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佛法修学要领


   日期:2020/6/28 20: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修学要领
——在第一届菩提静修营上的讲座摘要

济群法师
  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许多人虽学佛日久,对修学基本理路仍混沌无知,不得要领,不明次第。
   学佛,首先应当认识,完整的修学体系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领和修学方向。其次需要了解,要遵循怎样的次第。不然,即使学到一些理论,却不知其在整个修学过程所处的位置,不知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也难以有效运用。此外还应明确,每个步骤该如何运用于实践。
   佛法浩瀚,不仅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体系,每一体系还有众多宗派和分支。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要素和修行次第,应与任何一宗不存在冲突,并适用于一切法门的修学。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其中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正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这五大要素,能统摄一切佛法。
   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道的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道的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
   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目标的必要条件。
  (一)解脱道的修行
   于解脱道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皈依,正是对解脱的目标(佛)、解脱道的方法(法)及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与之建立信赖、依存的密切关系,全身心归投依靠。
   仅仅相信还不够,进而须生起希求意愿,也就是发出离心。它不仅是解脱道修行的开始,也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直至解脱,才是对出离心的彻底完成。
   使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解脱的,是无尽生命中积累的惑业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这一妄流的关键。但止息不等于断除,事实上,妄流的力量仍在,只是暂时进入潜伏期。出世正见,才是断除惑业的真正利器。
  (二)菩萨道的修行
   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要对佛果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皈依,就是对菩萨道的目标(佛)、修习菩萨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导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身心归投,至诚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质,相信菩萨精神的伟大,而心向往之,发起殷切的菩提心。菩提心包含自觉、利他的内涵,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两大品质的心行基础。
   菩萨道修行不外两大任务: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质。菩萨行的内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与慧两部分。慈悲与慧的修习,都离不开止观。菩萨道的修行,正是通过止观不断长养慈悲、智慧,最终圆满佛陀的品质。
   由此可见,无论从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来说,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点,必将成为修学障碍,乃至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
二、佛法的修学次第
  汉传各大宗派多形成于隋唐时期,其时行人根基较利,教理基础较扎实,祖师大德在立宗时未将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而着重阐扬圆顿思想。如今时值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圆顿法门对多数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认识修学共同基础、建构大众化的修学次第,是教界的当务之急。
   前面谈到佛法的核心要素,探讨修学次第同样离不开这些内容。内容相同,重点和意义却不同。探讨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视皈依,修学便如无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对三宝是否产生依赖,对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皈依的深浅程度。皈依三宝,才能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
   发心,是对三宝具备的品质生起希求。如果没有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所以,皈依后必须发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正见、止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发错了,不论做什么,都与修行了不相干。
   戒律为三学之首,也是定慧之基。因此,皈依、发心之后要受戒、持戒,这是树立正见、修习止观的必备前提。
   正见与止观,则是实践佛法的关键。正见是止观的眼目,而止观则是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从修学次第看,应先学正见,再修止观。依正见修行,还能帮助我们纠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则,皈依可能会落入迷信,发心可能会夹带杂质,持戒可能会流于形式,而止观则可能劳而无功。
   虽然这五个环节是依次深入的,但并不是说,皈依完成后才开始发心,也不意味着发心后就无须修习皈依。事实上,五个环节皆须解脱或成佛乃能究竟圆满。因而,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个修学阶段的重点。因皈依而有发心,但发心又是对皈依的深化,故在发心过程中还应继续修习皈依,其他也是同样。所以,它们是相互融摄的。但基本次第不能违越。
   有些人直接从止观禅修入手,没有正见指引,就像进入车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登上不知去向何方的车。
   有些人直接从学教入手,但没有戒律的防范和守护,仅依意识层面建立的闻思知见,没有力量降服烦恼习气。
   有些人直接从持戒入手,但若没有正确发心,不清楚持戒的意义,持戒会变得异常艰难。
   同样,若对三宝没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发心也难以长久保持。
   了解修学次第,可以帮助我们安立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佛之路。
三、五大要素的实践
  那么,如何遵循这些核心要素来完成佛道修行?如何将每个要素落到实处?下面,分别就各项修学重点进行简要说明。
  (一)皈依
   佛法无边,入门处却是唯一,即皈依三宝。修行能否成就,能否完成预期目标,首先取决于皈依的质量。作为修学开端,我们怎样由此入手,不断深化,最终由自身完成三宝品质?
   首先,考察动机。是否为解脱轮回、为成佛做祖而皈依三宝?若只为求人天福报、平安顺遂而皈依,虽也能得到诸佛护佑,但只能结下一些善缘,与修行、改造生命了不相干。
   其二,获得皈依体。如果皈依时发心不正确,或皈依仪式不如法,皆不能得到皈依体。
   其三,守护皈依体。得到皈依体并非一劳永逸,还须日后悉心守护。尤其不能违背皈依时的誓言,若有违越,便会破失皈依体。
   其四,修习并强化皈依。皈依后须日日修习,时时忆念,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我编写了以修习皈依为中心的共修仪规,包括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发愿、回向等内容,既可作为个人的日常功课,也可作为寺院带领信众共修的常规宗教生活。
  (二)发心
   无始以来,我们所发的是凡夫心,是贪嗔痴,由此造就现今的凡夫品质。当我们认识到凡夫心给生命带来的过患,就要以正确发心进行对治。
   正确发心有二,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若发心过程中产生偏差或夹带杂质,会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
   发心代表着生命中的强烈意愿,但刚发时只是一念,须以观察修不断强化,方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声闻行者希求解脱,视世间如牢狱,三界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是为出离心。事实上,出离心若能发得真切、猛利,解脱便已成功一半。
   作为菩萨道行者,同样要发起出离心,而且愿意帮助一切有情共同解脱。这种推己及人的悲悯之心,为菩提心,是成就佛陀品质的根本。
   菩提心的生起和强化,也要辅以相应的观察修和安住修。除了心理引导外,还须受持、修习菩提心仪轨。
  (三)戒律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与解脱道和菩萨道修行相对应,戒律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别解脱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戒律、比丘戒等,通过远离五欲尘劳、约束行为来止息妄流相续,从而降伏烦恼,趣向解脱。
   菩萨戒,则在止持基础上增加了作持,止恶与行善并进。菩萨戒提倡的六度万行,既是成就无上菩提的资粮,也是瓦解凡夫心的利器,还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标准。
   菩萨戒主要有梵网、瑜伽两大系统。相比之下,《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为善巧,而《梵网菩萨戒》是大菩萨境界,凡夫行持起来难度较大。
   在汉传佛教界,绝大多数出家人都受过菩萨戒,在家众受过菩萨戒的也相当可观。但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受了菩萨戒,却不知菩提心为何物,只是有名无实的“菩萨”。
   有鉴于此,我根据中观、瑜伽二大体系关于菩提心修习的传承,及《菩提道次第论》的菩提心教授,编写了受持、修习菩提心的仪轨。受持菩萨戒前,应从发菩提心、力行慈悲开始训练。
  (四)正见
   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是一切法门的指南。发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持戒不可能马上圆满,包括对皈依的深化,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正见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我们纠正心行偏差,剔除其中杂质。
   对解脱道修行来说,缘起、业果的正见极其重要。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我们做什么、想什么,未来生命就是什么。此外,无常见、无我见、空性见,都是修学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菩萨道的修行同样离不开正见指引,空性见才能将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
   获得并巩固正见,离不开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个学习过程最好是一门深入,在一生修学中,具足一宗正见即可。
   建立于意识层面的闻思正见往往很粗糙,如何使之趋于精确?一是通过师友间的切磋去芜存精;一是通过禅修获得实证。
  (五)止观
   止,为禅定异名,梵语奢摩他,又名三摩地,包括有所止和无所止。小乘禅观偏向有所止,即有止的对象。而禅宗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则属于无所止,通过特定方法直接契入空性并将心安住于此。梵语毗婆舍那,汉译为观。包含观照、观想、观察修几个层面。
   许多人误读禅宗,将止观的修习片面理解为无分别。因为不重经教而缺乏闻思正见,又无善知识把手提携,造成多少禅和子的盲修瞎练。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极不稳定,且建立于颠倒认识之上。若直接从无分别入手,如何调整错误观念及颠倒心行?所以,必须以有分别的观修为前提,使心从颠倒状态中摆脱出来,乃能进入无分别的禅修。
   同时,止的修习也必不可少。止,虽是佛教与外道的共法,却是修观的重要基础。若能具备止的基础,再以正观照破我法二执,契入空性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了。
四、结说
  综上所述,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不仅是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贯穿始终的修学次第。把握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学佛至成佛的关键。同时,它们又像长养万物的大地,是一切修学法门得以确立的共同基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济群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佛法要领及修行次第 

 济群法师: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济群法师: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济群法师:真的信因果了吗 

 济群法师:在山水中放松自己 

 济群法师:修学佛法的正常途径 

 济群法师:修学菩提心 

 济群法师: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于“西园夜话”时答疑 

 济群法师: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授菩提心戒时的开示 

 济群法师:三宝是生命的归宿——在皈依法会上的开示 

 济群法师:三好营员——在开营典礼上的讲话(菩提静修营) 

 济群法师:《心经》的般若正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