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佛教的民主管理


   日期:2020/5/14 11: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的民主管理

  佛陀入灭时,没有把僧团交付给某个弟子,而是建立了一套民主议会制。在印度传统的僧团中,虽以上座、维那、寺主三纲为核心管理层,但僧团大事都是由僧众共同表决,根据大众意见做出决定。这种僧事僧断的管理体制,是建立在佛教特有的哲学思想上,也是对无我、平等的具体实践。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偏向人治,强调方丈的权威性。但在以往的传统丛林中,方丈负责的主要是领众修行和道德教化,具体事务则由监院和班首组成的行政系统执行,彼此能够分担并相互监督。发展至今,方丈已开始出现集权制的倾向。在一个寺院中,经常事无巨细都要方丈拍板定夺。这样的话,无论对个人修行还是僧团发展都已形成一定弊端。有些人一生都在管庙,几十年下来,不知不觉中就会对此形成串习,把人生价值安置在这些角色之上,把修行目标建立在这些地位之上。到最后,不管已经不再适应,甚至会因此产生失落感,就像社会上的退休综合症那样,严重干扰内心的平衡和平静。

  因为角色很容易成为凡夫心的支撑点——认定我是方丈,我是法师——然后把这些身份执以为我,不断加以关注,加以重视,最后形成贪著,走到哪里都会有牵挂,都会放不下。本来,参与管理也是发菩提心、自利利他的修行功课,但若定位不准,反而会使这个身份成为解脱的巨大障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某个身份的认定和执著,也容易使之成为追逐目标,从而引发纷争,引发贪嗔之心。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当今教界屡见不鲜。其结果,就是把修行变成修“我”,把道场染污为名利场。所以,出家人不宜长期固定于某个身份或职位,而要定期轮换,一方面可以减少对身份的执著,另一方面,则能保障定期静修的时间。

  我们发心解脱,就必须配合与之相应的生活。否则,可能每天都在制造贪著——对身份的贪著,对地位的贪著,对住处的贪著,对人际关系的贪著。所有这些贪著,正是凡夫不得解脱的根源所在。

  所以,我们必须领会佛陀制戒的精神,依律建立一种如法的生活,清净的生活。如果我们没有被戒定慧改造过,不论出家多少年,也不论在教界是什么身份,其实还是标准的俗人。因为你的内在仍是凡夫心,你的生命品质还是依然故我。虽然显现的是出家形象,参与的是佛教事业,那只能说明在你的生活增加了一点佛教色彩,或者说,增加了一点佛教的包装。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