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略述净土信愿行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日期:2020/6/13 23: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净业三福融圣道 了他即自享佛果

  净宗念佛法门,由弥陀愿力、名号法力与行人自功德力之因缘和合,显现临终弥陀圣众接引之盛况,诚为不可思议之妙因妙果。他力果觉,胜异方便,迥异自力修因证果之通途法门。然净宗亦与通途法门相资互成。释尊一代时教,其行法略分五宗,即律、教、禅、密、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密者以陀罗尼加持身口意三密相应。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不持戒律,则教禅密净之真益不得;如修摩天大厦,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不念佛求生西方,则律教禅密,皆难究竟。是故《华严经》中,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复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以期圆满佛果。释尊五时说法,殷勤劝勉念佛求生净土,俾上自等觉菩萨,下及逆恶罪人,同于现生,往生西方,毕竟圆满佛果。如是方称如来度生之本怀。

  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蕅益大师语)[78]。蕅益大师在通达一代时教权实顿渐诸法门的基础上所开示的判言,深契佛心法要,为阐释净土与圣道、自力与他力的内在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则。净土门与圣道门,合则双美,离则俱损。而自力与他力,从行布门来看,似有分河饮水之迹;然就圆融门来论,生佛同体,自他不二。从往生这点来看,十方众生全仗弥陀愿力以作强缘,得以往生西方报土。然行人从起信到往生彼土以及圆证佛果的全过程,亦贯摄着自他二力互动。净宗法门全在了他即自,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由佛果德带起自性本具之佛德。弥陀威神愿力、名号妙法力与行人信愿称名之力,交渗互即,显现“行超普贤登彼岸”[79]之殊胜。

(一)净业三福,利导众生

  净业三福是释尊无问自说,旨在利导末法凡夫的散善之法。《观经》中,韦提希夫人于十方无量净刹中,别选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志乐往生。“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80]韦提希致请的乃是定善往生之法。释尊观机逗教,深知定善一门,难以普摄众生,为方便摄受散动下劣凡夫,渐入弥陀愿海,遂以无尽悲心,自开三福散善之行:“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81]

  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三福依浅深次第,可例分为: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三、大乘福(行善)。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净土莫不由此净业以为正因而得以成就,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亦复如是。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由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故,于此三福中,或单行世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戒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单行大乘福善,回向亦得往生;或具行三福,回向亦得往生;或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之人[82]。净业三福的义理广大深邃,具涵一代时教之法要,融通净土与圣道,为净宗的广泛弘传以及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功能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兹简述如下:

1、人天福(世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分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我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百行孝为先;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尧舜圣人之德,无非孝悌而已矣。古人崇信《孝经》,身体力行,移孝作忠,爱敬一切。孝悌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广泛认同与践履。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著称的曾子,若合符节。《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启吾人慧命,是故吾人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亦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者。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信正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欲得法益,应具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方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种因。慈心的培植,宜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皆具爱惜生命、趋乐避苦之本能。人与禽畜,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性德,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为人者,宜应怜愍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皆能招罪,障生净土。但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亦是最上胜妙戒。

  爱惜物命,乃儒道释三家圣人所共倡。儒家有钓而不纲(钓鱼而不撒网捕鱼)、弋不射宿(带有绳子的箭不射归巢歇宿的鸟),及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训示。道家《太上感应篇》云: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空中,必有司命,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杀生者现生减寿,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苦。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83]吾人了知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自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如是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亦将大减。

  有介于此,中国净宗祖师力行倡导戒杀放生。永明延寿大师出家前作县吏时,挪用库钱买物放生,论罪当判死刑。永明大师临刑颜色不变,言曰:“我放活万万生命,今虽死,径往西方矣,岂不乐哉!”钱王闻而怜之,释其罪,听许出家为僧。莲池大师作《戒杀放生文》,慈悲心切,感动慈圣皇太后遣内侍前来供养并恭请法要。其文彰显如来同体大悲,万代之下,尤能感发人心。印光大师有见于近代兵连祸结之惨痛,竭力倡导戒杀吃素念佛:“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84]面对当代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戒杀放生亦不啻一剂上妙良方,而慈悲仁爱心,正是消弥战火仇怨之清凉甘露。是故,净业行人宜应谨奉慈心不杀之教敕。

4)修十善业

  十善业的内容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瞋恚,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十善业不仅是世间的善行,亦是一切世出世间善行之大总持。经云:“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85]释尊对一类不能出家具足众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净土的捷径,即世善为净因,具足信愿,皆可往生。

2、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分述如下。

1)受持三皈

  吾辈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方可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具佛性。是故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三宝有住持三宝与自性三宝二种。住持三宝者:释尊在世,则为佛宝,佛灭度后,所有雕铸塑画的佛像,名为佛宝;黄卷赤轴诸经典,名为法宝;比丘五众,和合无争,名为僧宝。自性三宝者: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名为自性佛;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名为自性法;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名为自性僧。由知自性三宝,则克己省察,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则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佛门朝暮课诵,悉以三皈依为终结,自归依佛、自归依法、自归依僧。但令归自,不说归他,念念还归自心,是名真三皈。三皈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末法众生欲证自性弥陀三德秘藏,亟须从事相生信发愿,称念弥陀名号,求生西方净土,舍此别无捷径。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是故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亦是佛法住世之幢相。《观经》云: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皆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古德常云: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悉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戒律的精神,一是防非止恶而远离身口意三业的过患,一是修善利他积功累德。印光大师开示持戒要领:“但于心中常存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自可圆持。”[86]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摄心念佛,精持众戒,以清净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持戒念佛,不虚所望。   

3)不犯威仪

  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的我国,甚为注重社群与个体的礼节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87]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皆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至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踅至香积厨,见一千多比丘用斋,竟无一点音声,斋毕,众比丘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子见闻此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释尊教诲净业行人:“中表相应,检敛端直;随经约令,若于绳墨;淡安无欲,礼义都合;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87]净业行人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清玉洁,定能得到诸佛护念,人天恭敬,成办净业。

3、 大乘福(行善)

  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分述如下。

1)发菩提心

  大乘通途法门对菩提心的相状与功用,多有详确的诠释,兹不赘述。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众生发心的因缘,各各不同。一般来说,娑婆众生因挫折、困顿、疾病等负面人生体验而发心念佛求生净土者居多;处在得志顺境中幡然憬悟而念佛者,比例较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诚哉斯言!善导大师云:“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88]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之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吾辈净业行人宜应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万有因果律是释尊对宇宙人生性相事理的理性概括。从类型上分,有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二种。其一,世间苦乐因果,即三世善恶因果报应。释尊晓喻:世间诸众生类,“不知为善,后受殃罚,故有穷乞、孤独、聋盲、喑哑、痴恶、尫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为善。其有尊贵、豪富、贤明、长者、智勇、才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89]世间苦乐因果的错综相状,展现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弘阔的生命背景中。前因定业,被命数所拘囿,甚或怨天尤人,乃怯弱凡夫被动消极之人生境况。苟能深知业由心造、命由心转之理,力修道德,则前因不足恃,现因之善业心力转变往世的业力,由此重铸命运,体现人的主体性。佛教因果律惠迪吾人积极的人生观。其二,出世间苦乐因果,通途佛法以勤修戒定慧为因,熄灭贪瞋痴为果;净宗特别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因,九品往生为果。妙因妙果,因果同时。一念相应一念生,念念相应念念生。

  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亦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若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苦者,罪业毕竟不敢触犯。若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乐者,信心一发,永无退失。明信因果亦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印祖殷切开示:“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90]吾人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

  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悉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入教海,寻绎精要,甚为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之实益。读诵经典,宜应至诚恭敬,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念诵或默阅,一直阅去,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读诵经典,能开显自性慧光。恒时读诵净宗经典,常得西方妙境净相之熏陶,以真如熏无明,转识成智,法喜充满。如需研讨经典义理,可在读诵之余时进行。读诵经典乃净业行人重要的修持科目。

4)劝进行者

  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是故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甚大。善导大师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91]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云:“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知自行化他的弘法者,佛予授记,速生净土,速证菩提。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净宗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兹将净业三福的内在价值,略标五点如下:

  其一,净业三福融和净宗与本土文化(儒家与道家)。我国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便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侧重于经邦济世的实践理性,而净土宗则甚具念佛往生的出世本怀,作为异质文化的净土教能否融和儒家文化,便直接影响到在中国生根开花的可能性。正是净业三福中的孝亲尊师、慈心善业提供了净宗与儒家相互融洽的基本理念。而道家对仙界灵境、洞天福地的神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的信仰中,亦能获得高程度的耦合与超越性的满足。净宗文化即世而超世的特质,为融和儒家与道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受儒道文化浸润的中国人,亦以博大的襟怀,将净宗文化纳入华夏文明体系中。

  其二,净业三福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净宗念佛法门仰仗佛力,往生净土,深具他力果教之特质,然亦含摄奉持戒律、广修六度万行等圣道门的内涵。由此俾令净业行人不至流于恃净宗带业往生而安心造恶之邪见。于娑婆秽土修持三福之行,难能可贵,功德甚深。经云:“(奉持)如是经法,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者,胜于无量清净佛国,作善百岁。”[92]可见信愿持名、仗佛慈力往生的净土门与慈心专一、斋戒作善的圣道门可以并行不悖,明了正助关系,亦可相得益彰。三福修持的浅深亦影响到往生品位的高低与净土获益的优劣。净业三福体现出自力他力相即互渗的特质。

  其三,净业三福滋培净宗信根。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闻即信受者,皆宿世善根深厚者,甚为希有。释尊为使障深慧浅的下凡众生,渐培净宗信根,是故劝修三福之行。经云:“若于福德初未修,终不闻斯微妙法,勇猛能成诸善利,常闻如是甚深经。”[93]培福载道,福至心灵,方堪闻信念佛妙法,成办往生净业。释尊悲心利导十方众生,尤其是末法罪苦凡夫的善巧方便,可谓周全备至。

  其四,净业三福缔造人间净土。净宗虽以横超三界为终极目标,然亦以同体悲心关顾净化现世依正二报。吾人如能奉行孝养父母,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自然会营造出一个风调雨顺、祥和安乐的太平盛世。如能进而奉行戒善与行善,即可转娑婆秽土为人间净土。证知净业三福内具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大乘菩萨精神,对当代道德文明建设,具有深广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其五,净业三福庄严西方净土。吾人一念心性周遍法界,与西方净土交光互摄。吾人信愿持名,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便有一朵莲苞绽放。莲苞的光色大小,与念佛人的行持呈正比例相关。如果念佛怠荒,行持退失,莲苞亦随之萎落。此外,吾人念佛音声,经由名号光明的媒介,汇入西方净土的妙音交响乐中。由是,净业三福不仅积累往生资粮,净化现实世间,同时亦在庄严西方净土。

  由上五点可见,净业三福功德力用甚为深广。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贯摄因地菩萨自利利他的净土行。释尊引圣人之行业激励吾辈凡夫,勉行三福,以福显慧,助成信愿持名往生之净业。净业三福内具法界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住持佛法、续佛慧命之命脉,是圆满理想人格、转凡成圣之航标,亦是净业行人增上往生品位的重要参数。吾人宜在信愿持名之前提下,随机缘力行之。

(二)了他即自,安享佛果

  念佛法门,全仗佛力兼及自力。业力凡夫但能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即此一生,定补佛位。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法尔如是。从深层理体来看,佛力与自力,相渗互即,并无二致。是故念佛法门的正信深解,全在了他即自。弥陀他力果觉由同体故,全是众生自功德力。众生性具佛法界之亲因,然因无明烦恼厚重故,自性功德无由显发,故须外力强缘的加持。阿弥陀佛因地,以同体大慈悲心,为令十方众生速疾圆成佛果,称性肇立大愿,由愿导行,由行满愿,遂将佛地果德全体惠施九法界众生,令其往生西方净土,速证菩提。如是他力果觉无作妙法,与众生自功德力互动牵引,即能显现不可思议之妙德。如是奥义境界,非凡情小智所能测度。释尊婆心切切,于诸大乘圆顿经典,称性开示生佛同体、自他不二之秘义,俾令狭劣众生拓开心智,领纳阿弥陀佛的悲智愿力,生起定当往生作佛之信解。兹略标净宗二种信解如下:

1、生佛同体,互为增上缘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善导大师语)[94]。同时,法藏比丘肇立大愿,由愿行圆满而自致阿弥陀佛,亦以十方一切善恶凡夫作增上缘。生佛互为增上缘,显示出生佛同体天性相关的法界奥秘。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华严经》所开示的诸佛菩萨与众生的互动关系原理,同阿弥陀佛修因证果的全过程若合符节。阿弥陀佛因地正是见到十方众生在三界六道轮转不已的苦况,生起大悲心,由同体大慈悲心流出四十八大愿,由无央数劫的行愿圆满而成阿弥陀佛。若无罪苦众生,便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以大悲水饶益十方众生,则能成就西方净土依正无尽庄严。证知十方众生乃是成就阿弥陀佛智慧华果的增上缘,是故西方净土所有功德庄严属于众生。阿弥陀佛为报众生恩故,亦为酬答因地大愿故,法尔自然地将佛地果德无条件地赐予十方众生,普令善少福薄的凡夫平等获得佛的功德受用。蕅益大师深契如是性相义理,精辟开示:“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指西方净土种种功德庄严——注)。”[95]同体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愿心之体,十方众生在因地助成法藏菩萨的成佛,在果地亦理所当然地安享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是故十方众生对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依正功德庄严,不仅具有现成受用权,亦拥有永久所有权。噫,吾辈凡夫原来是如此的尊荣豪富!然多生多劫却枉作穷子,今日方知真相,不禁感极而泣,悲喜交集。

2、慈父念子,委付宝藏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犹如慈悲父母忆念舍父出逃的浪子,无时不在企盼浪子回家,继承家业。法华会上,释尊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直揭诸佛度生之本怀。与会大众,悉皆授记作佛。大富长者(喻佛)善巧方便,以羊车鹿车牛车(喻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诱引诸子(喻众生)出离火宅(喻三界)。然后,各赐诸子大白牛车(喻大乘佛果),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证知释尊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尔时慧命须菩提等上首弟子,从佛所闻未曾有法,欢喜踊跃,恭敬礼拜,以譬喻向佛禀陈自己的信解。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至五十岁(喻凡夫无明不觉,轮转五道)。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喻由实施权,化城诱导)。其家大富,财宝无量,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喻佛德无量)。父每念子,心怀悔恨,冀子得归,委付财物,无复忧虑。尔时穷子展转来到父亲所居城邑,遥见父有大势力,居所富丽堂皇,即怀恐怖,疾走而去。尔时大富长者,于师子座,见子便识,心大欢喜,即遣旁人,急追将还。尔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死,内心惶怖,昏厥于地。父知其子志意下劣,不敢认父,继承豪富家产,遂令使者以冷水洒面,令子醒悟,遣令自由。穷子欢喜,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尔时长者密遣二人(喻二乘),以高薪诱引其子,来长者家作除粪之务。长者怜愍儿子自甘低贱,冀其自知门第种姓的高贵,即脱璎珞上妙之服,更著粗弊垢腻之衣,与儿子一道共作除粪之劳,于二十年中,常令儿子除粪(喻修三十七道品),循循善诱,渐令儿子管理珍宝库藏。穷子下劣之心,长期未能转变。复经少时,父知儿子渐以通泰,自鄙先前狭劣之心,成就大乘志向。长者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我逃走,竛竮辛苦五十余年。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库自然而至。须菩提等上首弟子禀白:“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是佛子。”[96]

  上述譬喻表法义趣甚为深邃,与净宗理念不谋而合。阿弥陀佛怜念救度十方众生,犹如大富长者忧念救助其子。阿弥陀佛的住定证灭愿,保证九法界众生往生净土,圆成大乘佛果,犹如长者惠予诸子大白牛车,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阿弥陀佛五大劫的思惟肇愿,无量劫的积功累德,圆成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功德庄严,十劫以来都在盼望着吾人前去受用继承。终日垂金色臂,接引念佛众生;时时望众生求生净土,如慈母倚门望子。而众生不肯念佛,遂致弥陀慈父垂手徒勤、倚门空望。吾辈众生心志陋劣,不敢担荷念佛往生速疾成佛的圆顿大法,每以凡情揣度:业力凡夫只是信愿称名,就能往生到弥陀净土,快速成佛,哪有这等便宜的事?如是陋见,恰如历劫流浪三界的穷子不敢认领父亲的宝藏一样。对此可怜愍的下劣凡夫,释尊令其修持渐法,执除粪之务,培植福德,待至慧光渐发,堪能荷担念佛出世大法时,释尊便不失时机,无问自说,称性宣说念佛法门,令其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十方众生闻信净宗念佛妙法,表证当人成佛的机缘成熟,实乃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一念净信,弥陀慈父即可委付当人佛地功德法财,穷子骤能豪富,即大欢喜,得未曾有。经云:“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97]十方众生闻信弥陀名号,发愿往生彼土,即可领纳阿弥陀佛无上功德,获得疾速成佛之大利。不断烦恼得涅槃分,念佛他力果地法门实乃大不可思议之大安乐法门。

  吾辈苦恼凡夫,千生流浪,不知何处是我家乡;万劫逃亡,未识何人是我父母。今日幸闻家信,得知真相,自应当仁不让,回归极乐故乡;父子相逢,欣喜无极,慈父宝藏,担荷受用。若有众生,听闻此法,依旧漠然不信,甘心六道苦趣,束手三界死门,慞惶失怙,无救无归,岂不哀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要有真诚心 

 大安法师: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念佛 

 大安法师:简单才美 

 大安法师:凡有愿者 终必能满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国学推广志愿者的开示 

 大安法师:通途与净宗菩提心的异同 

 大安法师:庚寅年冬月大安法师与居士谈话 

 大安法师:十八高贤之刘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