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E 五、水净梵志经


   日期:2020/4/22 19: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五、水净梵志经

  说法地点:摩揭陀国尼连禅河岸边的苦行林

  参加人员:好首水净梵志、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由于水净梵志而告诉诸比丘:有二十一秽(烦恼)污于心的,就必至于恶处,而生地狱中;如不秽污于心,就必至于善处,而生于天上。并为梵志说用善法净洗之偈。梵志听后,有所解,而心大欢喜,并终身皈依三宝。

  首先,这部经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即佛陀在说这部经时,是“初成道时”呢?还是成道许多年以后,又故地重游呢?如果说是初成道时,实际上佛陀并没有在尼连禅河边居住多久,因为他成道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去度化他未成道前的外道导师。后来听说导师已经过世了,于是就到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因此以我个人看来,佛陀在宣说这部《水净梵志经》时,应是佛陀成道数年以后的事情。或许佛陀对他成道之地很有感情,加之此处的环境很适宜修行办道,于是就带着弟子们故地重游,让弟子们领略一下当时成道时的修行氛围。

  这部经的中心议题,就是“二十一秽”。此“二十一秽”的主要内容是:

  (1)邪见心秽;(2)非法欲心秽;(3)恶贪心秽;(4)邪法心秽;(5)贪心秽;(6)恚心秽;(7)睡眠心秽;(8)掉悔心秽;(9)疑惑心秽;(10)瞋缠心秽;(11)不语结心秽;(12)悭心秽;(13)嫉心秽;(14)欺诳心秽;(15)谀谄心秽;(16)无惭心秽;(17)无愧心秽;(18)慢心秽;(19)大慢心秽;(20)骄傲心秽;(21)放逸心秽。

  如果我们将这二十一种污秽(烦恼)进行分析后便可得知,它们基本上都是属于“意业”的范畴,通俗地说,就是“心术不正”的代名词——即没有精力放在用功办道上,而是放在了贪瞋痴慢疑等众多邪法之上。实际上,凡是涉及到思想意识领域内的问题,是最难纠正根除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要求一个人不做坏事,不讲坏话,但是如何做到让一个人不动坏心思呢?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一副翩翩君子风度,可心底下尽是动些乱七八糟的歪脑筋。因此,身口二业比较好治理,而心念却是最难防治。从三业的果报角度来讲,意念所产生的后果最为严重;尤其是正处于修行道路上的善知识,更是不能轻动妄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修心”比“修行”更为要紧,更为究竟。佛陀对于“二十一秽”的观点是:“若有二十一秽污于心者,必至恶处,生地狱中。”由此可见,我们的心灵世界一旦遭受了污染,所引起的后果将是十分地可怕。

  为了更好地说明“二十秽”的严重性,佛陀列举了一个譬喻:就好像一个人,拿了一件垢腻无比的衣服请染房帮忙染色——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得知,在佛陀生活的年代,染衣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是商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染房在染衣之前,总是要把欲染的衣服清洗一遍,待晒干后再染上顾客需要的颜色。因为这件待染之衣本来就污秽不堪,即使染房想用一切办法,这件染衣再也无法彻底洗干净,因为“此污衣故有秽色”——因为在清洗之前就已经污秽不堪,那些污渍岂是一两次清洗所能洗抹掉的?

  与此相反,“若有此二十一秽不污心者,必至善处,生于天上”。佛陀在此再作一喻:“犹如白净波罗柰衣持与染家,彼染家得”,然后进行清洗,“然此白净波罗柰衣本已净而复净”,这件衣服本来就是干净的,如果再采取,进一步进行去污处理,那么将是净上加净。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有的人有时会套用六祖大师的话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是清净无比的,哪里有什么尘埃去蒙蔽它呢?这话对不对?当然是对的。但是对于这句话,要分析对待。比如说,“迷”与“觉”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之所以“迷”,因为我们没有把真实的自我给找到;之所以“觉”,是因为我们把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认清了,搞清楚了。那么,我们如何去看待慧能大师这两句话呢?若从凡夫的立场上讲,烦恼就是烦恼,觉悟就是觉悟,根本就是两回事。“本来无一物”从终极真理上讲,无疑是极其正确的;但是若从尚处于迷茫中的我们来讲,根本就无法领会其中的奥义。在凡夫阶段,对不起,我们只能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去修去证悟,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可以走,故而也只能是“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别无选择。

  从烦恼与佛性的各自属性来说,它们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的角度上讲,烦烦恼与佛性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精神层面,它们泾渭分别,各自独立地存在着,可以说毫不相干,这就是“本来无一物”的别种注解;而从统一的角度上讲,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烦恼是相对于佛性而言,离开烦恼去谈佛性,或者离开佛性去谈烦恼,都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它们之间又是相互依存,互为参照。灭除了烦恼,佛性自然显现;而我们之所以不见佛性,正是由于烦恼的层层包裹,被烦恼所束缚的缘故。其实,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对待、如何处理烦恼的问题。因此佛陀在经中说,如果我们的“心”被烦恼所污秽所包围而无力自拔,那么我们必堕生恶处;相反,如果我们没有把烦恼当成一回事,我们的“心”根本就没有烦恼留存的空间,不为烦恼所染污,那么何来烦恼一说?能够达到这样的心境,自然是“本来无一物”,我们命终之后,自然是“必至善处,生于天上”。

  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事项是,我们现在时常推崇“顿悟”,而忽略了“渐悟”;尊崇大乘,而忽略了小乘。我们在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往往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修持的境界中,无论你修到何种境界,证得何种果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我们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那就是慈、悲、喜、捨之“四无量心”,即四梵行。请见经文:

  若知邪见是心秽者,知已便断……若知放逸是心秽者,知已便断,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果悲、喜,心与舍俱……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我们对于上述这段经文,若稍加思索,便会发现,四无量心既是一种高度“自利”的禅修境界,也是拔苦与乐的“利他”情怀。就是说,在小乘佛教看来,如果想获得解脱,证得阿罗汉果位,就必须要修证四无量心,否则修证的果位就不彻底不究竟,从而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解脱。从这个角度上讲,阿罗汉并不是狭义的小乘果位,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涵示了自利利他的大乘位次。所以,原始佛教的这种思想观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倾心关注的。

  在经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部经中重申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一定要从内心里去除烦恼,除此以外,都无法把烦恼彻底地断灭。“洗浴内心,非浴外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这个梵志却不明此理,他竟把佛陀的话理解为到河水里去好好地把身体上的污秽清洗干净。正因为如此,佛陀对好首梵志而说偈曰:

  妙好首梵志,若入多水河,是愚常游戏,不能净黑业。

  好首何往泉,何义多水河,人作不善业,清水何所益?

  净者无垢秽,净者常说戒,净者清白业,常得清净行。

  若汝不杀生,常不与不取,真谛不妄语,常正念正知。

  梵志如是学,一切众生安,梵志何还家,家泉无所净。

  梵志汝当学,净洗以善法,何须弊恶水,但去身体垢。

  佛陀的观点是:

  1、去河中沐浴,只是一种愚者所玩的游戏而已,对于洗除自身的罪业,毫无帮助;

  2、纵然是河水清澈见底,对于恶业来说,也是于事无补;

  3、持守戒律,奉行善法,能是真正的洗除罪业的洁净之水。

  因此,《华严经》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此言为至理,真实不虚!

  (2009.05.14,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