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中)


   日期:2020/7/8 9: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中)

释悟殷

肆、业力是色法和心法的困境

        承续上一节所说:大众部主张“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譬喻者认为:“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大正27.96上,263下),“身、语、意业,皆是一思”(587上),而有部论师却认为:异熟因果“俱通五蕴”(大正27.96上,263下)的问题。

        大众部、譬喻师等,把异熟因果都建立在心心所上。而有部虽把有情身语的行为造作(表),归结为由意思推动而起17,但是却把因思心所发动引生的动作、言语(叫做身表业和语表业),归结为色法。把身表业与语表业,刹那引起的另一种潜在功能(无表业),也归结为色法,叫作无表色。何以它把业力当做色法呢?因为身表语表刹那灭而间断,意业也是或善或恶或无记等三性不定,但有情业力是相续的。这相续的业力,是由表色而引起的潜在功能(无表业),所以将它名为“无表色”,当做是法处所摄,没有对碍,不可观见,但有实在自体的色法18。

        有部看业力是有实体的色(物质)法,这种说法,显然与大众部及有部譬喻师主张业力是心法的说法不同,而且遭受到譬喻师的质难。以下说明二者的歧异。

一、表无表业的诤议

        譬喻师认为:表无表业,无实体性;而对法师(阿毗达磨师)却妄执表无表业体性实有。如譬喻师说:

        表无表业,无实体性。所以者何?若表业是实,可得依之令无表有,然表业无实,云何能发表令有?且表业尚无,无表云何有? 而言有者,是对法诸师矫妄言耳。如人遇见美女,为染近故,语言:“汝可解去人服,吾衣汝天衣。”女闻欢喜,如言为解,鄙人即前种种摩触,恣心意已,语言:“天衣已为汝着。”女言:“我今体露如是,宁死不露,天衣何在?”彼答之言:

        “天衣微妙,唯我见之,非汝能见。”如是愚人,本无天衣,况为他着?诸对法者所说亦尔,本无表业,况有依表所起无表!故对法者妄兴此论。又表无表若是色者,青黄赤白为是何耶?复云何成善不善性?若因摇动成善恶性,花、剑等动,何故不尔?(大正27.634中--下)

        譬喻师藉“天衣喻”,说明表业(身表、语表)及无表业,都没有实体。若执表业、无表业是色法,那么,青黄赤白等是什么东西呢?又如何成为善业恶业呢?故表业无表业决定非实。

        欲解譬喻师意,《俱舍论》记载的经部师意见可供参考。经部师认为:“立形为身表,但假而非实”,身表依形色而立,而形色又是依显色聚而假立的,故“形非实有”(大正29.68中--下)。形色既非实有,然则依形色而立的身表,也就必然会是假而非实。语表,因“一切音声刹那性故”(大正27.390下)。一刹那声不能诠表,多声积聚方能诠表,故亦非实有。而无表业是“由先誓限唯不作故,彼亦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又诸无表无色相故”(大正29.68下)。所以无表业也非实有。

        这里值得留意的问题是:有部论师主张:表无表业体性实有,《大毗婆沙论》里的譬喻师,只以“天衣喻”及“表无表业”的性质来质疑有部之说,尚未涉及时间观的问题;但《俱舍论》里的经部譬喻师则说到:无表业是“依过去大种施设,然过去大种体非有故”,这已是以“过未体无”的思想,来论定无表业非有了。由此可见:《俱舍论》时代的经部譬喻师,已脱离了三世实有的范畴。

        譬喻师说表无表业体非实有,那么,有部论主如何因应譬喻师的质难呢?论主说:

        若诸表业无实体者,则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言:“愚夫希欲,说名为爱,爱所发表,说名为业。”又契经言:“在夜寻伺,犹如起烟;旦动身语,犹如发焰。”若无表业无实体者,则亦与契经相违。如契经说:“色有三种,摄一切色:有色有见有对,有色无见有对,有色无见无对。”若无无表色者,则应无有三种建立,无第三故。若拨无表无表色,吠题呬子未生怨王(即摩揭陀韦提希子阿闍世王),应当无触害父无间。谓发表业,父命犹存,父命终时,表业已谢。由先表力,起后无表,故未生怨触无间业。又彼杖髻出家外道,亦应不触害无间。谓发表业,目连命犹存,目连涅槃时,表业已谢。由先表力,得后无表,故彼外道触无间业。若拨无表无表业,应无建立三品有异。谓住律仪品、住不律仪品、住非律仪非不律仪品。然彼〔譬喻者〕所言:“此表无表,体若是色,青、黄、赤、白,为是何耶?”此责不然,非显色外无别色故。当知:身表是形非显,语表是声,亦非显色。二种无表,法处色摄,故不可责以同青等。……又如〔譬喻者〕所说:“若身摇动,成善恶性,花剑等动,何不尔”者,此亦不然,有根法异,无根法异——身是有情数摄,由心运动,能表有善恶心心所法,花剑等不尔。故表无表决定实有。然表无表,依身而起,有依一分,如弹指、举足等,一分动转,作善恶业。有依具分,如礼佛、逐怨等,举身运动,作善恶业。此中随所依身极微数量,表业亦尔。如表数量,无表亦尔。(大正27.634下--635上)

        有部论主先以三个圣教量,及三个无“表无表业”之论的过难,证成“表无表业”必有实体;再针对譬喻师的问难,一一给予解答。如譬喻师问:“表无表若是色者,青黄赤白为是何耶”?论主回答说:色法,除了青黄赤白等显色外,还有其余色法。如身表,是形色非显色;语表,是声色非显色。由身表业、语表业引发的身无表、语无表,是“法处摄色”。譬喻师二问:

        “若因摇动成善恶性,花、剑等动,何故不尔”?论主答道:有情数不同于无情数,身体是有情数摄,有情由内心推动,随着内心的染净,表显于身口行为的表业就有善恶性。花剑等是无情数,当然它们摇动也就不构成善恶性了。

         以上,有部论师和譬喻师的诤论,主要的症结点在于:有部论师认为无表业实有,且是法处所摄色,而譬喻师却认为无表业非实有,且“无法处所摄诸色”。如《大毗婆沙论》说:譬喻者拨无法处所摄诸色故。此尊者法救亦言:“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如何是色非五识身所依所缘?”为遮彼意,故作是说:“云何色蕴?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问:若法处所摄诸色是实有者,尊者法救所说当云何通?答:不必须通,非三藏故。若必须通,当正彼说:诸所有色,皆五识所依,及六识所缘。法处所摄色,虽非五识所依所缘,而是意识所缘摄色。复次,法处所摄色,依四大种而得生,故从所依说在身识所缘中,故彼尊者说亦无失。(大正27.383中)尊者法救说:离大种别有造色,说心所法非即是心。然说色中二非实有,谓所造触及法处色。……〔论主:〕彼亦不然。诸所造触,如余造色,应别有故。若无法处所摄色者,无表戒等不应有故。(大正27.662中)

        法救以为:所有色法都应是五识身的所依(根)或所缘(境)。倘若说无表色是法处所摄色,但此并非五识身所依所缘,如何说是色法呢?既无法处所摄色,显然无表色亦非实有。而有部论师则说:所有色法,都是四大种或四大种所造色,至于法处所摄色,虽非五识的所依(根)或所缘(境),却是意识所缘的色法。而且,倘若无有法处所摄色,则不应有“无表戒”等法存在。所以法处所摄色决定是实有的。

        这里,譬喻师和有部论师的问题出在于:两派所立的色法不同。如譬喻师说“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可见譬喻师所立的色法,只有十色处——眼等五根,及色等五境;不立法处所摄色。由于未有法处所摄色,因而也说无表色非实。有部论师所立的色法,则有十一处——眼等五根、色等五境,以及法处所摄色。因而有部说:属于法处所摄色的无表色决定实有。

        譬喻师和有部论师,源于有无“法处所摄色”的认知差距,连带影响而出现“无表业实非实”的诤议。不过,他们思想的主要不同,还在于:有部论师把业力建立在色法,而譬喻者却归结为心法上。

二、学理上的困境

        这里有个问题:有部论师也认同:身语业(表),乃至由身语动作产生的潜能(无表),是由思心所的造作推动而引起的。可以说先由内心的推动,表显于身语上,再引生潜在的功能(业力),何以他们会将业力说成是色法呢?同样的,有情造业,虽由内心推动,但也要身口行为的造作配合。那么,大众部、譬喻者等,把身语二业全归结于心法上,也值得商榷。对于这些问题,印公导师在《唯识学探源》一书,有非常精辟的见解。如说:

        潜在的业力,是因内心的发动,通过身语而表现出来;又因这身语的动作,影响内心,而生起的动能。它是心色为缘而起的东西,它是心色浑融的能力。最适当的名称,是业。身表、语表是色法,因身语而引起的潜在的动能,也就不妨叫它无表色;至少,它是不能离却色法而出现的。不过,有部把它看成四大种所造的实色,把它局限在色法的圈子里,是多少可以批评的。

        潜在的业力,本因思心所的引发而成为身口显著的行为;又因表色的活动,引起善不善的心心所法,再转化为潜在的能力。叫它做思种子,或心上的功能,确也无妨。不过,像经部那样把业从身、语上分离出来,使它成为纯心理的活动,规定为心上的功能。唯识思想,诚然是急转直下的接近了,但问题是值得考虑的。(《唯识学探源》,p.157)

        导师认为:把潜在的业能归之于心法,或归之于色法,都是一种偏到。显然有部论师,譬喻师,以及大众部等,都是偏向于一边发展了。

        此外,尚有三个问题,值得在此一并探讨。一、譬喻师、大众部等,把业力建立在心法上,心是刹那生灭的,如何构筑有情的业果相续、生命缘起呢?又,无心定的有情,如何建立业果相续呢?无心位上,岂不无业因业果了?二、有部建立在无表色上,无色界的有情,岂不是没有业因业果了?又戒体是无表色,无色界有情,岂不也无戒体了?三、有部的譬喻师是三世实有论者,何以其业说反同于大众部等,建立在心法上呢?

(一)业力是心法的困境

        关于第一个问题:心是刹那生灭的,如何构筑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据《成实论》记载,学派中,有“依心立我”的学派。如说:
又无我故,应心起业;以心是一,能起诸业,还自受报。心死心生,心缚心解。本所更用,心能忆念,故知心一。又以心是一,故能修集,若念念灭,则无集力。又佛法无我,以心一故,名众生相。(大正32.278下)

        这是“一心相续论”者的主张,他们认为“心是一”,在一心相续上,建立有情业果相续、修行解脱,以及忆念等问题。一心相续论者究竟隶属于那个学派呢?观其主张“心法能知自体,如灯自照,亦照余物”(大正32.279上)——心能自知,可得知应是大众部〔或化地部〕的思想19。“心能自知”者主张现在实有的学说,又主张一刹那间有前后二时,如说:“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由于刹那有前后二时,心是刹那转变,而不是刹那生灭,所以在心心所法上安立有情业果相续是不成问题的(关于有情业果相续,笔者于〈论师的轮回观〉有较详细的说明)。

        以下再谈无心定有情业果相续的问题。无心定有二:一、无想定,二、灭尽定。此二无心定,学派中也有诤议。譬喻者分别论师认为:此二无心定,仍有心识。如说:“无想定细心不灭”,因为“若无想定都无有心,命根应断,应名为死,不名在定”(大正27.772下)。又“灭尽定细心不灭”,因“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若定无心,命根应断,便名为死,非谓在定”(大正27.774上)。而有部论师却认为:此二无心定,决无有心。如世友尊者说:无想定,是“已离遍净染,未离上染,出离想作意为先,心心所法灭”(772下--773上)。灭尽定,是“已离无所有处染,止息想作意为先,心心所法灭”(774上)。既说“心心所法灭”,故二无心定决无细心。

        《大毗婆沙论》中,只说譬喻者分别论师主张无想定、灭尽定细心不灭,及分别论者主张“无色界有色”(431中),并未说到大众部。但是,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是大众部重要的思想之一,如《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色、无色界具六识身”(大正49.15下)。故主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有心的学派,大众部应该包括在内。

        可以这么说,部派佛教中,把业果安放在心心所法上者,他们决定主张无想定、灭尽定细心不灭,否则,无心定的有情,业果相续就无法安立了!

(二)业力是色法的困境

        关于第二个问题:业力若是色法,无色界有情岂不就无业果相续了?有部认为“无色界无色”(431中),“欲、色二界皆有无表,决定不在无色界中”(大正29.545中)。既然说无色界无色,无有无表,那么,把业因业果建立在色法上,无色界有情如何建立业果相续呢?有部认为:“三界死生往来,或色续色,或色续无色,或无色续无色,或无色续色,故不应说:诸色断已复云何起?无断义故”(大正27.432上)。又“命根依二法转:一、色,二、心。……生无色界,色虽断而命根依心转”(779中)。所以,虽然无色界无有色,但有情业果仍能相续不断。
另外,关于戒体是无表色,无色界有情亦应无戒体的问难,根本动摇不了有部,因为有部本就主张无色界没有无表色,也无有戒体。如有问:

        何故无色界无随转戒耶?答:彼界于戒非田非器,乃至广说。复次,戒是色一分摄,彼界无色,故亦无戒。复次,戒是大种所造,彼无大种,故亦无戒。(大正27.82下)

        问:如虽无无漏大种而有无漏戒,如是彼界虽无大种,何妨有戒耶?答:无漏戒非大种力故成无漏,但由心力随无漏心所等起故,有漏戒由大种力系属界地,故不相似。复次,戒者,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无色界道不能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故彼无戒。(大正27.82下--83上)

        有部论师说无色界无诸色,无大种,故无有戒。最重要的是:戒,是要“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的,而无色界道不需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所以无色界无有戒。说明白些,即是生到无色界的有情,不会有破戒因缘,对他们而言,戒是多余的了。如问:

        何故无色界道不能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耶?答:彼唯欲界。无色于欲有四事远,故无对治。四事远者。一、界地远,二、所依远,三、所缘远,四、对治远。(大正27.83上)毗婆沙师作如是说:为治恶戒,故起尸罗,唯欲界中有诸恶戒,无色于欲具四种远:一、所依远,二、行相远,三、所缘远,四、对治远。所依远者,谓于等至入出位中,等无间缘为所依体,无容有故。行相远者,谓无色心毕竟无能于欲界法,作苦粗等诸行相故。所缘远义,类此应知,由无色心但能以下第四静虑有漏诸法,为苦粗等行相所缘。对治远者,谓若未离欲界贪时,必定无容起无色定,能为欲界恶戒等法厌坏及断二对治故。非不能缘可能厌坏,故无色界无无表色。(《顺正理论》,大正29.545下)

        论主认为:尸罗的作用,是为对治恶戒。三界中,唯欲界有诸恶漏,故只有欲界才需要戒,用以对治破戒及起破戒烦恼。无色界者,于欲贪等烦恼,已“四事远”故,所以不需要戒了。

        又对治有二种:一、断对治,二、厌坏对治。无色界于破戒及起破戒烦恼,已经“无断对治,亦无厌坏对治”(大正27.83上),所以无色界无戒。虽说无色界无戒,但是生到无色界的圣者,都已成就无漏戒,因为“无有圣者不成就无漏戒”故(667中)。何以如此?因为有漏法必随系属的界地,必须断除此界地烦恼,方能生上界;又有漏法必胜劣随地,生上厌下,无所用者,必不成就。而无漏法则不然,“但由心力随无漏心所等起”,所以圣者生无色界,定成就无漏戒20。因此,有部论主才说:圣者生无色界,成就道俱有戒,不成就定俱有戒(85中)。此中道俱有戒,即是无漏戒,定俱有戒,即是色界戒(83上)。不过,虽然圣者都成就无漏戒,但是无漏戒并不现行,因已无恶漏须对治故。职是之故,有部说戒是色法,无色界无戒,并不矛盾!这也是《大毗婆沙论》中,论主常说:异生生无色界,有业而无戒(大正27.661中,719下)的原因。

(三)譬喻师的问题

        以上,是关于业力建立在心法或色法上,所遭遇的学理困境及其会通方法。然而,不管说业力是心法或色法,都和各部派的教义息息相关。如大众部是过未无体论者,依心立我,把业力建立在心法上,则有“细心不灭”的主张。有部说业力是随心转的色法,因为它是三世实有论者,即使“无色界无色”,“无心定无心”,业力仍能相续不断。比较特殊的是:有部譬喻师不反对三世实有论,但它的业力说却是同于现在实有论,建立在心法上。

        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大毗婆沙论》的譬喻师,是三世实有的,是说一切有部譬喻师;而晚期的譬喻师,是主张过未无而现在有的经部譬喻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p.260,534)。既然有部譬喻师尚是三世实有论者,何以其业说安放于心法上,反同于过未体无的大众部呢?

        笔者以为:《大毗婆沙论》时代的譬喻师,有许多思想已经和有部背道而驰,而转倾向于过未体无的大众部、分别论者了(这个问题,笔者于〈论师的时间观〉,举六个思想为例。21。而且譬喻者分别论师以为:时间(世)体是常住实有,诸法(行)在常住实有的时间(世)体中流动,而有三世差别。这种说法,也不同于有部论师“时间体是有为”的思想(大正27.393上)。不过,二百卷的《大毗婆沙论》中,亦未有明文可以证明譬喻师是过未无体论者。

        譬喻师之所以把业力安立在心法上,笔者于前文“表无表业的诤议”中,也作了部分的说明;另外最关键性的原因,尚牵涉到“有为相”的问题。世尊说:有为相者必有三相。故有部论师认为“一刹那具有三相”,然譬喻师却主张“三有为相非一刹那”(大正27.200上)。倘若“〔生住灭〕三有为相非一刹那”,即是生灭不同时。这不同时的生灭,但约一刹那心上说,如此,一刹那就有前后二时了22。这种思想,大同于大众、分别说部“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从死有至生有时,要得生有方舍死有”,大正27.358上)的思想。因一刹那有前后二时,故心虽是刹那生灭,但有转变的可能。笔者以为:这种思想,是大众、分别说部以及譬喻师等,把业力安放于心法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业力是心法,但有情是心色不离的,因而主张“无有有情而无色者,亦无有定而无心者”(大正27.774上),唱说无想定、灭尽定细心不灭。

伍、业力可转说

        印公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于论究譬喻师的主要思想时,说:譬喻师的本义,是心色不离的,然由于四项理论,故倾向于唯心论23。其中二项是:

        譬喻者以为:“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大正27.96上);“身语意业,皆是一思”(大正27.587上)。以业为思——意志力的活动;佛教的业果论,被安放于唯心的基石上。业感果报,本为自己决定自己的自力论。如自己所作的,造成强大的潜力(业),到了一定阶段,就必然而无可避免。譬喻师倾向于唯心,重视现起的心力,所以否定了定业,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大正27.593中)。这与大乘经中,阿闍世王解脱业障的传说相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p.374--375)

        源于导师所说:“譬喻师倾向于唯心,重视现起的心力,所以否定了定业,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这激发笔者想要探究:《大毗婆沙论》时代,论师们如何去诠释业力问题,以及譬喻师的“业力可转”说,是譬喻师的特见,还是当时教界的普遍思潮?所以在研读《婆沙论》时,特别留意这方面的问题。以下,列举笔者于论中发现的四项特殊意见,藉以说明论师对业力说的诠释。

一、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者当得解脱说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六,论主说:

        宁作提婆达多堕无间狱,不作嗢达洛迦曷逻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所以者何?提婆达多虽造〔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罗汉尼等〕三无间业,断诸善根,堕无间狱,而于人寿四万岁时,当得独觉菩提,利根胜舍利子等。嗢达洛迦曷逻摩子虽离八地染,住八等至,极奢摩他,垂越三有,近甘露门,生非想非非想处,经八万大劫受寂静乐。从彼命终,由恶业力,生彼阿练若苦行林中,作着翅飞狸、捕食禽兽,水陆空行,无得免者。由此恶行,命终当堕无间地狱,具受种种难忍剧苦,佛不记彼得解脱时。(大正27.885下)

        论主说“宁作提婆达多堕无间狱,不作嗢达洛迦曷逻摩子生非想非非想天”,因为提婆达多“已种顺解脱分善根”故,虽然造了重大恶业,生无间地狱中,而未来当成独觉,利根胜舍利子等。那么,什么是“顺解脱分善根”呢?据《大毗婆沙论》的解释:顺解脱分善根,是种下了决定解脱的种子,将来决定得般涅槃。佛弟子或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或布施,或持戒,若能“发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大正27.35中)。相反的,纵使娴熟三藏,以及通达世俗外道诸论,若不种顺解脱分善根,终将长夜生死轮回,没有解脱之日(大正27.885中,24。亦即有情只要:

        惠施一抟之食,或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诵四句伽他,或须臾间修定加行,而能种植顺解脱分善根。由此后时虽因烦恼造作种种身、语、意恶行,或作无间业,或复断灭一切善根,乃至身中无有少许白法种子,堕无间狱,受种种苦,而得名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885中--下)。

        所以,顺解脱分善根是:“种决定解脱种子,因此决定得般涅槃”(35上)。论中又说:顺解脱分善根,是以“身、语、意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在“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人趣起,非余趣;人趣中,三洲起,除北俱卢洲”等。又,此善根于佛出世时种,因为“要有佛法方能种”故。不过,也有主张:“虽无佛法,若遇独觉亦能种此善根”(大正 27.35上)的说法。

        种了顺解脱分善根,将来必定得解脱涅槃。那么,种下以后,须要经过多久的时间才能得解脱呢?论主说:

        若极速者,要经三生。谓初生中,种此种子;第二生中,令其成熟;第三生中,即能解脱。余则不定。有种顺解脱分善根已,或经一劫、或经百劫、或经千劫,流转生死,而不能起顺抉择分。有起顺抉择分善根已,或经一生,或经百生,或经千生,流转生死,而不能入正性离生。(大正27.35中)

        又,顺解脱分善根在有情身其相微细,已种未种云何可知?论主回答:

        以相故知。若闻善友说正法时,身毛为竖,悲泣流泪,厌离生死,欣乐涅槃;于法、法师深生爱敬——当知决定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若不能如是,当知未种。(大正27.886上)

        关于“顺解脱分善根”的相关问题,婆沙论主作了以上系列的分别。此中值得留意者有二:一、论主说:有情只要“发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就能决定种此善根;此顺解脱分善根以“身、语、意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种此善根后,“若极速者,要经三生”,即得解脱。这种说法强调了:声闻佛教行者求出世解脱,首要之途,即是发欣上厌下的厌离心。

        二、论主说:嗢达洛迦曷逻摩子,虽生非想非非想处,经八万大劫受寂静乐,但从彼命终后,由恶业力,生为禽兽。又由恶行,命终当堕无间地狱,具受种种难忍剧苦,无解脱时。这里,就牵涉到旁生是否造无间业的问题了。

        以“无间地狱”的定义来说,生无间地狱者,必是造无间业者——杀母、杀父、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大正27.619上)。由此五种业,是最极重恶业,决定于地狱受,又

        决定顺次生受(来生),故称无间业(600中)。而有情构成无间罪的要素是:起加行和果究竟。意思是说:有情起了杀害母亲、父亲,乃至破和合僧的心念——起加行,动身发语至真正达到目的:母死乃至僧破——果究竟。《大毗婆沙论》中,论师们亦钜细靡遗的分析每个无间罪的内容,那类有情可能造无间罪,以及那一种情况才算是造了无间业(大正27.619上--621上,601下--604上)等。至于旁生是否能造五无间业呢?《大毗婆沙论》中,在“害父母无间业处”,亦有论及。如问:

        诸旁生类杀害父母得无间不?答:不得。所以者何?彼身法尔志力微劣,不能作律仪,不律仪器故。尊者世友说曰:诸旁生类杀害父母,不得无间。所以者何?彼于父母无爱敬心可先现前今坏灭故。复次,彼于父母无胜惭愧可先现前今坏灭故。大德说曰:诸旁生类杀害父母,于无间罪有得不得。谓聪慧者得,非聪慧者不得。曾闻有聪慧龙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马后觉知,断势而死。(大正27.619中--下)

        有部论师中,对于旁生是否构成害父害母的无间业,是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其中,只有譬喻师大德法救以为:若聪慧的旁生,可得害父母的无间业;世友论师以及有部正义,则主张旁生不得无间业。那么,论主说:嗢达洛迦曷逻摩子从非想非非想天命终后,生为“着翅飞狸,捕食禽兽,水陆空行,无得免者。由此恶行,命终当堕无间地狱,具受种种难忍剧苦”,显然的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

二、现法(当生)中续善根者,现身能入正性离生,乃至证得阿罗汉果

        《大毗婆沙论》卷三五,论主解释“断善根”的定义:有情“相续中,邪见现在前时,令诸善根成就得灭,不成就得生,说明为断。若相续中无善根得,尔时名为善根已断”(大正27.182中)。而“善根断以不成就为自性,是无覆无记、心不相应行蕴所摄”(182下)。至于在三界、五趣、四洲中,何界、处、地有断善根?何等补特伽罗能断善根?有部论师中有异说25,而论主认为:唯有“欲界,非色、无色界;人趣,非余趣〔天、地狱、饿鬼、旁生〕;三洲,除北洲”;“唯见行者能断善根,非爱行者。……于见行中,男子、女人,俱能断”(182下)等。

        在“断善根”的论题中,值得留意的有二:一、若断善根后,现法(当生)中还能续善根否?二、若现法能续,还得解脱涅槃否?

        一、断善根已,现法(当生)能否续善根?论中分二方面来说:若依《施设论》说,彼于现法(当生)中不能续善,决定于地狱中生时或死时才能续善。若依道理说,断善根者,于现法中,也有能续善根的26。如论主说:

        彼若遇多闻善友,具戒辩才,言词威肃,能为说法,引发其心。告言:“汝于因果正理,应生信解,勿起邪谤。如于我所,以淳净心恭敬供养,于其余尊重同梵行边,亦应如是,由此令汝长夜获得安稳。”彼闻言若欢喜领受,当知即是已续善根。(大正27.184上--中)

        论主认为:断善根者,当生若能亲近善知识,并欢喜领受善知识的化导,于因果正理深生信解,恭敬三宝,即是善根已续。而且,续善根有二种情形:有现法续,有转身续。那么,如何会通《施设论》(转身才能续善根)的说法呢?论主说:若只断善根而不造无间业者;或由缘力,由他力,由资粮力,见坏、戒不坏,意乐坏、加行不坏者,这些人断了善根,是现法能续的;反之则要转身才能续(大正27.184中)。若现法中续善根者,命终后不一定生到地狱,“唯有转身续者,定生地狱”(184中)。

二、若现法中续善根者,现身能否入正性离生?

        答:有说:不能。以彼邪见坏相续故,善根羸劣,尚不能生顺抉择分,何况能入正性离生!有说:彼虽现不能入正性离生,而能引起顺抉择分。〔论主〕评曰:彼能引起顺抉择分,亦复能入正性离生,乃至能得阿罗汉果。如嗢羯吒婆罗门等,断善根已,尊者舍利子为其说法,令续善根,渐得见谛,乃至究竟。(大正27.184下)

        在诸师异说中,论主的正义是:现法续善根者,现身不但能引起顺抉择分,甚至有可能入正性离生,乃至能得阿罗汉果。

        依论主的看法:断善根者,若欣逢善知识说法教化,引发信心,现身中能续善根,命终不一定生地狱;或能引起顺抉择分善根,入正性离生,超凡入圣,乃至证得阿罗汉果。这种说法,实能给予烦恼众生无限的鼓励与希望。

        另外,《大毗婆沙论》中,有一耐人寻思的问题。如问:杀断善人与损害蚁卵,何者罪重?依《施设论》说:“若住等缠,其罪正等,所受异熟无差别故;若缠不等,罪随有异”。有说:害蚁卵者罪重,非断善人,因蚁卵成就诸善根故。有说:杀断善人得罪为重,以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而论主则认为:“若依罚罪,杀断善人得罪为重,得边罪故27;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彼成就诸善法故”(大正27.184下)。论主实发挥了佛法“众生平等”的精神。

三、由圣道力,令杀生业道无表不生

        《大毗婆沙论》卷百一十九,论中问:颇有故思害生命后,不受远离(学处),而于一切有情得防护耶?论主答:“有。如起杀加行,中间证见法性,此显不因受诸学处,但由入正性离生时,得不作律仪,名为防护”。如《掣迦经》28所载:以狩猎为胜的释种掣迦子,因世尊的度化,听闻了佛陀的教法,而证得预流果。然掣迦子先前为诱引野兽,在山野设下陷阱,致使许多动物还因误触而伤重惨死。此时的掣迦诸子,因为已证入正性离生,已证得预流果了,由此无漏“圣道力,令诸子等杀生业道无表不生”(大正27.621中)。这是说:掣迦诸子在未证入正性离生前,起了杀意,设了陷阱,但当动物误触丧命的时候,由于诸释子已证预流果,得“不作律仪”,已没有杀心了,故不构成杀生业道。这也就是说:有情起了杀害众生的心念,正加行运作时(动身发语,如拿刀杀等),在对方未死前,倘若杀者由闻法等因缘而证果;由此证果所得的无漏“圣道力”,自然起了“防护”——“无作律仪”,即使事后对方死亡,但此时杀心已息了;杀生业道因无“表业”的运作,所以不构成业道。

        这种在杀诸众生的“加行位”上可入圣道的思想,说明了构成业罪的条件是:“由二缘得:一、起加行,二、果究竟”(大正27.617上)。若只起加行,果不究竟;或果究竟,不起加行:都不构成业罪。因为“唯于思究竟时名业道”(585下--586上,587下)。这也印证了“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的说法。

四、业可转或不可转

        关于业力“可转、不可转”的论题,《大毗婆沙论》中,论师间的意见分歧。有情所造的业力,其受报的时序,可分为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等29。而所谓顺现法受业,就是:今生所造的业,在今生就感得果报。但学派对于“顺现法受业”,是否决定在今生就感得果报?出现不同意见。

        此中,一、譬喻师说:现法作业,不决定于现法中受异熟果,因为“一切业都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顺次生、顺后次,亦同)。二、阿毗达磨诸论师则认为:现法受业,“决定于现法中受异熟果”(顺次生、顺后次,亦同,大正27.593中)。三、有说:有四种业(前三,加顺不定受业),“诸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乃至顺后次受业,此业不可转;顺不定受业可转”(593中)。四、有说:有五种业(前三,及顺不定受业分为二: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顺不定受业中,异熟不决定者可转”(593下,30。五、有说:有八种业: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受业、顺不定受——各有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种。于中“诸异熟定业,皆不可转,诸异熟不决定业,皆可转”(593下)。

        以上五种说法中,阿毗达磨诸论师认为:现法受业必定现生中受报——业不可转;譬喻师则说一切业皆可转31;而后三说都主张有些业可转,有些业不可转——若是可转的业,有情藉由“受持禁戒,勤修梵行,彼作是思:愿我由是当转此业”(593下),就可转了。

        从上来诸师的说法,可见《大毗婆沙论》时代,关于业力可转或不能转,是热门而又众说纷纭的论题,且论师论辩的过程中亦常有论及。如《大毗婆沙论》卷二十,论主引《施设论》:唯有证得阿罗汉果者,能不受顺后次受业异熟,而受顺现法受业及顺次生受业异熟32后,接着问:

        有学异生亦应有如是事,何故彼〔施设〕论但说阿罗汉耶?答:唯阿罗汉有胜定慧薰修身,故有如是能,有学异生无如是事。复次,唯阿罗汉能善知自业有近有远,有可转有不可转。诸可转者,以修力转之;若不可转者,引现前受,无后有故。譬如有人欲适他国,所有债主悉来现前,彼人即便回转酬偿。此说满业可有是事,众同分业不并受故,又一相续无断续故。有余师说:有业前生虽受异熟而有余残,今时证得阿罗汉果,以胜修力及决择力引现前受,唯阿罗汉有如是能,是故偏说。(大正27.103中--下)又,《婆沙论》卷八三,论主说佛有大喜、大悲二种不共住法,并引《毗奈耶》:“佛以普慈,慈荫有情而为说法”,以证明佛陀的慈悲无限(大正27.428下)。有问:诸有情类,佛陀慈悲普荫之时为得乐否?若得乐者,何故地狱、旁生、鬼界,及其余苦厄诸有情类,由佛慈荫而不离苦?若不得乐,伽他所说当云何通?如说:“鬼神以恶意,欲来趣向人,虽未触害生,而已生苦怖。”恶意向人即令他苦怖,佛心慈荫,何不得乐呢?此中,有答说:

        佛以普慈慈荫有情,亦令得乐。问:若尔,善通伽他所说,前所设难当云何通?答:佛观有情业可转者,普慈缘彼即令得乐;若观彼业不可转者,佛不缘彼而起普慈。(详细情形,请检阅大正27.428下--429上)

        另外,《婆沙论》卷百二十六,论主在论列“留寿、舍寿”的论题时说:若“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以衣钵等物布施,发愿、入定,即能从寿异熟业转成富异熟业,或由富异熟业,转成寿异熟业33。有问:论理无富异熟果可成寿异熟果,为何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呢?论主答:

        无转果体,有转业力。谓由布施、边际定力,转富异熟业,招寿异熟果。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余师说:有业先感寿异熟果,然有灾障,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彼灾障灭,寿异熟起。虽俱可转,而彼今时不顾富果,祈寿果故。有作是说:有业先招寿异熟果,然不决定,由今布施、边际定力,令招寿业,决定与果。复有欲令由施、定故,引起宿世残寿异熟,谓阿罗汉有余生中残寿异熟,由今布施、边际定力引令现前,定力不思议,令久断还续。(大正27.656中;寿异熟业转招富异熟果,亦同,大正27.657上)

        从以上诸说的内容来看,都有业力可转的意涵存在。然除了有部持经譬喻师大声的宣说“业力可转,乃至五无间业皆可令转”外,其余的论师们尚是意见纷歧,未有定论。不过,从行者藉由受持禁戒,勤修梵行,真诚发愿,即可转业(593下);或阿罗汉由布施、发愿、入定,方可转业等说法中,已透露出讯息:业力可转,是教界普遍的认知。

五、结语
        总结以上四项特殊思想,可以得知:《大毗婆沙论》时代,论师们的业力观,是活泼而发人深省的。其中,譬喻者认为“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而《大毗婆沙论》主则以为:已种顺解脱分善根者当得解脱;现法(当生)中续善根者,现身能入正性离生,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由无漏圣道力,令杀生业道无表不生。这都是很独特的见解,虽然未如譬喻者直截了当的说“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亦可令转”,但从内涵来看,实际上也是业力可转的另一种诠释。不同的也许是譬喻者倾向于“唯心”,而有部论师却重视现缘的努力(实践面)吧!何以这么说?容下一节再以上述四项特殊思想,作较详细的分析。

【未完待续】    
      
——————————
注17:婆沙论者说:身口意三业,皆是意等起(大正27.587中)。这即是说:由思意推动,由思意造作,而起身语业。
注18:参考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pp.146--147。
注19:大众部主张心心所法能了自性。他说:“智等能了为自性,故能了自他。如灯能照为自性,故能照自他”。化地部说:“慧有二种,俱时而生:一、相应,二、不相应。相应慧知不相应者,不相应慧知相应者”(大正27.42下)。化地部也是站在“心能自知”的学理说的。
注20:问:如无无漏大种而有无漏戒,如是虽无彼地大种而有彼地戒,斯有何失?答:无漏戒不堕界地,随所依身大种所造,由此虽无无漏大种而有所造无漏戒。有漏戒必堕界地,唯为自地大种所造,彼无大种,故戒亦无。(大正27.723中,)
注21:1.有部论师批评过未无者:有“无成就、不成就”的过失,譬喻师则以“成就、不成就非实有自体”回应有部的质疑(大正27.479上--中,796中)。2. 有部论师认为:识起必有境,必须三世实有,心识才有生起的所缘境。譬喻师则说:非实有境,也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大正27.228中,288中,558上)。 3. 有部论师认为:“一刹那有三有为相”,譬喻者则说:“三有为相非一刹那”(大正27.200上)。印公导师在《中观今论》说:譬喻师“三有为相非一刹那”的思想,是说一刹那有前后二时(pp.102--103)。如此,和大众分别说部的主张相同(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大正49.17上。从死有至生有时,要得生有方舍死有,大正27.358上)。
4. 一刹那有前后二时,故针对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问题,譬喻师可以说:“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大正27.96上,263下)。
5. 业力建立在心法上,因而也主张无想定、灭尽定细心不灭(大正27.772下,774上)。这样和大众分别说部的主张也相同。大众部说“唯心心所,有异熟因与异熟果”,也说无想定、灭尽定细心不灭。
注22:1.印顺导师说:“经部师和上座部他们,主张生灭不同时的,这不同时的前生后灭,约刹那心上说。若生时与灭时不同而又同时在此一刹那心,则一刹那已可分为前后二时,即不能成立刹那是时间之最短的。”(《中观今论》,pp.102--103)
2.印顺导师说:《异部宗轮论》已经说到:一切是刹那灭的,刹那有前后二时,所以有转变的可能。“入胎为初,命终为后,色根大种皆有转变,心心所法亦有转变”。(《印度佛教思想史》,p.210,大正49.17上)
注23:见《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p.374--375。
注24:1.问:为因何事种此善根?答:每人意乐不同,或因施,或因戒,或因闻,而不决定。有人因施一抟食,或乃至一净齿木,即能种植解脱种子。如战达罗等,随所施皆言:“愿我因施,定得解脱。”或有虽设无遮大会,而不能种解脱种子。如无暴恶等,随所施皆求世间富贵名称,不求解脱。或有受持一昼一夜八关斋戒,即能种植解脱种子;或有受持尽众同分别解脱戒,而不能种解脱种子。或有读诵四句伽陀,即能种解脱种子;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大正27.35上--中;885上---886上)
2.问:谁能决定种此顺解脱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乐,欣求涅槃,厌背生死者,随起少分施戒闻善,即能决定种此善根。(大正27.35中)
注25:1.问:何界趣处能断善根?答:a.在欲界,非色、无色界;人趣,非余趣;三洲,除北洲”。b瞿沙伐摩:唯赡部洲能断善根,以此洲人于善恶业所作猛利,非余洲。问:若尔,〈根蕴〉所说当云何通?如说:“赡部洲人极多成就十九根,极少成就八根。”如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亦尔。答:彼文应说东西洲人极多成就十九根,极少成就十三根,而不作是说者,应是诵者错谬。c.〔论主〕评:彼不应作是说,一切所诵皆无异故,三洲所作皆猛利故。前说于理为善。(大正27.182下)
2.问:何等补特伽罗能断善根?答:a.唯见行者中男女皆能断,非爱行者。以见行者意乐坚固,于善恶业所作猛利;爱行者轻动,于染净品俱不猛故。b.瞿沙伐摩:唯男子能断善根,以志性强故。如《施设论》说:“男子造业胜,非女人;男子练根胜,非女人;男子意乐胜,非女人。”故知女人不能断善根。问:若尔,〈根蕴〉所说复云何通?如说:“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八根,男根亦尔。”答:彼文应说:若成就女根,定成就十三根,若成就男根,定成就八根。而不作如是说,应知是诵者错谬。c.〔论主〕评:彼不应作如是说,一切所诵皆无异故,男女所作皆猛利故。如旃酌迦婆罗门女,恶心谤佛,过诸丈夫。然《施设论》说男胜者,依多分说,非谓一切。由此应知前说为善。(大正27.182下--183上)
3.问:扇搋、半择迦、无形、二形,能断善否?答:不能。意乐坚固所作猛利者、见行者及多瞋者,能断善根;而扇搋等乐轻动,所作劣,是爱行者,是多贪者,故不能断善根。(大正27.183上)
注26:问:断善根已,于现法中还能续不?答:1.且依《施设论》说,彼于现法中(当生)不能续善,决定于地狱中生时或死时,方能续善。如彼论说:若害蚁卵无少悔心,应说是人断三界善,彼在现法不能续善根,定于地狱中生时或死时,方能续善。问:谁于地狱生时能续善根?谁于地狱死时能续善根耶?答:a.若于地狱中有中未受断善根邪见异熟果者,彼于地狱生时能续。若于地狱中有中即受彼邪见异熟果者,乃至地狱死时——彼果尽故,能续善根。所以者何?如邪见与善根相妨,彼果亦尔。若由因力断善根者,地狱死时方续;若由缘力断善根者,地狱生时能续。c.若由自力断善根者,死时方续;若由他力断善根者,生时能续。d.若由自性力断者,死时方续;若由资粮力断者,生时能续。e.若见、戒俱坏而断者,死时方续;若见坏、戒不坏而断者,生时能续。f.若意乐、加行俱坏而断者,死时方续;若意乐坏、加行不坏而断者,生时能续。g.若常见为加行而断者,死时方续;若断见为加行而断者,生时能续。h.尊者妙音说曰:彼断善者,或有地狱生时,见不善业异熟果相现在前,便作是念:我先自作如是恶业,今当受此不如意果。起此信时,名为续善。或有生地狱已,即受苦异熟果,作如是念:我先自作如是恶业,今还自受如是苦果。起此信时,名为续善。2.若依理说,断善根者,于现法中,亦有能续。谓彼若遇多闻善友,具戒辩才,言词威肃,能为说法,引发其心。告言:“汝于因果正理,应生信解,勿起邪谤。如于我所,以淳净心恭敬供养,于其余尊重同梵行边,亦应如是,由此令汝长夜获得安稳。”彼闻言,若欢喜领受,当知即是已续善根。是故善根有现法续,有转身续。(大正27.184上--中)
注27:边罪,即是四波罗夷或八波罗夷,此是僧众之根本大罪故。犯此者,应摈出僧团,不复为僧,如漂流于佛法净戒海外,故云边罪。
注28:《掣迦经》:有释种名掣迦,其家族在雪山边,以畋猎维生。世尊以此释种家族善根已熟,故亲往教化,受到释种父老眷属欢迎礼敬。佛慈悲说法开示,彼等同证离生,得初果。掣迦等少年,从山里狩猎归来,不见父老眷属迎接,又见有非常人在其家中,家中成员围绕,一时恼怒,持刀欲杀害世尊。为老父所止,告悉:此乃世尊怜悯我等,亲来度化,勿起害心。掣迦等悔愧,忏悔莽撞,唐突世尊,世尊为掣迦等说法,诸释子亦证得初果。时林野中,无量鸟兽,为机阱所陷,死伤众多,由圣道力,令诸子等杀生业道无表不生。(大正27.621上--中)
注29:业有三种:1.顺现法受业:若业此生造作增长,即于此生受异熟果(大正27.592上)。
2.顺次生受业:若业此生造作增长,于第二生受异熟果(593中)。
3.顺后次受业:若业此生造作增长,随第三生,或随第四,或复过此受异熟果(593中)。
注30:1.顺现法法受业(此生)、顺次生受业(来生)、顺后次受业(第三生以下)不可转;顺不定受业,此业可转(大正27.593中)。
2.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顺后次生受业,不可转。顺不定受业中,异熟决定,不可转;异熟不决定者,可转(593中--下)。
3.顺现法受业、 顺次生受业、顺后次生受业、顺不定受业,都有异熟决定、异熟不决定二类。异熟决定者,不可转;异熟不决定者,可转(593下)。
注31:1.问:中有可转不可转耶?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彼说:所造五无间业,尚可移转,况中有业!若无间业不可无转者,应无有能出过有顶,有顶善业最为胜故。既许有能过有顶者,故无间业亦可移转。阿毗达磨诸论师言:中有于界、于趣、于处,皆不可转,感中有业极猛利故。(大正27.359中)2.问:此无想定有退转不?答:此有退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无间业,若遇胜缘,亦有转义。若无间业不可转者,应无有能越第一有。(大正27.773中—774上)
注32:问:颇有不受顺后次受业异熟,而受顺现法受业及顺次生受业异熟耶?答:有。顺后次受业异熟不现前,顺现法受业及顺次生受业异熟现前。此要证得阿罗汉果,方有是事,非不得者(大正27.103中)。
注33:1.云何比丘留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富异熟业,愿此转招寿异熟果。时彼能招富异熟业,则转能招寿异熟果。(大正27.656上)
2.云何比丘舍多寿行?答:谓阿罗汉成就神通,得心自在,若于僧众,若别人所,以衣以钵,或以随一沙门命缘众具布施。施已发愿,即入边际第四静虑。从定起已,心念口言:诸我能感寿异熟业,愿此转招富异熟果。时彼能招寿异熟业,则转能招富异熟果。(大正27.656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