,烦恼的欢舞地,没有一处是安乐的,所以是苦肉一块。从头顶到脚底,皆是罪业的焚烧场,只能造业,这个身心,妄身、妄心只能造业。所以说他是苦肉、罪肉、臭肉,没有一洁净之处。故善导大师说此身可厌,苦、罪、秽嘛,真可厌离。"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他说我要上极乐世界了,"投身自绝"。自己上树,投身自绝,就是上树再跳下来。
  "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唐高宗看到他念佛口出光明,"又舍身时精至如此",精诚达到这种程度。"赐寺额为光明",赐给他寺院的匾牌为光明。"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潺水声,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法照大师也是净土宗的一位祖师。
  "国初永明寿禅师",国初就是宋朝初年,"禅师名延寿", 永明延寿禅师,他的法名叫延寿,"本丹阳人",是丹阳地方人。"后迁余杭",余杭也是地名,就是杭州,"少诵法华",少年的时候就诵法华经。"初为县衙校",一开始他在县衙门里做衙校,就是县的一个官吏。"多折官钱",因为他在县里掌握财经,所以他把钱折扣了,"勘之",就是案发了,因为他用了很多官钱,所以县衙治罪,勘之就是勘验钱到底哪去了,一查,他把这个钱"止是买放生命",只是买一些生灵放生,没干其他用,没有自己贪污吃用,"罪当死",他应当判为死罪,"引赴市曹",看来把县衙的钱花了这个罪挺重,市曹就是刑场,把他押到刑场处死。"钱王使人探之",钱王就是当时杭州那地方他是王,吴越地他为王,钱王就使人探之,派人去看看情况怎么样。"若颜色变,即斩之",如果他颜色变了,害怕恐惧,说明他胆怯,里边有不法行为。如果他要不是为了自己,理直气壮,无所畏惧,不怕死,都是为了众生。若颜色便,垂眉不振,或者恐惧怕死,即斩之。"不变来奏",如果颜色不变,还和原先一样,那么你就来报告我。"临斩",到临处斩的时候,"颜色不变",无所畏惧,若无其事。"乃贷命,遂为僧。"贷,就是高利贷的贷,可能是向别人贷点钱,把这个钱还上,然后遂削发为僧,就出家了。
  "于禅观中",就是在禅定、修止观当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看到观音菩萨以甘露水灌他的口。"乃获观音辩才",他就成就了观音的辩才,应以何法得度者即说何法,一口能说无量法。咱们看《宗镜录》,整个藏经的宗旨要义,说得特别明白透彻。大彻大悟,获得观音的辩才,善说法要。"下笔盈卷",提起笔来,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不用思考,自然流出。《宗镜录》写的量那么大,那么多的文字著述,著述意义非常深妙。"著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这都是著名的佛学论述。"共数百卷。住持雪窦、永明",住持雪窦、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精进以修西方。"修西方极乐世界,一心念佛。永明寿禅师虽然通宗通教,但是最后皈依净土,一门深入。"既坐化",最后坐化,坐着就圆寂了。
  "焚毕为一塔。"焚毕就是火化以后,做了一个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绕永明寿这个塔礼拜,"人问其故",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这么做呀,"僧云:我抚州僧也。"我是抚州这个地方僧人。"因病至阴府",因我有病就到了阴朝地府。"命未尽放还",因为我的寿命还没完结,就把我放回来了。我在阴间"见殿角有僧画像一轴",我在阴朝地府看见有僧人的画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阎罗王都向他顶礼。"我问此僧何人",这个僧人是谁呀,"主吏云",主吏就是阴朝地府的官吏,告诉他说,"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他说阎罗王拜的这个僧人就是永明寿禅师。"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凡是人死了以后都得经过阎罗王这个地方。"唯此一人不经此处",唯有永明寿禅师没经过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这是阴朝地府的官吏告诉这个僧人的,已上品上生。"王敬其人",阎罗王非常恭敬永明寿禅师。一心修净土法门的,一心念佛的,就能灭罪增福,断恶增善,出苦得乐,所以阴朝地府都恭敬。
  "宋临安府仁和吴琼",宋朝临安就是现在杭州,仁和这地方有个叫吴琼的。"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屠就是屠杀,沽就是喝酒,无所不为,他还俗以后,不但娶妻生子,而且屠杀喝酒尽干恶事。"常与人作厨子",作厨师做酒肉,"每杀鸡鸭等物命",他不但做而且杀害。"以手持起叫云",把鸡鸭用手拿起来然后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他这样说完就把鸡鸭杀了。"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经常念佛。"教村中人念经修忏",他自己造业还叫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劝人念经修忏这是正确的,劝人念佛也是正确的,但是不要杀生、害命,不要喝酒吃肉。"后眼上生瘤",眼睛生一个大瘤子,如鸡子大,像鸡蛋那么大。"乃忧怖",忧愁恐怖,这回他害怕了。"造一草庵",他自己造了一个草屋。"分散其妻子",把妻子儿女都分散了,不要了。"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他说我来日戌时就走了。"人皆笑之",笑他。"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他用的碗、钵、锅都给人了。"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告诉道友--和他一起修行念佛的行婆说,"琼去时将至",他要走的时候到了。"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让别人帮他念佛。"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日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他也往生极乐世界了。
  他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好像是酒,实际也不可得,皆空,他心里不妄想执着的意思。"问甚禅宗",还问什么禅宗呢,"今日珍重,明日清风。"一切不可得。"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这是吴琼的情况。他先出家后还俗,然后造了很多业,临终改了,念佛也得往生。但他是特殊情况了。
  "宋荆王夫人。元祐间,荆王夫人与婢妾精修西方。"荆王的夫人和他的婢、妾,荆王的妻妾专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其中有一个女人懈怠,放任懈怠不好好修。"夫人斥去",夫人就喝斥她,让她走。"其妾悔悟精进",因为荆王夫人喝斥她了,所以她悔过觉悟了,精进修净土法门。"久之,谓他妾云",过了很长时间,她对其他的妾说,"吾今夜当生西方",我今天夜晚就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第二天,"同事之妾告夫人云",其他的妾告诉夫人说"昨夜梦化去之妾",就是往生西方极乐的这个女的,"托致起居云",托我告诉你,向您问候。"夫人训责我修西方,今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她托这个妾告诉荆王夫人:因为你过去训责我,所以我才一心求西方,现在我已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特别感谢夫人的恩德。"夫人云,使我亦梦",如果真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么你也给我托个梦,"乃可信耳"。我才相信。
  "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亡妾。"叙谢如前",叙述感谢,和前面一样。"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你但跟着我来就行了。"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花,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为什么这样呢,"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发心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才发一念",发心修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念发了,"池内便生莲花一朵。若愿心精进",如果愿心精进,一心念下去,"则莲花日日敷荣",莲花越来越茂盛。"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花日日萎悴",如果愿心退转了,莲花就一天一天的萎悴了。"以至殒灭。"最后没有了。"次见一人坐莲花上,其衣飘扬散去,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问他是什么人,"妾云,杨杰也。"说他是杨杰。"又见一人坐于花上。妾云此马玗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许",妾引王夫人行几里,"遥望见一金坛",一个金的大坛。"金碧照耀。妾云,此夫人化生处",这就是你将来生到极乐世界化生的地方。"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就是前面往生的那两个人。"则杰已亡,而玗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身虽然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一心念佛,心里有佛即是佛在。心里不离开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已经在极乐世界了。心在哪儿身就在哪。"后夫人于生日",在生日那天。"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她的儿子和孙子,方准备好为她祝寿,给她献供养之品,这个仪式刚开始,"已立化矣"。站着就圆寂了。
  前边和大家说的是一心念阿弥陀佛就能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安乐。现在跟大家说说念佛不仅能够了脱生死,解决生死大事,而且能够灭罪增福,得现在的利益。现在就能灭罪增福,为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种下远因。
  "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虽然离我们娑婆世界过十万亿国土,从事相上来看好像挺远的。"论其迹则不胜其远",要是从世迹上来说呢,不胜其远,离我们太远了。"然佛之慧性",佛的智慧之性。"含虚空世界",佛在楞严经里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以空所生。" 这个十方虚空虽然广大,但是在我的清净觉体之内,就像大海的一个泡沫似的。所以我们这个觉性能含虚空,超越大小,不可思议之大。"故无所不在",所以佛的智慧之性法身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举心动念,一念一言一行,"皆在佛之性中",诸佛菩萨一一照了。"至心恳切,无不应验",只要我们一心念阿弥陀佛,没有不感应、灵验的。"故此卷叙现世感应",这一卷叙述现在世的感应,现在就能够得到佛法利益,就能够灭罪增福。
  "宋冯氏夫人。夫人名法信",她名叫法信。"赠少师许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就是嫁给承宣使陈思恭了。"少多疾",少年时候多疾病,"及嫁,疾尤甚",出嫁以后这病更严重了。"医者以为不可疗",医生说不可治了。"往见慈受深禅师",她前往去见慈受深禅师,问愈疾之方,怎样医治好病啊。"深教以持斋诵佛",慈受深禅师告诉她:你持斋念佛吧,"夫人尽去荤血",她就长斋素食了,不吃酒肉了,"及装饰之奉",也不妆饰打扮了。"衣扫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行也向西方,坐也向西方。"起居食息亦西方也",就是心不离西方,行住坐卧都是西方。"语默动静亦西方也",就是心里不离。"酌水献华亦西方也",她一心想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都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十年间无惰容",她精心修行了十年,没有懒惰的容貌,没有懒惰的情绪。"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皆尊尚之。"都尊敬崇尚她。
  "一日,忽书偈云",有一天她写了一个偈子:"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意思就是:随着世间的生死业缘许多年,受业力支配受苦报,枉作老牛为耕田,受这生死的驱使,善恶的驱使,就是随着妄缘,被妄缘所驱使,就像老牛耕田似的被人家使役。今天念佛成功了,打叠身心早归去,今天把这个生死打发走了,要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免叫鼻孔受人穿,就像畜生似的,老牛的鼻孔被人穿,被人使用,受种种苦,就是再也不受生老病死的逼迫了,再也不受别人的主宰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族党怪之",她的家族和亲戚感到奇怪。"夫人云",夫人说了,"行即西归,何怪之有?"我要走了,要上西方极乐世界了,有什么奇怪的。"乃卧疾"躺下,有病了。"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就是说我已经游历了西方极乐世界,我现在因缘已到,"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彼国。"百千万亿的佛子都庆祝她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极乐世界宫殿、树林、水,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及十六观经所说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和人间不一样。"及三日荼毗,举尸如生。"尸体和活着的人一样。
  这是念佛往生的事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