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213)


   日期:2020/4/25 6: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法庄严经(213)

  说法地点:释迦族的弥娄离

  参加人员:波斯匿王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在城外的园观,看见诸树下都寂无音声,遂忆念佛陀,乃命驾车前往弥娄离,去拜访佛陀。见佛后,说十一法静,而称叹佛陀。王离去后,佛陀乃集众比丘,说波斯匿王所说之法,并名之为“法庄严经”,令弟子们受持诵习。

  本经名《法庄严经》,核心内容是由波斯匿王所讲述,它是通过波斯匿王对于“法静”的赞叹,从而赞叹佛法之庄严。那么什么叫“法静”呢?“法静”又名“法靖”,是指佛法以及僧团的吉祥安宁,或通过祥和表象而推演出佛法的实质情况(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事情的起因大约是这样的:有一天波斯匿王带着手下的将军以及一些贴身士卫,前往舍卫城郊外的林园休闲游览。作为国王的专用御花园,肯定是寂静而美丽的。波斯匿王就坐在清凉的树荫下静坐。坐了一会儿,他忽然想起了佛陀——此时他忽然觉得他有满肚子话儿要当面向佛陀倾诉。于是他就问身边的随从:“你们知道此时佛陀居止于何处吗?我现在就想去拜见他。”随从回答说,佛陀此时正居止于释迦族一个叫弥类离的都邑之中。

  波斯匿王问:“那么弥类离距我们这儿有多远啊?”

  随从回答说:“很远的,少说也有百十里地吧。”

  波斯匿王说没关系,我们现在就出发,快马加鞭,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到的。于是国王与手下随从一干人等,风驰电掣般地向佛陀居止之地急速赶来。当抵达目的地后,波斯匿王在随从的扶持下缓缓下马,然后解去自己身上的佩饰,轻轻叩响佛陀的门扉。

  波斯匿王拜会佛陀后,“稽首佛足,却坐一面。”

  佛陀问道:“大王!见我有何等义,而自下意稽首礼足,供养承事耶?”

  波斯匿王答:“世尊!我于佛而有法静,因此故,我作是念:如来、无所著、正尽觉所说法善,世尊弟子众善趣向也。”接下来,波斯匿王开始逐步道出佛法共有十一种“法静”——

  1、在世俗之中,有时母子之间、父子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以及众亲属之间,都会为各自的利益而斗诤不已,然后更相说恶,没完没了。当然,佛弟子之间偶尔也会起诤,甚至有舍戒罢道者;然而一切佛弟子,从来就不会佛的坏话,说佛法的坏话。多数的弟子都善于自省自责,都觉得“他对我错”,“是谓我于佛而有法静”。

  2、那些为数众多的沙门梵志,都是“少多学行梵行,舍随本服,复为欲所染”,沉缅于世俗各种欲望之中而不见灾患。反观佛子,诸比丘尽形寿修行梵行,乃至数十年如一日。这种精修梵行的现象,我在别的地方从未见到,是谓我于佛而有法静。

  3、那些修外道的沙门,看上去皆是“羸瘦憔悴,形色极恶,身生白疱(患黄疸肝炎),人见不喜”;反观佛弟子们,都是“乐行端正,面色悦泽,形体净洁,无为无求”。那么二者之间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是因为二者之间,主要是有着欲与无欲、修与无修、梵行与非梵行的差别。

  4、有些沙门梵志,自称聪明智慧,博闻决定,谙识诸经,制伏强敌,名德流布,一切世间无不闻知。他们便自以为是,扬言要与佛陀辩论。结果当他们一见到佛陀时,连大气都不敢出一下,更何况难诘佛陀呢?

  5、也有一些沙门梵志声称与佛陀辩论,要当面难诘佛陀。结果闻佛说法,便得欢喜,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6、有些梵志沙门自吹自擂,也声称能当面诘难佛陀。当他们壮着胆子向佛陀提问时,佛陀的一番回答却让他们贡高我慢之心彻底摧折,从而皈敬三宝,尽形寿为优婆塞。

  7、还有一些人效仿那些自以为是的沙门梵志诘难佛陀,结果被佛法摄伏,归敬佛陀座前,出家受具足戒,成为一名如法比丘。彼比丘出家修道,精进不怠,终获解脱。

  8、世俗的国家中,国家总是要制定一些严刑峻法来防范、制止和惩罚那些为非作歹、作奸犯科者。时至今日,我(波斯匿王)才终于弄明白,单纯依靠法律并不能制止犯罪,相反,犯罪现象却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反观佛教的僧团,佛陀带领僧团,不用刀杖,不用暴力工具,也从来不需要制定什么苛刻的法律条文。然而僧才却被管理得秩序井然,条理分明。这就是佛教的高明之处,说明信仰的力量不可思议啊。

  9、我对于朝中重臣(指仙余、宿旧二位大臣),可谓恩重如山。我常常“出钱财赐,亦常称誉”。然而,纵然我待他们胜如父母,也换取不来他们对我的由衷恭敬与奉事之心。相反,这些朝中大臣,对于佛陀却是毕恭毕敬,对世尊是“下意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也”。在这一点上,我波斯匿是无论如何也比配不了的,这就是佛陀的伟大之处啊!

  10、有一次我带着仙余、宿旧二位大臣在前线讨伐敌军。当晚上我们共宿营帐时,我在暗自观察:此二臣“彼头向何处眠耶?”在初夜时分(下午五点至九点),此二臣“结跏趺坐,默然宴坐”;至中夜时分(下午九点至翌日一点),二臣“闻世尊在某方处,便以头向彼,以足向我”。这件事情使我深深地感到,“此仙余及宿旧二臣不在现胜事,是故彼不下意恭敬、尊重、供养、奉事于我”,相反,他们对佛陀的恭敬尊重,远远超过对国王的恭敬奉事啊!

  11、“世尊!我亦国王,世尊亦法王;我亦刹利,世尊亦刹利;我亦拘萨罗,世尊亦拘萨罗;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世尊以此事故,我堪耐为世尊尽形寿,下意恭敬、尊重、供养、奉事。”——这段话透露出几个很重要的信息:

  第一,世尊为法王。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因此佛教的“法王”之称,最早为佛之专称,决不像后世那般予以滥用;

  第二,波斯匿王出身为刹帝利,即属于刹帝利种姓,这点诸经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第三,波斯匿王是拘萨罗国的国王,而佛陀的原籍是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城,该城邦属于拘萨罗国的附属小国,因此在身为宗主国的波斯匿王来讲,佛陀的籍贯应属于拘萨罗。因此有“我亦拘萨罗,世尊亦拘萨罗”之说。

  第四,“我年八十,世尊亦八十”这句话值得品味。这句话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二者的年寿,即波斯匿王与佛陀的世寿都是八十岁;其二是说此《法庄严经》时,二者都已是八十岁,即佛与波斯匿王同龄。如果按照第一种去理解,似乎讲不通——波斯匿王作为居家优婆塞,他凭什么预言说他与佛陀的世寿都是八十岁?难道他有神通?如果按照第二种去现解,也值得推敲。按照一般记载,佛陀八十岁涅槃,那么说此经时,正是佛陀的涅槃之年。我们知道,佛陀在涅槃之年时,并不在释迦国中,而是在赶往释迦国的途中;其次,关于波斯匿王的死因,大部分都认为在琉璃王登基之前。琉璃王登基后,发誓报复释迦族,此时佛陀大约也就七十余岁,并未及八十;更为重要的是,此时波斯匿王已经过世,彼此在八十岁时会面,就有些站不住脚了。当然,这些属于历史考证的话题,并不在本文重点探讨之列。

  在这部经中,波斯匿王通过十一个对比(即“法静”),从而说明佛教的殊胜之处。从这部经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说,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他从一个残暴无道的君主,到一个崇佛甚笃的信徒,这其中既有个人的虔诚,也有国家利益的掺和。从个人角度讲,波斯匿王对佛陀人格魅力的崇信,已经达到五体投地般地信服;从一个大国的最高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他以身作则皈依三宝间接动机,则是为了化导民心、以教辅国、巩固统治基础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于波斯匿王的信仰行为,既要客观中肯、全面周详,也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分析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会避免走上过左或过右的极端。

  (界定,09/10/12,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七)~C 三、鞞摩那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