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C 三、蜜丸喻经


   日期:2020/4/23 6:1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蜜丸喻经

  说法地点:迦毗罗卫的释羇瘦

  参加人员:执杖、迦旃延、阿难以及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先为名叫执杖的释迦族之人说宗本法,执杖乃不是、不非而去。其次为比丘略说,然后就进入室内去静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迦旃延就广说其义,其说得到佛的印可与赞叹。   

  这部《蜜丸喻经》,可以说既有故事情节,又有具体的佛理分析,是一部有着一定文学色彩的经典。只是早期翻译系列阿含经的译师比较注重经典原义,因此基本上采取了“直译”的方法。“直译”在鸠摩罗什大师之前,曾经是译经师们通用的一种翻译方法。它有长处,主要是能够相对准确地译出原经典的义理,对于领悟能力强且文字驾驭功底高的人来说,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这部经典的说法缘起大约是这样的:佛陀曾经有段时间游历到他的故乡,即迦毗罗卫国境内。有一天,佛陀吃过午饭,就坐在树下安坐,准备进入禅定。此时有一位属于释迦族名叫执杖的人来到佛的面前,向佛请教一些问题。大约佛陀也叫不出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只见此人手里拄着一根拐杖,因此佛陀就将他称作“执杖”。这个人与世尊属于同族,因此对佛陀似乎也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礼节,比如说“叉手”、“合掌”甚至顶礼这些规矩。这个执杖之人是“拄杖立佛前”,从中看出对佛陀似乎不太那么恭敬,大约是对佛陀的教法不太了解,也有可能是位婆罗门教的教徒。他见到佛陀之后,就问佛陀一个问题:“沙门瞿昙,以何为宗本?说何等法?”意思是说,你们佛教究竟主张什么样的宗旨?你们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什么?你到底在说些什么样的法呢?

  对于执杖的提问,佛陀的回答是:“对于一切世间里一切众,如天、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间到天上,我可以使他们不再斗诤,教导他们修习离欲而得清净的梵行;舍离谄曲,除弃懊悔,不执着于有或非有,也无想,这就是我的宗本,我所说的法,就是这些内容。”

  那位执杖先生,神情很是奇特,他听了佛陀的回答后,不置可否,然后就拄着拐杖,转身离去,连个招呼也不打。我想,执杖的默然离去,其原由不外二种,一是他肯定听不懂佛陀之法,甚至根本就不知所云——这涉及到一个对机说法的关系;第二是执杖听懂了,但是他并不认同佛陀的观点与主张,所谓“道不同不相谋”,于是他掉头离去。根据我的理解,我想这两种情况或许都有可能存在,而听不懂的可能性或许会更大一些。但是无论如何,当回答了别人的提问,别人却一声不吭、面无表情、莫名其妙地离去,倒是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

  但是佛陀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他继续进入禅定之中。大约到了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他从定中出来,步行至讲堂之内。此时,讲堂内已是比丘云集,大家都在静静地恭候着佛陀的归来。待佛陀入座之后,便将午后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向大家讲述了一遍。众人一听,也都感到迷惑不解。于是大家就向佛陀请教:

  “世尊!什么叫做一切世间的天、魔、梵天、沙门、梵志,从人至于天,使其不斗诤呢?什么叫做修行离欲,而得清净的梵行呢?什么叫做舍离诌曲,除弃懊悔,不执着于有与非有,也无想呢?”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得知,前面那个执杖的释种,其实根本听不懂佛陀的回答,甚至都不知所云。此时连经常听闻佛陀说法的众比丘都听不懂,更何况一位对佛法相当陌生的执杖释种呢?

  对于比丘们的提问,佛陀的回答却极其简单:“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著、不著,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斗诤、憎嫉、谀谄、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佛陀在说完这段话之后,便站起身,进入到静室中去禅坐去了。

  对于佛陀的作答,众比丘仍是一知半解而不得要领。就是说,佛陀只提纲挈领地阐述,并没有将要义展开来讲。大家都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此时佛陀已进入静室之中禅定,决不能冒然去讨扰;可是众中又无人能广说其义。怎么办呢?于是大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尊者迦旃延。因为迦旃延尊者很有智慧,由于他善于分析法义、擅长说法,“略义能广、广义能略”,因此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誉为“论议第一”。看来,大家去请迦旃延帮忙解答,那是最合适也不过了。

  可是当大家满怀欢喜来到迦旃延的住处,并说明来意之后,迦旃延却不肯为大家“广说之”。为什么呢?倒并不是因为迦旃延谦虚,他是在遵守着师徒之道,即这些比丘众,是刚从佛陀那里来。对于这些问题,他们为什么不当面向大家共同的导师请教,反而舍近求远,来向这个当弟子的请教呢?为了说明自己不便作答的理由,迦旃延在此在作了一个十分形象的譬喻。他说:“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见大树成根、茎、节、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他的意思是说,有个人想得到树的实心材料,于是就拿着一把斧子到了树林之中。立在他面前有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枝叶繁茂。这个人既不拿斧子砍树根、树茎,或者树节或树的树的果实,却专挑砍的枝叶,这不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吗?迦旃延的意思是,你们不去请教佛陀,而大老远地跑来问我,这岂不是舍本逐末的愚人行为?

  诸比丘听后说:“尊者迦旃延您所说得没错,世尊的确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导师。但是,世尊他老人家已经进入静室里禅定了,我们也不便多作打搅。而您迦旃延尊者时常获得世尊以及所有修行人的称誉,所以我们就到您这里来请教了。请你务必慈愍我们,为我们广说其义。”

  迦旃延此时若再次推辞,估计会令众比丘大失所望。于是他勉为其难,为大家阐释了佛陀所说那段话的意义所在。他首先分析了六根缘六境(六尘)而生六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相会,会导致我们分别心的生起。具体如下:

  眼根缘于色境,而生眼识,此三者会合到一起,便产生了更触。有了根触,便会有所觉;有了所觉,便会有想;有了所想,便会有所思;有了所思,便会有所念;有所念,便会产生分别。身为比丘,就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对世间万物进行思惟观察。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观察过去、未来、现在所有之法,如果对这些法不爱、不乐、不著、不住,那么就能达到苦边(痛苦的边际)而获得解脱;同理,如果对于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斗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以及无量恶不善之法,都能够灭除干净的话,这就是所谓的苦边。同样,对于耳、鼻、舌、身、意与声、香、味、触、法等五根、五境、五识,也是如此。

  我们了解了上述的一些道理之后,便可以发现这些根、境(尘)、识等等名相之间,都有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说,离开了眼根,离开了色境,离开了眼识,而去谈什么更触,那等于是空谈,没有丝毫意义。就是说,我们的更触是建立在根、境、识的基础之上,若要灭除烦恼,就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即眼根不为色境所转,眼识也就无法产生分别。我们平常所讲的“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能做到“随缘不变”?这个“缘”,就是我们每个人所遇到的因缘与所处的各种客观环境与主观环境(包括心理因素),所是我们的六根并不为六境(即六尘)所转,不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不为所动,泰然自若。若进一步从心理上讲,就是“八风吹不动”,这是属于更高一级的层次。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在大街上看见一个豆蔻年华、宛如天仙的美女,大部分男生都会多看一眼。这种多看一眼有时是不由自主的、情不自禁的,此时我们的眼根就会受到色境的影响;当我们看了以后,有时候还会记挂在心,甚至还会反复地品玩心中的那个美女形象,此时,我们不仅是眼根受到影响,连我们的眼识也受到了巨大影响。根据经典的分析,我们在这个基础之上,渐次便会产生分别之心,即西施与东施二者的分别。那么,这个分别心是如何产生的呢?从遗传的角度看,与先天的因素肯定有关系;而从后天方面讲,我们肯定受到各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影响。佛教不仅讲这三种环境,它更讲三世因果环境,它涉及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概念,那就是“欲”。这个“欲”的内在驱使动力,就是无始以来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无明”。

  在这一点上,佛教无明是十分高明的。它不仅厘清了导致我们分别心的来源,并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如何解决?就是要灭除我们的“欲”,从而达到“无欲”状态。具体做法就是从我们的六根做起,六根不为六境(六尘)所转,自然就不会产生六识(注意,这里所讲的“六识”,是有染之识,而非清净之识)。六识不产生,自然就不会产生想、思、念等意识活动,从而分别也将无从生起。对事物不产生分别心,那么就不会产生贪恋之心,美的与丑的都一样,西施和东施没有差别,我们的心中自然也就不会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念所萦牵,这样岂不是挺自在?如何得大自在?无分别心就能得大自在。因此观世音菩萨又被称为“观自在”。为什么观音菩萨能得大自在?因为他观察到了“五蕴皆空”的道理。这个“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无分别心、无差别心,一切平等心,所以他获得了自在。那我们凡夫为什么活得不自在?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太重了,嘴上说得比谁都好听——“视金钱如粪土”。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视金钱如粪土”,我相信很多为都会得大自在。问题是,当我们到了入不敷出,甚至到穿衣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步时,我试问一下:“视金钱如粪土”这句话,你还能说出口么?若果真说得出,我想大部分也就是过过嘴瘾,让精神胜利法发挥一下作用而已。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佛陀在回答诸比丘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著、不著,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斗诤、憎嫉、谀谄、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世尊在说完这段话之后,就到静室中去入定。那么佛陀为什么不为众比丘广为宣说,或者说不详细分析解答呢?根据我的理解,佛陀的本意不仅是想让大家自己去细心体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佛陀是在告诫弟子们:百说不如一行,纵然说得再多,也不如付诸实际行动。“要想知道梨子是什么味道,你就必须亲自去尝一口”,即是此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迦旃延尊者对佛陀这段话的分析理解,无论从哪种角度上讲,都完全符合佛陀的本怀。因此当比丘们将迦旃延的“广说”向佛陀作了禀报后,立即得到了佛陀的印可和赞叹,将其譬喻为“蜜丸之味”,并勉励比丘们“应当如是受持”,因为“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在此经中,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佛陀以及迦旃延尊,作为圣者的超绝风采!(09.06.1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