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日期:2020/7/8 12: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释悟殷

壹、前言

  《大毗婆沙论》,是集说一切有部论议大成的论书。论中大量引用有部论师,有部异师,以及各部派的异义学说,加以抉择会通,而归于有部正义。虽然论主归宗于有部,但是由于他引用了诸多经、律、论典籍和各种部派异说,实是研究原始佛教,乃至部派佛教不可多得的重要典籍。尤其是部派佛教方面,一般以《异部宗轮论》的说法,来代表各部派的思想。遗憾的是:《异部宗轮论》,只一条条的汇集各部派的思想,而各部派思想学说的潜在理念,论中却未加以解说,吾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在这方面,《大毗婆沙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除困扰。虽然论中给予篇幅最多的,是说一切有部中阿毗达磨师的学说,其他学派的教理是只言片语,但从论师简短的说辞中,我们多少可以瞭解各部派思想及其学理依据。又透过论师审密的思索论辩,不断的说明、抉择,与会通,我们如果把论中相关论点串联起来,作个总观的展望,就可以很清晰的掌握各部派思想的要点,以及瞭解各学说的来龙去脉了。以下,试以《大毗婆沙论》中,有观论师诠释佛陀的部分,作个归纳整理,藉以探视论师的“佛陀观”。

  论师的佛陀观,拟分六大项来说明。

第一大项,是佛身问题。

  佛身方面,又分四点来说:

一、佛身有漏、无漏?

  佛在处处经中,说明如来“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大正2.178上),就像“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大正2.28中)般,不被世法所染污。既然佛陀诸漏已尽,证得圆满,何以大众部和说一切有部,却为了佛身有漏、无漏问题,而诤论不休呢?他们的症结点在那里?

二、佛陀色身之长短修齐:

  佛陀过去行菩萨行,难行苦行,感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异于常人之色身。然而佛陀生在世间,佛陀的身量高矮,是否也异于常人?部派间亦有诤议。

三、佛有无睡、梦:

  梦是颠倒,佛陀已断尽一切烦恼、错乱,所以各部派都主张佛陀已无颠倒梦幻了。然而佛陀是否需要睡眠,部派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四、佛陀有无老化现象:

  经律一致记载,佛陀年八十岁时,在拘尸那的娑罗双树间入了涅槃。佛陀八十入灭,这时他的色身,是否仍如壮年般毫无变异?还是有老化现象?如果佛陀没有老化现象,岂不违反诸行无常法则!这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第二大项,是有关佛陀的语言(言教)问题。

  佛陀出世的一大因缘,就是为了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所以成佛以来,四十五年间,孜孜不倦的游行于恒河两岸,说法教化众生。由于佛陀的说法教化,世间才有佛教,所以有关佛陀的语言(言教)问题,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此中,亦分四点来说:

一、转*轮:

  佛陀出世说法,弟子们依着佛陀的教化,断除烦恼,才从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从佛陀的教化,弟子依着修行,因而降伏一切烦恼,名为转*轮。那么,日常生活上,世尊讲的任何语言,是否都是佛法、都是*轮?还是语意中,对众生有义利,或有特定内涵的,才算是佛法、才是*轮?

二、了义不了义:

  承续上个问题而来,是佛陀的说法,是否都是了义的问题。赞同日常生活上,佛陀的任何言语都是佛法者,当然是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了义了;反之,即是不了义了。

三、一音说法:

  印度是小邦林立,种族众多的国度,世尊说法时,用何种语言说法?部派中,有的认为世尊是语言学专家,说法时,是视与会大众之不同人种,而以各种语言说法,令在座的都能了解世尊所说。有的认为世尊有神通威神力,以一种语言说法,而能令各个众生觉得世尊是用我的语言,专为我说法。

四、回答问题:

  如来回答他人的问题,是否须要经过思考,才能圆满解答?还是任运自然的不经思考即可回答?

第三大项,是佛智的问题。

  佛陀的智慧深广,非二乘所知,是毫无问题的。然在一刹那间,佛陀的心王和智慧,是否能了知一切法呢?又不时解脱阿罗汉,成就十智,佛陀亦是具足十智者,那么佛陀是否能二心俱起?部派间,大众部认为佛陀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无无记心;有部认为佛陀二心不能俱起,佛陀亦有无记心现前。由此,“佛智”和“佛语(言教)”可相互呼应。如世尊无“无记心”,所以世尊的言教是:“诸如来语皆转*轮”,乃至“佛所说经皆是了义”,佛有“无记心”,所以“八支圣道是正*轮,非如来皆为转*轮”,乃至“佛所说经非皆了义”了。

第四大项,是佛寿问题。

  大众部认为佛寿无量无边,而有部认为佛寿有限量,世尊八十岁入灭。因缘业报,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世尊过去久远劫来,远离杀生,不恼害众生,寿命应该很长,何以只活八十岁?为了圆满解答这个问题,有部论师们以诸多篇幅,论述了世尊的舍寿行、留命行等。既然世尊舍寿而入灭,世尊是否定中入灭?将入灭时,其心是善、恶,还是无记?

第五大项,是供养佛陀的相关问题。

  佛陀自称是“阿罗汉”,亦是“人数”,那么供养佛陀和声闻弟子,有何差别?如果说供养世尊的功德较大,岂不违反世尊平等普荫的精神?这是值得探索的。又佛陀入灭了,供养窣堵波之功德如何?如何区别塔物和僧物?本文皆将以讨论。

第六大项,“杂类汇编”

  汇集《异部宗轮论》,或《大毗婆沙论》中,论述佛陀的相关问题,姑以“杂类汇编”名之。此中,收录的有:一、“佛慈悲等不缘有情,执有有情不得解脱”(大正49.16中);二、“诸佛平等”(大正27.85上),以及“世无二佛并出”(大正27.156上);三、“世尊本生”等。

  此中,四无量心,是普缘有情,对治无量戏论烦恼,故名无量(大正27.420下)。何以说“佛慈悲等不缘有情”?佛慈悲无量,度众生为其无数劫来之志业,世界无量,何以“世无二佛并出”?又有部对于本生、本事等,认为非三藏,以不了义视之。如说:“然灯佛本事当云何通?……答:此不须通。所以者何?此非素怛缆、毗奈耶、阿毗达磨所说,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大正27.916中)既然本生等传说,不可作为定论,何以《婆沙论》者,亦常举“世尊本生”,以庄严己宗呢?他意含着什么?这是值得留意的事。

贰、佛身

一、佛身有漏、无漏

  世尊所以为佛,是他已断尽一切有漏,生死已了,证得圆满。据《杂阿含经》记载:有婆罗门见佛千幅轮相,众好满足,因而问佛:是天耶?是龙、夜叉、干闼婆、……乃至人非人耶?世尊告以:

天、龙、干闼婆,紧那罗、夜叉,无善阿修罗、诸摩喉罗伽,人与非人等,悉由烦恼生。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历劫常选择,纯苦无暂乐,一切有为行,悉皆生灭故。离垢不倾动,已拔诸剑刺,究竟生死除,故名为佛陀。(《杂阿含》,大正2.28中)

如来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我身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大正2.187上--中)

  如来是“诸漏已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那么佛陀和阿罗汉有什么差别?佛在处处经中,不是也说阿罗汉是“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1吗?依据《杂阿含经》的解说:佛陀和阿罗汉所证得的是相同,其唯一不同是佛陀是自觉者,而阿罗汉是由于佛陀的说法教导才证得。佛陀和阿罗汉,是师资的关系,在证果上是无有差别的2。

  然《异部宗轮论》说:“佛与二乘解脱无异,三乘圣道各有差别”(大正49.16中),亦即如来和阿罗汉所证得的“解脱”,无有差别,所证得的“圣道”(智慧),却有浅深的差别。而在《大毗婆沙论》中,虽然三乘无学圣者都是“已知而知,已现观而现观,不断无智先已断”的具知根者(大正27.735中),但是佛陀所以独尊为佛,是断证上有二乘所不及之处。论者一共分别了二十一种原因3,加以说明。又卷一六,亦说佛和阿罗汉是诸漏已断,而阿罗汉是习气未断4。

  既然佛陀是诸漏已断,证得圆满,何以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和大众部,却为了佛陀是有漏、无漏的问题,而诤论不已呢?其根本歧异点何在?

  依据《大毗婆沙论》的记载:大众部主张“佛生身无漏”。因为世尊在经中说:“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如来“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所染污”,可知佛身定是无漏的5。而说一切有部主张“佛生身定是有漏”。理由有二:一、如契经说:“无明所覆,爱结所缚,愚夫智者,感有识身。”世尊亦是智者,所摄身定应是无明爱果。如果说佛身无漏,即违反经说。二、如果佛身是无漏,则“无比女人,不应于佛生身起爱;指鬘于佛,不应生瞋;诸憍傲者,不应生慢;邬卢频螺迦叶波等,不应生痴”。有情既然于佛生身,感引如此贪、瞋、痴、慢,可见佛身不应无漏(大正27.392上)。

  有人反问有部:

  若佛生身是有漏,如何通释大众部所引的经(如来生在世间,乃至不为世法之所染污之)说呢?有部认为:一、大众部所引经,是说佛的法身无漏,不是生身无漏。二、世尊生在世间,长在世间,而不随世间的利、衰、誉、毁、讥、赞、乐、苦等八法所转。三、佛陀已解脱世间的八法。由此三个理由,虽然佛生身是有漏,也不违大众部所引的经说(大正27.392上)。

  有部的解说,又产生问题:

  世尊成佛,说法教化众生时,亦曾遇见世间八法,如何说佛已解脱世间八法了呢?关于这个问难,有部以虽然世尊遇见世间八法,但不染着世间八法,以不染着故,如八风吹不动般,心里不起水波涟旖的解脱自在(大正27,392上--中)。亦即世尊已解脱自在,不再被世间八法所系缚了。

  经由以上一连串的反覆追问,有部一再提出辩解,证成了“佛生身定应有漏”的理由。

  接着又说:“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能生他漏,故名有漏”(大正27,392中)。有部“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能生他漏,故名有漏”,以此角度来衡量佛身,佛生身当然是有漏非无漏了!不过,这又留下待解的问题。

  一、“佛生身从漏生,故说为有漏”:

  《婆沙论》卷一七三,较具体的说:“从先时诸漏生故,说为有漏”(大正27,872上--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的转世投胎,是有漏染污识?还是指佛的生身父母,是有漏烦恼众生呢?或者佛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呢?若说佛的投胎,从有漏染爱来,这又牵涉到菩萨入胎时的心识,是净是染的问题(6,关于入胎染净问题,拟于菩萨观再讨论)。如果是指佛的生身父母的话,佛身有漏、无漏,和父母有什么必然关系?若说佛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那么世尊已断尽烦恼,证得解脱了,难道还是有漏?又世尊修道解脱和生处有什么必然关系?从另一角度来看,或者可说就因为世尊从烦恼有漏中来,世尊未证圣果前,是烦恼众生,才显得修道解脱的难得殊胜。佛果是由修行实践而得,不是本自具足。

  二、“能生他漏,故名有漏”:

  《婆沙论》卷一七三说:佛陀“自身中诸漏永断,而能增长他身漏故”(大正27,872上--中)。圣者诸漏已断,无有情执,而凡夫众生烦恼炽盛,难免不对圣者起贪爱之心。据《阿含经》及《广律》的记载:曾有证圣果的比丘尼,被欺凌侮辱的事缘7;前面亦说无比女见到佛陀生起了染系之情。如此,“能生他漏,故名有漏”,则世上大概没有无漏者了。然而若从缘起相依、相成、相对的世间来说,“能生他漏,故名有漏”,也有部分的道理存在。如在团体中,由于个人的烦恼,可能或多或少扰乱了他人,乃至影响整体团体的宁静生活。反过来说,我们若一味归罪于外在条件,忽视自我内心烦恼的清除,又容易产生推卸责任的后果。

  不过,这里仍有一个待解的问题:凡夫可能由于外在因素,而产生自他烦恼,而佛陀是已住“无诤行”的圣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以仍“能生他漏”?如无比女人等,仍于佛身起烦恼呢?关于这个问题,《婆沙论》有论及:

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有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须菩提)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住于无诤耶?

答:应言佛等亦住无诤。

问:若尔,何故犹有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耶?

答:佛及到究竟声闻,俱是说法教化他者,皆得愿智,观察有情,我今为能令彼于我不起烦恼而种善不?若知能者,便往化之,若知不能不起彼结,但能令彼种善根者,即念宁起彼结,要当令种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许胜善,必能摧灭如山烦恼诸恶行故。若知俱不能者,则方便避之,胜于善现过百千倍。(大正27.899下)

有说:佛及到究竟声闻,不住无诤。

问:何故善现能住无诤,佛等根胜不能住耶?

答:尊者善现于无诤中,爱乐尊重恒时修习,佛等不尔,非于无诤起极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大正27.899下)

(婆沙论者)如是说者,佛等亦住无诤,然不多住,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诃责,或宜称赞,然后入法。彼虽或于诃责等位,起贪瞋慢,然必因此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大正27.899下--900上)

  《婆沙论》者,以佛陀、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善巧的会通了这尖锐的问题。如此,也证成了有关佛身有漏,是能生他漏故。

  以上,是有关何以佛身是有漏的问题。

  其次要探讨的是世尊爱恚习气永断,何故还有类似烦恼的语言出现?如:一、似爱言:世尊说:善来比丘!能善出家,犹具禁戒。二、似恚言:汝是释种婢子,释种是汝大家。三、似慢言:我是如来应等正觉,成就十力,得四无所畏。四、似痴言:大王今者从何处来?问阿难:下雨否?园中何故高声大声?这些似爱、恚、慢、痴的语言,都不是一个圣者所该有的。

  论者回答:世尊爱护教化的对象,为饶益有情,故作是说。

  一、似爱言:提婆达多破僧,有五百比丘随从他往,后经舍利弗、目犍连说法教化,五百比丘重回僧团。五百比丘见着世尊,深生惭愧,身心颤栗。复生疑惑:先前所受戒法不失耶?世尊欲令提婆达多所破比丘,身心安稳及去除疑惑,故有似爱语出现。

  二、似恚言:庵婆瑟吒梵志,不忖母之出身,而怀憍傲,又障他出家,当堕恶趣,由佛诃故傲心歇,第二生得生天上,见四圣谛。又诃补色羯罗婆利梵志,梵志因而得入佛法,逮殊胜果。所以,世尊诃骂他们,是为摧破梵志憍慢幢,免受恶趣轮回苦,及令梵志因此信佛,于佛法中得到受益,故有似恚语出现。

  三、似慢言:佛在经中自说成等正觉,成就十力,四无所畏,是欲令不知佛功德者,知已归依,修胜行故说。

  四、似痴言:是招呼王者,打开话匣,以便与王谈论仁民爱物的治国之道;又阿难昏沉,为解阿难睡梦心,又欲阿难生乐静心,故不期然的问阿难,藉以整合阿难的身心,这是难得的机会教育(大正27.77中--下)。

  如前面说过,世尊已不染着世间八法,何故在律典中,世尊责骂比丘为痴人呢?论者云:世尊是以师长关爱之情,责骂犯错的比丘,就如现今的亲教师和轨范师,或如父母对待子女般,为遮止弟子、儿女再次犯错,故加以诃责、劝诫。又世尊因机设教,随众生根机有:“一、宜赞叹,二、宜诃责,三、宜舍置,四、宜因他”(大正27.77下--78上)的种种不同,故律中世尊骂人,是观机逗巧的一种方便。

  有部经以上一系列的论断,证成了佛身是有漏的。又既然佛生身是有漏的,那么归依佛者,是归依什么呢?论者云:

或有谓归依佛者,归依如来头、项、腹、背及手、足等所合成身。今显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佛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大正27.177上)

   由此,可知婆沙论者把佛身,分成生身与法身。父母所生之肉身,是有漏的,不是归依的对象;无学菩提所成的法身,是无漏的,才是归依处。如此,又产生了问题:一、若无学成菩提分法是真佛者,如何会释经说:“何名为佛?谓有释子剃除须发,披服袈裟正信出家,具一切智,是名为佛。”二、世尊所有诸无学法,说名为佛。无学法是不可害,何故说恶心出佛身血,得无间罪呢?关于第一个问题,论者回答:“以所依身,显能依法”(大正27.177中),所以不违经说。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

   尊者世友说:

以于能成大菩提法,起恶意乐,欲毁坏故,虽害生身,而于彼得无间罪。复次,成诸佛无学法,依生身转,若坏所依,当知亦坏能依。如瓶破乳则失,是以得无间罪。(大正27.620下;8)

  以上,是佛陀有漏、无漏等相关问题。大众部学者主张佛陀是无漏的;有部学者主张佛陀生身是有漏的,法身才是无漏,把佛身分为生身与法身,善巧的会释一些难解的问题。 

~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