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


   日期:2020/3/23 1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

  杨柳整理

  ——宁波中信银行中层干部培训班贤宗法师开示

  幸福的人生给我们的感觉就像通过望远镜的目镜所见到的美景一样:眼前的仙境似乎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涯。“幸福感”在常人那里,有一个“远距离增强法则”。我们譬如是站在一个同心圆的圆心中,以我们眼光看去,自己是最不容易获得幸福的,因为每天面对着自己琐碎的生活,家庭、工作、健康等问题,这些麻烦时时困扰着我们。与我们越是亲密的人,你就越不容易看到他们身上的幸福,因为你深知他们的生活状态和种种烦忧;而越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人,也就是离我们所在的圆心距离越远的人,你会很轻易地感到他们的幸福。比如一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三口之家,一个坐在咖啡厅里抱着咖啡发呆的年轻女郎,或者一个和你素不相识的正在玩乐的孩子,你都会觉得他们是非常幸福的。

  为什么幸福会呈现这样的状态呢?为什么你对生活了解地越详细,越具体,就越会产生烦恼呢?佛教认为,不幸福来自于不正确的认识。我们说“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忧”,你对自己爱得最深,于是自己的烦恼也越多;你也很爱自己的家人,因此家人的问题也显得很多;而你会以一种天然的、无欲求的眼光看待一个陌生人,因此他们是幸福的。

  我们今天的开示,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从佛教的思想中获得某些人生的智慧,从而由更开阔的境界来看待一席生命。佛教要求我们从事物的成住坏空,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的四季嬗替等更为究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理解宇宙,洞见人生。当你能够明白这一切时,你就会发现人生是何等的简单,何等的自然。你必能以和悦之心来看待健康、家庭与工作。

  如果没有对人生进行反思,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呈现出一种浑浑噩噩却自以为清醒的状态。你与别人谈论的无非就是才色名食睡而已,却还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手舞足蹈,难以自持。你今天看到一个美女就开心得不得了,岂不知红女白婆地变化只在刹那之间;或者因为得了什么好处、升上什么位置就沾沾自喜,岂不知花落就是因为它有绽放的时刻。

  今天我所讲的,都是我自己人生中一些思考的断章,因为我觉得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才算得上真正的人生财富,也才更有感染力。

  一、打开心量——悲喜万缘一念间

  有人问我,会用怎样的一句话评价自己到目前为止的人生。我说:“打开心量,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包容别人的深度和看待事物的高度决定了我们的幸福程度。为什么要强调人生的高度呢?我可以用《庄子》的比喻来回答:一只小鸟飞翔的高度和一只大鹏飞翔的高度不可同日而语,它们所见到的世界也完全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小鸟认为水塘就是大海,因为它所飞行的距离决定了它一辈子不可能看到大海。这时,如果大鹏对小鸟说大海是如何如何广阔无垠,小鸟一定也会嗤笑大鹏痴人说梦。这就是说,高度决定不同的人生。

  我们都知道观音菩萨,她有一点很高妙,她见到什么人就说适合这个人听的话,以此度化他们。她绝不会和一个农民谈工业,也绝不会和一个商人谈风月。这就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她深知每一个人所在的高度都是不同的,但是她又不以分别心来看待这些高度,都愿意倒驾慈航,一一度化他们。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自己的眼睛所见到的事物,我们会指认为生活的全部,进而被眼前的事物所困扰。如果我们想要超越目前的生活状态,便要打开自己的心量,从更高一层去思考人生。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面前的这杯水里只要投进一块小小的石头,也会掀起涟漪;但是如果是大海呢?那即使是一艘船沉没在其中也是悄无声息。一些小事为什么会在我们心中掀起巨大的波浪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量还不够开阔。因此我们要超越自己,首先就要打开心量。

  我很喜欢一句话,叫做“心包太虚,量遍沙际”。当我们的心量像太虚一样宽广,像恒河沙那么无可计数的时候,今天升官或者降职对你还是那么重要吗?今天健康还是疾病还会那么在意吗?这样说并不是说让你冷漠地面对生命,而是让你专注于当下所做之事的过程,专心在每一个瞬间。这就是成功的最高境界。

  但是人往往心猿意马,万念纷弛。站在这里,想着那里;工作时想着玩,玩的时候又想着工作。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办法完成地很好。西方著名的学府中流行着一句话“Work hard, play hard.”他们的图书馆整夜灯火通明,学生读书非常刻苦,但是一到周末,他们便疯狂地玩乐、放松,释放自己的压力。这种状态就是专注,就更容易将事情做好,也更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相反,我们周围有些朋友常常一边听课,一边发短信;一边和客户谈话,一边想着家里的事情。处在这种状态中,不仅会给别人带来不尊重、不专业的感觉,而且自己也会感到非常疲惫。这种状态中,身体和心灵分离,又怎能不感到疲惫呢?

  当我们陷于这种状态时,就应该及时把自己的心量打开。心量的打开是一个过程,也许今天你的心量是一杯水,但他日也能够成为一片海洋,只要你愿意不断去锻炼自己的心量,使它不断开阔起来。比如今天你因为某件事情感到着急烦恼,你就要及时察觉到自己情绪的变化,及时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会如此在意这件事情呢?为什么我会因为它而产生烦恼呢?为什么我不能好好体会饭菜的味道了呢?”我就常常这样反思,问自己,及时把自己拉回到当下。

  当然,佛教认为每一件事情的产生、发展都有因果,形成今天的果,是由前因造成的;今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未来的因。但是,心量的开阔能够使人洒脱自如,心量的开阔能够生成无限智慧,心量的开阔能够使人走向幸福的未来。

  我们国家倡导要“解放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个人要将自己从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固有思维中解放出来,这也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出家人和诸位在家的朋友一样,都需要不断地反思、觉醒、超越自己。在我看来,这就是修行。修行绝非是出家人远离尘世,全生避祸的行为,而是要融入时代,勇于实践,在尘世中利益有情。

  要改变一种习惯绝不容易。比如我的普通话带有比较重的福建口音,我曾多次想要改变这一点。我问了一位播音员朋友,应该怎样做才能够改变。她告诉我说:“要改正发音,不仅要从声母、韵母开始练习,而且还要从最原始的拼音字母开始重新学起。”这种改变多么困难,要下多么大的决心才可以办到呢?

  一架飞机在空中直飞的时候,耗油量是最少的;而在飞机起飞的时候,或者在空中转弯的时候,耗油量要多得多。人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的时候不也是最痛苦的时候吗?当我们去修读一个新的学位,或者学习一样新的技能的时候,原有的学习和生活就会被打乱,这时不是很痛苦吗?这时候内心和身体都会感到疲惫。这时需要怎样的精神呢?就是坚持和自我超越。

  我最近也在修读上海交大的EMBA,每个月都有几天要去上海上课,每节课都必须关机,每门课都要写论文,麻烦得不得了。但这不就是自我超越的绝佳机会吗?我在课程中感悟到很多,也在修习的痛苦中快乐地成长起来。

  最近,我在看《省委班子》这本书,在看书时我悟到一个道理: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正知正见、正念正行,都不能够有一时的忘却。一旦你树立起正确的观念,你的人生道路就会次第开阔起来。

  古来多少圣贤,有多少能够被今天的人们所知晓呢?真的是寥若晨星。在他们的故事中,什么东西影响到今人呢,什么被我们一直传颂呢,又是什么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呢?当你知道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时,你便会明白自己的人生应当做怎样的思考,应当往何处走。

  生活中,无论是晋升为科长也好,行长也好,都只是一种点缀。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生活才能够更洒脱,更具高度。否则,名缰利锁就会把我们的灵性全部毁灭,人生也就很有局限。古人说,“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看法,并不是说不要精进;而只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名闻利养之中,好好地做当下的每一件事情。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你只求在名利上勇猛进益,在其他方面就肯定会有所失去。比如我坐在这里面对大家,你们就只能见到我的正面,而看不到我的背面;我伸出手来,你们只见到我的手心,而我的手背就在它的后面。自然造物皆是如此:一个外表软弱的人,可能内心强大;而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可能内心丰盈。

  二、超越自我——灵山只在汝心头

  当我们的内心被一样东西、一件事所局限的时候,正是我们修行心量的最佳时机。比如我从宁海到嘉兴来重建香海禅寺的大殿时,就意识到这是一个大工程。我们的大殿高四十多米,占地四千多平方米,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不仅要重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为了寻找大殿的定位,我特地到台湾去考察。我们都知道,台湾的佛教建设比目前大陆的佛教建设要更加现代。我到了台湾以后,心里就在思考,我们的寺院如果在台湾要怎样做才能显出它的特色,而毫不逊色呢?或许今天来大陆参观或修行的台湾同胞还不是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慢慢的大陆和台湾的宗教事业之间的互动也会渐次增多。到时候那些来自台湾,甚至来自西方世界的客人来到我们香海禅寺,我们要以怎样的理念、怎样的姿态来使他们感到我们的诚意和与众不同之处呢?如果缺少特色,就很难有自己的文化形成。当时,我不仅了解各国佛教的建设,而且还参考了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的建设方式,甚至思考了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可能。只有当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时,我们才可能完成大愿景。

  作为领导,也一定要有超越于自己目前岗位的视野来思考问题。我经常和濮院的服装设计师分享一点:做服装设计不仅要知道服装的流行趋势,更要去了解汽车、电影、妆发、园林、广告等多元的流行走向,因为这些都是与服装的设计密切相关的。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万物时时处处处在微妙的联系之中。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对鲁肃说,这世上有可见只兵,有不可见之兵。而所谓的不可见之兵就是草木山川、雾蒸云泽等等。他之所以能够草船借箭就是用了自然界的雾气这种不可见之兵。这些东西在平常人看来与做将帅根本没有关系,但是诸葛亮就知道一个将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本职工作,更加要了解天地利和人生。这不就是阔达的心量所造就的成功吗?

  万物都有其相通的一面。大家在银行系统工作,思维也要超越于银行系统之上。如果终日只是想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怎么做,有什么地方值得借鉴,那么最终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超越其他的同行。古话说“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斯为下矣”,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品质以满足每一位顾客的潜在需求上。

  我看到《企业的思想家》这本书中马云的说法也是同样的。他说,做网络不可以跟着同行的思维去走,否则只能是邯郸学步,永远都不可能有所超越。这就是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墙壁,这堵墙一旦打破,人生的高度就不可同日而语。

  有时候事业、生活就像一杯水一样,仅仅只有一杯,你得到了,他便失去了;他得到了,你就只能失去。这时,主宰我们内心幸福的就是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失去了一杯水,除了失落,能不能反而激发自己的斗志,自己造一杯水呢?只有思维方式被打开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我想举奥康集团的例子来说明心量所造就的奇迹。从前,我们亚布力佛商论坛举行的时候,我曾经邀请了奥康的总裁王振滔先生来参加。但是事不凑巧,他另有活动安排,于是没能在那一次结缘。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却在这次联系以后存下了他的号码,每天都通过短信平台给他发送一条香海短信集中的短信。因为我们的短信都是一些人生的领悟,而没有宗教色彩。因此,到了年底,奥康集团举行总裁学习班的时候,他们的秘书邀请我去参加,还告诉我说,王总将我们香海的短信编辑成册,并刻录了我们的宣传光盘,作为学习案例,发给他们的高层来进行学习。他认为,一个寺院尚且能有如此之多的创新,那么一个企业也应该从中学习,进而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实我们的光盘每年发出的都有几万张,但是像王总这样能够认真思考和解读的,反馈到我这里的,还是第一个。对于他的学习力和心量,我深深感佩。

  生活不可能是单面的。比如夏日莺飞草长,万物杂植。我们喜欢夏天生命的繁盛,喜欢草木的葱茏,就不能不同时接受蛇鼠蚊蝇,正是因为有它们,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夏天。我们的生活,总是芳芜杂会,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形形色色,千形万状,合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有多面性,每一个团体也都有优劣。如果你作为领导,善于将人的优势挖掘出来,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你就是一个好的领导。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是完美无缺的,因为这不符合自然的规则。即使是钻石和黄金这样纯粹的东西,也不可能达到100%的纯净。

  有一次,我们寺院的慧海法师对我们说,他上洗手间的时候碰到一个学生,那个学生看到他,感到非常奇怪。对慧海法师说:“你们修行人居然也要上洗手间哦。”有些朋友的这些偏见比较厉害,看到我们生病了去挂盐水,或者我们在打手机的时候就会质疑说:“和尚也会生病哦,和尚也要打手机哦。”这都是非常好玩的想法,和尚也是人,也一样要经历生老病死啊。这些想法就是由自己固有的知见产生的。

  佛陀说,这个时间是杂乱之地,并没有完全纯粹的事物。正好像肥沃的土地能长成参天大树,也就能使细菌滋生。而这些事物相生相克,运转不息。对你来说不好,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好;这时是不好的事情,可能彼时就变成好的。麻雀吃虫子,对于农民来说是好的,可是它又吃庄稼,对于农民就不好。一碗白米饭在饿的时候吃起来很香,吃饱了再吃就索然无味。因此,快乐不快乐是因为我们自身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

  如果你结婚十年以后发现你身边的伴侣根本不是当初认识时候的样子,你不应该责怪别人,而是应该反观自照:我自己不是也在不断地变化吗?如果你买了一样东西,开始的时候觉得非常好用,可是过了一个月它就破损了。你应该要由此知道,万事万物本来就是有这样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不可能一成不变,好的反面就蕴藏在好中间,就像死就隐藏在生的过程中一样。

  三、利益有情——须把金鍼度予人

  元好问有一句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鍼度予人。”这是说,教绣活的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只要将綉好的成品给学生看看就足够了,不要把自己的底稿和吃饭的家伙都教给学生。这是害怕学生超越自己,从而抢了自己的饭碗。但是这种想法是狭隘的。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奉献给有需要的人,别人也才有可能以同样的心来对待我们。这就是布施的思想,就是奉献的思想,就是佛教利益有情的思想,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上海徐家汇有些商场早年曾经是将后门关闭的,它们只开前门,意思是只进不出,不愿意让客人流失到其他的商店里面去。但是有一天他们突然醒觉过来,将后门全部打开,而且还做了指示牌,说明附近商场的位置。他们这样做以后,客流量果然大大增加了。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与人方便”,因此“自己方便”。客人来商场逛,本来就是想货比三家的,作为店家就是应该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而不是通过给客户制造行动上的阻碍企图截断客流。当我们为别人打开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为自己铺起了一条路。

  我们的思想应当是无私的、高远的,而行动应当是踏实的、利他的。这就像一句诗歌所说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我们金融界的朋友,应该有远大的志向,也应该有宏富的专业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但是我认为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奉献、利他的心。如果心中只有金融,没有客户,金融就是一样无情的东西,而无情的东西是不会对你有任何的眷顾的。

  老百姓的心中对于一家银行的判断并不是依据银行背后的资金支持或者什么专业的投资建议而确定的。对于更多百姓来说,银行首先提供的就是服务。有的银行你一走进去,就不想再去第二次了,卫生状况很糟糕,或者服务人员很冷漠、很不耐烦。有些银行对VIP客户服务好得不得了,对于普通的存款者就敷衍了事,这样口碑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这样的做法就显示出很重的分别心。但是有些银行做得很好,每一个客户进去,都非常热情周到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而且效率也很高。

  我听过一个关于银行的笑话,有一个老师去某家银行存款。他穿得非常朴素,甚至有一点邋遢。进入银行以后,他说他要在柜台取五百块钱。柜台的小姐非常不耐烦,对他翻了白眼,还对他说:“这点钱,你去自动取款机上拿。”这位老师对于这种傲慢的态度非常不满意,就对这位小姐说:“这点钱是不多,但是我要你换成五千张一毛钱的纸币给我。”

  客户在你这里存十块钱还是存十亿块钱,作为服务人员,都不可以有丝毫的分别心。即使对方不了解贵行的取款方式,作为服务人员,还是应该耐心解释。上面的这个笑话其实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不用评判谁对谁错,但我们应该要知道,如果不与人方便,自己也就没有方便可言。

  这就是我所要说的奉献与利他,对于任何一个服务机构来说,这都是相当重要的。

  四、喜乐生活——挂碍烦恼即菩提

  喜乐地欣赏生活,这是阳光心态的由来。

  我们每天都在开车,有哪一天赞叹过窗外的风景呢?我们每天都面对家人,有哪一天给过他们欣赏和肯定呢?如果有一天绝症降临到我们身边,我是抱怨还是接纳呢?

  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快乐地接受一切呢?

  有一个年轻人世代打渔为业。别人就问他:“你的爷爷因出海打渔遇到风暴而死,你的父亲也在海上死去,你为什么现在还在海上打渔呢?”他说:“因为我喜欢大海啊。”他反问提问者说:“你的爷爷死在哪里,父亲死在哪里呢?”那人答道:“都死在床上啊。”年轻的渔民笑了:“既然他们都死在床上,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每天都在床上睡觉呢?”

  人总是愿意去担心许多事情,殊不知恐惧、担忧、憎恨、贪婪、挂碍、傲慢、愤怒、无惭无愧,无一不增加我们身上的毒素,从而加速我们的灭亡。

  健康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促成的。有一个病理学家曾经解释说,每一个健康人身上每一天都会产生几千个癌细胞。当我们生气、憎恨的时候,这些癌细胞就会乘以倍数地增加。因此,我们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必须要去喜乐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过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都市白领下班回家的时候,无意中在电梯的镜子里见到自己的样子。她简直被镜中的自己吓坏了,那个镜中的女人疲惫、焦虑,面如土灰,眉关紧锁。她不敢相信:这就是我现在的样子吗?真是太可怕了!难怪她每次回家,她的家里人都是用一种排斥、沉默的态度来对待她。所以,就在那一天,她对自己说:“如果我还是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家里,面对家人,以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加不幸福。”于是她当下决定放下目前的所有焦虑、萎顿,稍稍收拾自己的容颜以后,容光焕发地打开家门,热情地拥抱了她的孩子,还赞美先生做的饭菜非常好吃。那一天,他们家里充满了喜乐。从那以后,她就在家门口挂上一块牌子,提醒自己,也提醒每一位访客。牌子上写着:“当你敲门的时候,请笑一笑。”这块牌子就是幸福的秘方。

  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做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我们的幸福就会迅速增加,我们的心态也会得到质的改变。

  前几天我和朋友去福建的时候,帮助他们照相时,就对他们说:“当你的内心真正喜乐的时候,你的表情才会展现出最美的状态。这可能就是你生命中最灿烂的一刹那。”我们为什么活得很痛苦,就是因为我们有时不断地否定自己,使自己活得生不如死。这就是自寻烦恼。

  我有时候在寺院里散步,见到树木葱茏蓬勃的样子,闻到鲜花馥郁的香气,都会忍不住走到它们面前,看一看、闻一闻。在那样的时间里,我对自己说:“人活着,真幸福。”这就是欣赏生活。当我们懂得欣赏生命的过程,很满足于自己的状态的时候,你的心才会打开,你的身体才会放松,你的身心才能同时安住在当下。这时,你的智慧也最清明,能够从更开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最近我们寺院因为有新的居士楼和僧寮投入使用,所以一下子买了很多空调、热水器、床、冰箱等等,钱一下子就花出去了。寺院里的客人和很多朋友就开始担心起来。纷纷对我说:“师父啊,这样花钱花出去会不会没钱吃饭,没钱付电费啊。寺院里有那么多人,会不会过不下去啊?”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花时间好好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寺院里那么多人能够怎样给大家提供帮助,利益到更多的人,以达成我们修建道场的终极目标。

  还有的朋友帮我忧心说:“每一个人来,你都送给他们那么多东西,这样东西都会被你送光啦。”我却不这样看,我觉得能够把东西送出去是我们的一种福分。世间最幸福的不是不断往自己身上揽事情,而是能够不断地付出和帮助别人。付出是一种心量,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福泽。

  五、认知世界——只见四山青又黄

  正确地认识世界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我们平时的知见有所不同,我们将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叫做“正知正见”。

  《心经》中有一句话大家一定会感到耳熟能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有人经常会说出家人是“四大皆空”,或说“遁入空门”。如何正确地认识“空”呢,如何正确地认识事物呢?

  佛教把世间的一切事物叫做“有为法”,或说它们是“有所造作的事物”。这些法都符合成住坏空的规律,都有一个生住异灭的过程,都是无常变化流动的。

  禅宗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和尚在此多少时?”

  师曰:“只见四山青又黄。”

  又问:“出山路向什么处去?”

  师曰:“随流去。”

  “随流去”就是随着自然运化的方向而去,不去忤逆宇宙运行的规律行事。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因缘相聚而存在,又因为因缘离散而消亡。正如一颗种子的发芽需要阳光、水、土壤、空气等等要素,缺一不可。植物是这样,人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升职或者降职,健康或者生病不也是因为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来的吗?这不是最自然的事情吗?

  但是往往人就是不肯认清这一点,总是希望好的东西能够永远为我所有,希望永远年轻,永远幸福,这都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还要去追求,这不是缘木求鱼吗?硬要去追求什么永恒,不就会产生无尽烦恼和忧愁么?人生的不幸福,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事物。

  常人总是把聪明误认作智慧,但聪明远远不是智慧。聪明至多在术的程度上让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得更好一些,但智慧却要我们站在事物基本原理的高度上来认识它们。

  事物自生自长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自然的,如果想要人为地改变它,最终只能自食恶果。现在整个的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人们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多的事情,这样做会产生很多问题。就像一棵小树苗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即使利用某种人为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使一棵小树苗在外表上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的内部也会是非常脆弱的,像泡沫结构一样,一阵不大的风就足以将它吹倒了。

  再比如现在那些填料喂养的饲料鸡,它们是在很不健康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工饲养场为了让鸡更多地生蛋,就人为地把每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用灯光调成十八个小时。在饲养场中,通过控制灯光的明灭来造成一天昼夜更替的幻觉,使鸡多多地生蛋。这样长大的鸡,这样生出来的鸡蛋,里面充满了毒素,人吃了能不生病吗?

  这就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果。

  人与自然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了,人越是觉得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就越是忘记自己是自然之子的本质;一旦忘本,必然招致祸患。我们有多久没有仰望星辰,叩问寰宇之秘辛?有多久不曾涉水过江,笑看两岸之青山?又有多久不曾赤足行走,感受泥土之芬芳?我们都习惯说自己很忙,但是再忙也要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也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哪里,也要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你放下心防,感受生活,这种状态才是最美的。

  在这里,我为大家推荐两部影片:韩国的《商道》和中国的《乔家大院》。在这两部影片中体现出了道的境界与宽阔的人生襟怀,非常值得一看。

  正确的认识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必不能产生于邪恶之中。当然,在佛教看来,最终极的智慧是跨越正邪两面的不二思想。它是一种体证,是一种觉知,是唯有亲身经历,才能知道的。道的境界不可形名,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天我们所分享的阳光心态也是一种自我体证的过程。幸福人生不是一个泛泛而谈的概念,而是每一个人都能够落实的具体做法。这种做法不是通过听讲习得的,却可以通过我们打开心量,专注当下,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用更高远的视野去理解人生这些具体的实践来达成。如果你们愿意在生活中试一试,便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改变。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诗,作为今天分享的尾声:“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修行和生活本来是一回事情,灵山和我们的心本来也是不二的,祝福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己的修行或感悟,获得阳光心态与幸福人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