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H 十三、尽智经


   日期:2020/4/21 2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十三、尽智经

  说法地点:拘楼国的剑摩瑟昙拘楼的都邑

  参加人员: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如实知见四圣谛如真,便能得漏尽。而尽智乃以解脱为习,乃至不悔乃以护戒为习;护戒又以护根为习。像如是的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观法忍、翫诵法、受持法、观法义、耳界、闻善法、往诸、奉事善知识等,展转为习。   

  这部《尽智经》,实际上也是与上面的几部经有些类似,即通过层层分析,然后找出障碍我们修行道路的各种因素。佛陀首先告诉弟子们:“有知有见者,便得漏尽。”这里的“有知有见”,简称为“有知见”。所谓知见,就是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虑,而确立起的真知灼见。这里的知见,与我们佛教中所讲的“智慧”,有所不同。智慧是证得圣果后而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心识,它是一种般若状态下的无分别智;而此处的知见,则是尚在求证的道路上所运用的一些分辨思惟,它肯定是有分别心的。但是有时我们会看到“入佛知见”这几个字,说明佛也有“知见”。这里需要说明,佛的知见与凡夫的知见完全是两回事,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就是佛的“知见”,与“智慧”、“般若”,其意思是相同的。

  当我们尚处于“有漏”之时,我们需要知见。此时我们对各种现象和各种道理都不能做到心神领会,需要运用自己的思惟,去认真分辨的过程。比如说,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有利于我们修行的,什么是不利于我们修行的……这些都需要去加以辨别,否则就很难迅速作出正确的抉择。有了知见,那么就会选择出适合我们的修行法门和修行方式,这样的话,通过不断的修行,就能够最终证得“漏尽”——这是一种通往“漏尽”的法门。

  佛陀继续说:“谓知见苦如真,便得漏尽”、“知见苦集、知见苦灭、知见苦灭道如真,便得漏尽”。在这里,世尊所讲的,就是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上面我们讲到“知见”,“知见”的内容,就是四圣谛。也就是说,对于四圣谛能够如实知晓,并按之努力修行,那么就能够最终证得“漏尽”,即把各种大小烦恼都统统消灭掉,然后就可以达到证入圣位。

  接下来,佛陀谈到了“尽智”。什么叫“尽智”呢?通俗地讲,就是把全部污染我们思想的各种因素都消除掉,在此基础上所证得的一种智慧。这个尽智,是在知见之上形成的,也就是知见了四圣谛的真理之后,所获证的一种智慧。它是一种无漏智,是处于无学位的圣人遍知我已知苦、断集、证灭、修道,而与漏尽后所证得俱生的无漏智。那么,产生“尽智”的原因在哪里?或者说,成就尽智的因缘何在?佛陀的回答是:解脱。接下来,便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名相关系链:

  尽智-→解脱-→无欲-→厌-→见如实、知如真-→定-→乐-→止-→喜-→欢悦-→不悔-→护戒-→护诸根-→正念、正智-→正思惟-→信-→观法忍-→玩诵法-→受持法-→观法义-→耳界-→闻善法-→往诣-→奉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尽智”是建立在“解脱”的基础上,而若想到达“解脱”,就必须取得“无欲”,这样层层追问,最后就落实到一个“奉事”上面。对于上面的一些名相,有绝大多数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都已经作了说明,这里需要说明几个名相。首先是“观法忍”。所谓观法忍,就是了解、认知正法并坚信不移地奉行。忍,就是忍耐、安忍,如《大乘义章》对此解释是:“于法实相安住名忍”。具体而言,就是指对于各种违逆之境能够堪忍而不起嗔恨心。观法忍就是无论我们遇到何种困境,对于正法总是会坚定信念,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另一层意思,指的是对于各种佛典中所说的微妙幽深的法义,不会生起惊怖之心,也不会生起不解及迷惑之心,但能勤学读诵,而安住于教法的真理之中。

  其次需要解释一下“玩诵法”。什么叫玩诵法呢?就这个问题,我也作了一番思考。如果联系经典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它实际上是在阐述一种修行的境界,或者是说是一种修行的过程。我们平常会说:对某一件事很感兴趣,“颇值玩味”,或者是对一把紫砂茶壶很是欣赏,拿在手里一个劲地“把玩”。从这两句话中,我们都可以这个“玩”字,带有欣赏、品鉴的意味;但又不完全是这样,它还带有一个消遣、休闲之余的那种娱乐意味。但是这里所说的“玩诵法”,比这种欣赏古玩的那种层次要高出很多。这里的玩诵法,是指我们在读诵佛典时,不要过于偏执于个别字句的理解,而要从总体上加以把握整部经典的核心理念,用大乘佛教的专用名词来讲,就叫“不著相”。有些法师把佛教的义理讲得很深奥,很玄乎,动不动就是“体性无碍”、“般若不二”等等,不仅让那些初学佛者摸不着北,就是许多学佛多年的老比丘们,都搞不清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是向大家传递一个什么样的讯息。我们切记,这个“玩”不是随随便便,玩世不恭,而是让我们不过分注重于文字相,或者个别字句、词语的探究考证,而是让我们遨游于诸经之中,抛弃一切妄知妄念与平生习气而游刃有余。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常常会说:三岁小儿说得,八十岁老翁却行不得。

  顺便提一下,谈起这件事,倒使我想起一件事来。昨天杭州有位老居士,快七十岁了,修净土法门,一心念佛,诵弥陀经,时间也有八、九个年头了。老人家有一个毛病,就是太执著,她明明知道执着是个坏毛病,但就是改不了。比如说她自己茹素,见到家里人吃肉,她就很不舒服,要求家里人都要与她一起吃素;见到社会上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事情,总是要忍不住站出来讲几句话,用我们平常的话讲,叫“看不惯”。她就这个问题,特意来向我“讨教”,请我讲些“开示”,问以后该如何改掉这个毛病。我诚恳地对她讲:老居士您客气了,“讨教”和“开示”,我都不敢当,因为我们都是处在“有学位”的众生,我们只能向我们共同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讨教,请他老人家给我们讲开示,其余的人都没有资格给大家讲“开示”。那么释尊已经入灭了,如何讨教呢?很简单,“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一种最重要的方法。其次呢,就是要“亲近善知识”,听闻“善法”。佛陀早就为我们制定出一个修行程序表了,这在《阿含经》里交待得非常清楚。当我们闻善法后,就要生起无上的信心,然后自己展开正思惟,然后要“守护诸根”,广修“三妙行”,勤修“四念处”、“七觉支”,最后不就达到了“解脱”了吗?这位老居士目前所处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出发生在了“守护六根”上面。她没有把自己的“六根”守护好嘛!具体如何做呢?就是看了等于没看,听了等于没听,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什么事?念“南无阿弥陀佛”嘛!净宗讲“念念相继”,这个“念”,既是我们口中、心中的念佛声,也指的是我们的心念,那种口中念佛、心中忆佛的心念。如此下去,管它什么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因此,我一贯的主张是:“勤扫自家门前雪,莫管(至至是少管)他屋瓦上霜”!有人或许会说,你这不是自私自利吗?我不这么认为。自己的事都没办好,就去操心人家的事,到头来,别人家的事你没操心好,自己的事也办黄了,最终变得一无是处。如果你一门心思管自己的事,悟得法理,“所作已办”,然后再来“舌灿莲花”、普度众生,岂不是龙天钦敬?因此,当务之急,是把把自家的事管好,把自己的大门看牢靠。

  再来解释一下“往诣”、“奉事”。这是修行的基础环节,是针对初发心修行的人,亲近善知识而言。对于诸上善人,我们要奉事他,经常去亲近他、讨教他,然他在他面前,多听闻一些善法,然后分别辨析,从而择机受持。为什么要奉事、亲近善知识?原因就是我们从他们那里,能够获得法益。这里所讲的“善知识”,在佛经中,对之规定的标准较高,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一般都是指证得阿罗汉境界的比丘,或证道的大居士。不过现在这个名词有点泛化了,甚至是一些并不“善”也并不“知识”的人,都混迹于“善知识”的队伍中。他们往往以“大善知识”而自居,到处讲经说法,有时倒也蛮觉得乐趣呢。

  佛陀接下来告诉我们:“若有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就是说没有听到善知识说法的,就要争取听一次;已经听闻过了的,就再听一次,那样会对自己的修行更加有帮助。世尊进一步说:“如果善知识若不奉事者,便害奉事习”,这样的善知识如果我们不去奉事的话,那么我们就会有损于我们的修行,它也正是成为障碍我们修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佛陀接下去讲,“若无奉事,便害往诣习;若无往诣,便害闻善法习……”,如此推演下去,最后,便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获得证解脱,所以佛陀说:“若无解脱,便害尽智”——如果达不到解脱,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尽智”。

  最后,佛陀从正面对上述的观点进行阐述,兹再列一表:

  奉事善知识-→未闻得闻,已闻便利-→往诣-习闻善法-→习耳界-→习观法义-→习受持法-→习玩诵法-→习观法忍-→习信-→习正思惟-→习正念、正智-→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直至无欲)-→习解脱-→习尽智

  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佛陀从不同方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阐述了解脱的方法与路径。在这里,我们看到,无论是“明”,“尽智”或者是“涅槃”,它们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所指的境界却是同一个层次,那就是证得圣人的果位。究竟是什么果位?我的观点是:至少是四果阿罗汉。除此以外,都谈不上什么是真正的解脱。(09.02.23)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