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日期:2020/5/29 13: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自我行为的修养与生命价值观的展现

各位贵宾、各位在家菩萨:
  这次佛学讲座本来昨天就要和大家见面,可是天公不作美,只好延到今天晚上。不过,没有关系,我准备把这两个题目综合起来,用一百二十分钟的时间,和大家一起谈谈。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怎样修养自己去面对人与事?怎样去适应环境?发挥生命的价值?现在我以佛学的角度来做介绍:
  佛法是针对人而说的,但有很多人误会佛法,以为藏经楼的大藏经,或是出家人主持的法会、念经等宗教活动就是佛法。其实佛教除了宗教的型态外,它的主题还是告诉你「为人处事」,在任何不同的时空里,怎么样使自己过得自在洒脱;说得白话一点,就是怎样让自己过得自在一点。但并不只是自己快乐或只有自我,还有别人的自我及别人的快乐。
  所以,佛法简单的说: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不要定位在那些泥塑木雕的像上;而是一个完成智慧、达到圆满觉悟的人。他不是遥不可及的,更不是一般人在学佛之后,就把眼前的一切立刻放在一边,转而把自己的理想,寄放在遥远的未来。的确,我们一般人常把佛法,放在理想、遥远未来的地位上,这是错误的观念;因为人活在世间上,必然会面对人与事。学佛的目的,就是当我们面对人与事的时候,能够藉佛法来调理自己、修养自己,对别人不造成伤害,而且自已也不可以受到伤害。
  世俗观念里所谓的牺牲奉献,好像是必须为别人牺牲自己、奉献自己。我们来探讨一下:牺牲,用什么去牺牲?奉献,拿什么来奉献?我们说牺牲是牺牲自我的享受,可是绝不是叫你牺牲自己的快乐;没错,应该牺牲自己的享受,把自己的快乐跟别人共同分享。奉献,更不是一般狭隘定义的布施、供养,因为奉献本身是以智慧为基础。我们不管是什么阶层或教育程度如何,任何行业的人都有他求生存的条件。可是以智慧而言,就不是人人都可以具备,而且能以之帮助人。
  所以,对佛法,我曾下了一个定义:佛法,就是智慧之法。智慧,对人有什么样的帮助呢?佛教的说法:你有智慧,你就可以觉悟。其实那仅是一个概念,真正的问题是-要觉悟什么?为什么不能觉悟?一定要能把握这个重点。
  在座的只要曾接触过佛法的都知道,人有无明、烦恼,如果我们因为有无明、烦恼,而产生恐惧、害怕,那倒是不必要。其实佛法并不把无明、烦恼当成令人恐惧、害怕的东西,而是教你如何去面对无明、烦恼,把不明了的予以明了,使你的烦恼能化解而不烦恼,那才是佛法的效用。
  在学佛的道路上,人往往把现实的生活当成敌人,学佛后求得佛法,却以佛法做武器,然后用武器去对抗敌人。我们若是把佛法当成武器去消灭敌人,与佛菩萨慈悲为怀的本意,岂不自相矛盾?因此佛法是告诉我们:人有许多的不明了,即所谓的无明,因无明而产生诸多的烦恼,乃是必然的现象。也就是因为人本来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真正面对这些无明、烦恼,再去认识它、探讨它,然后才有机会突破。
  所谓突破,以佛法而言,一般指的是「觉悟」。因此当你面对复杂的人与事时,难免会有诸多不解,形成人际上的困扰,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去面对它?不一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何况我们还要用许多的道理、方法去化解这些问题,那不是一般世俗所说的「聪明」。所以,佛教强调-智慧。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面对不同的人与事,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就必须具备各式各样不同的智慧。可能大家听了会联想到:你说得那么复杂,那佛教究竟是以什么方式去面对这些?
  其实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知道,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什么是「八万四千法门」?很简单,就是当你面对人与事时,不管发生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帮助你化解。
  所以我在各地做专题演讲,并不只限于一些所谓佛教徒的行为,关于我刚才所说的大前提──人与事的问题,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必然就有不同的问题。当我们面对这么繁复的环境,如果,没有相当的修养去培育智慧,的确无明烦恼就会特别多。如果以学佛者的立场来谈「觉悟」这两个字,我们首先要知道,「觉」是要觉些什么?「悟」又是要悟些什么?就拿人和事的问题来说,世俗的方法,是在问题发生后,希望立即寻找出一个答案。但是佛法不是在找答案上下手,所谓的答案,固然对你的问题,可能暂时有个交待,可是往往那个答案还会衍生问题,甚至答案的本身就是问题。
  佛法不是有了问题才去寻找答案,而是当问题发生了,要面对问题,去探讨蕴藏在问题背后一连串的「为什么」。所以「佛法」可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什么是佛法﹖所谓佛法,是探讨一连串为什么的道理方法。」它并没有设定好的标准,而是在不同问题的过程中,不论其轻、重、粗、细,都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道理方法存在;如果不能把握这点,充其量我们学佛,最多只能做一个佛教徒。比如说,你皈依三宝后,自已本身念佛、礼佛,做些功德,就是个正正当当的佛教徒。可是成为佛教徒之后,并不是说你就具备了菩萨的心肠。
  各位如果曾经看过「千佛山杂志」,每一期的封面都有三句话-信佛、学佛、可以成佛。意思是说,只是信佛教,成为一个佛教徒不够,还要去学佛。学佛不只是信仰、膜拜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或者药师佛…这些已经成就的佛,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释迦牟尼佛所遗留的道理方法。可能大家会问:佛教大藏经的内容那么多,我有了问题,怎么去寻找它的道理在那里?它的方法是在那一部经里说明?所以佛教里学佛有两种人:一种是出家人,一种是在家人。
  在家学佛的居士们碍于生活的压力,可能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可以慢慢地、专心地从大藏经里寻找你所需要的,也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有出家人存在的必要。我常说出家人是佛教中从事佛法的专业从业人员,从一出家起,就必须把一生投入在佛教的教义中,去探讨那么多的道理、方法。然后,当在家居士有了问题的时候,出家人就可以介绍他们所需要的。所以佛教有出家、在家,这就是它的关键性。
  我们刚才说佛法是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是化解一连串的为什么,这都是关系到人与事。可是人怎么去面对这些人、事?人总认为对自己很熟悉,事实上对自己却是很陌生。为什么?
  若对自己很熟悉的话,就不会做错事情。我们常有这种现象:事先想做什么,甚至旁边有人提醒:「你这样做不太好。」他都不会相信,一定要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等到事情做完,发生了问题,最后他却有一句保护自己、推卸责任的话,台语叫做:「哇哪欸哉!」那意思是说:「我怎会知道?」最后几乎都是这个结论。这一句话在佛教就是「无明」,不知道就是无明。还有很多我们知道,但不能做或者做不到的,那叫「无可奈何」。可见,我们除了有「无明」之外,还有那么多的无可奈何。
  这些在佛教的经典里都有不同的介绍,今天我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大家对自我做一个认识,然后依于这些认识,帮助我们怎样去调理自己,在面对人与事的时刻,才能沉得住气,保持冷静而发挥智慧。
  我们人有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以佛教的名相来讲叫「身、口、意」。事实上就是我们身体的行为、言语和思想的行为。
  这三种行为在我们所处人与事的环境中,是无可避免的,它们时时在起变化、生作用。通常我们的身体和外界接触时,必然会有一些行为的表现发生;这些行为,我们称之为「身」的行为。
  其次在面对人与事的时刻,一定要藉助「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和他人沟通的目的;这些行为,我们叫做「口」的行为。
  再其次就是思想的行为,我们每一个人,依于个人的家庭、社会、学校环境以及人际关系,这些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要素,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会收集许多资讯,累积经验,因而慢慢形成自我思想观念的意识型态。
  以上这三种加起来,以现代的名词来说,就是「自我的行为」,它包含有身体的、言语的、思想的,也就是身、口、意三种行为。这三种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在佛法中叫做「造作」;造作完成后有一个结果,就叫做「业」。有很多人一提到「造业」,直觉上就以为是不好;事实上如果把「造业」定位为「不好」的地位上,那是对佛法的误解。因为佛法说:造作行为的结果,有其不好,也有其好。所谓不好的称之为「恶」;好的称之为「善」,结论也就是:造作有善业,也有恶业的区分。
  这里所谓的「业」,我们不要把它视为怪异。比如说读书有学业,不同的工作有行业之分;这个业,只不过是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结果而已。所谓恶业一定会造成伤害,佛法中所强调的伤害,不只是伤害别人,同样也是伤害自己。所以人的行为对别人、自己来说都是「造业」。如果造的是恶业,所形成的伤害就包含了对别人与对自己有关,它是彼此相应的关系;好的行为或善的业也是如此。业除了有善有恶之外,我们知道还有一些善、恶分不清楚的,在佛教中叫「无记业」。依于人的行为离不开这三个基本形式,所以佛法才提出道理方法告诉我们,于身体、言语、思想上该怎样表现,这些表现除了以世俗的知识为基础之外,当然就必须要有佛法的帮助。这些道理方法并不是佛陀发明的,而是本来具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到达那种智慧,不能够表现得那么完整、美好罢了!
  所以佛法中包含许多道理、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从身体、言语、思想上面去做调整。当然大家也熟悉佛法的范畴,不管怎样说总离不开戒、定、慧三大类。「戒」就是约束你的行为—对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有所约束。以世俗来说,戒律就如同是游戏规则,它提出很多规矩法则约束我们的行为。
  「定」,我们常误认为是盘着腿、闭着眼、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其实佛法不是这样说定。「定」,简单地说,就是当你面对人与事的时刻,你的身、口、意可能会造作、会乱,而几乎无法抑止,在那种会乱的时刻,你能做到不乱,就是定。不是说没有什么事,干坐在那里不动,就表示有了定的修养,我常笑那叫做「土地公」;而且人不可能像土地公那样,一天到晚都不动。因为人的身体、言语、思想,整天 不断地在进行行为表现,那是一个动的状态,而且在表现的时刻,一旦自己条件不够,或者知识经验不足,难免更会慌乱。有道是-旁观者清,其实是事不关己,并不表示他有定力。一旦自己成为当事人,也同样会乱。所以佛法提出「定」帮助我们,怎么样处在会乱的时刻而能不乱。
  其次是「慧」,世俗常把智慧两字放在一起,但佛法中智和慧是分开的。「智」与「慧」在梵文中分别是「阇那」与「般若」。我们暂且不谈这些名相,我们用普通人能听得懂的话来说,所谓「智」,就是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不限于那个阶层范围,只要是专业的都包含在内。那怕是一位清洁队员,怎样扫地、垃圾分类,都有其特有的知识经验,这些在佛法中肯定都属于「智」的一部份。至于「慧」,就是运用你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它的力量,所得到的结果,必须是有饶益性而无害的才叫慧。所以智与慧是不同的,我们要有这种认知。
  其实佛法就在世间里,就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是我们无法把握它。佛陀说法是针对人而说法,因为人能理解知法。只是自己一旦成为当事人,关系到自己以外的人与事时,立即就会建立相对的立场。什么相对的立场?即是所谓的「是非」、「善恶」、「对错」的立场。
  智慧是人本来就具有的,佛法并没有在此之外,另外创立一套东西,只是佛陀在人生的体验中,经过几十年艰难的修养,所完成而得到的-如何将这些智慧,除了以智为基础,再怎么去运作这些智,使它发挥为有效益性的利益或力量。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法就是要以戒、定、慧来修养我们的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
  「戒」是告诉我们,约束自己不致造成侵犯。所谓侵犯,不只是伤害别人,也包括伤害自己。其次是定,「定」是告诉我们,面对可能会乱的时刻,怎样做到不乱。「慧」是点明我们人会「痴迷」,所谓痴迷,不是一般所说的愚痴,佛陀从不把众生视作愚痴,佛陀只是告诉我们,众生有无明烦恼;无明烦恼的本身,就是因痴迷而产生。
  因为痴迷,所以需要运用我们的知识、经验,表现在这些人与事的问题上,进而去化解问题。条件是-你的知识经验愈丰富,所能表现的智慧,当然就愈理想。所以智慧人人都有,端看你的知识经验有多少,如何又能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经验,发挥其效用,使它化为一种力量,而得到利益。是故佛法是以戒、定、慧三无漏学,规范修养人的身体行为、语言行为、思想行为。
  接着我们再来谈谈「觉悟」。从概念来说,当运用知识经验表现在人与事的时刻,有的人会做得好一些,有的做得不好,但这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在面对人与事时,你究竟体会到什么?认识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些体会、认识、发现,最后完成的结果就是觉悟。
  不过,我要提醒各位,佛法中的觉悟是有其层次的。这层次是依什么标准来排定?是依于我们知识经验表现的时刻,知识经验愈丰富,所表现「慧」的力量愈大,当然你的层次就愈高。所以,有的人误会,以为世俗言所谓的智力,就是「慧」,其实不然。有很多智商高的,不一定能把人与事的问题处理得好,那是为什么?这不是智商一八○的问题,而是把知识经验印证在现实人生中,才是最要紧的。
  我们求学也是求知识经验,不管任何的教育,甚至于到餐厅或修理厂当学徒,都是学知识经验。所以各行各业、各阶层所表现的都叫做知识经验,都可以成为智慧中的智。
  只是佛法提醒我们:谈到「慧」,是要运用你的知识经验,发挥其力量,且能得到利益,才能叫「慧」,这是两者不同的地方。可能大家会发现一个问题:「智」也好,「慧」也好,我们都懂了,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去运作?
  刚刚我说,我们人的造作行为,无非是身体、语言、思想,还是从知识经验中培养而成,因为你的行为是依于知识经验所表现的。所以佛法不时提到一个「我」字,那个「我」在说明什么?很简单,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自我意识。这自我意识,包含了理性、感性两个层面。我们一般不是太感性,就是太理性。其实当你面对问题时,太过感性,可能会出事;而太过于理性,也会出问题。所以,世俗又提出一种居中的说法:能不能在感性和理性中找出一个平衡点?是不是一半感性、一半理性,就不会有问题?
  其实佛法肯定说,感性和理性之间是没有平衡点。它的重点不在对与错的相对法里,而是当您表现感性或理性的时刻,于问题有没有帮助?会不会造成伤害?如果您运用得好,感性可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幸福美满的家庭;如果把这份感性,扩大为我们佛教中所说,饶益众生的话,这份感性也是非常好。如果,以世俗的感性去面对问题,也就是说情感冲动、不顾一切,做了再说,那你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思想的行为,可能就会造成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已。佛法说:感性也好,理性也好,并没有平衡点。
  佛教谈「法」是针对人而说,不是把佛法摆在一个遥远而不可及的境界去追求。甚至我们看在学佛道路上,很多人会说:「不修今生,修来生。」这未免太消极了。佛法绝对是积极的,你今生修不好,何需待来生?你今生过不好,来生又岂有把握过得好?来生往那里去,你能把握吗?真正能把握的是你的今生。佛法中把它分得很细,他说的今生是依时间来讲,有现在的、有过去的、有未来的,小至每一秒钟都会有现在、过去、未来,大,可以大到这一生、前生、来生。所以我们不要把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切分得太远。
  我常说,我们要面对时间、把握空间,过去的,不要老是去计较、去怀念,未来的,也不要只摆在一个编织理想的梦境里,最要紧的是把握每一个现在。如果我们每一个现在能把握好,现在会成为过去,表示你的过去都是好的;同样地,你把握好现在,因每一个未来都会成为现在,如果只是分别三个不同的时间、空间,最后你一个也把握不住。
  所以,有的时候,以世俗的知识经验来说时间、空间,在佛陀的心目中,并不认为是错的,他只是说有缺点、不圆满。佛法是希望减少你的缺点,表现圆满的境界。
  讲到圆满,我在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佛法中谈圆满,绝不是一般人说:「喔!今天事情做得很圆满。」因为圆满在佛法中,是以佛陀的理念,达到圆满的境界。它是一个整体的圆,像一个圆形的球一样,从任何的角度去看,都没有缺点。除了这整体的圆,在佛陀的理念中是个理想的结果;可是他也不否定,人能做到一些程度上的圆,这一些圆的概念,依于佛法的观点,在此我举个例子,大家会很容易理解。
  比如一个圆圆的西瓜,我们用刀一片一片地切下去,大家就看看它的圆是不是一样?不一样!有大、有小。可是,如果一个整体的圆,离开了这种所谓周边的圆,或者片面的圆,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的圆;也就是说,整体的圆是来自不同大小平面的圆所组成。所以佛法中谈觉悟,必须是圆满的觉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觉」是代表一个平面的圆,「悟」就是那些点与线,组合成平面的圆。可是时下的佛教界,尤其以禅来说法的人,似乎认为「开悟」了就很了不起。其实,以一个平面的圆来讲,那也只是平面圆里的一个点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
  这个「悟」是什么现象?刚刚提过,你体会一些什么?认识一些什么?了解一些什么?发现一些什么?都是「悟」。这些都可以累积组成不同平面的圆。我们一生中,于身体的修养、语言的修养、思想的修养而完成不同的圆,最后把这些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圆,像一个球一样的圆,那才是真正的圆满,才是佛法中所谓的「明妙圆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