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净法师:念佛一门深入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


   日期:2020/6/15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贰、五正行与五杂行
 

一、「净土门」和「圣道门」

要解脱生死轮回,必须学佛修行才能达成。佛法中所谓的八个宗派,可分为两种法门,一个是「净土门」,另一个是「圣道门」。净土门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永离六道轮回,在净土直接成佛,成佛之后再倒驾慈航到娑婆世界,乃至十方世界,分身千百亿,广度诸众生,这一个法门叫做净土法门。除了净土法门以外的所有宗派,天台宗也好、华严宗也好,禅宗、密宗、律宗和三论宗等都属于圣道门。圣道门的定义是靠自己的力量在娑婆世界修行,这一辈子不成,下辈子再来,下辈子不成,下下辈子再来,这一种法门叫做圣道门,这种判别的方法是以净土门的教理来判别的。

我们晓得有这件大事要解决,有这个目的必须去达成而来学佛,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要选圣道门,还是要选净土门?我们必须仔细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学圣道门是否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还是学净土门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如果真正深入去检讨自己的根机,就会发现我们不够资格去学圣道门--我们是没有力量学圣道门的,走圣道门我们还会再度地继续轮回。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五-一六六页)

二、学圣道门是依自力具足戒定慧成佛

因为学圣道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走「戒定慧」的过程。「戒」就是一般所讲的「五戒」或「菩萨戒」,出家人则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以及出家的「菩萨戒」。单单以「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来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把「五戒」持好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说不打妄语,我们心中明知要真诚清净,言行一致,心口一如,打妄语是犯戒,却往往会说妄语;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几乎在一生当中,甚至每天都打妄语,因为他需要做买卖的关系,不得不打妄语。至于说不偷盗,就是不取不应该取的,甚至花费超过自己本份的东西,也算是偷盗;甚至在公司里用公司的邮票、信封、信纸啦,也算是偷盗;别人或公家的物品,小如针线、大如钞票,擅自拿取,也算是偷盗的范围。我们用五戒的镜子来照照自己的言行,就知道很容易犯。又如不杀生,有直接、间接甚至见杀随喜,我们只要是不持斋吃素,即使不杀生也会有间接杀生的罪过,因为我们吃肉他们才会杀来卖,所以他们是为了我们而杀生的。

以上只是略微谈论一下「五戒」已是如此,何况「十善」,以及其他更微细的戒。《地藏经》说:

阎浮众生,举止动念,
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我们依自己的力量学圣道门,一定要持戒,而持戒不清净,就是跟众生结了恶因缘,下一辈子要来还债,了结这个因缘。想脱离六道轮回,就要持戒清净,不能与众生有牵缠,否则犯了戒,就只有堕落三恶道这一条路了。

至于「定」,修定要达到最低层次的「欲界定」--心时时刻刻做得了主,能保持清净,事来当下办理,事过了无痕迹,已经很不容易。而初禅、二禅以上的「色界定」、「无色界定」,在学佛的人当中,不论在家或出家,很少人能修成。近代最出名的是广钦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是学禅的,有几次入定的经验;广钦老和尚不是学禅宗的,可是他曾经在深山有深沉的入定经验,不过广钦老和尚最后晓得,即使有禅定的经验,也不能了脱生死轮回,所以晚年他都强调念佛,弘扬净土法门。虚云老和尚虽然讲禅,也讲净土法门的道理,他晓得禅修不适合大众的根机。

「慧」是指「明心见性,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明心见性」,是达到开悟、觉悟的境界,印证了真理和佛性,此世有几人能达到?至于「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则更困难了。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六-一六九页)

三、学净土门是依他力往生净土成佛

由上可知,靠自力修行,唯有具足戒、定、慧才能了生脱死,这是圣道门,我们能修吗?单从这一点来检讨,就可以了解我们修不起,学不成。那怎么办呢?摆在目前就是三恶道火坑。那么净土法门是怎么样的呢?净土法门是完全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来离开六道轮回的。刚刚说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学佛;而学佛的目的,也就是超越六道生死轮回并进一步成佛。这个目的有近程的目的和远程的目的,毕竟学佛最终是为了远程的目的--成佛,可是近程的目的--解决生死轮回,必须先达成;否则,人身都难得了,还谈得上成佛吗?所以学佛的目的,近程是先离开六道轮回,同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级一级往佛的境界去。

就如刚说的圣道门,要离开六道轮回,必须修习戒、定、慧,最低限度要证到初果阿罗汉。虽然初果阿罗汉未能立即超越六道轮回,可是他不会堕落三恶道,他还有七次天上、七次人间的果报,经过了这时间的往来,他就到达四果阿罗汉的地位,超越了生死轮回。当然若要成佛则必须回小向大,发菩提心去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道,然后一级一级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最后到达等觉、妙觉而成佛,但是这段时间非常长久,做起来非常困难。

龙树菩萨曾经说过,圣道门是属于难行道,只靠自己的力量,好像在陆地上走路,比较辛苦,而且时间很长,非常困难;净土法门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依靠他力,好像坐船走水路,不必费自己的力量,时间一到便达彼岸。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往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去成佛,就是净土门;依靠自己力量在这娑婆世界,生生世世修行来了生脱死,超越轮回乃至成佛,是圣道门;我们学佛必须要了解这两门的差别,才不会学起来混淆不清。净土门是完全靠弥陀的他力法门,但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不努力完全依靠佛力,这样没有志气。我们不要有这种观念,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连五戒都修不成,还有什么力量不力量呢?自己无力、无能,就得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并非指其他佛菩萨、罗汉,那么今生今世就能离开六道轮回,往生净土成佛,然后广度十方众生。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六九-一七一页)

四、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

阿弥陀佛为我们创造了极乐世界,极乐世界里面一滴水、一片叶、一朵花、甚至一颗宝石,都是阿弥陀佛完成的。那么极乐世界是建设给谁的呢?当然是建设给我们的,如果没有我们众生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意义了。

往生极乐世界所须的功行,也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为我们圆满的,祂经过兆载永劫修习种种苦行,来完成能够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 扼要地说就是第十八愿。极乐世界的成就和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福德因缘,都是阿弥陀佛圆满的,所以能往生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发愿回向给我们,而不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

如果是我们发愿回向给阿弥陀佛,才能往生,那往生便很难有把握,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也很狭窄,谁敢保证他的功行,已具足往生的资格、条件。其实,只要我们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便已经被救,当下便具足往生的资格了。我们要了解这个「信」是永恒不变、毫不动摇,是金刚不坏的,就算病苦现前也不改变,临终时也金刚不变;它跟世间一般信用的信不同,世间的信用会变,而我们对弥陀的信心是金刚不变,因为信心的对象是阿弥陀佛及祂所完成的极乐世界。信愿行的「信」,应该这样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能救度任何时代的任何众生,而不应掺杂含有自力的、修功行来回向的成分。完全纯粹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是「纯他力」的法门,如果还掺杂自己意见在里面,叫「自他二力」的法门。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四-一七六页)

五、「纯他力」和「自他二力」

现在讲这二门的差别。净土根本经典有三部:《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有关掺杂自力,和纯粹他力的内涵,以善导大师对《观无量寿经》的解释最正确,这里便是引用善导大师《观经疏》的内容来解释。

《观经疏》总共有四卷,第一卷〈玄义分〉,就是在还没有解释经文之前,先将这一部经的重要义理加以提示,然后才发挥。〈玄义分〉有一段话说:

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
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韦提希夫人,是佛陀在世时,印度一位国王叫频婆娑罗王的夫人,他们的太子阿阇世王为了夺取王位,把父王、母后关在牢房里,夫人非常痛苦、悲伤,她想:为什么我的家庭,甚至皇家,会有这样忤逆不道的事呢!她非常悲伤地向着释迦牟尼佛所住的方向,祈求释迦牟尼佛来给她说法;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的祈愿,以神通变化来到夫人的地方。

夫人跟释迦牟尼佛说,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的痛苦,希望我下一辈子,不要再出生在娑婆世界,能够往生到没有三恶道的世界去,希望释迦牟尼佛指示她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去求生。释迦牟尼佛就以祂的眉间白毫放出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照耀十方世界之后,又将这光明收摄到头顶上来,显现了一个光明台,十方世界的国土,全部在这个光明台上显现出来。夫人观看选择后,禀告释迦牟尼佛说,十方的净土虽然都美好,但是我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在这里善导大师所说的:「韦提希夫人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意思是说,我想往生极乐世界,请释迦牟尼佛教导我怎样观想,才能观出极乐世界种种相貌而往生极乐世界。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六-一七八页)

六、「要门」和「弘愿门」

接下来:

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义之弘愿。

「娑婆化主」是指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夫人的请求,才开展出净土法门里面的所谓「要门」出来。「安乐能人」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显彰出「别义之弘愿」。「别义」是指它别于一般教理、一般因果、一般法门,故称作别义;「弘愿」即第十八愿,为救度十方众生,此愿非常弘广,所以叫做弘愿。以这一点可以看出,往生极乐世界有两门,一门是「要门」,一门是「弘愿门」。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要门」是指什么呢?是指「定」跟「散」这两门。「定」是「息虑凝心」,也就是「十三观」,因为要观想十三观,必须将妄想杂念停息下来,所以叫「息虑」,将整个心集中在这十三观上,所以叫做「凝心」,这个是「定」的法门。「散」是指十六观内的第十四、十五、十六这三观,虽然不像前面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必须息虑、凝心,也就是说他的心不是定的,而是散的,但虽是散心,必须去恶修善。

「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是说要回向定散这两门所修,往生极乐世界。如果没有这两门的修行,就没有功德可以回向,也就不能往生了,这是属于要门。

那么「弘愿门」是什么呢?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大经》是指《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哪里有说这一点呢?就是第十八愿,所以这一段是指第十八愿来讲的。因为第十八愿一开始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意思就是说,我成佛的目的,就是要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十方众生包含起来,就是善跟恶的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是以凡夫为本来讲,不是指圣人;一切善恶凡夫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通通都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力量,才能往生的。那么这个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这个力量,是能够使我们超凡入圣,离开六道生死轮回,达到往生成佛,所以叫做「增上缘」,这是指第十八愿来讲。

从以上就可以知道,净土门里面有「纯他力」的,也有半自力半他力的「自他二力」的法门。

佛法大致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净土门里有要门、弘愿门。要门则分定跟散,定就是十三观,散是三福九品,三福九品必须看《观无量寿经》才能够了解,这是属于「自他二力」的法门,自力回向给阿弥陀佛--他力,使他力能够救度我们,所以说是他力中的自力法门。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七八-一八一页)

七、大愿、大业、大力

那么弘愿门呢!是纯粹「他力回向」过来的,「他」是指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将祂的力量、功德,回向给我们,使我们白白就能够拥有的,那么祂回向什么给我们呢?前面所讲的「大愿业力」,也就是「大愿」、「大业」、「大力」。

「大愿」,就是刚才所讲的,阿弥陀佛当法藏菩萨的时候,为了救度我们,以五劫的时间去思惟后,考虑出容易救度我们的四十八愿来,这就叫做「本愿」。祂这个本愿,是为我们而发的。

「大业」,就是指大的行为,什么是大的行为呢?就是阿弥陀佛,虽然发了愿,发了愿如果没有付诸实践,这是空愿,不能达到目的,所以必须实践;阿弥陀佛经过了兆载永劫,去行菩萨万行,可以说祂这个行,是为我们而修的。

有了愿、有了行,愿行圆满之后,就有了「大力」出来。「大力」就是无碍光明的摄取力和无为、无漏的名号功德力。《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量的,而且是不受障碍的遍照十方世界,它有摄取救度念佛众生的作用,所以里面就有无碍光明的摄取力。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一八一-一八三页)

八、五正行

正行有五种,名为「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亦即: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供正行。

何故此五种行名为「正行」?大师如是说: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亦即此五种正行是纯依「往生经」(净土三经)所说之行而行,是往生弥陀净土纯正直接之行故。

又,此五种正行之中,亦分为「正业」与「助业」两种。

「正业」即是五正行中第四之称名念佛,名为「正定业」,大师云: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助业」即是其余四种正行,大师云: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何故五种正行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大师解释说:「顺彼佛愿故」。亦即「称名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余行非本愿之行;故但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大师又说: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七-三九九页)

九、五杂行

「杂行」即是杂多之行,即一般菩萨所修之六度波罗蜜及其余一切诸善万行。若论杂行,其数无量,不遑具述。若与五正行比对,则有「五杂行」。

此外,举凡布施、持戒等,并圣道门所重视之菩提心,皆属杂行。亦即五种正行以外之一切诸善万行,不问大乘小乘,为求现世证悟,或求现世利益,如是等等所修之一切行,皆名杂行。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三九九-四○○页)

十、二行得失

大师列出五种正行,明确指出往生方法,意在使人舍杂归正,探其理由,即是「五番相对」。因为「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五番相对之「二行得失」,故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1.五番相对

2.二行得失

如是,修五正行者,与阿弥陀佛亲缘、近缘、无间、不别回向、纯极乐行。修杂行者,与阿弥陀佛以外之诸佛菩萨天人相关系之行,与阿弥陀佛疏、远、有间、须要回向、不纯。修五正行与修杂行比较,有此「五番相对」,故舍杂行,选正行,此是大师「就行立信」之意。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一-四○二页)

十一、三重选择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独尊善导大师,将大师之净宗思想,巧以四首五言四句之偈语彻底圆彰,此偈妙含「三重选择」之义,后世称为「三选文」,此三选文所独举之「搁、抛、傍、专」四字,可谓「净宗口诀」。其文如下:

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
欲入净土门,正杂二行中,且抛诸杂行,选应归正行。
欲修于正行,正助二业中,犹傍于助业,选应专正定。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文明示三重选择之义,亦即于「二门、二行、二业」之中,「搁圣道、选净土;抛杂行、选正行;傍助业,选正业」,简言之即是「选净土、选正行、选正业」。

 



 

(《慧净法师讲演集二》四○三-四○五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慧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慧净法师)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下篇知恩图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 

 慧净法师:做人的佛法 自序 

 慧净法师:梦见善导 归入念佛 

 慧净法师:略谈如何从“俗谛”迈向“真谛” 

 慧净法师:念佛了,为啥还烦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