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第五讲


   日期:2020/6/9 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第五讲
诸位大德、同修:
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来看经文:【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
  在上一讲我们把十善业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归信三宝”!这是讲大婆罗门无垢妙光长者是三宝弟子。“归”是皈依,归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三宝”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宝。入佛门的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如果我们皈依了三宝,那就是佛门弟子;如果没有皈依,那我们还是在佛门外。说到皈依,很多人以为自己很清楚了,实际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仅仅是只举行个皈依仪式,拿个皈依证而已。当然,皈依的仪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三皈依的意义,做到三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门弟子!下面我们就把三宝做一个介绍:
  “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法”的梵语是“达摩”,有两个意思:一是任持自性义,保持本体自性的不变;二是轨生物解义,是说法能规范人伦,人对事物能产生理解,全都是依据于法。“法”又分为“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证法”就是指我们如法修行所得到证悟,不仅是证果,乃至于我们内心能生起一念的出离心、慈悲心等都算“证法”。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翻成中文为和合众、和合僧。“众”是指四人以上,能够做僧法羯磨的团体,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和合”又分为“事和”与“理和”。所谓的“事和”就是我们平时常听说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称为“僧”,否则人再多不能称为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证一个寂灭涅槃之理,所证的境界完全一样。
  在《南山律》上把三宝分为四种: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印光大师在讲三皈依的时候,分为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两种。只是分法不一样,其实还是一回事。一体三宝、理体三宝都是从自性上说的,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自性三宝。《南山律》:上化相三宝,是指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佛宝”;所说四圣谛法是“法宝”;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为“僧宝”。住持三宝,是指佛灭度后,佛像为“佛宝”;经典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而印光大师是总说“住持三宝”,佛世之三宝,佛后之三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再来看自性三宝,印光大师说:“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规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
  在戒经上就提到,只要我们真正的受持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时时刻刻保护我们。《弥勒下生经》中也说,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三会说法,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皆得阿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遗留的弟子。“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持守好三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最迟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都可以得度!
  我们知道了三皈依和三皈依的利益,还得要做到三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自己得要发真诚心皈依三宝。如果自己不发心,只是办一个皈依证,这样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个如法的出家师父为你受皈依,如果他的三皈依都不清净,又怎么能为你受三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时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专心缘念三宝等等,这样才能得到三皈戒体。受三皈依以后要好好的护持三皈依:自皈依佛,尽形寿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邪众。现在有很多的人学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后,不是佛教的观念,总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么仙神之类的,这样你的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你还以为自己是佛弟子呢。这样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护持三皈戒体啊。
  受了三皈依后,要懂得恭敬三宝!现在有很多的在家居士学佛,看不起出家人,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开口就是谈自性三宝觉、正、净。我们要清楚,如果连事相上简单的都做不到,谈自性三宝只是空谈而已!一定要在事相上也做到!
  如何恭敬“佛宝”呢?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所有的佛像,不论是画像也好,木雕铜制的也好,都要当成真佛一样来恭敬。在《皈敬仪》当中就提到,金木土石虽然是无情之物,因为用在塑造佛像的缘故,所以恭敬的人就会获得无穷的福报,毁谤的人就会得到无量的罪过。佛入灭以后,佛像也是度化众生的殊胜对境。佛降生七日,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升到忉利天。佛成道后,想要报答母亲的恩德,所以上升忉利天,一夏九旬,为母亲说法。在《造像经》上说:当时优填王想念佛陀,让目犍连带领三十二个工匠,上升忉利天,以旃檀香木各刻如来一相,往返三次才圆满。佛讲法完,从忉利天下来,优填王带着佛像来见佛。佛像自行七步,前往迎佛。佛即为摩顶授记云:“汝于来世,广做佛事。”并告诫诸比丘说:“我灭度后,造立形象应一一如真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花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体。”在《法华经》上也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由此可知,恭敬供养佛像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像大迦叶尊者,在过去生曾做打金匠。因为看到佛像的金身有一点脱落,就发心集钱修补,以此功德,九十一劫升到天上享天福。天福受尽,下生人间,有庄严金黄色身,见佛闻法,证得圣果。阿那律尊者,在过去迦叶佛时,曾做贼到寺院偷东西。因为佛前的灯太暗,所以用剑挑一挑,灯亮起来。他看到佛的相好时,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由于这一念欢喜种下善根。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见佛闻法证得阿罗汉果,天眼第一。还有南朝的梁武帝,前世曾是砍柴的樵夫,因为下雨到寺院避雨,看到屋顶漏雨滴在佛像上,于是用斗笠为佛像遮雨,所以感得皇帝的果报,并且也能听闻佛法。这样的公案有很多!
  作为三宝弟子,不知道恭敬佛像是不对的。有佛像的地方,不可嬉笑玩耍,或躺卧踞坐,要小心谨慎,恪守威仪;不可以裸身及穿短裤在佛前行走;不可以拿着溺器(尿桶)在佛前经过;不可以对着佛像抽烟喝酒杀生吃肉等。家中佛堂一定要庄严整洁,不可以乱七八糟。如果有多余的房间,最好有专门一间作为佛堂;若没有,一定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不方便时,最好有干净的布帘遮盖佛像,若是纸像最好装裱相框。每天早上,刷牙洗脸洗手后,上香供佛,香一支、三支都可以。拜佛时要恭恭敬敬,不要图快图多;若供水,每天早上要换一次;若供灯,尽量不要让它熄灭;供佛的花如果枯萎了要及时更换;供佛的水果一定要先洗干净先供佛,现在有很多人,水果供佛时不洗,供后自己吃时才洗,这不恭敬。供品随份随力就好,如果条件不允许,少供一些也可以的。要用新净之物,人用过的最好不要拿来供佛。供佛的东西水果饭菜都可以,但菜里不要加五辛(蒜、葱、兴渠、韭、薤等);不要用酒、肉、烟供佛;供佛的瓜果、饭菜,应该在日中(日影正中)前供养,因为佛制有“过午不食“,现在一般十一点前供养是不会超过日中的,下午晚上不要供瓜果、饭菜,否则不如法,香下午晚上可以上;打扫佛像的毛巾、盆等最好是专用的。其实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佛的受用物、供佛物怎样处理等,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的说说,大家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要懂得戒律。很多人连这些基本的行法都不懂,还口口声声谈自性觉正净,藐视出家人,真是愚痴狂妄!
  下面谈恭敬“法宝”,“法”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的诸佛都是从法而出生,所以一切诸佛都恭敬法宝,更何况是我们一般人呢,所以我们对于法宝一定要竭诚尽敬!
  读经看经书时,必须洗手漱口干净,衣服整齐,端坐,威仪严肃才可以,藕益大师说: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捧经不可以用一只手,应该双手拿经书;经书不要放在低于下身处,随身携带的小本经书要正放在上衣口袋里;不能手拿经书甩来甩去;拿经书不能向人顶礼,双手捧经书举与眉齐就可以;经书要保持整洁干净,不可以折角,不要乱涂乱画,经书上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写在纸上;人离开时经书必须和拢;大小便后,要洗手才能拿经书;小乘经典不能放在大乘经上,世俗书籍和一些物件不可以放在经书上;经书上有灰,不可以用嘴吹,要用专用的干净毛巾或者纸巾搽干净。现在流通的光碟、录音法宝有很多,也要恭敬!要端坐专心听法,不可躺在床上看光碟听录音;不可以边嗑瓜子边看光碟;有随身携带的影像设备听经也要保持恭敬心等等。
  经书若有破损,应尽量修补好,不可以随便焚化,《戒本疏》云:“有人无识,烧毁破经,言我今火净,认为得福,此全无根据。”按戒律说,破损经典应该放在残经塔或者干净处供养,因为佛在过去生曾为半偈舍身: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大士一直坚持着苦修。佛教的护法神帝释天见状,就变成了罗刹,样子非常可怕,去试探大士的道心。罗刹来到雪山,在距离大士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用非常清雅的声音宣说过去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听了这半偈后,非常欢喜。他一点也不惧怕罗刹的狰狞长相,来到罗刹面前说:“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的无上大道啊,你是从哪里听说的,你如果能为我说完这首偈子,我愿意终身作你的弟子!”罗刹回答说:“你这仅仅只是考虑到你自己。你难道没有看到,我如今快饿得不行了,实在不能给你说了。”大士问:“你要吃些什么东西啊?”罗刹说:“我只喜欢吃新鲜的人肉,喝人的热血。”大士说:“你只要说完半偈,我愿意用此身供养您。”罗刹再次问:“你真的能为了半偈而牺牲人人贪爱的肉身?”大士坚定地说:“牺牲脆弱的肉身,换取坚固的法身,我决心已定!”罗刹点了点头:“既然这样,我就为你宣说其余的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听闻此偈,深思其中的深义,在岩石、墙璧等上,到处书写此偈。然后爬上高树,从上面跳下来供养罗刹。罗刹暗自赞叹,当即恢复了帝释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这时帝释天、大梵天王等,都纷纷向大士顶礼。佛说:“善男子,如我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十二劫,在弥勒之前成佛。善男子,我得无量功德,都是由于供养如来正法故。”佛曾为半偈舍身,所以我们是不能随便烧掉破损的经书的。弘一法师也讲:“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印光大师说:“残经无可修补,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则不宜烧。有不知变通,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经收藏,反成亵渎,兼以亵渎之过贻于后人也,岂可不知权变乎哉?”诺那祖师也说:“不能用之经咒即行焚烧,再将灰送到河中,普度水族众生。”由此可知,经书破损,一定要尽量修补好;实在不能修好的,应恭敬焚化,但要注意,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盆或器具盛灰,不能让灰四处飞扬。但现在有些人,经书佛像破损一点,还能修补好的,他不修补就随便焚化了,实在是罪过,在《四分律》说是逆罪,等同杀父母,我们要注意啊!
  我们还要对讲法的法师恭敬。因为佛在世时,有佛讲法;佛灭度后,有讲经的法师替补佛处。所以对法师也要恭敬。听法时不要瞌睡杂话,左右顾视,应当正心端坐,仔细聆听佛法。在正式的讲法仪轨中,有请法师,礼拜法师,送法师等,这都是恭敬心啊。敬法还有很多呢,我们就简单讲这些。
  恭敬“僧宝”,前面已经讲过“僧”的意思。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就是恭敬出家人。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僧团当中有些不太好的现象,但是皈依的在家居士,也不可以自以为是,看不起出家人。你若没有恭敬心,三皈依都不清净。不仅如此,佛也讲过:“任何众生,若对身著袈裟的比丘生恶心,就是对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三世圣者生恶心,必将成熟无量的罪业和果报。”所以,我们对于有德行的出家人要恭敬,没有修行的也要恭敬,《行事钞》云:“若见僧中有非法事,不得讥嫌呵责;若出言呵责,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看到好的有德行的出家众可以多亲近,对自己的道业很有帮助;见到了不好的,远离就好,要善护口业,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因此影响自己。凡剃发披袈裟者,都是佛的弟子。在家人看到,都应当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即使是一个不太如法的出家人,由于他的形象是三宝形象,你恭敬都能获得无边福报。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就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寻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与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对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应当如何恭敬呢?见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话,就要顶礼;不方便时,至少也要合掌弯身九十度问讯。出家人诵经、修行时,剃发,吃饭,刷牙等等不方便时就不要强行顶礼问讯了。问出家人的法名时要如法:“请问师父上下”,不能问“师父,你姓什么”;不要直接称呼出家人的法名,应称某某师;有事要进出家师父的房间,进门要先敲门三下;出家人站立时,在家居士不要坐;女众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见出家人,要朴素大方就好;单独女众不要进男众出家师父房间;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若念佛、走路时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广说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颗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师说:“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还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些道理大家都听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够明白,要好好修行开悟后,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三宝!这是讲“归信三宝”!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细”是智慧,这两句是赞叹无垢妙光长者是“悲智双运”的菩萨根性。我们学佛,不仅要有慈悲心,而且还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的慈悲没有智慧摄持,很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父母疼爱孩子,不懂得教导,那真是“爱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学佛也是这样啊,要帮助众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学佛,可以先谈谈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导他走解脱路;刚开始你满腔热忱,要解脱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对,你也很慈悲,但对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诽谤,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们要学菩萨的四摄法等等,要观机逗教,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好好的体会!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一句是很重要的!这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内心恒常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满他们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间短暂的安乐(如健康、聪明、富贵等)和出世间究竟成佛的安乐。佛法常说“感应道交”,能感的是我们的心,所应的才是佛菩萨的加持。这一句“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是能感之心,因为无垢妙光长者有这样的心,才能感得佛讲能圆满一切众生善利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这就是“应”!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我们要成就佛果,那么佛果的因就是发菩提心,在《毗卢遮那成佛经》上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无垢妙光长者不发菩提心,也不能感应佛讲成佛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简单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使他们脱离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愿菩提心,而且还要落实在修行当中,要广行六度、四摄等利益众生的行为。“胜义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见”,是佛菩萨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法师在所著的《无量寿经宗要》里面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发起来,所以称“世俗”。而“胜义菩提心”得需要证悟空性大彻大悟才可以,所以称“胜义”。元晓法师在解释顺理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讲:“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就是说,要信解一切诸法,都如同虚幻的梦一样,不落空有两边,离开一切的言说思虑,从这样的见解当中,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心。虽然自性当中没有烦恼善法可言,但还是断烦恼修善法,像《金刚经》上:“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需要证悟空性才可以发起来,我们一般凡夫所发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广度众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无法衡量。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其它的论典中都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将几天中做买卖攒得的收入供养母亲。在他即将启程去海岛取宝时,母亲劝他不要去,他断然不听。母亲一边哭一边拽着他的脚。他气愤地说:“我要去大海取宝你竟然说此不吉利的话。”同时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以此业报在海上船只毁坏,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到处漂泊,因以往供养母亲几次银币之业而于数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乐。又被业风驱赶到了南方一处(就是地狱),他走进一座三层门的铁室内,看到那儿有一个人的头上旋绕着一巨大燃火的铁轮,脑浆脓血四处飞溅。匝哦之女问:“你造了什么业而落到这种下场的?”那人说:“我因曾损害过我的母亲而感受此果报。”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损害了母亲。瞬间铁轮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感受了无量痛苦。这时他心里想:“世界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一定也在受业报苦,愿他们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来承担吧,愿他们都获得安乐!”在他发心的当下,地狱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转生到兜率天(也有说忉利天)。匝哦之女仅仅是生起一念的愿代他们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况我们生起希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对境比匝哦之女要广大)都成佛的心呢!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也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龙树菩萨也讲:“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当然,佛是遍知者,这样讲是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广大无边。像匝哦之女类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很多人学佛,只注重诵经、拜佛,你问他为什么诵经呢,他说为了孩子考学顺利等等,不懂得发菩提心。如果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够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那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会学佛啊!
  “大富丰饶”这一句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家中资财丰足。“富饶”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资财,二是德行。无垢妙光不仅资财富有,而且“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些都是德行的富饶。我们一般人只注重资财,而不注重德行。一个人若无德行,钱财再多也是贫穷之人;若有德行,身贫也是富有之人,所谓“有道真富贵”,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尤其我们今天学佛了,要像诺那祖师说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结账,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儒家孔子也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断的增加,那我们就是“大富丰饶”!今天我们能值遇此经,信受修持也是“大富丰饶”!
  再看下面的经文:“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
  “从座而起”表明无垢妙光在座,现在想请佛应供,所以从座位上起立。“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表无垢妙光请佛的恭敬之心。“绕佛七匝”,印光大师开示说:“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所以,我们不论是绕佛还是绕塔,都要按顺时针方向绕,不可以逆时针绕。绕佛是表示对佛的恭敬,表示随顺于佛。在其它的经典当中我们也可以常看到有人绕佛。绕佛一般是三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环绕一周的意思。《三千威仪经》中提到绕塔的方法,我们绕佛也要如此。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到虫子;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随地吐痰;五不得与人闲言杂话。低头视地是显示出我们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虫子是我们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顾视是去掉我们的散乱之心;不能随地吐痰,是要我们远离污染佛门净地的过失;不能与人闲言杂话是要我们远离愦闹的过失。我们绕佛时还要缘念三宝的功德,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等等。绕佛的好处非常多,我们寺院当中一般早晚课都要绕佛,边绕佛边念佛可以去掉昏沉,对身体也是非常好的。不仅如此,绕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在很多经论当中都有提到,我们若能绕佛,则能消无量的业障,增无量的福慧,将来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这是持众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诸佛的十号之一,十号具足,种种功德具足,为世所尊,所以称“世尊”,在这里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无价”下面是妙衣、璎珞、珠鬘,不仅妙衣“无价”,璎珞、珠鬘也是“无价”,这是说无垢妙光供养的供具都是价值很高的。另外“无价”是说明无垢妙光长者的恭敬心无价。世间的物品可以用钱买到,但对三宝的信心与恭敬心却是难以用钱来衡量的。我们没有太多的资财供佛,若能以极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这样的供养也是“无价”的,所得的福报也不可思议,这样的公案很多,所以说“福田*心耕”。“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种装饰品,佩在头上或挂在颈项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致的玉石编制贯串而成,不过它的贵*和等级,还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来区别。我们看到很多佛菩萨像上也以璎珞装饰,这是佛菩萨恒顺众生的一种身相。“珠鬘”就是用宝珠串起来的装饰品。
  另外我们要知道,这些供佛的“香华”“妙衣”“璎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佛物有四种差别: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香华”是供养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宝梁经》上说:“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应恭敬供养如塔,乃至风吹雨烂。不得贸易,不得它用,应供养。”“璎珞”“珠鬘”若经过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属佛物。至于四种佛物的如何处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们就不多说了。现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办错事。我们学佛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我们不懂的还多呢!
  “顶礼双足”这是对佛行五体投地礼,两手、两膝和头都着地礼佛。人最高的是头,最低是足。今以头顶礼佛之双足,代表恭敬到了极点。礼佛的方法与功德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说。“却住一面”,礼佛完毕,站在佛的一边,由经文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无垢妙光一举一动都很如法,我们要随学啊。【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这是请佛与大众同受供养,非请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时间是“明日晨朝”;地点是“至我宅中”。“唯愿世尊与诸大众”说明无垢妙光不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众,我们要学习无垢妙光的“广修供养“,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所请的人,时间,地点都讲的很清楚,表明无垢妙光早有供养之意,并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经文可以看到。
  “尔时世尊,默然许之”。佛没有讲话,我们要知道,佛是究竟圆满的圣者,一举一动都有无量的密意在里面,不像我们凡夫很多行为自己都不清楚。佛讲话也是说法,不讲话也是说法,就如同佛拈花迦叶微笑,彼此之间没有言说,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这里佛不讲话,只是“默然许之”,表明佛印可无垢妙光的恭敬祈请,也表宝箧印经法已在佛心怀,有待机缘成熟方才宣说!
  再看下面经文:【时婆罗门知佛受请,遽还所住,即于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
  无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请,回到家中,在夜间就准备供佛的事宜。“即于夜间”说明所请之众人说很多,恐次日明晨准备不及时,所以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佛住世时,出家大众只接受四事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体避寒;饮食可以维持色身的气力;医药可以于生病时治病。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于钱财,佛有戒律规定,不允许出家人拿钱,怕增加贪心,妨碍道业等。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从气候、风俗习惯上都与当时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师大德根据佛法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就建立了我们中国的丛林制度,这个我们要清楚。“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这是为佛的到来布置环境,打扫殿宇的卫生,起立幢幡宝盖以迎接佛应供讲法。处处可见恭敬之心。【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这是无垢妙光与起家亲眷属持香华与伎乐来迎佛。“与诸眷属”可见无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三宝,是佛化家庭。我们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缘才相聚一起,至于以后,“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来世怎么样就不好说了;若能一家人都学佛,今世不仅是亲眷属,也是法眷属,将来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岂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佛,也要劝家人学佛。现在为什么我们学佛,有家人反对呢?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如果我们真的学明白了,能像菩萨一样行四摄法,家人一定会很欢喜的,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反对我们,我们要检点自己才对!“及诸伎乐”,伎乐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像我国的乐舞。只要我们心恭敬,音乐舞蹈都可以供养佛,但供养的音乐舞蹈要健康清净才好。比如梵呗、金刚舞都可以供佛;现在有些流行音调的佛曲很好听,很多人就是听到这些歌曲而入佛门的,所以我们要利益众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乐光盘等,像这些健康清净的音乐都可以供佛。“时至,愿垂降临。”无垢妙光到达佛处,请佛如时应供;“愿垂降临”表明佛在无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养,给众生广种福田的机会!
  再看经文:【尔时,世尊软语安慰彼婆罗门无垢妙光,遍告大众宣言:“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尔时”是无垢妙光请佛垂降临时;“软语”是慈悲柔软的语言,也就是菩萨四摄法中的“爱语”,众生听到佛的爱语之后,都会非常欢喜,所以称“安慰”。“遍告大众”,因为昨日无垢妙光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佛为主,由佛遍告大众最好。“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三宝是殊胜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养是给众生种福的好机会,能令众生得到无边的福报,所以说“为欲令彼获大利故。”这样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贫穷老婢女供养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叶尊者接受贫穷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门中种福,不仅能得到人天福报,也可以因此种下解脱成佛的种子。一般在世间修福,福有可能报完就没有了,但供养三宝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会耗尽,因为对境是三宝,我们必定会因供养三宝而解脱成佛的。
  【于时,世尊即从座起,才起座已,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悉皆警觉,然后趣道。】佛遍告大众以后,“即从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广利人天,所以从座而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我们讲过佛的一举一动都有密意,现在从周身放光代表什么呢?佛放光也是要利益众生,一般佛从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众生,其它一些经典都有记载,我们现在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佛从全身放光,“照触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众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将要宣说的宝箧印经能利益一切众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种种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说的宝箧印经总摄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觉”,我们看到这一段也要警觉到今日佛将宣说无上大法!
  继续看经文:【时婆罗门以恭敬心,持妙香华,与诸眷属及天龙八部、释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来。】这是说婆罗门无垢妙光,持美妙的香华,和家亲眷属,天龙八部,释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应供。“释梵四王”就是指帝释、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释,在弥陀经上称“释提桓因”,就是民间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住在中间的善法堂天,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过去很久以前,有迦叶佛出世。迦叶佛入灭后,当时有一个很贫穷的女子,四处乞食为生。有一天,她经过一座寺院,看到迦叶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剥落了,于是发心为佛像装金。可她也没有什么钱怎么办呢?后来又有与她一起的三十二个女子共同发心,终于把佛像修补好了。她们以此功德,命终后上升忉利天。这个女子就是后来的帝释,其它三十二人就是其它三十二天的天主。帝释也是佛教的护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天主(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护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时候,就有大梵天王来请佛说法度众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层四天王天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我们进寺院天王殿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形象也有表法的意义。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他手里拿着琵琶,琵琶的弦若紧了很容易断,松了又没有声音,这是告诉我们要走中道。修行也要这样,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南方增长天王表示我们要求进步,手里拿的宝剑是代表智慧,我们要求智慧,学佛也是如此。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表示我们要广学多闻,西方广目天王手里拿的龙还有珠子,龙代表变化,告诉我们要掌握变化,珠子代表我们要掌握不变的原则;北方多闻天王拿的伞。表示我们要防止污染。这些表法的义趣不仅与我们的修行有关,也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所以我们要明白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明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明安法师)  

 其它法师:《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  

 明安法师:怎样看待去寺院花钱消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