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三十六)~D 四、何苦经


   日期:2020/4/23 17:3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四、何 苦 经

  说法地点: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生闻梵志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重点回答生闻梵志三个问题,第一,关于在家、出家各以何为苦、为乐;第二,关于饶益天人之法;第三,以月为喻,教导我们如何观察善、恶知识。

  本经是佛陀与生闻梵志之间的对话语录——

  (一)关于居家、出家各自苦与乐的话题

  问:“在家者有何苦?出家学道者有何苦耶?”

  ——在家人有哪些痛苦,出家修道者,又有哪些痛苦,这些问题都是为我们所极为关注的。

  答:“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佛陀的回答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若说在家人有很多麻烦,“以不自在为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出家修行为,却为何“以自在以苦”呢?“自在”是令人快乐之事啊,为何却以此为“苦”呢?大约这个梵志生闻听了也觉得纳闷,于是他又接着请教。

  问:“在家者云何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云何以自在为苦耶?”

  答:“梵志,若在家者,钱不增长,金、银、真珠、琉璃、水精悉不增长,畜牧、谷米及奴婢使亦不增长,尔时,在家忧苦愁戚,因此故在家者多有忧苦,多怀忧戚。梵志,若出家学道者行随其欲,行随恚痴,尔时,出家学道忧苦愁戚,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有忧苦,多怀愁戚。梵志,如是在家者以不自在为苦,出家学道者以自在为苦。”

  佛陀在这里,提到了在家与出家二者之间一个比较关键性的差别:作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维持整个家族的生计与发展。维持生计,就需要有足够多的金钱作为支撑,因此一个家庭主男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多赚钱。如果没有了经济来源,那么整个家族就会陷入困顿局面。所以我们在佛经中,会见到很多居士都是商界成功人士,有的人为了求取钱财,不惜冒险入海探宝。过去航海风险是十分巨大的,远不能与当今航船相提并论(无论航船大小、性能,以及导航技术等)。正因为海中求宝之途充满艰险,因而救苦救难、逢凶化吉的普渡思想,便应运而生。

  那么出家修道的人,他们为何以“自在”为苦恼和忧戚呢?这里所讲的“自在”,按照经中的意思,应该是指“行随其欲,行随恚痴”,意思是说没有严格约束自己的身心,使身心有所放逸,不能够好好地修持,因而感到十分苦恼。所谓“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因果报应对于凡于来说,是毫厘不爽的。所谓“凡夫畏果,圣人畏因”,就是圣凡之间的差别之所在。

  问:“瞿昙!在家者有何乐?出家学道者有何乐耶?”

  答:“梵志,在家者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以不自在为乐。”

  佛陀讲得很对,在家者往往是“苦处挣钱乐处花”,有了钱以后往往是吃喝玩乐,自誉为酒中花仙子,牌桌不倒翁。从表面上来看,他们为所欲为,有了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然是“自在”无比。反观那些出家学道者呢?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行,行住坐卧举心动念无不受到戒条的束缚,有些人会觉得出家生活过于清苦,过于不自由。殊不知,在家人在“自在”之后,等着他们的将是更大的“不自在”;而出家修道者在甘于“不自在”之后,所收获的,却是极大的“自在”,最高的“自在”,无上的“大自在”。

  问:“在家者云何以自在为乐?出家学道者云何以不自在为乐耶?”

  答:“若在家者钱得增长……尔时,在家快乐欢喜,因此故在家者多快乐欢喜。出家学道者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乐时,出家学道快乐欢喜,因此故出家学道者多快乐欢喜。”

  在家人求财不得时,便愁眉苦脸,郁郁寡欢;当开门大吉、财源广进时,便要笑逐颜开,心花怒放。而出家学道者呢?当他们做到了“行不随欲,行不随恚痴”时,便会获证最大的快乐。这两种快乐,哪种最好?当然是不言自喻。

  (二)关于饶益天人之法的话题

  问:“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无利义?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有利义?”——什么事情是对我们有利益(或有帮助)的,什么事情对我们是没有利益(帮助)的。

  答:“若天及人共诤者,必无利义;若天及人不诤者,必有利义。”——这里所谈的是有关“诤斗”的问题。佛教不主张作无谓的争论和辩解,而主张“静默息意”。有的事情不要去讨论,因为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还是不“诤”为最好。

  问:“云何共诤者必无利义?云何不诤者必有利义?”

  答:“若时天及人斗诤怨憎者,尔时,天及人忧苦愁戚”;“若不斗诤、不怨憎者,天及人快乐欢喜”。

  问:“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不得饶益,必得其苦?以何事故,令天及人必得饶益,必得其乐?”——“饶益”是给予别人以丰厚的利益回报之意。

  答:“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若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这里所讲的就是“行于非法及行恶”,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好处;相反,却会使我们烦恼不断,麻烦不断。

  问:“去何行于非法及行恶者必不得益,必得其苦?云何行如法,不行恶者,必得饶益,必得其乐?”——此处所讲的,就是非法与行恶的具体表现方式。

  答:非法与行恶的表现方式主要有三个渠道,即身、口、意三业;如法及行善(即如法与不行恶)也是三个渠道,即身三、口四与意三。

  (三)如何观察恶知识与善知识的话题

  问:“云何观恶知识?”——所谓恶知识,就是那些唆使、引导我们为非作歹的坏人。那么如何分辨恶知识呢?我想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是十分关注的。

  答:“梵志,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观察恶知识,就好像观察十五过后月亮日渐亏缺那般。

  问:“云何观恶知识犹如观月耶?”

  答:“如向尽月,日日稍减,宫殿亦减,光明亦减,形色亦减,日日尽去。梵志,有时月至于尽,都不复见。梵志,恶知识人于如来正法、律亦得其信,彼得信已,则于后时而不孝顺,亦不恭敬,所行不顺,不立正智,不趣向法次法,彼便失信,持戒、博闻、庶几(布施)、智慧亦复失之。梵志,有时此恶知识教灭善法,犹如月尽。梵志,如是当观恶知识犹如月也。”

  在这里,佛陀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所谓恶知识,就是使我们的恶法增长,而善法则日趋减少的那些人。这些人表面上做得很好,有时不露声色,城府极深。可是他们很会施展阴谋伎俩,你稍不留神,便会陷入无底的深渊。这些人丧失信仰,不守戒律。这里需要加一句,就是那些喜欢四处散布出家比丘过错的居家人士,同样也可以划归为恶知识一类。对那些动不动就对出家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的所谓的居家信徒,我本人是相当反感,甚至是深恶痛绝!对于这些是非之人,我们必须远离。

  问:“云何观善知识?”——所谓“善知识”,是与“恶知识”相对,是指能教导我们远离恶法,并修习善法之人;或者指正直而有修行,能令我们行正道的、富有教养的人士。

  答:“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同样以月亮为喻。

  问:“云何当观善知识犹如月耶?”

  答:“犹如月初生,少壮明净日日增长。梵志,或时月十五日,其殿丰满,梵志,如是善知识于如来正法、律得信。彼得信已,而于后时孝顺恭敬,所行随愿,立于正智,趣向法次法,彼增长信,持戒、博闻、庶几(布施)、智慧亦复增长。梵志,有时彼善知识善法具足,如十五日月。梵志,如是当观善知识犹如月也。”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给“善知识”总结几个标准:第一,对佛法具备纯正而坚定的信念;第二,能够恭敬佛、法、僧三宝,对于佛法有正知正见,不会盲从;第三,其信仰不单不会只停留于口头上,而是有着切实的修行,“向法次法”,一步步地加以修证;第四,对于持戒、布施、博闻以及增长智慧等善业,一个不少,勇猛精勤,不舍昼夜。

  最后,借用佛陀的四句颂,来结束本卷内容:

  譬如月无垢,游于虚空界;

  一切世星宿,悉翳其光明。

  (界定,2009年7月17日,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