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日期:2020/5/28 22: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际关系与说话技巧

文:白云老禅师

今天跟你们谈“人际关系与说话的技巧”。出家人,就是一个学佛的人,往往会因为学佛让自己变成一个怪人,为什么呢?大部分的情况是,对佛法、对佛教的行仪不是很熟习,所听到的都是:“你学佛了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好像硬要把一个人,逼得走上就像木头、石头一样?要了解,学佛是要学佛陀的智能!佛陀为什么强调:要具备五明十德?要具备各式各样的条件?尤其以戒定慧来说,所谓的“三无漏学”,“戒学、定学”几乎没有方便可言,可是如果谈到“慧学”呢?几乎就是“善巧方便”!唯有慧学里的善巧方便,才能够让我们面对人与事时,懂得如何去沟通、去应对,怎么去处理!所以我常说:“学佛是学智能。”

如果我们把“智能”当成佛教里的一些道理方法的话,就很难去表达,唯有懂得法在那里,才能表现智能,因为很多学佛的人都把自己停滞在戒律的限制以及行仪的要求上。所以在千佛山参学的,往往来这里挂单的很难住下去,原因有两种,一种就是讲究表相,在乎“庄严”两个字,其实庄严在佛教里,不是一个表相,是从内心的修养而展现出的端庄跟威严;如果不能把握这个重点就会变成什么?当你看到一个人学着雕刻或泥塑的佛像举着手印在打坐时,看起来蛮像一回事,其实那是物质体,像木头、石头,没有内涵!

其次就是关系到定的问题,很多人把定的功夫当成什么?“好像定就是不要动,如如不动,稳如泰山”,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定是讲究不乱,什么时候不乱?当你面对人或事的时刻,外缘可能引发你的身口意以及五蕴起变化、生作用,你很容易会乱,修定的目的何在?当你面对会乱的时刻,要能做到不乱,那才是定!绝不是盘坐着,当成是不要动,好像如如不动,稳如泰山?其实这认知是错误的,定是讲究不乱!什么时候两条腿坐在那里能不动如山,那不叫定!我常说的:“那叫土地公”。我们看土地庙里的土地公,一天到晚坐在那个地方,然后信徒去求他,怎么求?去掷筊、讲一些自己需求的……;所以就变成把自己当成一个土地公,把众生当成对你有所求,然后有求必应,“喔!这个土地公很灵……”,这都是一些奇形怪状,跟定毫无关系!

说到慧学,其实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因为慧学是一种“表现”,从内到外,都关系到慧的表现;其次是“摄取”,当外面的色尘缘境显现在你面前,你如何去面对?如果说你内在没有修养,就很容易为色尘缘境所影响,随着缘境而转!基本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对佛教有一些概念,但对佛法很陌生,我们不要以为“藏经”里有很多的名相、文句、文身,照那些念出来,认为这就是佛法?譬如提到布施,就说:“我要做什么样的功德,我要布施给谁,我要供养谁?”真正一个学佛法的人跟一个佛教徒,会有很大的差别,什么差别呢?如果是学佛的人,当面对人家供养、布施的时刻,不会因为布施少或供养少而不欢喜,也不会因布施多或供养多,就把他当成特殊身份;佛法的观点,是以平等心看待,佛教徒表现的就完全不一样,佛教徒常常说:“你布施的愈多你的功德就愈大,你供养的愈多,种的福田就愈深厚”,这是佛教徒的口吻;相形之下,同样是学佛的人,佛法、佛教所表现的就有差别!这个还比较好,如果是一些比较迷信的人,当别人布施、供养的时刻,很可能对方会要求“我要做什么?我要供养谁?我要做什么样的功德?……”会提出很多的想法,有的佛教徒就会说:“唉!你要供养、要布施,就不要管那么多,要晓得无相布施功德最大!”这个话听起来好像都是佛法,其实是佛教徒的口吻!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本身对佛法不了解,从听闻中去表现,告诉人家如何如何,甚至还用一种教训人家的口吻:“我们学佛的人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怎么样……”其实这都是佛教徒的口吻!我刚刚说,慧学是以善巧方便来表现的。因为你面对的是人,而每个人的业力、根基、智能都不相同,所以不可以全用一种模式去告诉对方、要求对方,甚至于去教训对方。

六波罗蜜,头一个就讲布施,为什么要布施?是否布施得愈多功德就愈大呢?如果是,请你想一想:有钱人拿个十万、五十万、一百万无所谓,那没有钱的人就不能布施吗?经典上有一个小故事,在一个七月十五的日子,结夏安居结束,所有的信众们都来供养出家人,释迦牟尼佛也在场,人们都很欢喜,尽自己的所能行布施、供养,而后人都走了,剩下一个小女孩,释迦牟尼佛问:“人家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小女孩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很想供养佛陀。”佛陀说好,小女孩说:“我家里没有钱,我也没有钱。”佛陀说:“你想供养什么呢?”她说:“我费了几天的功夫,在河床上捡了七颗洁白的石头,一点瑕疵都没有,我想用这个供养佛陀,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供养?”因为这件事,释迦牟尼佛于是说供养功德。其中说明什么?“供养”是要发自内在的一份虔诚心,而不是物质多少、钞票多少,如果说一般的公务员,供养五百块、一千块,有钱一点的,供养个五万、十万,更有钱的人,百万、五百万的,其实以功德而言是相同的,因为是以你个人能做到的条件而决定,也就是你具备这种布施、供养的条件,你奉献出来,要看会不会造成伤害?如果会造成伤害,肯定的说,即使你布施、供养的再多,都毫无功德可言!因为功德之形成,是不容许有任何缺失的,所以如果你做了一份“功德”,却造成了一些伤害,那就是缺失,不是功德!

一个学佛的人,从六波罗蜜中的施波罗蜜,即可看出是佛教徒还是学佛的人,只不过大家先要了解,学佛的人也是佛教徒,可是佛教徒不一定是学佛的人,这一点要把握!常常有很多人害怕到寺院,为什么?他一个人去还好一点,没有人跟他比,假使几个人一起去,就会在那里比较,我布施、供养多少,你假使五百,那我就拿一千,好像要表现得比别人多一点,有些人家庭的预算是有一定的,他只能做多少,如果要跟人家比,最后就会造成伤害!这就是佛教徒跟学佛人不同之处,学佛人学智能,是以“慧学”来看人与事,如何能不造成伤害?这是我常说的道理,所以就造成一些信徒们误解说:“老师父常常讲布施没有功德”,其实我从来没有讲过这种话,而是说“布施要量力而为,不要造成伤害!”

我们看很多寺院,往往对一些所谓的大施主、大护法,都是一种特殊招待,我们晓得,释迦牟尼佛,几乎在所有的经典,都提出同样一个名词,“平等心”,常常有一些信徒们,以前没有接触过我们的道场,总感觉为什么千佛山跟外面不一样?你看其它山头那么有名气,收入那么好,甚至于一个法会收入就是一亿、两亿?甚至还有来挂单的外单,知道我们办一次法会,能有几百万就很不错了,在他们感觉是很奇怪的事,其实他们不是奇怪我们收入多少,总认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做得不好,的确,我们的知客部门,不会用这种心态去面对信徒!因为凡是成为出家人,现三宝相,接受供养是理所当然,绝不因为很有钱,布施的很多,就把他捧到好像跟佛菩萨一样的话,那方向完全错了!所以真正所谓现三宝相,佛、法、僧三位一体,如果自己都不去珍惜,别人怎么会看得起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