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惠空法师:觉性常照


   日期:2020/6/20 12: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觉性常照

惠空法师-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

我们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心绪都会有变化,心绪变化根据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我们无始来的习性和根性,这是内在的条件;第二个是外在的环境,我们所处的道场、我们的师长、道友,甚至我们周围的信徒、所生活的社会,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心绪的变化。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我们是初学,在这过程中,心绪有时会起起伏伏、高高低低,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但是在这当中,我们却要常常的反省自己的理念、发心、自己的心愿─在世俗上,也叫做自己的“价值观”。

我们如果在一个很忙碌的道场里,可能会随着所忙的事情而流转,今天忙这个、明天忙那个,跟着事情一件一件跑,有时个人会随着忙碌的事情而带动他的心绪。忙碌的事情多半是属于入世的,不管是为考试、读书、比赛、办些活动,这些东西多半是在世间上面转、修修福报。另一种是淡薄的,即是生活上非常平淡、平静,主要让我们内心、身心得到修养、得到平静,淡薄而能让我们内心反观自照。可是这种情形久了以后,如果我们不懂得善巧,就会变得无所事事,变得好像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办什么了?反正一天到晚吃饱了睡、睡饱了吃,跟着大家糊里糊涂的过日子。普通人还好只是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该作些什么事;下一等的人就会想:“怎么这么无聊啊!找个什么来消遣吧!”这样就会向外攀缘去追逐一些世俗的娱乐。

我们学院、慈光寺道场,主要还是偏向后者,即尽量的让各位的事情比较简单化,时间上比较空,不想给各位太多的压力。以前我在圆光佛学院的时候,如悟院长跟我讲过一个论调:学生就是要让他忙,忙得他转不过头来;要是给学生太闲的话,他就会打妄想、就会调皮捣蛋。但这是对下根人、下等人的培养方法;第一等人、第一流人的培养方法,是要养成自觉的态度,有高度自觉、自省的能耐,所以你们要时时刻刻反省自己。其实外在行为的表现,关键在你内心里面是不是会主动去达成一个目标?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方向,就会像刚才所提的“唉呀!找个东西来消遣消遣。”或是没事就吃、就睡,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朝那里走,反正就糊里糊涂过日子了。

所以,各位要先把自己的理念掌握住,要很清楚自己到底要走什么样的路?我今天只有一条路,就是“了脱生死”。读书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工具、一个过程;我们主要的目的唯有“掌握自己的心性”。至于如何掌握好自己的心性呢?如《传灯录》上说的:“我们心性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执着,就是沦落三途的因。”我们要随时提醒自己。如果你是想着读了一点点的书以后,将来开门立户、自己去搞道场;或者说读了一些书,以后可以当饭碗,讲经说法、到处弘法了─有这种想法就错了。真正要想到的是:从现在开始,要很清楚知道掌握好自己的心,要时刻把心收摄起来,收在一个没有形相、一个觉知觉照的境界去,把自己心性的智慧不断地提升上去,这才是大家要努力的方向。就像永嘉禅法的“奢摩他”,是属于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所谓一行三昧就是心念无第二行、无第二念,心念始终保持在一种无相、无形的状态;不是把心关起来,而是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心不动转、心不取像、心不分别,主要就是在心念上保持清清净净、灵明觉照的觉知力,这就叫“一行三昧”。大家要清楚了解到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心保持在一个高度灵明觉照的状态当中,当我们有了高度灵明觉照的心,就没有所谓的爱憎、憍慢等等,心自然会很平静,自然能产生智慧。希望大家要时常提起自己的觉照力,要在心里反覆的思考,到底自己要往那一条路去走,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读书就是要让我们去实践,让我们能够知道自己要作什么事情。我们学习掌握自己的心性─今天要做这件事,明天要做这件事,一年以后要做这件事,十年以后还是要做这件事,等到死了下辈子还是要做这件事;一直不断地做,直到开悟。开悟以后,也还是要做这件事,直到成佛才是圆满。大家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所要追求的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