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别序


   日期:2020/6/17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法者,了生脱死之法,自利利他之道。无一人不当修,无一人不能修。然佛法经典浩如烟海,佛法义理又幽深难测。无论初机久学,多有望洋兴叹之感,以致不得其门而入。古往今来,入得宝山,空手而回者,可谓大有人在。其因何在?一者不善观察时机,二者不善选择教法,三者好虚而不务实,四者未遇真善知识。如是众因,致使众多求道之士,难免如盲人摸象、如跛子行路、如逆水行舟。故修道者虽多如牛毛,成道者却少如牛角。

        道绰大师言:「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以是可知:修学佛法,重在机教相应,如法而行。不得其益者,在机法不相应也。一代圣教,法门虽多,若论善契时机之法、即生了脱之道,无过净土一门、念佛一行。以其它法门,皆仗自力修习故,断尽烦惑,福慧圆满,方可成就无上菩提。惟有净土一门,仗弥陀大悲愿力故,万机普摄,无一遗漏。无论上智下愚,士农工商,人非人等,但能回心念佛,莫不乘愿往生,入佛境界,同佛受用。法门简易平实,而又奇特高贵。语其浅近,三岁小孩皆能修;语其深远,惟佛与佛能究竟。自古以来,力行此道者,如水奔涌,上至十地菩萨,下至五逆凡夫,一致进行。若论契时契机之法,无过于此。所谓「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故身处五浊之世、末法之时,欲现身得佛法真实利益者,不可不知此法也,不可不修此法也,不可不亲近净业善知识也。

        一代时教,阐扬净土之大乘经典,多达二百余部。然惟有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弥陀本愿缘起、西方殊胜庄严、众生往生因果等,于此三经,开阐无遗。印度之龙树、天亲,中国之昙鸾、道绰、善导,正依于此,别开宗门,建立一宗法要,开启往生之大门。惜乎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道绰大师《安乐集》、善导和尚《观经四贴疏》等五部九卷,于中国失传千余年。后之永明、莲池、蕅益等诸大祖师,则融会诸宗,摄归净土。此即净土法门于中国弘传之大概。然法门流传既久,受「异见、异执、别解、别行」之影响,致使纯正的专修之道,隐显不定,郁而不畅。此所谓融通衍生之弊也。如今虽有大量经论古疏流通于世,以时人业深障重、智识浅薄故,若无善知识引导,多难会其古朴幽远之深意,更难从纷纭复杂的知见网中,厘清法门宗旨,得其修学纲要。致使舍近求远、舍易求难,失之交臂、当面错过者,不在少数。而貌似修学净土,又不甘老实念佛,东张西望、随风倒浪者,更是随处可见。正所谓「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也。以不能如实专修念佛故,所以处处可闻净业难成之感叹!日光虽无处不照,惟宿仰望者心中。众生不念佛,佛奈众生何!幸有善导一脉之清纯教法重兴于世,弥陀光明耀人心目,使广大念佛行人得以安心净域,专志念佛。然或有未遇此法,或遇而有疑者,未免仍自徘徊不前、踌躇不定矣!其所以不能「归命弥陀、专修念佛」者,或囿于先入为主之观念,或执于习以为常之劣习,或迷于道听涂说之俗见。入道因缘,人各不同。若或有缘亲闻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之《文钞》,则于法门渊源、修学纲要等,必将清晰明了,于祖祖相承「专行念佛、乘愿往生」之道,自可疑虑冰释,通身靠倒矣!

        纵观古今,异时同化之风虽别,专行念佛之道无二。然于历代祖师中,印光大师离吾等最为接近,相去不过几十年,遗德明训,时时有闻,自有一种相亲相近之感,故多为今人所崇仰。大师承三经之玄义,依古德之遗训,以笃实之信仰、朴实之文风、应机之善巧,疏理古今义理,甄别法门异同,力陈修学时弊,为吾人指明了坦荡光明的生西之路。其莫大之功,即在于深入浅出,善契时机。藉此可明古德之遗教,可通三经之玄义,可契弥陀之本愿,可入往生之达道。如大师自言:「净土著述甚多,未入门人,犹难得其纲要。求其引人入胜,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语言显浅,意义平实,为研古德著述之初步向导者,其《印光文钞》乎?」稍通文字,即能识其大要。稍明其义,即自老实念佛。依之而行,决定生为贤善,没归极乐,不虚此身矣。

        佛法贵在应时契机,大师生逢乱世,对时代根机〔末法之时陋劣之机〕,感触颇深。其言:「今日之世界,非一大恐怖之世界乎?今日之中国,非一地狱式之中国乎?今日之人心,非一魔术式之人心乎?」如是之世界、如是之中国、如是之人心,如何得以安宁?如何得以解脱?遍观圣教,法药虽多,惟有「下手最易、收效最速、成功最高」的念佛一行,能消此劫运,能安此人心。人人依此,不但现身可得消业增福,遇难呈祥;临终更能乘愿往生,究竟成佛。可谓无边利益,垂手可得。是故大师于诸宗悉皆密护,但弘赞偏在净土。虽千言万语,普应群机,但处处归宗,直劝念佛。可谓善导时人归向佛法,巧摄群机共入赡养也。又其自身,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力行此道,言行如一。故其德操行履,感人至深,蒙受光泽者,无以计数,被赞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大师懿德风范,身传言教,尽收于一部《文钞》中。然《文钞》虽早已风行天下,却不知有多少人认真拜读过。包括吾人,亦只是偶尔翻翻,多年来亦未能从头至尾细细品味。虽曾发心一定要通读之,往往因种种原因而难以一鼓作气,愧无以言。然对大师景仰之情,从未暂息。经历时久,阅事愈多,此情倍增。近来将《文钞》反复拜读,深沾法益,感触良多,知其于今时乃至未来苦恼众生大有裨益。未明净宗一门者,藉此可以不废时日,善知法要,巧入念佛一行矣!

        《文钞》多是书信体,直心直言,真语实语,别具一格。因大师注重实益,不尚玄妙,故语语切中时弊,处处指归净土。或轻言细语,情动人心;或厉声棒喝,毫不留情。实可谓「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也。

        《文钞》虽为书信往来,实可谓一部「大开示」之书,上至成佛作祖,下至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所不谈。于今世风日下、邪说纵横、正法式微之时代,有心于世道人心者,不可不阅;有心于生死解脱者,不可不阅;有心于念佛往生者,不可不阅;有心于弘法利生者,不可不阅。沐入其中,如同时时亲近一位慈悲至极、智能超拔、而又威严可敬的长者,邪念自消,正念常存,佛号入心,莲花化生。因《文钞》多为应时应机之善巧开示,左右逢源,因势利导。故阅读《文钞》,需有一双择法眼,方能明其宗旨所在。洋洋百万余言,其眼目何在?所谓「敦伦尽分,老实念佛」也。此是大师一生自行化他的不变宗旨!「敦伦尽分」乃作人之本分,「老实念佛」即了生死之大法。一为世间法,一为出世间法。二者具足,则一生不虚度,轮回不久长也!

        近来研习《文钞》者,蔚然成风,可喜可贺。或许同感于《文钞》之磅礡无序,故于《文钞》外,更有不少选辑本流通于世。愚乘此遗风,亦分门别类作一选辑,以彰大师恩德于万一,姑名《灵岩遗旨》。以此饷予念佛行人,共餐甘露法味,同结西方胜缘!

        为显大师人格道德及教化宗旨,今《遗旨》权分三章:一、悲化有情;二、自述行谊;三、赞古耀今。

        一、「悲化有情」者:即大师悲悯有情的慈悲开示,权以四义显之:(一)深信因果,(二)老实念佛,(三)敦伦尽分,(四)闲邪存诚。此四义简明扼要,平实易行,又圆摄世出世法,成为大师教化一贯主张。

        (一)深信因果:因果乃佛法大根大本,世出世法,无一不在因果之内。凡夫因三业染污而常没于六道之中,圣人因三业清净而永绝于生死苦海。为凡为圣,全在于己。正如「祸福无门,惟人自招。」身之为人,惟能深信因果,方能乐天知命;惟能深信因果,方能自求多福;惟能深信因果,方能希圣希贤;惟能深信因果,方能终归极乐。

        佛法固为心性之法,然因果与心性,不一不异,心性乃因果之体,因果即心性之用。体用一如,理事不二。故凡三界轮回之理,修因证果之道,无一不是因果之显现也。离于因果之事修,心性之理何能大明?好高务胜者,多高谈于心性之理而不屑因果之事。实则善谈心性者,必不悖离于因果;深达因果者,亦可大明乎心性。若论应机,则心性之理幽深玄妙,惟上智可明;因果之事则人人可见,易于契入。如大师言:「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愚夫愚妇之辈,虽不能明因识果于微细中,以至于大明心性。但能仰信佛言,深信因果不虚,善择念佛一法,亦可乘佛愿力,现身了脱。因往生而证无生,因见佛而明心性。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反之,纵能识得心性之理而不念佛求生净土者,多是有名无实,求升反堕,反不如愚夫愚妇之往生为有大益也。所谓「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古今如是者,比比皆是。

        末法之世,谈理者多,实行者少;好虚者多,务实者少;自恃者多,仗佛力者少。故大师教化,迥异于人,不尚玄妙,端守平常,从因果入手,归净土一门。此是大师独具慧眼之高明处!

        (二)老实念佛:即弃舍他法,专修念佛也。以深信因果者,志必今生解脱,不愿久沉轮回。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然法门虽多,惟有念佛一法,有此大益。以此法门,全仗佛力故,万修万人去。如乘船渡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本事。人多好高务胜,不屑称名一行。大师却甘心此一「残羹馊饭」,因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故对所谓如「山珍海味」的高深玄妙之法,「概不染指」;惟于净土一法,「决志遵行」。将一切智慧学问,抛之东洋大海。所谓「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如是「老实」者,即是「一心归命」,即是「死尽偷心」,即是「正念直来」也。

        大师并非不通经教,所谓「如鹦鹉学舌,亦非不会」也。然何以不避讥诮,全舍他法,志在净土?一则源于大师对「念佛实益」的深切体会;再则源于大师对净宗一法「易行功高」的谙知;更因大师对「时代根机」的切身感受,深悉「末法众生,惟此一门,可通入路。」故一生教化,不出《文钞》所言:「明三世之因果,显六道之轮回。示本具之佛性,修念佛之净业。」

        然芸芸人生,多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以致历劫难成,流转不休。实不知真老实念佛者,冥顺佛愿,直入宝所,即是转凡成圣之大道,即是离垢妙圆之大智慧。所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故《观经》赞念佛行者,是「人中芬陀利花,观音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人之所以不能老实者,未能深知此一即浅即深之无上妙法也。如大师言:「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惟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法门平常而奇特,简易而高深。故大师常言:惟上智与下愚而不移,其它人则看其是否依教奉行耳。

        无论何人,但能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则莲台标名,生可预卜。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佳宾矣。反之,若不修净土,虽通宗通教,有大神通,有大智慧,有大辨才,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若有丝毫烦恼未尽,则轮回不能出、生死不能了矣。是故「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三)敦伦尽分:即立身、处世、为人、修道之本。一位「归命弥陀,安心念佛」之人,深沐佛恩,慈光外泄,自然于日常行为中,力所能及「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如何「心佛之心,行佛之行」?其平实可行之处即敦伦尽分。如世法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佛门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等,无一不是吾人敦伦尽分处。佛法非在口说,贵在实行,敦伦尽分即人人切实可行之道。此一绝世妙方,巧摄前之深信因果与老实念佛。能「深信因果」者,方能于日用中敦守伦常,善尽本分,以此而趋吉避凶,远祸得福。能「老实念佛」者,方能绝诸戏论,端守平常,本分作人,真报佛恩。

        大师一生,率真守愚,不尚玄妙,惟于平实真切处教人实修。以绝行人「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之狂妄心。实可谓「菩萨行菩萨事,凡夫尽凡夫力」。凡夫不得以己所不能而强以菩萨之行「是则是效」,故其一生,「并不与人说做不到之大话」。其言:「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念佛之人,日用作为,但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尽分于易处,则上顺佛心,下彰己德。如是则可「生入贤善之域,没归极乐之邦」矣。

        又,敦伦尽分,既是自利利他之行,亦是老实本分之相,是对自身根机的深切体认而做力所能及的事,无越位之思,无好高之心,素位而行,尽力而为。可谓「做人尽人伦,念佛尽心力」也。能将「深信因果」与「老实念佛」如是融于「敦伦尽分」之中,则世出世法,两相无碍;自利利他,尽在其中。人人能如此而行,则由身及家,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无不均沾佛法利益,同蒙弥陀光照也。于此东土三千界,自生西方七宝莲。此实可谓「于微尘中,转大*轮」之奇异大方便,勇猛狮子吼!观大师一生所为,虽超异常人,亦不过是其身为僧宝敦伦尽分之尽情流露而已。故于平淡中尽显辉煌,于本分中流露真情。微妙香洁,叹莫能言!

        (四)闲邪存诚:即于敦伦尽分中,克诚尽敬,善治习气。诚敬为佛法之本,念佛之人,蒙弥陀愿力加持,光明摄取,身心柔软,自然上敬于佛,下敬于人,谦卑柔顺,纯净信仰,如是则可巧治凡夫我慢自大之病,善除无始烦恼业力,化热恼而为清凉,即凡心而入佛心。故大师言:「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敦伦尽分,多从事上言;闲邪存诚,更从心上论。如是由表及里,自然增益善根,转化恶习。现世安稳利乐,临终顺利往生。

        二、「自述行谊」者:即大师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概述。今人对古代祖师大德的了解,多是从其思想或他人的评价中略知一二,鲜难亲闻祖师对自身的过多表述。印光大师生处特别的时代,书信往来,自有与众不同之处。《文钞》中有大量的自我概述,让我们更直接更真实地了解大师的言行德操。详观大师一生及自述,即知大师常言之「敦伦尽分,老实念佛」是何意义。大师常以「自了汉」自居,不求闻达于天下。所谓「拟作粥饭自了僧,不作弘法利生梦」也。其日常所为,就是一「老实」典范,没有大家派头,没有装模作样,没有沽名钓誉。只是常将一「死」字贴在额头,念佛度日,随缘化他。只有「真为生死,深潜佛法」者,才能如是深藏己德,独守平常;甘于寂寞,一心在道。实可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也。

        但凡贪图名利、好为人师者,无不处处显奇竞怪,以惑人心。观大师却视名利如敝屣,避之惟恐不及。一任举世人尽作通家,自己只是怡然自乐,老实念佛。由他讥,任他笑。平生所为,无有丝毫之捏怪。言行如一,始终无二。二十余年隐于普陀,经年无一人来访,无一函见投,颇得安乐。后因《文钞》面世,方为世人所知。致使远近朝拜者,络绎不绝。一个「自了汉」能如是大善于天下,其人格道德力量,何可思议!此可谓真能自利,方能利他,所谓「厚德」方能「载物」也!大师怀抱弥陀本愿之德,笃行念佛往生之道,岂能不普利众生乎?

        三、「赞古耀今」者:即大师对「佛、法、僧」三宝的赞扬。三宝乃暗室明灯,苦海舟航,是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文钞》处处有赞。藉由赞颂三宝功德,启迪吾人之恭敬从命。以佛法利益,非恭敬不能得。大师常言:「一分恭敬,一分收获;十分恭敬,十分收获。」今人不患不知佛法,所患在不知恭敬从命也。故说食数宝者多,亲得受用者少。

        三宝功德,穷劫难赞,今特以弥陀本尊、净教祖师为主。以弥陀本愿,为众生恃怙;藉祖师芳规,明法脉渊源。从而一遵本愿之行,笃行专修之道。如是方有知识可寻,方有圣教可依,方有安心之处,方有解脱之望。而不至随风倒浪、虚度此生也。

        此选编虽乃沧海一滴,尝之可知大海之味,依之可入净土之门,遵之可得往生之益。因所选有限,或有更精妙法语淹没于浩瀚的《文钞》中,则为吾人之失也。有心者,或可以此为阶,深入《文钞》。既可免吾人之失,亦可深沐祖师恩泽。由是而自必识净宗超胜,安然作一「本分、老实、息心」之念佛人矣!

        为便利阅读,今此选编并非罗列书信,力求编排有序,次第井然;所选内容,多类加小标题,以示大义;并对原文详加分段、标点、出示重点。为编排统一,及阅读便利,个别文字作了简单处理。如「料简、料拣」统一为「料简」,「怜悯、怜愍」统一为「怜悯」,「三途、三涂」统一为「三途」,「落索、络索」统一为「络索」等。「着」、「华」等古通用字则依前后文义分为「着、着」、「华、花」,其它变动处或注于文中说明。

        于选文之后,别附大师略传,以助了知大师一生行踪。所谓人文并观,见其人即如见其文,观其文即可知其人矣。南无阿弥陀佛!

释智随    谨序
公元二○○六年十二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随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随法师)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附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参、赞古耀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贰、自述行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五、其它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四、闲邪存诚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三、敦伦尽分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总序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简介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捌、述个人行谊 

 智随法师:印光大师法要 柒、示伦常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