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2


   日期:2020/7/17 1: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止观禅修之三十七菩提分法2

实质内容:

《俱舍论》卷25(大正 29,132b8~23):此有几种,名义云何?

颂曰:此实事唯十,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及戒寻为体。

论曰。此觉分名虽三十七。实事唯十。即慧勤等。

谓四念住、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以慧为体。何缘于慧立念住名?慧由念力持令住故,理实由慧令念住境。如实见者能明记故。四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精进,以勤为体。何故说勤名为正断?于正修习断修位中,此勤力能断懈怠故。或名正胜。于正持策身语意中此最胜故。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以定为体。何缘于定立神足名?诸灵妙德所依止故。定果名神。欲等所生等持名足。信根、信力以信为体。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以念为体。喜觉支以喜为体。舍觉支以行舍为体。轻安觉支以轻安为体。正语、正业、正命,以戒为体。正思惟以寻为体。

如是觉分,实事唯十。即是信等五根力上,更加喜舍轻安戒寻。

将一切道品总合起来,解脱道的主要项目,不外乎十类:

1、信──信根,信力。

2、勤──四正勤,勤根,勤力,精进觉支,正精进。

3、念──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

4、定──四神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5、慧──四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

6、寻思──正思惟。

7、戒──正语,正业,正命。

8、喜──喜觉支。

9、舍──舍觉支。

10、轻安──轻安觉支。

《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6a22~b14),《大智度论》卷19(大正25,198b8~13),

四念住

四念住;或者说「四念处」,鸠摩罗什法师翻「四念处」。玄奘法师是新的翻译,翻「四念住」。「处」就是所住之处,念所居住的地方。

云何为念?

念:谓依身﹙受心法﹚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

唯识论三曰:「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

大乘义章十二曰:「守境为念。」

云何念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T30,p.440.1

谓依身﹙受心法﹚增上闻思修慧﹙正见正念﹚。由此慧故于一切身﹙受心法﹚,一切相,正观察、正推求,随观、随觉念。谓依身﹙受心法﹚增上受持正法,思惟法义,修习作证。于文于义修作证中心无忘失。若审思惟。我于正法为正受持为不尔耶。于彼彼义慧善了达为不尔耶?善能触证彼彼解脱为不尔耶?如是审谛安住其念,名为念住。

又为守护念,为于境无染,为安住所缘,名为念住。

为守护念者。谓如说言先守护念。若常委念。

为于境无染者。谓如说言,念守护心,行平等位,不取其相不取随好。广说乃至守护意根,修意根律仪。

为安住所缘者:谓如说言于四所缘安住其念,谓于遍满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由此三相善住其念故名念住。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T30,p.442.1

问念住何义?答若于此住念,若由此住念,皆名念住。于此住念者,谓所缘念住。由此住念者:谓若慧若念摄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应诸心心法,是相杂念住。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无漏道皆名念住,此复三种:一闻所成、二思所成、三修所成。闻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无漏。

一、修习四念处的重要性

佛陀临涅槃时,弟子问佛灭度后,应依何而住,佛答曰:「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四念处而住。」

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泥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般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

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

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内观身,常当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

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

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法治[2];若心濡伏者,应教《删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3]

复次,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树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

《大智度论》卷2 初品总说〈如是我闻释论第三〉(大正25,66~67a)

杂含六二九经中,尊者阿难和跋陀罗比丘谈说多修习、勤修习四念处,能令行者得不退转。杂含六三一、六三二、六三八三经说四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未度者得度彼岸,令修习者得阿罗汉圣果位。正如『念处经』所特别提出的四种奋发提起醒觉念处观照的方法,决定是「净众生、度忧悲、灭苦恼、达正道和证涅槃」的一道坦途,这可说是修会通三乘共修证的法门了。杂含五四二、六三五两经说:「云何修习多修习,于此法律,得尽诸漏,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者,当住四念处。」(大正2、141a)「若比丘于四念处修习多修习,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正2、176a)

(1)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

(2)修习四念处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六三八、九)

(3)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  (六三三)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 (六一二)

(4)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六○八)

(5)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  (五四三)

二、修习四念处的功德

(1)除恶聚善:

1.究竟灭尽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种种不善。 (二七二)

2.善法聚、纯一满净聚。 (六一一)

3.纯善满具。 (六一三)

(2)处父母境界。 (六一七、六二○)

(中译注:根本境界,本份境界)

(3)身诸苦痛能自安忍。 (五四○)

身诸苦痛,渐得安隐。 (五四一)

身诸苦患,时得休息。 (一○三八)

(4)自护护他。不恐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六一九)

(5)贤圣出离。 (六三四)

(6)得不退转: (六二九)

1.上求安隐涅槃心住。 (五四二)

2.顺趣、浚输、向于远离;顺趣、浚输、向于出要;顺趣、浚输,向于涅槃。 (五四五)

3.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如净众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罗汉.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说。 (六三五)

4.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 (六三一)

(7)超越诸魔。 (六二五)

(8)成就大德大力大神通。

1.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 (五三七)

2.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 (五三八)

3.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 (五三九)

(9)证果得解脱:

1.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六一八)

2.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福利满足。

(二八一、八一○)

三、修习四念处之前方便

 

根据阿含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 (六三六、六三七)

(2)住于静处。 (六三七)

(3)习贤圣戒:

1.六触入处律仪。 (二八一)

2.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 (六三七)

3.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 (六三六)

4.尊者优陀夷语尊者阿难:「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尊者阿难答:「为修四念处故…」 (六二八)

(4)行处具足。 (六三七) 南传汉译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备一个比丘行所当行的本份。(另行处亦作业处--禅思时观察思惟的对象)

(5)于微细罪生大怖畏。 (六三七)

(6)先净其戒 (六二四),学戒成就。 (六三七)

(7)直其见。 (六二四) 闻思佛法,成就正见,明记不忘。

(8)具足三业 (六二四),三妙行满足。 (二八一)即十善。

(9)修四念处。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一:

嗢柁南曰:自他圆满善法欲,戒根律仪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闻思无障舍庄严。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善友性、若闻正法、若思正法、若无障碍、若修惠舍、若沙门庄严。如是等法是名世间及出世间诸离欲道、趣向资粮。

 

根据本论《修所成地》出世间一切种清净之入圣谛现观(善安住五因、二十相):复有五因,二十种相之所摄受,令于爱尽寂灭涅槃,速疾多住,心无退转,亦无忧虑。谓我我今者,为何所在。

由摄受方便:受持三藏,亲近和上及阿阇梨,能受教诫,加行思惟,加行方便(依他师教、读诵作意)、正加行作意思惟(尸罗清净所有作意);

由摄受资粮:修习随念,远离非处,喜足少欲,乐断乐修,安住圣种(前三即修四圣种)

由入境界门:不正寻思扰乱,修阿那波那念(五停心观);于所知事心颠倒,修四念住。

由所依:思惟入住出相,思惟止举舍相。

由通达作意:谓由如是通达作意无间,必能趣入正性离生,入谛现观,证圣智见。

如是五因,当知依谛现观逆次因说,非顺次因。依最胜因,如先说事,逆次说故。

《大毘婆沙论》卷96﹙大正27,499a14~15﹚:有作是说。前三圣种无贪善根以为自性。第四圣种即是精进。乐断乐修精进摄故。若作是说。第四圣种亦是觉分。分别论者立四十一菩提分法。谓四圣种足三十七。

 

四、四念住建立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p.441.3 ~ p.442.1:又为对治四颠倒故,世尊建立四种念住。

(依四倒明对治相):谓为对治,于不净中计净颠倒,立身念住。以佛世尊于循身念住中宣说不净相。应四憺怕路。若能于此多分思惟。便于不净断净颠倒。

为欲对治于诸苦中计乐颠倒。立受念住。以于诸受住循受观。如实了知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便于诸苦断乐颠倒。

为欲对治于无常中计常颠倒。立心念住。以能了知有贪心等种种差别。经历彼彼日夜剎那瞬息须臾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心生灭性。便于无常断常颠倒。

为欲对治于无我中计我颠倒。立法念住。由彼先来有有我见等诸烦恼故。无无我见等诸善法故。于诸蕴中生起我见。以于诸法住循法观。如实了知所计诸蕴自相共相。便于无我断我颠倒。

(依五蕴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诸世间多于诸蕴,唯有蕴性,唯有法性。不如实知,横计有我,依止于身。由依身故受用苦乐。受苦乐者由法非法有染有净。为欲除遣我所依事愚故。立身念住。为欲除遣我所领受事愚故。立受念住。为欲除遣于心意识执我愚者我事愚故。立心念住。为欲除遣所执我心能染净事愚故。立法念住。

(依造作诸业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若依此造作诸业。若为此故造作诸业。若造业者若由此故造作诸业。为总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

(依染净明对治相)复有差别:谓若依此有染、有净,若为此故起染、起净,若染、净者,若由此故成染、成净,总为显示如是一切,立四念住。当知此中依止于身,有染、有净;为求受故,起染、起净;心染、净者;由诸法故,成染、成净。

五、如何修习四念处

俱舍论二十三卷一页云

依已修成满胜奢摩他,为毗钵舍那修四念住。如何修习四念住耶?谓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名为自相。

一切有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为共相。

身自性者,大种造色。受、心自性,如自名显。法自性者:除三余法。

法界次第初门: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为令众生修此四观,以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

一、观身不净: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揽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着,故令观身不净也。

二、观受是苦: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生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

乐受是坏苦者,乐坏则苦生,即乐极悲生也。苦苦者,于苦身上更加苦受,故名苦苦。行苦者,虽是不苦不乐,念念心有生灭,是故名行苦也。

三、观心无常: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麤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四、观法无我: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1] (Lamotte,p.85,n.1)《长阿含经》卷2,大正1,15b;《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36,大正24,387b。

[2] (Lamotte,p.86,n.1)《五分律》卷30(大正22,192a)所载之处罚更为严厉:「一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得共汝来往交言。」。

[3] (Lamotte,p.86,n.2)《杂阿含经》卷12,第262经,大正2,66b~67a;《杂阿含经》卷12,第301经,大正2,85c~86a;《别译杂阿含经》卷8,第151经,大正2,489b;《瑜伽师地论》卷36,大正30,489b;《大乘掌珍论》卷2,大正30,276c。另参印顺法师,〈佛陀最后之教诫〉,《华雨集》(第三册), pp.128~131;《性空学探源》,pp.58~59;《空之探究》,pp.41~42;《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p.278~284。

《维摩经略疏》卷1,大正38,568 a13~19:「恶口车匿梵法治者。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即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互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若心调伏为说《那陀迦旃延经》者。令离有无即入初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