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传喜法师:种福田 积资粮 |
||
日期:2020/3/27 7: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
种福田 积资粮 金刚经上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众生根基不一样,时间地方不一样,所用的对机说教的方法不同,但是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完全相同的。所以说一切佛菩萨本来一点矛盾也没有,一点分别也没有,但是我们弟子们就分了。我是跟舍利弗的,我是跟目犍连的,这样佛教里最初的(派别)就分出来了,然后慢慢的我是跟弥勒菩萨的,我是跟观音菩萨的,又开始了。 其实这个就很可悲,本来是让我们解脱的,但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它的实质却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了,之后怎么样呢,本来要解脱的,解脱没解脱,变得更执着了。所以平时很多人会问,师父您是学什么宗的?是哪一派的?是显还是密啊?我说我是释迦佛陀教法,释迦佛陀教法都是我尊敬处。 不单单释迦佛陀教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僧,都是我们的皈依处。这里面如果我取一就舍掉无量,那个反而是划不来的。包括我们给大家证明皈依,也都是要向他说明,我们只是证明,我们虽然是你师父,也属于无量三宝当中的一份子。但是教化你的时候,我们传递诸佛菩萨慈悲智慧的时候,你们可以这样放大的来观想:师父是总集三宝的功德于一身,体现了救度我们的恩德,这样子现前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个人只是百千万亿中弘扬佛法的一份子,而且百千万亿的三宝也同时授我皈依戒。对于弟子,我可以代表三宝,但作为我个人我也是三宝弟子。我不能说我超越三宝,这不可能。作为大家来说我们结一个佛法的因缘;但是对三宝来说,我也是一个业障凡夫啊,我也是需要求解脱的,我也是需要种福田的。 我们虚云老和尚在广东云门的时候,那个时候虚云老和尚已经一百一十三岁了。那时候造庙啊,挑那个大砖头。以前那个砖很大的,差不多有40斤重。然而老和尚一下就要挑四块砖,弟子们都不忍心啊,老和尚都一百一十三岁了还要挑四块砖,160斤,那不得了。弟子们就抢过去,老和尚就说,现在给三宝挑的是砖,以后果报就是金砖的果报,你们挑金砖要资粮我老和尚不要资粮啊?本来那批砖啊预计三天挑完的,结果老和尚带头挑,半天就挑完了。 人生路上积累资粮也是这样,本来圆满福慧二资粮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但是释迦佛陀做我们的榜样,精进修行。弥勒菩萨久远劫来都是他的老师,结果这个徒弟勇猛精进,资粮比他先具足了,先比他成佛了。这个说明什么呢?在积累资粮的过程当中是一样的。 以前听过我光盘的就会知道,我有时候会讲到一些,讲这个本身是不好的,讲自己修行啊、讲自己什么忏悔业障啊、积累福报啊其实讲这些是不好的,这些是需要被保密的。因为不管怎么样,讲自己如法啊,自己什么样啊,这些东西不是用来标榜的,这些是一个人用身心去实践佛法的时候应该具有的状态,不是拿去标榜的,讲给大家听的,其实很不好意思。 但是看到大家很有缘,就好像我们大家都向同一个方向走,可以分享一点经验,仅此而已。但是这其实有点伤口德,常常我照镜子看嘴唇又薄了,很惭愧,赶快打坐抿住嘴,不开口,几个小时之后啊,好像嘴唇又稍微厚一点,然后讲讲又薄掉了。真的是不好,不愿意讲。为什么要保密呢?真是修行者,不言他人过;真是修行者也不扬自己德。不说别人的过失,也不说自己的长处。弘一大师说,自己的好处要掩藏几分,他人过失要掩藏几分。 本身是应该这样子的。但是有时候实在不忍心,不能看到别人走错路了你不讲,这也是我们戒律不允许的。声闻戒里面我们出家人,如果看到他人的过失我们应当谏,一遍两遍三遍。因为这是佛啊给我们的智慧,然后别人有时候没有这个智慧的时候,被烦躁所侵蚀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提醒他,你这个人的修行是有瑕疵的,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也不好。菩萨戒甚至为了帮助别人,自己要损耗一点,自己甚至遭一点罪,都要发这样的心。所以宁愿老僧下地狱,为了度众生的缘故。所以啊有时候这样想,嘴皮薄一点就薄一点吧。只要大家少犯一点错,但是尽量作为我个人来说,我还是保持着别人的过失我尽量不去讲,纵然别人有这样的过失,对大家有警戒的作用,我也不会去提名或者是怎样。只是把它作为一种事例来警惕大家。 另外一方面在很多的时候,我还是用我自己学佛的一个经历,来为大家现身说法,所以这个其实是有很多过失的。所以在这边也是诸位菩萨见证我,这样讲也是一种发露,也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验末法时代的一种难处。其实作为我们出家人,并不像你们昨天安排的那么风光,我们但求不要有违缘就可以了。 所以这次来我再三的提醒,我们不讲排场,不贪人多人少,我们讲求质量。我们来分享佛法,来体验佛法,不能搞虚伪的东西,虚伪的东西不会产生一份真实的感受。所以这次既要有一种悲心去呼唤大家;同时也不能有攀缘心,也不要太勉强,勉强让别人生烦恼,这个不好。还有一个就是因为这次有可能的话,我们要想深入的去把佛法里面的威德力去开发的话,要把它显现到我们这个低级的世界里来的话,我想我们自身要很投入,也祈请外在的违缘越少越好。 ---摘自:师父海南行与义工的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