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


   日期:2020/3/22 17: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修,就是一场裸奔运动

贤宗法师于香海禅寺第74期感恩禅开示

杜柯整理   

  欢迎大家来香海禅修,同时,也希望大家珍惜这次禅修。

  我们对禅可能了解不多,有人把禅当做打坐,认为打坐就是禅。其实,禅的含义是极其丰富而宽泛的。

  自从六祖慧能之后,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遍及一切领域,从艺术到思维,从琴棋书画到武术搏击,从日常生活到精神、哲学领域,从出世到入世,无不受着禅的思想精髓启发、润泽,和滋养。

  佛教中,禅宗是真正创立于中国本土的佛教宗派,唐朝时曾盛极一时。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纷繁紧迫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近禅,亲近禅,企图揭开禅的神秘面纱。

  说了这么多,大家还是不知道禅是什么。禅是什么呢?关于禅的定义有好多种,其实,从严格意义讲,禅是不能言说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佛教中,关于禅有个说法:专精思维,独一静处。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独处并且安静下来,让自己的思维集中一点。

  所以禅也叫静虑。

  禅经常和定联系在一起,俗称禅定。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

  简单地说,当你的心如明镜止水的状态,就是禅。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非常不容易,宛如一杯清澈见底的水。

  心到了这种状态,就可以观照。

  禅行观照

  观照什么呢?

  什么都可以观照。

  生活中的我,处于一个什么角色,什么位置,什么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一切的一切,就像一个镜子一样,把自己照得纤毫毕现。

  实际上,禅修便是让你看自己看得更明白。看得明白,就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不会迷失,不会盲从,时刻处在正确的轨道上。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永在旅途的司机,禅修就是你方向盘旁边的镜子。

  再例如,你平时6分钟跑2千米,通过锻炼, 可以6分钟跑3000米,但你要雄心勃勃6分钟跑5000米,基本上没有可能。所以当你要跑5000米的时候就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状况,你可能中途脚瘸了,可能晕倒,可能血脉贲张,心脏爆炸……有各种灾难等着你。 前几年股票好,大家一窝蜂去炒股,有人把积蓄拿出来,把房子抵押出去,还借贷别人的钱,孤注一掷。最后,所有的钱都打水漂,一无所有,从此生活在暗无天日之中,有人干脆就自杀了。这是为什么?在炒股之前你就应该想到两种可能,一种成功,一种失败,为什么眼睛总盯着一个结果呢?这也是对自己的境遇缺乏清晰观照的原因。

  几年前,我还认识一个经商朋友,他提出一个宏伟口号:我要超越麦当劳!他雄心壮志,并且付诸实践,当然,喊喊口号可以,真的要超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现在,他不仅没有超越,还把自己的公司卖掉,赔了进去。为什么,大概也是缺少对自己清晰地观照,没有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当下,没有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角色。

  禅修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提高我们的观照能力,但还不仅如此,它还能打开我们的智慧。一般人认为聪明就是智慧,这个人做事快速一点,嘴巴麻利一点,脑子灵光一点,那算不上智慧,那是世智辩聪。真正的智慧,是站在生死的角度去看待人的一期生命,我们在这之前,有无量的生死,在这之后,也有无量的生死,这一期生命不过是无量生死中的一个联结而已。站在这样一种高度去审视,就仿佛人站在山顶上往下看,你会看到什么,一切皆如蚂蚁。什么都不介于怀。你会为蚂蚁大一点事去计较吗?——不值得,也很可笑。

  这么去看的时候,一切皆坦然面对,自然悦纳。可以拿得起、放得下。什么事都以平常心待之,以出离心视之。你富有,不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你贫穷,也不会觉得自己卑微低贱,成功显达,你不会春风得意,失败困窘,也不会颓唐沉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月圆月缺,花开花败,云卷云舒,风来风去。因为你明白,此生之所有,都是前世造下的因,结成今天这个果,今天种的因,又造成以后的果。生死轮回,因缘果报,这是自然之规律。当你明白了这道理,心就能安住当下,接纳当下。

  常行观照

  我们濮院,要打造一个5A级景区,把我们香海禅寺也包括进去了。那些人和我交流,他们认为我一定有很多想法,其实,我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什么样的动机促使我去做。到目前为止,我做任何事,都不偏离这个根本原则。我心中时刻问自己:什么是寺院?什么是佛教?什么是道场?我建这个寺院为了什么?我建这个道场,仅仅只是雄伟好看让人赞叹呢,还是为了服务更多人?当你明白道场真正的功能和意义之后,做任何事都不会迷失自己。有的人,发心可以,起初做事的时候还能一心一意,但是到后来,就像一股泉水,走着走着在沙漠中消失了。有句诗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我们做每件事时刻能保持本心,不改初心,那么你获得的成功,将是颠扑不破、源远流长的。

  这也是观照。

  人生在世,你每处于任何角色,有没有问自己:我是谁,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高管,应该怎么做;你是公司的老板,应该怎样规划企业未来;你是父母,应该怎样面对孩子;你是子女,又怎样对待父母?每个人的角色随时都在转换,你是否转换得很充分,很及时,很受用,你是否能真正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你能把每个角色都做好,那就是“安其位,素其行”,这是人之根本。《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你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上无愧青天,下无愧众生(一切人),——就进入了道。因为“本立而道生”。你进入了道,做什么都畅行无碍。

  在佛教里,有个烦恼叫无明。无明来了,我们就在黑暗中。在黑暗中,便不知道自己的所在,所以会碰到许多危险,容易迷失掉自己。反过来讲,你如果知道自己的位置,眼前时刻都是历历分明的状态,便知道如何应对。故而禅修一个最大功能,就是让我们活的明白。

  要想活的明白,就要提高觉照能力,想提高觉照能力,首先要让自己的内心沉淀下来,这即是“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果你的心时刻处于混乱,是浑浊不清的状态,就不可能生发智慧。我们打坐的时候,不能玩手机,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胡思乱想……这一系列不能,就是戒。只有守住这个戒,才能入定,有了定,即生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让心归零

  佛教告诉我们什么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就是世界的本质。

  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所房子,是由木头、钢筋、水泥、人工,等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木头不叫房子,钢筋不叫房子,水泥不叫房子,人工也不叫房子,这一切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成为房子。此即是它的因缘,一个房子要诞生,必须因缘具足才行。

  但是房子一旦诞生,也就从它建成这一天起,开始走向衰坏,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总有一天,它会“四大分离”,分崩离析,再也不能住人,彻底消亡。从它建成那天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的身体也一样,从出生的婴儿,到少年,青年,壮年,老年,最后到死。所以,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奔向死亡,这是他自然的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出生,即决定了其死亡。

  我们的家庭也一样,因缘到了大家聚集一起,因缘尽了,各自分散。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无不如此。

  再看自然界,日月星辰是永恒的吗?也不是,它们和我们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过程,不过它们相对我们要时间久一些。

  再看河里的水,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一直流,一直流,其实,此刻的水不是上一刻的水,它也不是下一刻的水。希腊的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眼前的灯光,它和水是一样道理,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此刻的光不是上一刻的光,它在不断变化、更新,每一刻的光都有生老病死的过程。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因为一切有相的东西都是生灭法。

  这就佛教最著名的理论,缘起性空的思想。

  人之所以有那么多烦恼,乃因为我们错误的解读方式。我们思维方式错了,把无常的东西看做永恒,你把生灭的东西看做长久,你把变化的东西看做固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

  名望,地位,金钱,权力,身体,情感,物质……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都是抓不住的,都是过眼云烟,因为每一样东西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

  但是人累劫形成的习气熏染所致,每得到一样东西,无不希望这个东西永远为他所有,以为口袋里装着钱,就是自己的,以为这个人和我结婚,就是我拥有,以为子女是我创造的,天然地就要受我的控制和主宰,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得到某些东西,他就以这种虚荣和占有之心,造成了一期生命的困扰,从而成为世间轮回之因。

  佛教说,六道轮回YIN为首,三界违反爱为基,YIN,就是身体的执着,爱,即是情感的执着。正因为把这两个最基本的东西放不下,所以形成了永劫不复的苦难。

  我们出家人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古代有个禅师,叫金碧峰,修行的功力很高,有很深的禅定。有一天,阎罗王说他阳寿已尽,派黑白无常把他抓回来。两个小鬼转一圈,找不到这个人的魂魄,觉得奇怪,就把土地公叫出来,问禅师哪里去了。土地公说禅师入定了,所以找不到他。黑白无常说,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出来,我们抓到他?土地公想想说,我有一法,这个禅师平时什么都不在乎,唯一喜欢一个钵,此钵是过去在皇宫中讲课,皇帝赐给他的,翡翠做成,晶莹剔透,美不胜收,所以每次到哪里打坐都带在身边。现在只要敲敲他的钵,肯定出来。黑白无常如法而行,果然,一敲钵禅师就出来了,问谁动我的钵。黑白无常趁机用铁链锁住他,要押往阎王殿。禅师说请等一下,便把钵拿起,用力掷在石头上,摔个粉碎,然后对黑白无常说:容缓一刻,我有事去处理一下。进去后直接入定,入的是灭尽定。小鬼再来找他,到处找不到,去找钵,想起钵也没有了。此时,才听到禅师在虚空中吟了四句诗: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两个小鬼对他也没辙了。

  由此可见,如果你对这个世间还有一丝挂碍,就无法做到真正解脱。

  放不下欲望,就容易为外物所缚;放不下名利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就会拖累自己前行的脚步。

  我经常遇到有人问:师父,我很焦虑,很担心,天天睡不着觉,怎么办?我说你担心什么?你有多少房子,有多少存折,有多少财物,把这些统统捐到庙里,我保证你能睡得着觉。这不是玩笑话,真是这样。你对那些东西放不下,就是太在意它们,所以睡不着。我盖这么大房子,做这么多事,从来没有睡不着觉,为什么,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东西是我的,我不过是临时住在这里,今天在这里,明天可能就走了,一切随顺因缘。我临时在这里,临时负责这个事,甚至我整个人生,都是临时的,它本来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是刹那间的一个闪现,我何必念念不忘,执着不放呢?

  佛法讲,一个人要做到究竟圆满的解脱,必须把世间的一切挂碍全部放下。修行,就是要破除这些,换句话说,你只有成“一丝不挂”的状态,以完全的“赤子”之身去“裸奔”,才能真正获得如风的自由。否则,便会为沉重的“肉身”所累。

  因此,我们要破除各种各样“相”上的东西。大家经常放不下什么?权力,名望,金钱,情感……财色名食睡,样样都要。

  《四十二章经》说,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这是个非常高的境界,不是凡夫可以理解,以我出家多年的心得,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一天,一个客人到我们大殿祈福的时候问,师父,你站在我们中间,此时此刻想什么?我想说,我此时此刻什么也没想,但什么都想了。这么说他肯定更加不明白,以为我在玩文字,其实我想的就是无念无修无住无证。你想,人间的一切都是空花雪月,转瞬即逝,所以我们要无为,但我们又不能什么都不做,所以要有为,此有为又不同于一般的有为,而是在无为的基础上有为,——通俗地说,就是以出世之心入世。

  正因如此,我的心没有恐惧,没有担忧。不忧不惧,心无挂碍。

  当你生起一种豁然和超脱之心,做什么都得心应手,从容自在,不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你不会因为别人的不同眼光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当别人赞叹你,当别人跪在你面前顶礼膜拜,当别人用掌声和鲜活包围你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态?当别人不理解你,骂你,毁谤你,打你,陷害你,唾弃你的时候,你又是一种什么心态?面对这些,你都能做到心境平和,永保如一吗?

  禅修,是时刻来观照我们的内心,有什么东西放不下,就去参什么。

  我经常想,如果我是汶川大地震的一员,我的父母家人都不在了,就我孤零零一个人活着,怎么办?我每次开车上高速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我突然遭遇车祸了,把手脚都锯掉,从今以后像易拉罐一样活着,该怎么面对?我还想,如果我的父母都生病走掉了,我能不能接受?如果我的眼睛忽然间瞎了,我还有勇气像现在一样生活吗?再比如,如果我不在香海禅寺,不当这个住持了,以前每人见到我都很恭敬、很赞同,现在都爱理不理,甚至有人说我是垃圾,向我吐口水,我能接受吗?或者我像莲池大师一样,被人关到监狱几十年,有冤喊不出来怎么办?如果我明天检查得了癌症,下个月就要死掉,又怎么办?……

  把这些全部都想一遍,把这些全部都能面对的时候,人生还有什么可怕的?如果不能面对,那是什么使我不能面对?

  法国有个总统,他得了癌症之后,就带着自己的太太去周游世界。玩了几个月后把自己关到城堡里,然后坦然面对死亡。我觉得这个人很有勇气,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挑战。当一个人连生死都敢挑战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可以打击到他,他就能活得从容自在,优雅洒脱。

  佛法的智慧是要求我们站在这样一种高度上来检阅世间,检阅你的心。当你把这些东西都放下,你的眼光、胸襟和力量就超出常人。当你超出常人,做什么都很容易,要权得权,要利得利,因为,即使你要权但不执着于权,即使要利也不执着于利;反之,我们就被死死套住,牢牢绑缚,我们就在那狭小的境域里徘徊,挣扎,走不出来。

  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内心归于零点, 才会承载起无量多的东西,正如你的心是一个“0”,它是无限小,但在前面自由添加任意数字,它可以无限大。

  上求下化

  众生学习最好的榜样,就是菩萨。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追求究竟圆满的解脱;下化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帮助别人,度别人,为人民服务。一个是为自己,一个为别人,二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你帮助别人越多,自己会获益越大,这亦是布施的力量。你帮助别人解脱了自己就成佛了,在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成全了你自己。

  一滴水怎样才不至干涸呢?只有放进大海去,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所以无论做任何事,都要融入大众,融入这个世界,融入天地大道。

  有的作家写书,绞尽脑汁写些奇形怪状的事情,极尽夸张和想象,这并不一定上乘,真正好的作品,一定是深入人性,了解人的潜在需求,符合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与众生同呼吸共命运,能产生共鸣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能长久。所以与其坐在那里搜肠刮肚,还不如去深入群众。

  做企业也一样,你能够利益到每一个和你结缘的人,你的员工在这里可以养家糊口,可以丰衣足食,你的客户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付出、交易,物有所值,消费你产品的人可以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你的国家,可以因为你纳税而繁荣富强……这些,都是你自身的价值所在。你利益的人越多、布施的越多、成就别人的越多,自身的价值就越能体现出来。

  “敬天爱人,厚德载物”。对天地充满敬畏,对万物充满爱。儒家讲“修齐治平”,又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教人要真正遵循天地大道,去完成自己成全别人,不论一个家庭,一个集体,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不能违背这样的思想去行事。

  去年,我在上海参加几个理事长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讨论“爱心联盟”以后怎么走。“爱心联盟”是个慈善机构,他们每人出5万、10万凑在一起,请几个老师,给大家做培训。前段时间成了一个导师班,每人收十万块钱, 去马尔代夫等各个地方考察,我也去给他们讲课。结果一圈下来钱都花完了,底下员工就抱怨,我们这么累,才拿这点钱。但如果把经费再增加,就和外面的培训没有区别了,这又违背了他们的初衷。后来我讲,你们都是一些大企业,每年把纯利润的百分之五或多一点拿出来,你反正要做慈善,就把钱全部放到“爱心联盟”来,老师,就是纯粹的老师,你们,就纯粹去赚钱,培训,就是一个纯粹的培训,各人都安住自己的角色,这样做会更好。

  后来他们就是按这个方案办的。

  我也经常被别人邀请,去参加一些诸如公司“头脑风暴”之类的聚会,让我出谋划策。不是因为我有多高智慧,而是因为我是一个出家人。我是出家人,从来不会考虑自己的利益。在我们眼里,只有生死是大事,其他的都不重要。

  这种情况,因为我们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得出的结果就背道而驰;倘若我们换个思维,常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自己本来的目标也许就实现了。要想取之,必先予之,不是吗?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禅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一生去参透,去体悟!

  生活,就是禅修最好的道场。不是离世索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才叫修行,行住坐卧、吃喝拉撒、接人待物、言行举止,都是禅修场。禅,就在生活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