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师访谈录(邱敏捷)


   日期:2020/7/8 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研究部派思想之杰出比丘尼──悟殷法师访谈录
 
邱敏捷(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一、前言
        笔者为探讨“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NSC98–2410–H–024–015),乃于2010年9月25日(周六),在电话中与悟殷法师(1955–)访谈。这是本研究案的第二十二次访谈活动。

        悟殷法师是我非常敬佩的法师。她对于佛教的研究非常用心,除单篇论文外,主要著作有:《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勘订与资料汇编》(上)(下)(台北:法界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部派佛教上编——实相篇、业果篇》(台北:法界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部派佛教中编——修证篇》(台北:法界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部派佛教下编——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一)》(台北:法界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循流探源——印顺导师印、中佛教史研究论集》(台北:法界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中国佛教史略──原典资料汇编》(台北:法界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等。在阅读部派佛教资料时,总想到悟殷法师,也曾请教过一些相关问题。法师总是不吝惜提供她研读的心得,使笔者获益良多。

二、笔者问:请法师谈谈学佛与出家之因缘?
        法师答:
        每个人都有他的得度因缘,而我出家学佛的因缘,单纯又简单。在出家前完全没有佛教概念,也没有看过出家师父,却因身体的自然反应──不能吃荤,而开始长期蔬食。之后,在北埔往竹东的客运车上,看到一位穿着黑色长衫的比丘尼法师。蒙同事告知,法师住在北埔金刚寺(即斌宗法师之师父妙禅长老辟建的道场),还热心的带我去;由此机缘,认识了寺里的二位法师。一年后,成为他们的师弟。
        1981年7月30日,在竹北犁头山莲华寺出家,三月后受具足戒。之后,师父送到福严佛学院求学。记得入学考试,连西方教主、五蕴、五浊恶世都写不出,近乎交了白卷。在此之前,我没有真正读过佛书,也未曾听闻任何法师讲经说法。我接触的第一本佛书是印顺导师(以下简称导师)《成佛之道》。那是在家时,在报上看到慧日讲堂免费赠送《成佛之道》(偈颂本),去信索取回来的,可说完全看不懂。出了家,忙着背诵早晚课,学着佛门规矩,只看过师父给的书──明代见月老人的《一梦漫言》。   

三、笔者问:法师在何机缘底下与导师思想结缘?
        法师答:
        1981年出家、受戒,插班入了福严佛学院就读。是时,刚出家,什么都不懂,又是插班生,还来不及适应,三周后期末考,一年级上学期就结束了。要说“在何机缘底下与导师思想结缘”,该说我是自闭、怯弱又带有叛逆个性。在学院,晚上熄灯后,都要坐在床上,至少打坐半小时,才能躺下睡觉。当时,我根本没有学过打坐,看到同学闭着眼睛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也依样画葫芦坐着。为了避免睡着,只好想想今天上课的内容,或者拿日文文法在那里研究一番。不久,对佛法慢慢有了疑问──佛法中有似乎矛盾的说法,难道都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吗?尤其,上《唯识二十论》时,唯识学者破有部、破经部以成立“外境非实有”的唯识义,我心里总兴起──评破别人,也不见得你的理论就是最圆满的念头。自闭、退缩的个性,既不敢请教老师,也没有和同学商讨,就闷在那里。

        旅居新加坡的演培长老(1917–1996)回到福严,为我们开讲导师写的〈印度佛教流变概观〉。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节课,但“印度之佛教有数次流变”的概念,解决了许多困扰,进而兴起想要读印度佛教史的意念。不过,当时学院没有开“印度佛教史”。课程的安排,虽然是导师拟定的,但实际的开课,则要看是否聘请得到适合的教师;上课的教科书,也是由每位老师自行决定。因此,在福严读了二年半又二十八天的佛学,说真的,当时的我,实在不了解导师的思想。

        1985年,我到阳明山的妙德兰若,蒙老师能净法师(1937–)收容。在老师精心策划下的“慧观学处”──“私塾”性质的学团,过着学院化的生活。老师非常慈悲,总为几位学子聘请最专业的老师授课。1986年,特别聘请当时在福严佛学院教授国文、对印公导师《妙云集》深有研究的昭慧法师(1957–),来带领学子仔细的研读《妙云集》。这时候,才开始有系统的研读导师著作《妙云集》,才渐渐地发现导师著作的精彩。

        我发现导师著作非常精彩的关键性文章是──〈中国宗教的兴衰与儒家〉。昭慧法师上课的第一单元是“宗教观”。我是第一组组长,第一个上台报告导师〈我之宗教观〉那篇文章,很不理想。已经过了二十四、五年,至今犹记忆深刻,在“序文”部分,就被法师连续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反宗教,什么是非宗教?二者有何不同?一个报告下来,就是一个“惨”字可得,真是震撼教育!第二次轮到要上台报告〈中国宗教的兴衰与儒家〉,因为有了惨痛经验,认真的研读,却因学识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困窘万分,但也因此机缘,突破了一些关卡,真正发现导师著作的深刻,往往一、二句话,就是一个典故,或是一段的思想史,真是越读越有兴趣。透过昭慧法师的指导,认识导师思想的博大精深,体会佛陀教法的智慧与慈悲。

        我常说,在修学佛法的路上,若没有遇到昭慧法师、没有读到导师的书,也不知道流浪到哪去了。当然,饮水思源,我也非常感恩设立慧观学处的能净老师。

四、笔者问:法师接触导师思想后,在佛教思想观念上最大的转折是什么?在修行上又有哪些特别的感受?
        法师答:
        从1986年开始有系统的研读《妙云集》,每一阶段,皆有不同的体会与改变。在此之前,我很认真学日文,看日本学者的作品;此后,发现导师著作思想的深刻,汉文藏经的丰富,便渐渐以导师著作及汉译藏经为主,日文变为辅助。

        心性怯弱又自卑,让我愿意长期研读佛法,把我从自怨自艾情绪中拯救出来是因阅读导师的著作。导师《成佛之道》云:“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那个触动,令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过去蒙昧,没有种下善根种子,今世如果再一味蹉跎,沈浸在负面情绪,永远也改变不了。现在知道了,就要赶快熏习,种下种子,才有成熟、解脱的希望。因此,我不再旁徨,也不会光只羡慕别人的境遇,而是耐烦地默默研读,思惟佛法,安住于佛法。

        我出家的那个年代,最盛行的修行法门,似乎是打佛七、念佛。出家后,常听老一辈的人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听起来,感觉蛮恐怖的,心里毛毛地。

        不过,这种意识,在我看到导师〈谈入世与佛学〉的一席话后,有了转变。导师该文说:

        “急证精神复活了的最上乘,当然是根源于印度的。但专心一意于自求解脱,甚至将在佛法中所有种种福德、慧解,看成与本分无关,可说是中国佛教的特色。晚唐以来,佛教渐向衰落阶段,这种情形就越来越显著。学佛的人,如这一生而没有了脱生死,似乎死了就前功尽弃,死了非堕落不可!例如说:‘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不但将业果看作还债,而对于出家持戒、闻法、弘化、庄严道场等一切功德,看成毫无用处,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如泰、缅等国,也有“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的信仰,会有人人出家一番的习俗吗?又如说:‘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这等于说:没有究竟悟证,往生极乐,那死了非堕地狱不可,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

        “在中国佛教中,很少能听到:此生幸得闻法,幸得出家,死而无憾。更没有听说:临命终时,念施、念戒、念天而心无恐怖。一般信佛的,布施、诵经、念佛、礼忏,求现生福乐的多,而为消罪业,死了减少(鬼)地狱的痛苦着想,是大多数(这是经忏特别发达的原因)。少有人说:以此礼佛因缘,闻法因缘,听法供僧因缘,布施因缘,持戒因缘,将来一定解脱,一定成佛;充满信心与理想,而生活于三宝光明的摄护之中。不知(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的,所有一切功德,与一般不同,都倾向于出世,为成佛作因缘。反而将归依、布施、持戒,一切为法为人的善行,看作与本分事一无用处,死了就前功尽弃。中国佛教向高处发展,但从浅处看,在业果相续中,倾向三宝,而福慧展转增长,直到成佛的理论──从世间而渐向出世的因果信仰,太差劲了!死了变鬼,一死而前功尽弃的习俗信仰,深深的影响中国佛教。”(《无诤之辩》,页194–196)

        看完这段话,我豁然开朗,不仅大为安心,也生起无限信心,深信导师:“(归依三宝)发菩提心的,所有一切功德,与一般不同,都倾向于出世,为成佛作因缘。”(《无诤之辩》,页196)更相信,“以此礼佛因缘,闻法因缘,听法供僧因缘,布施因缘,持戒因缘,将来一定解脱,一定成佛。”(《无诤之辩》,页195)因此,我庆幸出家,得以生活在三宝光明的摄护中,充满着光明与希望。

五、笔者问:法师阅读导师的著作,有无亲自请教过导师相关的问题?
        法师答:
    我请教过的问题不少。有些是书上的相关问题,有些是导师前后期的异说,有些是出处,有些是与藏经记载不同,可能是笔误的地方。第一次在慧观学处请教导师“如何研读佛法,读不懂怎么办?”导师慈悲的说:

        “因为不熟悉,所以不懂。就如他不认识我,第一次很陌生,多几次就认识熟悉了。读书也一样,多读几次就会熟悉。读书,要多思惟。而且,要多看,不要只读一本书。读到不懂,经过思惟还是不懂,就暂时搁置那个问题,继续读下去,越读越多,融会贯通了,自然会懂。或看多了,甲书的问题,从乙书得到解答,自然迎刃而解。”

        其余比较重要的问题如下:

        (一)1999年3月26日,前往华雨精舍请教导师有关“说转部”是现在实有,或是三世实有学派的问题。导师说:“说转部非说经部,他应属三世实有学派。至于‘异生位中有圣法’,不一定要解说为现在实有,如三世实有的有部,未来无漏法已经具足,只是未显现而已,只要靠著有漏闻修,把他引现出来即可。”
 
        (二)1999年夏季,导师在南投鹿谷山区度夏兼养病。8月28日,我前往请教导师《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真常唯心论”之第二节“真常唯心论述要”:“别有一要义也,佛说六尘、六根、六识为十八界。有力能生者为根,即有引发六识之功能体。……后世之唯识论者,尚不解何故以种为根,自更难知净心在缠之发为六根。有欲于唯识外立唯根,则亦未知其所以异也。”(页278–279)导师看了原文,微笑地说:“这是一个重要思想。”导师大致解说了文意,并要我看《楞严经》,就可知“唯根论”的依据。导师示寂后,依着导师提供的线索,我写了〈真常唯心论之“别有一要义”〉,发表于《印顺导师永怀集》,也收录于拙着《循流探源——印顺导师印、中佛教史研究论集》一书。
 
        (三)在福严佛学院,请教《中国佛教史略》:“西晋竺法护历游西域,乃深慨于‘真丹比丘习俗之行’,责其‘高望游步,世人无异,求好衣服,学世辩辞’。”(《佛教史地考论》,页14–15)的意涵。

        导师当下就说:“出自竺法护所翻译的经典中,至于那一部经,一时想不起。”再者,请教该书:“然传译时即有诤论,即阿梨耶为在缠真净而不失自性者,抑真性在缠不守自性而妄现者。勒那摩提以梨耶为净识,即法性真如;故‘计法性生一切法’,‘计于真如以为依持’,主‘现常’;以授慧光,其道行于相州南道。菩提流支以梨耶为真识不守自性而虚妄现者,故‘计阿梨耶以为依持’,‘计梨耶生一切法’,不许法性真如能生,主‘当常’;以授道宠,行于相州北道。”(《佛教史地考论》,页14–15)

        导师说:“出自天台宗的章疏。”导师马上拿起《大藏经》翻找出处。我眼见导师手拿藏经都有一些发抖(太重了),于是向导师说:“导师,没关系,学生知道出处来源,那就没有问题,一定可以找到。”侍者拿着导师的午餐进来,我们也趁机告退,用午餐去。午后一点四十分,起床铃一响完,室内电话就响,明圣法师(1941–)打来说,导师要我过去。原来,答案出来了,藏经册数、页码都有了。
 

        (四)在福严佛学院,请问《北印度之教难》之“迦旃延与僧伽罗刹的忠告”。导师提到经中指责比丘们的种种恶行(《佛教史地考论》,页300–301)。当时,导师特别指出“寺院家庭化”是最大弊病,是造成法灭的主因。我一时无法理解“寺院家庭化”的情形。请问:是像日本佛教吗?导师摇摇头,还是强调“寺院家庭化”。几年以后,我才理会到,那就是,出家众不守清规,以出家的身分,在寺院里娶妻生子,如文中所云:“展转相侵欺,以自养妻息。”
 

六、笔者问:法师的著作中,如《中国佛教史略──原典资料汇编》与《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勘订与资料汇编》(上)(下)等,对导师著作之资料汇编与勘订,其出发点为何?
        法师答:
        导师的著作很难读懂读通,怎么说呢?我在慧观学处时,在昭慧法师的指导下,研读《妙云集》,就发现导师著作的深刻,往往一、二句话,就是一个典故,或是一段思想史。稍一不慎,就忽略了书中要义,及导师卓越的特见。而且,在昭慧法师的训练下,养成查藏经原文的习惯,并存有“问题意识”,看书时,很自然地会追根究柢。《中国佛教史略》前后听讲二次。第一次,在福严第四届的高级部旁听;第二次,在福严第五届的高级部旁听。陆陆续续收集不少资料。
 
        此《资料汇编》之所以能够成册,重要的推手是昭慧法师。1991年,妙峰长老回国参加福严精舍重建落成,向昭慧法师赞叹《中国佛教史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阅读上有很大困难──因为不详史料出处,对于该书所述及的史实与思想,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妙峰长老期望昭慧法师能为该书作完整的注释,以方便有心向学者。当昭慧法师谈起这件事,我自然地毛遂自荐,愿意承揽找资料的工作。在这里,我要还原一个历史真相,《资料汇编》虽挂名“悟殷”,实则付出极大心血的,是业师昭慧法师。我学养不足,只作收集整理汇编的工作。四十几万字的内容,昭慧法师投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与心血,仔细的标点、增删与润文等。《中国佛教史略》原文,由导师与妙钦长老──师生合作完成,此《资料汇编》亦如此,是师生共同完成。对导师《印度之佛教》作资料汇编与勘订,在〈汇编者序〉中,其实已作了说明。

        《印度之佛教》,1985年在台湾再版。我一获得出版讯息,马上请了一本,看了非常喜悦,却是越读越不懂,不管是出处也好,典故也好,都有进一步查索的必要;另外,各部派的思想,大乘三系的义理及彼此的异同,不但空有之诤,内部亦各自分流。该书既深广又精致,要读懂读通,实非易事。《印度之佛教》有许多篇章都述及到“部派思想”,若不懂部派思想,只能是字字都认识,却不知其所以云。导师在第十二章之第二节“性空论之前瞻”,点明了声闻部派思想之困境,性空大乘应运而兴之真义;第十四章之第三节“唯心论成立之经过”,第十五章之第一节“思想之渊源及成立”,则串连了声闻部派与大乘两大唯心论的思想关系。

        《印度之佛教》写于1942年,它是导师治史的最初成果,也是代表导师思想的第一部著作。由于“本书是叙述而少引证,引证也没有说明出处”,导师在往后的著作中,或更深入经论要义,或因考古资料出现,内容已经作了部分的修正与补充。如导师〈重版后记〉云:“本书是四十多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有些是应该修正的,如十二分教;《阿含经》的集出;有部内在的三系等。注明参阅某书,凡所说而与本书不同的,就应该依据这些后出的作品来改正。”(页5)因此,本书再版时,导师在某些章节中,加上附注,以方便读者检索。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之勘订,是依据导师后期的著作资料来勘订《印度之佛教》,千万别误会了。《印度之佛教》最重要的勘订,在“鸠摩罗陀、马鸣、师子比丘”年代的勘订。可详见拙着〈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勘订与资料汇编简介〉一文(《第八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人间佛教与专业伦理学术会议论文》,页1–28)。

        “鸠摩罗陀、马鸣、师子比丘”这三位的年代,条理如下:

        一、有关“鸠摩罗陀出世的年代”,《印度之佛教》作“佛元二、三世纪间”。《唯识学探源》、〈略说罽宾区的瑜伽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印度佛教思想史》等,都说是“西元二、三世纪间”。依据新疆库车考古资料及《大庄严经论》本身记载推论之,应以后者为准。因此,“鸠摩罗陀出世的年代及其思想”,导师皆作了修正与补充,论定鸠摩罗陀是西元二、三世纪人,是内重禅观,外精于通俗教化的譬喻师。此一年代的变动,使得本书的相关内容必须修改。

        二、马鸣的年代,新疆库车考古资料的出现,经学者考证:中国古传马鸣造的《大庄严(经)论》,其实是鸠摩罗陀所造。所以,本书有关马鸣的记载,亦有修正的必要。
 
        三、师子比丘,是禅宗的祖师之一,传说师子比丘被弥罗掘所杀害。师子比丘何时被杀?匈奴弥罗掘何时灭法?1957年,导师作〈北印度之教难〉,推定师子比丘的法难事件,发生在200至250年之间;推定匈奴王密希拉古拉的法难事件,发生在470左右(《佛教史地考论》,页303–321)。亦即有关师子比丘与弥罗掘的年代,导师在〈北印度之教难〉已作了补充与修正。

        本《资料汇编》出版的推手,也是昭慧法师。可以说,为了想要瞭解《印度之佛教》,我边读边查藏经,并记上册数与页码;若发现书上记载之内容,与导师的《妙云集》、《华雨集》及其专书论著有关,即找出相关部分,加以对照,并于眉批处志以标记。久而久之,即留下为数甚多的资料。

七、笔者问:法师在部派佛教着力甚多,著有《部派佛教上编——实相篇、业果篇》、《部派佛教中编——修证篇》、《部派佛教下编──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等。在这之中,最大的乐趣与收获有哪些?
        法师答:
        很庆幸研读“部派佛教”。部派佛教是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之桥梁,从原始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部派佛教是处于中介站,具有承先启后的关键性地位。懂了各部派佛教义理,似打通了任督二脉。以自己的经验来说,因为读部派佛教,深刻体会到导师“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之两大思想动脉;由此,帮助我理解大乘三系的理论架构,乃至中国三论、天台、华严与禅宗等之根本大义。

八、笔者问:法师认为导师在部派佛教上最出色的观念是什么?
        法师答:
        导师从传说纷纭的学派分化次第中,论定部派分化的次第及系谱;在错综复杂的部派论义中,归纳了学派发展的两条思想路线——“依蕴立我”和“依心立我”。导师抓出部派佛教思想的两大动脉——“依蕴立我”与“依心立我”,这是最卓越的特见。此与导师之依着缘起教法安立生死与涅槃的一贯性,以抉择大乘三系,立名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以及一针见血点出中国佛教在南北朝时代,已奠定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真空妙有”与北方的佛教思想特色“真常唯心”,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九、笔者问:法师对于导师的其他著作是否还有哪些领悟?
        法师答:
        导师的所有著作,在不同的时节、因缘研读,就有不同的领悟,不同的受益。《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七章之第三节“瑜伽行派学要”,导师以“缘起”与“缘所生法相”解说唯识学的两大系统:重种子识变的唯识(一能变),重分别识变的唯识(三能变)。这样鞭辟入里的说明,是导师的精华所在。而且,可以与《印度之佛教》第十四章之第四节“虚妄唯识论述要”,及第十六章之“虚妄唯识者之分流”,对照阅读,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

    第八章之第二节“融唯识而成的‘真常唯心论’”,导师抉发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结合而成“如来藏藏识”——“真常(为依止的)唯心论”,《阿毗达磨大乘经》占有重要的关键地位。此可与《印度之佛教》第十五章之“真常唯心论述要”对照研读。第三章之第三节“方便易行的大乘”,导师谈到“造像与写经”。佛像的塑造,当然是使信者礼拜,得种种功德,而重要的是,激发念佛三昧的修行。《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用成是(般舟)三昧故。”修念佛三昧,依《坐禅三昧经》、《思惟要略法》、《观佛三昧海经》等说,都是先取像相,忆念不忘,然后正修念佛三昧。修般舟三昧成就,佛现在其前,能为行者说法,答行者的疑问。修行瑜伽者因此理解到:佛是自心所作,三界也是自心所作的。自心是佛,唯心所现,在“后期大乘”、“秘密大乘”中发扬起来(页114)。
 
        这是非常卓越的特见,导师从“造像”激发念佛三昧的修行,以初期大乘《般舟三昧经》的修行理论,理解到后期大乘虚妄唯识学之唯心(识)所现的思想(页270–272),如来藏心的观佛,念如来藏,观自身本有的佛(页403–407),乃至密教修天色身的,皆本于此一理论为解行基础(页427–429)。
 
        再者,《中国禅宗史》中,导师说:

        “修证,有小乘与大乘,或三乘与一乘的区别,区别在哪里?就大乘法说,如宗密所举的‘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直显心性’,区别都在见地上。依印度大乘法说,有‘唯识见’(依他起“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近于“息妄修心”);‘中观见’(主要为“极无所住”,近于“泯绝无寄”。也有说“理成如幻”的);还有‘藏性见’,即‘究竟显实’或‘直显心性’宗。以‘楞伽印心’,达摩所传的禅法,本质是‘如来藏’法门;‘如来禅’就是‘如来藏禅’。”(页20)。

        唐代圭峰宗密(784–841)依据禅师的见地,分判当时的禅法为:息妄修心、泯绝无寄、直显心性等三宗。导师依印度大乘法的三系,分配圭峰宗密的三宗:唯识见──息妄修心;中观见──泯绝无寄;藏性见──直显心性。

        导师从禅三宗之思想,配属印度大乘三系,这是非常深刻的识见。

十、笔者问:法师对佛教思想史的理解,有哪些体会?
        法师答:
        佛教思想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使我知道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思想的流变,而透过学习,更体会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

十一、笔者问:您认为印顺学派可以成立吗?其未来发展之可能方向为何?
        法师答:
        以印顺导师思想著作为标竿的末学,当然希望它成为事实。不过,我很相信因缘法。不管目前是否已经形成“印顺学”、“印顺学派”,只要后继者能认真研究,随分随力弘扬,自然水到渠成。

    “未来发展之可能方向”,导师之佛学思想著作,非常博大精深,想要研究者,不管是“照着讲”或“接着讲”,都有宽广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导师并不是发挥自己的思想,而是把佛陀的教法,本着佛教最根本的思想——缘起教法及佛教的实践性,把它抉发出来,让后学者能认识佛陀的精神,以及流传过程中“世谛流布”的流变。因此,导师的佛学著作,不但可以作为佛教信仰者的依凭,也可以成为教界、学界研究佛法者的指南,而不是印顺学之信仰者的专利而已。

十二、结语
        悟殷法师出家学佛的因缘,单纯又简单。她相信每个人都有得度因缘。未出家前接触第一本佛书就是导师的《成佛之道》。1981年出家、受具足戒,插班入了福严佛学院就读,历逾二年半。1985年,到阳明山的妙德兰若能净法师“慧观学处”,过着学院化的生活。1986年,能净法师特别聘请当时在福严佛学院教授国文、对导师《妙云集》深有研究的昭慧法师,来带领学子仔细的研读《妙云集》,才开始有系统的研读导师著作,渐渐地发现导师著作的精彩。
 
        在佛教思想观念上的体会,尤其是导师《成佛之道》所说:“通论解脱道,经于种熟脱,修证有迟速,非由利钝别。”令法师感动尤深。对于过去中国佛教中“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的论调,不再产生畏怖,反而豁然开朗,大为安心,也生起无限信心。
 
        法师好学多闻,对于导师著作中不懂之处,多次请教导师。导师对后学的指导,更令法师感动不已。有关部派的著作:《部派佛教上编——实相篇、业果篇》、《部派佛教中编——修证篇》、《部派佛教下编——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一)》等,是法师对部派佛教研究的成绩;《中国佛教史略──原典资料汇编》与《印顺导师《印度之佛教》勘订与资料汇编》(上)(下),是法师研读过程中所累积的资料,方便后人的研读;而《循流探源——印顺导师印、中佛教史研究论集》,是法师研读导师印、中佛教史著作的论著。此外,对于《印度佛教思想史》、《中国佛教史略》与《中国禅宗史》等导师思想的精辟处,法师一一与我们分享,内容丰硕,颇具启发性。

(本文原刊登于《妙心》杂志121期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