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八、认识真我


   日期:2020/4/28 21: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八、认识真我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探讨了《认识自我》,那个自我是个假我、小我、无明,是我们过去我执和法执纠结成的一种自缚,并非是实在的我。佛教中以破掉自我为修行,小乘佛法破掉自我就是最高境界。大乘佛法不仅是破掉自我,还协助其他的我法二执来破掉自我。在佛陀的教法中有无数对真我的表述,在不同的语境下,为了更加清楚表述真我状态,佛陀用了“佛性、自性、真我、无我、真如、一真法界、如来藏、妙明真心、心、空性”等等各种名相来方便表述,所说的就是“与佛无差别”的真我状态。

  佛言:“如来妙体即法身,清净解脱同真谛。如日与光不相离,如来功德即涅槃。真我与佛无差别,一切有情所归趣。生死涅槃等无二,其性不坏无造作。垢净如如性不异,唯佛世尊独能了。众生悉有如来藏,三宝于是现世间。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净无别故。佛与众生性不异,凡夫见异圣无差。一切众生本清净,三世如来同演说。”(《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10卷)唐·般若译)

  众生的一切显现,都是我们称之为空性如来藏的自性所显现的。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它的树枝树叶(化身)丰富多彩,它的树干(报身)高大巍峨,它的树根(法身)密布深邃,这是一个整体。作为众生来说,就是这棵树上无数的一个树枝。当一个树枝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生生灭灭的树叶上时,就会患得患失,感受轮回苦难。它认为自己是一个孤单的树枝,生灭的树叶就是它的财富、名誉、健康。它一直梦想着也能成为一棵大树。终于有一天,它静下攀援恐惧的心来,回光内观,发现自己与传说中的树根(法身)和树干(报身),原来从于无始,乃至未来,都是一体共存。这个树枝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原来树枝皆具大树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于是,这个树枝就用49年不辞劳苦地向其他尚在烦恼中的树枝讲解这句话,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个开悟的树枝,向其他自感孤苦的未悟树枝解释它自身就是大树,当未悟的树枝舍弃过去错误知见时,就进入生起次第。像今天上午,用种种的经论、种种的比喻给大家解释,那个生灭的东西是一个幻相,是一个假相,是一个局部,并非是实相,并非是真我。当你认识到本我、真我,实证如来藏和佛性的修法过程,我们称作圆满次第。

  例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长了无数的树枝,每一个树枝都是大树的一部分。生长出来的每一个局部树枝,我们称为化身;树干部分,我们称为报身;树根称为法身。就像整个的大海我们称为法身;大海的波澜壮阔,浩瀚无边,我们称为报身;大海中此起彼伏的泡沫我们称为化身。法身、报身、化身是圆融一体的,从不分割。当众生心念执著在小泡沫是“自我”的时候,他的世界里就有了生灭、苦难、残缺。如果孤独的一朵小浪花在迷惑中突然醒悟:哦,原来我融入大海,就拥有了大海的浩瀚无尽和波澜壮阔。这一刻,他就证悟了。浪花悟了就是融入大海,众生悟了就叫见性成佛。《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性”在我们身体内,如同一个秘密器官,不是!是我们的身体在自性内。祖师说“身在含元殿,何须问长安”,含元殿是金銮殿,长安城是都城。这句话是将含元殿喻为“自我”身心,长安城喻为自性,意思就是“自我”在“自性”中,“自我”其实是“自性”的一部分。只需悟道,法身、报身、化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明了自性,当下就是佛。法身、报身、化身,当下具足圆满。千万不要以为需要折腾一番才会成佛,不明自性,怎么折腾也不会成佛。

  我们说修行,修行就是修心,到底修哪个心呢?是我们的心脏吗?不是,心的核心是妙明真心。我们的妙明真心就是法身,本来就是佛的状态,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去修。要修的是染污识的妄心,即我法二执,使之转识成智。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时候,在禅定中二十一天,为界外的法身大士讲《华严经》。讲完《华严经》之后,发现娑婆世界没有人能听得懂,所以他降低规格,在婆罗门的教法基础上,注入“苦集灭道”四圣谛,之后又讲方等时教法、般若时教法,最后又讲法华涅槃时教法。法华涅槃时的经典和最初《华严经》的高度是一样的,这是佛陀观察众生根基,遵循道次第的教化。

  阿含时讲小乘教法,是以超越人天乘为目的。人天乘,就是希望修现世福报和长生不老。人天乘有四个愿望:常、乐、我、净。称作四颠倒见。二乘就是破掉人天乘“常乐我净”的虚妄期待,而说“苦、空、无常、无我”。

  “常”,梦想长生不老。不可能,我们注定要死的。五十年后,咱们在座的都死干净了。“乐”,娑婆世界注定了苦难,没有快乐可言,冬冷夏热,全是苦。“我”,我们一直依恋的这个身体不是“我”。

  我前段时间去王居士的公司,公司边上有座小庙,叫东镇老爷庙。里面破烂不堪,神龛上污垢脏乱,我说:“这些神明也是当地的护法,你打扫打扫,上上供。”我们用饼干水果上供,也念佛念咒供养他。从殿堂出来的时候,低头看见铺在脚下台阶上的石板写满了人名,一看是块残碑——功德芳名的残碑。古人修建寺庙都会刻功德芳名,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些古人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希望能够流芳千古,永垂青史,让后人缅怀铭记。然而今天却铺在地上,让大家脚踩走过。我对当地的村民说:“不能这样对待先民啊,这是咱们的历代祖先。古人修复古庙是为了保护这一方,留下名字是为了让我们缅怀,让我们去纪念他们的丰功伟业,现在我们用来垫路,用脚踩着祖先的名字,不敬啊,赶紧起出来。……”我们就用铁锹挖出来,抬到一边,将来有机会砌到墙上,让大家看到祖先的丰功伟绩能够去缅怀。出来后,我就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建寺院的时候,为了劝导大家多发心捐钱,我们说:捐钱多了给你刻个碑,即使一千年后你不在了,你孙子一看,这是我爷爷,他也很自豪啊。很多人被忽悠了,拿一百万刻个单独的碑,感觉很高兴。其实,这就是忽悠人,刻上碑有什么用呢?大家想有用吗?很多人刻个碑是希望得到永生——我不希望死,如果我死了,我名字在也行啊!你想想,到时你名字还在吗?就像我们前世,可能建了庙做了功德,但是哪个碑上是我们的名字,大家还能对的上号吗?面对生死流转,虚名假位根本就没有用。我们一死,没有什么东西可代表我们的,就是能代表我们的也没有用。你买上很多房子,建好多豪宅,只要你一死,他们就会把你抬出来,不可能让你在里面待着。所以,没有永恒的东西。

  只要你不是为成佛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实际作用。在人天乘的时候,我们教导别人,既然你做人,你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这都是些托辞。人天乘的善恶业区别是:你利益别人就是善业,伤害别人就是恶业。到了二乘,修行到了解脱乘的时候,为成佛为解脱而做的就是善业,为轮回而做的就是恶业。即使你去帮助天下人,即使你去做慈善,即使你去捐款,即使你去放生,只要不成佛,你就是恶业。在轮回中,只有恶业,没有善业。所以,在解脱道中明确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所谓“我”的存在,就是指小我。打破小我的概念,老想这个小我永生,给他照个像,给他立个碑,给他建个牌坊,让他永生长存,没用。就像我们前生做的那些事,哪个是我们?根本对不上号。所以,在人天乘中找不到一个真实的“我”。

  “净”,只要你在轮回中,没有清净可言。只要不成佛,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多做点善事,未来福报大!”你未来福报越大,可能造业越多;造业多,再次轮回的时候就堕落下去了。高低高前进,轮回式来生。上去了下来,下来了上去……只要在轮回中,没有善业,不可能得到清净。所以,二乘破掉人天乘的“常乐我净”,称其为四颠倒见。

  当我们进一步起修的时候,我们要找到真实修证的核心所在,到底是修什么?只要还抱着“常乐我净”四颠倒见的时候,世间人往往就是在修身体。例如:我眼神不好,听力差,学佛后眼神好了。其实再好,也终归是个死人。修行不是把你眼神修好了,把你耳朵修得更敏锐了,也不是增寿个十岁八岁,长寿个一百岁也没有用。不是修这个,要超越,不在身体上用功夫。

  我们初级修行往往是在身体上用功夫,要么保养身体,要么折腾身体。人天乘的人是保养身体,天天琢磨化哪个妆好,吃什么能保健,怎么能补血补气。二乘往往又陷在一个误区里,没事就折腾身体,每天多吃些苦,少吃顿饭,拜多少拜,坐几柱香,好像感觉让身体很难过,很痛苦,才对得起谁似的。这都是深度误解,因为身体永远不会成佛。成佛的不是身体,身体注定了是个生灭的四大假合。就像树叶不会成为大树,树叶是注定生生灭灭的,很快会脱落。我们的业报之身也是生生灭灭的。所以,修行不是修身体,是修心。

  修心第一步是修知见,第二步是修正觉。修心也可以理解为修觉受,把过去的错觉修到正觉上就是成佛。错觉认为小我是我,我要让小我变得强大,让他有荣誉,让他受人恭敬,让他受人赞美,这是人天乘。二乘就开始折腾他,也是颠倒。要透过生生灭灭的假相进入到实相的形态,让实相的智能显现,而实相的智能显现就是正觉。过去的一直是一种错觉,自认为在轮回中生生灭灭。而正觉是不生不灭的,错觉是生生灭灭。把“错觉”修证为“正觉”就是修心。有人问:“修行就是修感觉,这是不是太简单了?!”

  感,就是第七意识末那识,我法二执称为感性。佛就是觉的意思,觉悟的圣者,叫佛。让我们的感性生起觉性来,就是成佛。让我们的感性和佛性合二为一,完全地融合,就是成佛。什么是觉?觉就是感觉,能感的就是我们佛性的能量。让他产生正知正见,产生正觉。对于我们实相的真我、佛性,我们有时候也称为如来藏。经典中是如何表述真我(如来藏)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六祖坛经》: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实相:空分(中观、般若);明分(瑜伽、转识成智);显分(如来藏、自性)。】

  六祖惠能大师是禅宗祖师,达摩祖师把佛陀的心法带到中土,依次相传,传给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弘忍大师在黄梅传播教法,开东山法门。惠能大师是岭南人,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偶尔听别人诵念《金刚经》,触动了他内心中的灵感。于是专程去投奔五祖请教,不辞劳苦,步行一个多月到达五祖的寺院黄梅。一见五祖,五祖就问他:“你是哪里人啊?来此干什么?”当时惠能还没有出家,他说:“弟子是岭南新洲百姓,来此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他说话很直接。五祖问他来做什么,他就说我是来成佛的,别的我不要。后来,六祖快速证悟了佛陀心法,悟道成佛,和他目标精确有关系。

  我们仔细想,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佛?很多人的学佛往往都带着人天乘的思想。当然,初级学佛无论带着什么思想都是合理的,只是我们必须要提升。为什么来学佛呢?身体不好,听说学佛后身体好,身体再好也注定死亡;生意不好,听说佛陀有智慧,让佛陀保佑生意好点,再好你将来一分也带不走;夫妻不和,学佛把关系搞好些,再和也得离散。如果不是为成佛而学佛的话,都是很可惜的。遇到佛陀的教法了,就是要成佛。要树立一个单一的目标,不要太复杂。单一的目标:我为成佛而学佛。六祖就是下的这么一个订单,我为成佛而学佛,所以六祖快速成佛。六祖是直接成佛,即身成佛。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六祖虽即身成佛,仍示现为祖师身弘法,免得教法混乱,但他的证量与佛完全等齐。这是佛陀授记的。

  六祖学佛很简单,就是为成佛而学佛的。五祖单独给他讲《金刚经》,完全彻悟,彻悟之后,写的这一段偈子,就是向五祖汇报自己的悟道心得。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什么是一切万法呢?就是一切现象和事物,不离自性。自性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也称为本来面目。一切现象没离开本来面目,就像大海中的浪花从来没有离开过大海,江河波涛从未离开水,任何一个树枝都没有离开这棵大树。我们生生灭灭的幻化现象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性,只是忘失了佛性。

  一切万法,这个法是指现象事物,一切现象事物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性——佛性就是能量源。不同的宗教对它有不同的表述。其他的教法虽然未悟达佛陀的高度,但是方向却很接近。比如:道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万物是由无极的状态而生的,佛教中讲“空生万有”,基督教讲到“圣灵、圣父、圣子”也是这个涵义。《道德经》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这种表述类似《心经》中讲到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用了空和有,老子《道德经》中讲无和有,两者同出而异名,都是同一个源头而显现。天体物理学讲到,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在一个空无的状态下产生裂变,裂变之后向外扩张形成了空间,先后顺序形成了时间,于是宇宙产生了。和我们所说的佛性显化万有,同一道理,是空产生万有。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思益》平等如如,《华严》纯真法界,《圆觉》建立一切,《楞严》含裹十方,《大集》染净融通,《宝积》根尘泯合,《涅槃》咸安秘藏,《净名》无非道场,统摄包含事无不尽,笼罗该括理无不归。”

  万物是同一源头而显现,众生也是同一源头而显现,我们的一切天地万物也都是同一源头而显现。在同一源头这里众生是一体的。无数浪花看着很多,但在大海这里是同一本体的;无数的树枝枝繁叶茂,但是在树根这里是同一体的。菩萨悟达了这种同体,而真实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很多人认为菩萨对众生那么好,是他道德好。和道德没有关系。他是真实证悟的境界,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一切众生共一悲仰。这个境界是真实悟出来的,证出来的,不是靠道德约束出来的。在人天乘是靠道德约束,好像这样做道德,那样做不道德,用道德来约束。这个道德其实是个名,是个虚名。为道德而做是个虚名,它仍然是个幻相,生灭的,轮回的。菩萨不是靠道德约束,而是一种自性本能,他是法尔自然所做。就像左手和右手,左手被门挤住了,右手毫不犹豫地会救它,不是说我救它就有道德,我不救它就没有道德。菩萨能够了知众生之疾苦,就是因为他真实证得了与众生的同体。所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上我们与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体性的。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六祖继续向五祖汇报说,原来我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从来没有染污。生生灭灭的染污现象只是一个假相,并非实相。就像浩瀚的大海没有什么染污不染污,百川入海,同一海味。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原来我的自性从来就不生生灭灭的,就像大海从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就像我们所学的教法,普通人学习佛法以为是从外面向里学,我看多少经,持多少咒,念多少佛。从外面积聚多少功德,这是误解。从外面所积聚的叫造作,没有功德。就像达摩祖师来到中土,梁武帝把他迎请到宫廷。梁武帝问他:“大师,我建了那么多寺院,度了那么多僧众,你说我的功德有多大?”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没有功德呢?只要不是从你心性中显发出来的觉醒意识,就没有功德。其他的只能是福德,你做了多少好事是福德。下一辈子有福,但是和你成佛仍然不相关。成佛的智慧是从内向外显发的觉醒意识。

  农村有个手动压井,倒点引水进去,再压,不够的时候再倒点水进去,再压,慢慢那里面的水就出来了,源源不绝。我们听课、诵经、念佛、拜佛,都是向里面加引水。从外面往里添,不是目的,是方法,只是个引子,是为了引发内在的智慧向外显现。内在的智慧向外显发的时候才和成佛真正相关。这个叫功德。显发多少就有多少功德。外面向里面倒,只是结善缘。如果不能从你内心显发出智慧,加多少也成不了佛。成佛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是从里面向外显现来的。既然是显现,那他得有才能显现,而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世间天地万物的一切信息、一切资源,都在我们的心性中全体存在,因为存在,所以具足。

  现代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大脑还有很多地方是未开发的。其实并不是他未开发,是他把古往今来所有的历史融摄其中。任何一粒微尘中都包含着天地万物的所有信息。同样,古往今来,从远古历史到今天,所有的信息在我们同一脑海中都有。只要你能调出来,所有人的信息在你这里都能自然显现。我们把这个能量称作“如来悉知悉见”——在如来那里是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在我们这里也是悉知悉见一切众生。只是误认为自己不知道,把这个能量给掩没了,使它隐而不现,所以信息就隐藏了,其实它是完全具足的。

  任何一粒微尘中都包含了法界的一切信息,这叫“一粒微尘含摄三千大千世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的自性本自具足一切能量,具足所有佛陀的智慧,以及成佛的功德。我们成佛的功德不需要你向外面累积多少你才能成佛,而是你显发多少你就能成佛。不是你再去聚集多少,造作多少,你自然本具佛陀的一切功德和智慧。这叫“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的自性从来就没有动摇过。如同一棵大树,秋风扫落叶,春来新芽生,树叶生灭摇摆,树根却没有动摇。同样看大海波澜起伏,潮起潮落,总体看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动摇不动摇的,就是如如不动。我们的自性好比这大海,好比大树。他没有什么动摇不动摇,也没有轮回,也没有生灭。生灭的是幻相,是幻觉,是小我自我的纠结,在如来藏来说,在佛性来说,他如如不动,从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虽然它如如不动,却生机盎然。就像大树到了春天的时候,就会长出无数的树叶来,色彩缤纷,绿意盎然。这种能量我们称为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它能显现一切现象。佛性是空性光明的,但它能显现万物。能显现万物的能量,我们称为如来藏。我们总结“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涵盖起来就是实相的状态。实相是什么状态呢?第一,它是超越概念的,方便表述为空性;第二,它是光明的;第三,它能生万法,是显现的,能够显现万物。

  专门研究实相的某一种特性,就出现了几种学派体系。研究“空性”的是中观般若系,像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都是研究实相的空性为主。研究实相的“光明性”称为瑜伽系,以唯识宗、密宗、律宗为主。佛的境界是光明,但在众生的境界却充斥着烦恼阴暗。在同一法界体性中,两个人不一样的心态,就呈现不同的感受。在此刻同样的这个佛堂里,一种心态是听闻佛法欣喜万分,另一种心态为简直是折磨,快结束吧。在同一个体性中,佛陀所感受的这个世界是完全的佛国净土,而众生所感受的这个世界就是五浊恶世。

  悟道不是让你改变世界,这世界不需要你去改变。本来就是从佛性中显现的,没有任何的问题,是我们的感觉出了问题,我们把感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的一切就是圆满的状态。这就是大圆满的修法,大方广、禅宗心地法门,也是如此。因此,对佛来说是光明的,对众生来说是烦恼的。佛用智来感悟,就是实报庄严,殊胜光明;众生用识来感受,就是烦恼苦难,轮回业报。因此,众生需要转识成智。禅宗、唯识宗、密宗、律宗,都有转识成智的修法,转烦恼成菩提,转众生的分别执著为佛的慈悲觉受。

  实相还具有显现的能量,研究实相的“显性”为如来藏系。虽然实相空性,却显现万有。尤其是禅宗的心地法门,密宗的大准提修法,以及华严宗的大方广修法,这些修法都是体悟显现的。如来藏的显性,你想显现什么,他就营造什么。这个世界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在显现,如来藏显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谁都有自己显现的能量。一切都是根据心的变化而显现,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就如此刻太阳在天空普照万物,房间窗户的玻璃好比我们的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为玻璃(我执),玻璃(我执)上有个什么,在你的化现投射境界里就有什么。阳光好比我们的佛性如来藏,玻璃好比代表我们的“我执”,投射显现的影像好比我们的万物世界。生命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佛性一体不二的显现。我们现在显现的一切,不论是五浊恶世的境界,还是光明庄严的境界,它的能量源都是来自于佛性。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就如同如来藏按照我们所下的订单,我们想要什么,如来藏就给我们显现什么。这种感受是根据众生的认识不同而感受不同。所以,叫“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的心决定了你要显现什么现象,你的认识决定了你的感受是苦是乐。佛性的力量在佛那里并未增加什么,在众生这里也从未减少过什么。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五祖知道惠能完全悟达了本心的概念,知道是如何显现,如何变现。它的本有状态也完全证悟。这个本心就是自性,我们的分别心是妄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本心,学习佛法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埋头研究世间的生灭法只会造作继续轮回的种子。你如果认识到了自己的佛性、自己的本心,这时候你就是丈夫、天人师、佛。

  “丈夫”就是大丈夫、伟人、圣人。“天人师”就是堪为人天师范,可受人天供养。“佛”,证得佛之知见就是化身佛,证得佛之觉受就是报身佛,证得佛之不二就是法身佛。对于众生来说,如何来证得了化身呢?就是你深信深知你和一切来自佛性,天地万物都是同一佛性的显现。你相信有佛性,你是从佛性显现,只要你认识到这个,就是证化身。你现在感觉世界不圆满,你不需要改变外在的任何现象和事物,只需改变自己的感受,感受当下具足的光明,当下具足的解脱,当下是圆满完美的一切,感受到它,把你的错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就证得了实报庄严身,就是报身。而法身本来就是那样,不需要证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法身、报身、化身。

  证悟后有什么特征呢?如果具足三种感觉,就是正确的。

  第一,喜悦。你生命中的所有万法,一切现象都让你充满了喜悦。在佛教中称为法喜、禅悦。我们用喜悦来表述便于大家理解,他是充满了喜悦的。如果你做的这件事一点不包含喜悦,那和成佛没有任何关系。和成佛有关的一切,一定是充满了喜悦。

  第二,慈悲。慈悲就是你对众生真实地充满爱心,乃至对你身边的一切万物,桌椅板凳、草木岩石都充满了柔情蜜意。你不会为了对一个人好,而伤害别的人,开门的时候你不会一脚踹开。一个真正悟道的心,他会爱天地间的一切,爱所有的人,爱所有的生命,爱所有的一切万物,把一切情与无情同等看作佛的化身,带着感恩和慈悲去体悟。他是慈悲的,他不会恨任何人,不会伤害任何人,不会轻慢任何人。你不慈悲就和成佛不相应,和成佛相应必然慈悲。像净土的根本经典《观无量寿经》明确讲到:“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佛就是以大慈悲心为体,所谓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就是博爱。只要是往成佛之路递进的修行,一定是充满慈悲的。

  第三,高尚。崇高的,光明的,天然的。当心安住在“我要成佛”“我是要成佛的人”,这时候他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高尚,不管他行为是什么,只要他心中想着“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和心性中就具足了高尚。不管他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只要他说“我是一个要成佛的人”,他的行为中就具足了高尚,他不是低级趣味的,他是绝对高尚的。

  喜悦、慈悲、高尚,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种觉受在我们内心中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行住坐卧统统是无上密意,统统是修行,统统是戒定慧,六度四摄,菩萨万行,八万四千种功德都在此刻的心性中涌现。缺乏这三种心性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残缺的,不圆融的。这是我们要培养和保持的一种心态。喜悦、慈悲、高尚,生起了就是觉受轻安,不再退失就是三昧境界。

  现在我们了知了实相中,具足“空、显、明”三种基本特质。其实实相的特质还有很多,广说无尽,究竟为空。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沿用这三种特质来表述我们的佛性,我们的本来面目。他是空分、显分、和明分。空分,在佛教中大部分用中观见和般若来表述。中观就是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般若是六百三十卷的大般若经。像《心经》《金刚经》就是般若系的。显分,如来藏和自性就是禅宗和密宗经常体悟的,以及净土宗都是修如来藏法。明分,是他本自光明,我们忘了他的光明,要体悟他的光明就是大瑜伽修法,是转识成智的修法。密宗、禅宗中也都有这种修法,转换感受。

  修行就是为了证得实相。而实相此时此刻和我们一直同在,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只是忽略了实相的存在。我们说实相空性,空性状态是什么呢?无常就是空性的粗相。我们了知万事的无常生灭,我们就了知了空性的粗相。进一步去深化,就能感悟到空性的状态。

  显发万物。我们想要什么,我们的世界里就会显现什么。这个显现我们在上几次的课中讲过,想生病的人他就生病了,想倒霉的人他就倒霉了,想升官的人他就升了,想发财的人他就发了,想着想着那事就来了。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想着想着它就产生了。显分,我们也称作给如来藏下个订单,你到底想要什么,明确你的想法,它就显现什么,这个就是显分。

  我们现在的显现都是光明的,为什么是光明的呢?因为我们了知佛性是光明的,而佛性显现的一切都是光明的。就像松树长出来的树枝一定是松枝,同样佛性是光明的,他所显现的一切万物也一定是光明的。我们不必怀疑佛性显现的光明,天地万物是佛性显现的,所以它一定也是光明的。我们没有感觉到它的光明,是因为我们掉到了一个妄想执著的错觉中。你不需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你只需要改变感觉。实报庄严的境界当下显现,它是可以现证光明的。

  为什么说我们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圆满光明呢?祖师用五种方式来证明当下的光明。

  第一,它本来光明。所以不需要证明,它也是具足光明的。

  第二,佛说它是光明的。佛在很多经典中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光明的,是大圆满的世界,从未残缺过,是众生因为妄想执著而残缺。所以,佛悟道的第一句话是:“奇哉!奇哉!原来众生皆具如来的智慧德相,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原来众生都具有佛的光明境界,却因为妄想执著而没感受到佛的光明。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陀高坐说法。佛陀的一个弟子就想:“佛陀经常说其他佛国清净庄严,而我们的国土却是五浊恶世。难道我们的佛不如他们的佛修得好?”这时候有位天王,有他心通,赶紧说:“尊者,千万不要这样想啊!你觉得是五浊恶世,我觉得这个世界和我的天国宫殿没有什么区别。”这时佛陀微笑,用脚趾抓地,加持大家看到佛陀境界里的世界,果然清净光明。佛虽然和我们坐在同一个房间里,在佛的境界里这个处所完全是一个美轮美奂的净土,佛的世界。而我们坐在这里就感觉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寒冷刺骨。同样的地方因众生的觉悟不一样,他的感受就不一样。因此,佛陀在经典中告诉我们,此刻的这个世界就是完美世界,光明的。

  明明是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却看到不同的显现,获得不同的感受,称作“斯格托玛现象”。“斯格托玛”在希腊文中指“黑暗、失去了部分视野、盲点”。

  第三,祖师现证它是光明的。无数的祖师开悟之后明确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祖师开悟之后,人们问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啊?祖师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饥来吃饭困来眠。方信禅师道:“满目青山无寸树,极目绿水绝波澜。光明洞耀,照彻十方,譬如千日,放大光明。”憨山大师开悟后说:“今日方知,鼻孔朝下。”

  我们来看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开悟后的境界是“云在青天水在瓶”,原来云就是在天上的,水就是在瓶子里的,水就是在杯子里的,就是这样的。我们过去总感觉“不该这样”,开悟后的境界体悟到了之后“就是这样”。因此,并不是改变这个世界怎么去成佛,而是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佛的境界就显现到了我们的面前。佛的境界是什么呢?就像我们一样,只要不去攻击、谩骂,不去烦恼,安住于当下,不要悔恨过去的那些事,别去担忧未来的事,安住于当下的境界就具足了解脱相。解脱相和完全解脱高度不一样。但你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具足了圆满的解脱相,稳住它,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祖师开悟之后告诉我们世界是光明的,无论是大圆满的祖师,还是大方广的祖师,心地法门的祖师,都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光明圆满的,从未残缺过,我们一直误认为它残缺。

  第四,我们可以现证它是光明的。佛陀的教导是可以现证的。很多人的修行都寄希望于未来,现在好好念佛,死了好去极乐世界。普通人都有这种想法。你仔细想,难道佛法只有死了之后才有用吗?死之前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是随时随地可令我们获得解脱的。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是可以现证的,解脱是可以现证的,成佛是可以现证的。就在我们的今生,就可以证得。

  很多居士误认为佛法在死了之后才有用,就陷在很纠结的旋涡中:“这个世界真是烦恼,我也天天念佛求生净土,可又年轻死不了,生活中烦恼又不断。能不能让我快点死了去极乐世界啊!”其实忽略了一点,佛陀所告诉我们的极乐世界是可以现证的。我们对照《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经》,尤其是《观无量寿经》的十六种观法中前十三观,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就是让我们现证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状态。并不仅仅是让我们死了之后才去极乐世界,而是现在你就可以感受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发愿在这个身体示灭之后,我们的神识归于弥陀性海,安住于极乐世界,享受实报庄严,但也可以现在就开始感受极乐世界的美好。佛法是可以现证的,这种现证的修法有很多种——持名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以及实相念佛都可以现证,人人都可以现证。不需要你死了之后佛法才起作用,此时此刻的当下就可以获得解脱境界,只要你去调整你的觉受。

  第五,因为光明,所以光明。因为如来藏是光明的,所以如来藏所显现的一切也是光明的。如一棵树本来就是棵松树,长出来的枝子一定是松枝。此时此刻的一切都是自性显现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我们的自性是光明的,显现也就是光明的。之所以没感觉光明,是我们的感觉出错了。调整回去就是光明。当你觉受到了它的光明,就是证得了三昧境界,就是大圆满,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我们无论用什么词汇去表述它,就是那种美好的正常觉受。

我曾经问一个弟子:你认为你是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是!

我问:你如何做才能成为“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弟子愣了半天,说:我不需要任何造作,就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我问:你做了什么就不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了呢?

弟子:无论我做什么,我都是“佛性之显现,诸佛之化身”!

  净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云:“且灵觉之性本非秘密,如来之藏实不覆藏。故知圆常之理不亏,信解之机难具。”

  我们所说的法、报、化三身,在修证中会有几个特点。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都能看到了,我们用“现量”来看。什么是现量呢?这就是桌子,这就是炉子,能见闻觉知的就是现量。量,是量化、表述、标准。我们能亲眼看到的,这里有房间,有佛像,这些都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对于化身的境界我们现量就可以看到。但对于报身的境界要用“比量”,什么是比量呢?就是你看不到它,但是通过你所看到的东西可以去推测想到的,能想到的就是比量。比如,你看见一个和尚,和尚一定得有个庙,那么远过来了,一定有车送过来的。没看到车,但是你能想到它的存在,这就是比量。对于报身境界是可以通过比量感受到的。我们现在感觉苦,别人告诉我们说佛的境界是乐的,我们去体悟就能感觉的到。也许我们还没有亲眼看到,但我们相信,佛不会骗我们,师父不会骗我们。佛说的当下就是佛国境界,当下就是解脱境界,一定不是假的。于是你去调整感觉,证悟的觉受就开始在你身上显现,要通过你去思考一下才能显现的就是比量,就叫报身境界。

  对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根据“圣言量”来说。什么是圣言量呢?佛陀的语言就是圣言量,佛陀讲的是圣言量,以及证悟佛陀心法的祖师所说也是圣言量。圣言量就是说法身境界,我们只有依靠圣言量才能知道,没有圣言量我们不知道有个法身,永远都不知道。就如大海中那个泡沫,它只有听受善知识对它的教导才能开启这样的如实知见。后面我们还会谈到。

  对于我们本有的法身状况,我们一无所知,罗汉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众生无法亲证,佛陀也是在成佛后才了知的。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佛陀的教导才知道有个法身。不管是谁,对法身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今天我们之所以探讨法身,是因为我们是照着佛经来探讨的,不是我们自己证得,也不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是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基于对佛陀的信心,才相信有个法身。在信受的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如实知见,如实觉受。于是,我们最终也能证入涅槃。所以,关于法身境界,我们只能听受佛陀的教导。

  【《如来藏经》:佛说: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跏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虽然看着我们外在好像充满了贪嗔痴的烦恼,但在我们烦恼的状态中却有个如来在那如如不动。这个如来是指我们的自性,在我们生灭的假相中,佛性是从未消失的。所以,佛性是在佛不增,在佛那里并没有增加;在凡不减,在凡夫这里佛性也从未消失过。而且“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与无情同样都有佛性。这个桌子也有佛性,而且这个桌子的佛性和我们的佛性,以及诸佛的佛性,都是同一佛性。《华严经》告诉我们:“诸佛如来,同一法身;诸佛如来,同一法性。”我们是同一法性显现的一切。就像大树上有无数的树枝,突然有个树枝开悟了:哦,我之前羡慕人家大树,其实我本来就是棵大树啊!于是就告诉其他的树枝,其他树枝还在烦恼,都想着“我们精进努力,艰苦修行,一定要成为一棵大树”。一个觉悟了的树枝说:“行了行了,无需折腾,我们本来就是大树。”身边的树枝相信了它,就叫开悟,就叫悟道。有的树枝很难相信,告诉它还生恐惧毁谤,就用道次第先哄着它玩,建立好感,“是啊,我们都要成为大树,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大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再告诉它:“其实,你本来就是大树啊!”如果直接告诉它,就是“直指”;用一些比喻来告诉它,就是“喻授”;还有一些需要慢慢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告诉它,就叫“教授”。

  所以,佛陀教化众生用三种方法来说实相:教授,就是慢慢教导他;喻授,用比喻来告诉他;直指,就是直接告诉他,你就是大树。

  佛陀祖师经常告诉我们:你本来就是佛,你从未离开过佛,你的法性就是佛,这就叫直指。像我们从前面一点点来说就是教授法。佛陀明确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心性中有如来现跏趺坐,俨然不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尊佛,这个佛我们称为佛性,我们的心性就是佛,这是《如来藏经》中所说。

  “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虽然看着众生是充满烦恼的,但是在佛陀眼里看众生都是佛的德相,没有区别。为了圆满众生的道果,有时候用些表法的方式告诉大家。比如说,有时佛陀示现为愤怒相来代表我们的嗔恨,嗔恨中是有着解脱相的,无论贪嗔痴任何一种看似凡夫的烦恼心态,佛性仍然是存在的。六世达赖喇嘛说:“你见,或者不见佛性,佛性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佛性,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佛性,悟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佛性,佛性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我也模仿写过几句:

  “觉悟若是那西子湖畔的一朵红莲,我愿与佛性相恋;我愿为一池清莹的湖水,与佛性朝夕相伴。在这美丽的江南,佛性是我今生最美的遇见。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一生一世的牵绊;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今世的眷恋;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不老的思念;在我的梦里,觉悟是我今生最美的红颜。”

  “爱,若是一种呢喃,我对佛性的爱有千语万言;爱,若是一种思念,我对佛性的爱朝思暮想千万遍;爱,若是一种迷恋,我对佛性的爱生生世世、永不改变;爱,若是一段奇缘,今生我愿与佛性相恋!”

  “在躲过雨的香樟树下体悟你,终于可以牵你的手赞美你。有觉悟的地方就格外的清新,想着佛性我的嘴角都会扬起,倾城的轮廓沾满我的憧憬。对全世界宣布爱觉悟,我只想和佛性在一起,这颗心没畏惧太坚定,庆幸让我能够遇见佛性,就算全世界都否定,我也要跟佛性在一起,天崩地裂也要在一起。”

  其实,诗人们的情诗,稍一转换,就是“道歌”,如:“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佛不见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如今我心似佛心,定不负相思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冷落清秋节。今宵梦醒此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执著生灭幻法的心总是充满苦痛,总是处于还有那伤感的时节。今天从大梦中醒来,原来苦苦追慕的实相就在身边,就在日出月落,花开花谢。从此之后的岁月,尽显光明和解脱。如此这般的美好景致,可以和谁来分享呢。

  我们现贪心的时候,在藏传佛教,佛陀就用双修法来代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有人说这不是耍流氓吗?这是表法。就像太极,一阴一阳,一天一地,其实它代表的是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辩证法。藏传佛教比较直白,用一尊佛抱着一个明妃,其实是指的悲智不二,悲智双运,用它来表述喜乐本尊,而这种喜乐本尊并不是实体的男女合修,而是表法现象。我们汉地的人比较儒雅些,就用太极表示。藏地的人比较质朴,就用直白的方式来表述,都是指的矛盾的统一,万物的不二,空有的圆融。和合相是喜乐本尊,代表“贪”之喜乐;青面獠牙的忿怒本尊,代表着“嗔”之忿怒;寂静相的本尊,代表了“痴”。在众生的贪嗔痴中,其实佛性完全具足,从未消失。

  众生的贪嗔痴也从未离开过诸佛的妙用。在《西游记》小说中有四个主角,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呢?唐僧代表了菩提心,孙悟空代表了嗔恨,猪八戒代表了贪欲,沙僧代表了愚痴。贪嗔痴本来是不好的,是轮回和苦难的,但是在菩提心的光明引导下,贪嗔痴全体转化为道用。

  唐僧代表菩提心、道心,不管遇到什么障碍困苦,他都是坚决的西行,宁可向西一步死,决不回头半步生。所以,众生的贪嗔痴只要具足菩提心,就能转化为成佛道用,转烦恼为菩提。《西游记》中的故事表述得很有深意。孙悟空嗔恨显现的时候,能降伏魔障。八戒贪财贪色,但是他能创造和谐。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八戒就能把他给叫回来,协调关系。沙僧虽然愚痴,却是很吃苦耐劳,挑着担,牵着马。这个故事就表述了,你要用菩提心转化贪嗔痴为道用。因此,《如来藏经》中所说,众生虽在贪嗔痴诸趣烦恼身中,但是佛性全体显现。

  什么是菩提心呢?你想成佛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思,你希望觉,你发起觉的心就是菩提心。你具有菩提心的时候,你现在不需要改变你的工作,不需要改变你的环境,不需要改变你的任何东西,你都能成佛。贪嗔痴和戒定慧同是从如来藏显现的。没有菩提心的戒定慧同样是轮回,有菩提心的贪嗔痴也能转化为妙用。如果没有唐僧的话,他哥仨再能,也不会去取经,虽然唐僧没什么本事,但是他有菩提心,也就成就了西天取经事业。取经,就是成佛的意思。虽然我们还有贪嗔痴,但只要我们具足了成佛的菩提心,我们必将成佛。

  【《楞伽经》:尔时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在于一切众生身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

  《楞伽经》是当时禅宗的要典,达摩祖师到中土来传播禅宗的无上乘妙法的时候,就是以四卷的《楞伽经》传播的。在《楞伽经》中,圣者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如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

  修多罗,就是经典的意思。我们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在于一切众生身中。身中也是指心中。“为贪瞋痴不实垢染”,什么是贪嗔痴?就是我们本有的烦恼障。不实垢染,不是实实在在的把我们染污了,而是虚幻的染,是贪嗔痴的假相把我们的觉性给遮挡了。如乌云遮挡了太阳,并不是把太阳给灭了。

  “阴界入衣之所缠裹,如无价宝垢衣所缠。”好像把无价的宝物放在了污垢衣服里,我们看不见了。它从来没有消失过。“如来世尊复说常恒清凉不变。”佛陀说,虽然它藏着,虽然看似它被染污了,其实并未被实时染污,是虚假的染污。看着太阳被云彩遮挡了,其实太阳从没有受到任何的冲击。只要我们具足了菩提心,这些障碍就会云开雾散。让我们的佛性完全从我们的心性中绽放,于是我们就和佛没有区别。

  “如来藏自性清净”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空性如来藏。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华严经》: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华严经》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所说。“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其实,所有的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显现,但是大家都被愚痴迷惑而没有看到。我现在应该把我的教法传播给他们,慢慢让他们的妄想执著断掉,让自己心中的如来藏完全显现,和佛没有区别。

  你看佛陀并不是说从外面加封给我们一个佛,我们成佛不是从外面成佛,是从内在显现成佛。我们内在本具的佛性显现出来,我们就成佛。我们不知道,其实佛性一直在那里显现,放光动地,从未消失过。我们现在没感觉到它,但是它一直在那里放光,一直在那里显现。我们知道我们与佛性不二的时候,就叫证化身。你完全感受到它显现的时候,就叫证报身。再往上完全回归自性,生生灭灭中有不生灭的东西。说生灭是基于假相而说,不生灭是基于实相而说。我们的生灭,如梦幻泡影。过去我们所担心的轮回其实是个假相,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无论破与不破都在大海中,都没有离开过大海。

  对于众生来说,想要轮回其实是不容易的,想要成佛却是非常简单的。就像大海中的泡沫想:这个泡沫千万别破了,我要保护好它!这个泡沫想要不破,想要永恒存在,是不可能的。一个泡沫在大海中老想着不破,你累死它也是要破灭的。我们总是想要长生不老,累死你也不会长生不老。泡沫说:“我不在我这个泡沫上用功夫了,我要回归大海!”其实很简单的,“啪”断掉我执就回归大海。这个泡沫是大海的时间要比是泡沫的时间更久远,同样,我们本是佛的境界比我们现在显现五浊恶世的烦恼境界要更久远。这个泡沫想永远当泡沫是不可能的,而想回归大海完全是很简单的。

  我们想要当一个凡夫是不容易的,你想当个世间的好人,不可能,你当不了好人。但是我想成佛,反倒很简单。悟道就能成佛,悟道破初关,破重关,破生死牢关。破初关是解决了见地问题,破重关是解决了觉受问题,见地问题和觉受问题两者全都解决了,就是破生死牢关,就是成佛。所以,想成佛是容易的,想不成佛反倒是不容易了。这就是佛经告诉我们的。我们过去认为当众生容易,成佛不容易,恰恰是颠倒见。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令离妄想,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什么是妄想?你只要离了妄想,当下就证得了如来的无量智慧,就是成佛。由此可知,我们的化身与佛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你看讲佛陀化身的《阿含经》,就知道佛是一个慈悲长者。经中讲到,佛陀对阿难说:“阿难,给我捶捶背,我的背好痛啊!”阿难就给他捶捶背。佛陀临终前,有人给佛陀供养了一盆蘑菇汤,没挑拣干净,有个毒蘑菇在其中。佛以他的报身证量知道锅里面有毒蘑菇,佛陀想:要不喝,这个人这辈子就没机会供养佛陀了,我快要入涅槃了,众生一念供佛的心会获得无量的福报,那就喝了吧!喝了之后就肚子疼,佛陀临终前肚子疼得汗流浃背。

  我们看佛的三身境界,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生老病死,一模一样。在修行中吃错了东西,拉肚子就找耆婆尊者,耆婆尊者是阿阇世王的弟弟,舍卫国的神医。耆婆尊者熬好了药,用莲花蘸蘸让佛陀闻,闻一次吐一次,闻一次吐一次,吐到第二十九次的时候就好了。吐到第二十八次的时候,佛还有点不舒服。耆婆尊者就问佛:“吐到几次了?”佛说:“吐了第二十八次了。”耆婆尊者说:“你再吐一次,第二十九次就好了。”佛又闻了一次,再吐了一次就好了。

  经典中记载的,佛的化身和我们是一样,并没有飞来飞去的神异。佛坐在那里讲法,就是一位慈悲的沙门长老,个子高一点,没有任何神秘。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和我们的化身只有知见不同,没有其他的不同。

  什么是报身呢?阿弥陀佛就是报身境界。我们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诸佛的报身境界。阿弥陀佛其实代表了一切佛,一切佛的报身境界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国土庄严,慈悲清净,能利益无量众生。这是报身境界。

  我们和佛的报身只有觉受不同。什么是觉受呢?觉受就是感受,感受这个世界不一样。我们也有报身,我们的报身就是这个世界。我们的饮食、衣服、用具,那是报,现在坐在这里凳子硬不硬,房间暖不暖,这都是报身显现。我们的报是业报身、识报身,佛是法报身、智报身。识报和智报,外在的体相没有区别,但感受不同。所以,我们要转识成智。

  极乐世界也是这样的境界,我们看《阿弥陀经》,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其实我们此时此刻也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极乐世界——“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我们这里也是这样,光盘、念佛机就是迦陵频伽,外面的鸟叫就跟念佛一样。当我们进入修行状态的时候,一切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风声、树声、鸟叫声,都是令我们念佛念法念僧,都是一样的。

  经典中讲到,“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非是罪报所生。这个世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梦境,在我们的梦境中,梦见很多的人,都是化现出来的。所以,《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时此刻,我们也是一个梦,一个大梦,大梦中的一切都是我自性显现的,自性显现的一切都是佛性显现,为令法音宣流所作。众生没有下地狱的,如果我做的不好,只是我呈现地狱境界,而众生并未呈现地狱境界。一切好的都是我的法师,一切不好的都是我的戒师,一切都是为我成道成佛显现的。他们都没有自性。昨晚梦里的那么多人,我们自己是有自性的,那些人没有自性,都是变化所作。谁变化所作?我的心性变化所作。同样,此时此刻也是我变化所作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梦,我们每个人的梦交感在一起,但是又各有不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梦境承担责任,每个人都在享受自己的梦境。看似相同的梦,又各有不同。

  永嘉大师讲:“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此时此刻,每个人面前的都是自己梦中人梦中事,他们都是变化所作。所以,还是和《阿弥陀经》一样。

  修行念佛三昧是什么状态呢?印祖证得念佛三昧的时候,曾经一笔带过念佛三昧的境界,没有深入地说。但是你得明白了,念佛三昧就是对照《阿弥陀经》,对照《无量寿经》,对照《观无量寿经》,就是此时的当下,你去一一对号入座,相应起来了,你就知道此时此刻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没有任何的差别。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我死了才去极乐世界,活着没有极乐世界。你死了有极乐世界,你活着也有极乐世界。

  你去对照《阿弥陀经》,对照《无量寿经》,对照《观无量寿经》,一一对应。我们此时的感觉是种错觉,经典《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告诉我们的就是正觉。把我们此时的错觉调整到经典告诉我们的正觉上,实报庄严境界就在当下显现。要对照经典一一去印证,不是死了才是极乐世界,当下是可以证得极乐世界的。

  很多人认为:死了才能去极乐世界,修行没盼头,活着很烦恼,一时半会又死不着,可实在烦透了,自杀吧,传出去不好听。其实不需要自杀的。你对照经典,一定要对照经典,要知道经典是对谁说的。不要认为《阿弥陀经》是佛对舍利弗说的,《无量寿经》是为阿难和弥勒说的,《观经》是对韦提希夫人说的,不要这样想。《阿弥陀经》就是对我说的,“如是我闻”,就是我听释迦牟尼佛亲自对我说的。所以,要知道经典是对我说的。把我们此时的错觉调整到正觉上,当下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境界就显现了。极乐世界的境界显现,极乐世界的世界也就显现。无论你活着,还是死了,只要把你的错觉调整过来,极乐都与你同在。祖师也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指报化身;去则实不去,是指法身。就是你不需要改变任何,你就可以安享阿弥陀佛所赐予我们的一切庄严,一切解脱境界。

  【《涅槃经》:佛告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善男子,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槃经,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槃经。善男子,如是佛性唯佛能知。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对于化身境界我们是现量能见的,对于报身境界我们需要通过观修而能证得,对于法身只有听闻佛陀的教法才能知道。佛陀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就像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甚深禅定,二乘(声闻缘觉乘)的人不能了知,依靠佛经才能知道。对于众生的本具佛性,声闻缘觉也同样不知道,唯佛与佛才能知道。

  我们现在之所以知道我们有佛性,是佛告诉我们的。在佛未出世前,没有人知道自己有佛性。都认为自己是这个生命群里的一个,知道佛性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大生命共同体。这是经典明确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要信守佛陀的言教。也许我们现在没有找到感觉,但是我们要听信佛陀的言教,知道我们具足佛性,佛性在我们的身心世界中如实显现,从未失去。我们深信不疑,即将解脱。你接纳佛陀的言教,就离成佛很近了。

  自此,我们当树立“我是佛性之光明显现,我是诸佛之不二化身”的觉性意识。这绝不是“我慢”,而是悟道后的“佛慢”。对修道人来说:我慢不可有,佛慢不可无。“佛慢”是指消除自认是凡俗的自卑之感,生起当下“自性是佛”的如实证悟。密乘中修圆满次第时,行者必须时刻觉知“我就是本尊佛”,时刻以自己是功德圆满之本尊的智慧心态去观待自己,使自心充满自信、坚毅。“佛慢”不是烦恼所摄的傲慢心,而是般若智慧所摄的一种信心和坚毅力。

  对于一个学佛者来说,“我慢”心要不得,一旦“我慢”心升起就很难虚心修学佛法了,而“佛慢”心却是每一个大乘学人必须具足的,释迦佛祖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口念:“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就是王者之风,君临天下般自然流现的大佛慢。

  “佛慢”是一种特殊的身心状态,是对佛陀所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的信心和证悟,它表现为充满证悟自信与般若智慧,即完全有把握带领众生超越“六道轮回”苦海,到达觉悟解脱之“彼岸”。“佛慢”还是一种内在力量充满的状态,由于“佛慢”心是以菩提心为前提,以空性正见为条件的,故而那种“力量”随形就势,去来自如,圆融无碍。它似日月经天,破除黑暗;它如江河行地,一日千里;又如狂风暴雨,摧古拉朽;也如天籁之音,美轮美奂!

  佛慢是法会中主法和尚“三密相应”所必须,也是证悟后的自然显现,不是似是而非,装模作样。佛慢最基本条件就是:你的身口意与你的上师完全相应,也就会与佛、菩萨相应;要传承清净,持戒清净,证悟清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一 净土宗的起源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九章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