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弘法师: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


   日期:2020/7/9 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慈善事业与布施法门

(1)从事佛教慈善事业即六度齐修
     佛教慈善事业可以和六度之首的“布施”划为等号,那就有必要来研究布施法门,从而更好的从事佛教慈善事业。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分为内财施和外财施两种:内财施即把自己的眼、骨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世尊舍身饲虎、割肉喂鹰;外财施即把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之苦。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众生说如来之正法,令闻法者得法乐,滋长善根福慧。无畏施即当众生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时,去安慰他、帮助他免除内心怖畏。其中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佛教慈善事业最终目标是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布施为六度之首,又含摄其余五度。在布施时,首先应防护自己身、口、意,就需要有戒为助伴;若在布施过程中遭受到布施者的误解或辱骂时,就需要有忍辱来助成布施;若在布施过程中心生懈怠,就需要有精进来策励;若在布施过程中要保持心里安定专注,就需要有静虑;为了能知布施因果,或通达布施实相,作三轮体空的如法布施时,当然也不能缺少智慧。所以说做佛教慈善事业行布施的本身就是六度齐修了!

(2)是否一定需要有钱才可以做佛教慈善事业?布施者是否会变穷?
      世人普遍认为做佛教慈善事业一定要有财力,否则会有心而力不足。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正因为这种错误观念使得很多人都不敢去做慈善事业、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去,这是非常可惜的!实际上从事慈善事业并不是一定要有钱才能做到。前面我提到佛教布施分为三种,除财施外还有法施和无畏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人指点迷津、为人提供各种方便、去无偿献血、乃至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亲切的问候、一句鼓励人心的话语、哪怕是一念善心等等,都是在行善。慈善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特丽莎修女说的那样:“当爱被分享时,欢乐成了两倍;当痛苦被分担时,却只有一半”。

有些人认为假如他自己全身心地去做慈善事业,到最后会一无所有,帮助别人、捐献人体器官说不定会把自己的小命都搭上的。这也是非常错误的观念。《萨加格言》里说到:“吝啬鬼不会成为富翁,施舍者不会成为穷人”。佛教慈善事业好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苦行僧,看到一个快饿死的人时,不但向过路人乞食让他吃饱,更不失时机地给他和过路人宣讲佛法,使他们信仰佛教、修习佛法,了脱生死。佛教的布施没有像基督教那样让教徒按自己收入的百分比来捐赠给教会,佛教讲随缘,愿意捐多少都可以。随缘捐赠财物既不会变穷,又能为自己培福报,何乐而不为。佛陀就是福德的圆满者!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的编舞张继纲先生在元宵颁奖晚会上说道:“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双手来帮助你;只要心地善良,只要心中有爱,他也会伸出一千双手去帮助别人”。

(3)从事佛教慈善事业能使人学会淡泊
      相信大家都听过“留财给子孙不如留德给子孙”这句话,那怎么样才能“留德”给子孙呢?正如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秧”①。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境衰落,从小勤奋好学,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他自己积善、全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他官至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后来也官至宰相、一个做过御史大夫,他到自己死时却买不起棺材,那他的钱都到哪去了?其实全都用在了社会福利事业上、救济受苦难的百姓了。这不就是大乘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慈悲情怀吗?后来他的家族据说近千年不衰,子子孙孙都积德行善,以慈善为美、以慈善为德。清末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将万贯家财济民救灾,有人曾劝他为后代留些金银财宝,他却说:“子孙若如我,留钱何用?贤而多财,财捐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何用?愚而多财,财增其过。”贪欲使人不能把持自己,而淡泊则能力求简单。境由心生,通过佛教慈善事业,利益众生,使淡泊的心升华到淡泊的境界。境界的升华需大智大慧,大悲无泪,大悟无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4)出家众一定要做佛教慈善事业、广行布施法门
      电影、电视中放到有关出家众劝化世人时,通常会说一句:“我佛慈悲!”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按佛教教义讲今生能得人生、听闻佛法,除乘愿再来之外,都是在过去生中五戒、十善②修得特别好,今生才能有幸出家,听闻佛法、弘扬佛法。

下面列举几位高僧大德的慈善事迹:

    现代高僧圆瑛大师把佛教慈善事业看作是弘法利生的重要部分,大师除了到处讲经说法,以法布施外也非常重视佛教慈善事业,实行财、法二施并重。民国初年,圆瑛大师初任宁波佛教协会会长时,创立僧、民二校,僧校用来教育出家青年、民校用来免费教育贫寒子弟。1918年又创立了宁波佛教孤儿院,博得社会的好评。1923年在南洋讲经时,遇到新加坡转道、转物两位大德,三人共同发愿,重兴泉州大开元寺,并创办开元慈儿院,以收容失去父母的孤儿,学科依照普通学校教程,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全部免费,亦教亦养,1925年慈儿院正式成立,1926年为筹集慈儿院资金,圆瑛大师再次远渡南洋群岛讲经,筹得巨额资金,使慈儿院得以维持发展,慈儿院从筹建到建国之初,将近30年的岁月,收容和教育的孤儿数以千计,他们中绝大多数成为了社会的有用之材。1937年10月圆瑛大师带其弟子明旸法师到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马六甲等地,吁请当地华侨组织成立“华侨筹款救国委员会”,并借讲经的机会积极宣扬筹款救国,倡导“一元钱救国运动”,得到了广大爱国侨胞的支持,大家踊跃捐款,募得了相当的款项,汇回祖国,以作为佛教医院、佛教收容所的经费。

    现代天台高僧静权法师由于从小受佛教思想熏陶,因而在未出家时就乐善好施,喜欢为别人排忧解难。青年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继承家产12亩土地,他将5亩捐给母校扩建校舍,使地处山区的儿童有更多的入学机会。又将5亩变卖银元500元,加上家中的资金,独资建造了一座石拱桥,从而消除了雨季水涨之际过往行人溺水之险。余下2亩交给侄辈经营,自己只身空手另谋生路。一次邻近的两个村庄,为了一片山林争执不休,从对骂、打架发展到双方聚众持枪,策划大规模械斗,法师闻讯前往,竭尽全力开导双方,使之分清利害得失,终于化戾气为祥和,免除了一场不应有的武斗流血事件,使山林纠纷得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当地人称颂法师为“活菩萨”。

     1941年广东曲江县严重缺粮,饥民非常多,由于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之际,无人出面解决饥民温饱问题,此时虚云老和尚将十方善信供养的20多万钱全部用来赈济灾民。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有许多事物都会阻碍我们的修行。如果隐于山林,做个自了汉固然快乐,那都市的众生由谁去度化?出家人要做到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持心境平和,慢慢地用心去转境。古人云:“世露风霜,吾人练习之境”③,可以把都市环境当作考验自己定力的增上缘。都市众生更需要出家众来布施法雨甘露,行大乘菩萨道就不该因修行环境不如意而舍弃众生。所谓“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闹市”就是这个道理!

     出家众吃住都在寺院,衣食无忧。百丈惟海禅师有首诗写得好:“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这是多么的潇洒快乐。出家众为何能这么自由自在?除了听闻佛法得受法乐外,最主要的是衣食由在家众供养。在家众不但要养家糊口,还要供养出家众,是多么的不易!出家众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修习佛法?有一首佛偈说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出家众除了修习佛法外,应该支持佛教慈善事业。钱多了也会障道,《佛说八大人觉经》第二觉知云:“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如果出家众自己贪得无厌,又有什么资格去劝导在家众参与到佛教慈善事业中来。唯有给世人带好头,做好榜样,为佛教、为社会多做贡献,才对得起施主无私虔诚的供养、对得起自己身上穿着的袈裟!世人都知道“饮水思源”、“知恩不报非君子”的道理,更何况为人天师表的出家众呢!出家众应本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中国传统美德,用心去做佛教慈善事业、去感恩诸佛菩萨、感恩社会、感恩十方施主!

①出自邓安生编著《易经·<坤·文言>》。P71.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②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十善: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两舌不恶口 不绮语 不贪 不嗔 不痴。
③出自饶尚宽的《呻吟语·圣贤》P73,中华书局2006年7月1日第二次印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