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灵台空明听梵音


   日期:2020/3/22 13: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灵台空明听梵音

  贤宗法师于上海慧圆满常明书院开示

  杜柯整理

  《金刚经》不仅是禅宗的经典,而且是整个佛教的经典。我们通过阅读经典,来成就经典人生。

  我所理解的《金刚经》,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无常

  《金刚经》一个基本思想,是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常的存在。无常,指不断生灭变化,流动不止。所以我们要无念,无住。只有秉持“无念、无住”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才能应对这一根本特点,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把握人生的主宰权。

  怎么理解无常呢?很显然,“无常”和“常”是相反的概念。常,就是经常,恒常,为一种不变的形式存在,而“无常”,即没有“常”——没有这种一成不变的东西,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事有承启转合,物有成住坏空。比如一朵花,昨天它是什么样子,今天还是那样吗?也许,从我们凡夫的肉眼看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从生物学、物理学看来一定是有变化的,如果我们用显微镜把它放大多少倍,就可以发现,昨天的花和今天的花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它不曾停止生长。正如我们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不断生长、衰老走向死亡,一刻也不停止,只不过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我们凡夫肉眼看不出来罢了,如果经过五年、十年再去看看,还和以前一样吗?

  所以《金刚经》讲,似花,非花,又是花。此花非彼花,然而又不是另外的花。今天的你是昨天的你吗?严格来讲并不是昨天的你,然而今天的你就不是昨天的你是另外一个人吗?也不是。所以,《金刚经》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达到这四无之相,就可以实现心对相的超越。

  无常,是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根本规律,不变之至理。也就是说,无常是恒常的规律,只有“无常”才是“常”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追求不变的东西,比如,希望自己青春永驻,一旦长了皱纹或华发萌生,就不能面对;把自己的财产当做永恒,认为我可以自由支配,不用它,它就一直存在;把自己的爱人、家人当做永恒,认为他们会永远跟着我,没有分离的一天……总之,认为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会消失,我可以自由掌控很多事情。这种错误的思想来源于我们对世间万物错误地解读,从而产生错误的结果。

  因之,我们读《金刚经》就要汲取这样一种智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当你把世间万物存在的方式都解读透了,内心永远是淡定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偕忘,超然物外,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不会得到一个东西就欢欣雀跃,失去了就悲痛万分;升官了就趾高气扬,撤职了就一蹶不振;恋爱时甜蜜无限,分手了就痛不欲生;有钱时挥斥千金,穷困时就落魄潦倒……这样,你永远随着外物变化走,没有你自己。

  我建议大家平时写下“无常”或“生死”两个字,挂到睡觉能看到的对面墙上,这样你天天早晨起来,哦,我生了,晚上睡觉,哦,我又死了。——人生,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时时刻刻敢于观照生死的人,才能坦然、无碍地面对人生各种境遇。我们打坐做什么,就是让把你把心真正静下来之后,去观照,去聚焦,去冥想,在智慧的清明光照中把握生命的格局。

  有时候别人会对我说,某某人很小气,让他去学学佛法吧!——其实没有过去世的积累,让他今天一步到位接受佛法,根本不可能。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就是种子,缘就是条件,只有因缘具足了才能和合而生。否则,他就是接触了佛法也不能接受这种思想,正如一粒种子生根发芽了也不一定能长成大树。这个世间就像一座大楼,有人在第一层,有人在第五层,有人在第十层,有人在五十层。如果顶层的人去跟第一层人对话,第一层人永远听不懂。第五十层的人跟第五层的人谈风景,第五层的人死也不会相信。如果一只畜生,你给他讲天道的思想,就是对牛弹琴。如果你给他讲鬼道,给鬼道讲人道,给人道讲天道,他们就可能接受。

  这世间千差万别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根器,对事物理解层次的高低,究竟和圆满,都不一样,不能让所有人用一种观点去解读事物,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用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事实上每个来到我们身边的人,都有固定的宿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他帮助你支持你,是增上缘,因为你过去世中曾种下福田。他打击你毁谤你,是逆增上缘,为了使你更加强大。今天这个人跟你在一起,明天他离开了,今天这个人是朋友,明天成为敌人,这些,都是无常。看透了就不会执着,在意,而是顺遂缘分去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这样,你不会因为一个人突然离开就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一个人支持你就对他产生过分依赖。不仅对人是如此,对物,也不要执着,你贪恋钱就成为钱的奴隶,贪恋感情就成为感情的奴隶,财色名食睡,莫不如此。“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众缘和合而成的,既有缘聚的一天,就不可避免有缘散的一日。你执着什么呢?

  一个企业家,如果能了解事物这一存在规律,就能更好地做企业。不要认为佛法和商业没有关系,其实,佛法和世间的一切都有关系,当你把思想腾空了,把执着放下了,那种智慧就能生起,你就不会被事物的表象困扰、迷惑,你身处局外,再去审视局内,以局外之心去做局内事业,进得去,出得来,超脱,安住,自在,从容,你能把事业做得无限大。

  请大家记住,从今天起,我们都获得了佛法的无上智慧,因为你有一双和以前绝然不同的眼睛,这双眼睛从哪里来呢?——从般若实相中来,从《金刚经》中来,从无上甚深法中来,从佛陀正等正觉心田中流出的甘露来。

  我曾碰到过不少人,壮志凌云地说我要发财,或者咬牙切齿地说我要出人头地!还有人对我感概:我曾经一无所有来到桐乡,吃不饱,睡桥洞,奋斗到今天,我终于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成功了,有多少人羡慕我、仰慕我,如今,我死可以瞑目矣!听到这样的话,我真是无比悲哀,感到众生真痛苦,他到了这个岁数还没有觉醒,执迷不悟,实在很惋惜。就是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又如何呢?这,也是因缘不成熟。

  人一旦迷失自己,就像进了围城。而一旦进入围城,不是三年五载可以出来的,也可能三五十年,也可能到下一生,甚至十世,二十世,走不出来。所以你的人生不是别人给的,都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性格是你自己累世因循的结果,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乃至你的敌人都是你自己造下的因缘,你每天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也都是在播种,为什么有的人一生很顺利,有的人阻挠重重呢?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那我们要想下一生乃至后半生很顺利,要怎么办?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当下,提起正念。

  所以学佛不是你一天念了多少经,磕了多少头,烧了多少香,而是要把佛经里面的道理时刻在自己身上体现,依照经文里的思想去观照自己,跟我们的生活,工作,跟我们的一切,有机地结合起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净其意,便是净化自己,改变自己,消除自己不良习气。我们不要跑了多少庙,烧了多少香,诵了多少经,礼了多少佛,最还是贪嗔痴,还是凡夫一个。那就白学了。

  说这话,不是让你们不要到香海寺来,而是要你们把真正的智慧带回去,改变你对事物的理解,通过自身人格的成长和智慧的圆满去影响身边的人,最终进入光明无碍的境界。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学佛,才算真正的佛弟子。

  无常,是我们的一面镜子,需要时刻观照它。观照它,你就可以获得解脱、清净、喜乐、慈悲。你就可以打开胸次,放下自我,活在当下,奉献真爱。

  总之,一句话,时常观照无常,你就会获得超常。

  二、福德

  福德就像水,水越深,承载力越大。怎样培植福德呢,除了善待自己,要善待身边所有人,不断利益一切众生,没有企图回报之心,以三轮体空的精神去行善,也就是无我、无你、无物,并且感谢别人给自己种福田的机会。

  当你聚集了善缘,以后做什么都可以成功。我们以前所造的业,感召至今天的结果,今天你虽然在积德修福,但是以前的业尚未消完的时候,这些业的作用在你身上还在显现,这就是有人虽然在行善在修福但命运仍然不顺遂的原因。

  珍惜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都不是无缘无故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你赶都赶不走,死活跟着你,有的人留都留不住,跑得比兔子还快?明白这道理就能更好地善待他们。能善待你身边的每个人,你就不会继续造业,你的心地便是清净的。你没有造业了,福报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现在的社会,很多家庭把孩子看得过重,给他们上贵族学校,吃好东西,穿好衣服,宠的不得了。当然他有机会享受这些,是他本身的福报,但这样做的事实是让他的福报提前耗完。另外把他不良的习气,如贪婪自私、好逸恶劳等等激发出来,这等于是从先天、后天两个方面入手,削弱了孩子的福报,孩子的未来会好吗?

  记得史威登堡曾给斯普林格一句忠告:“不要因名誉或金钱离开善道,你就会一帆风顺。”这,也就是事物自身存在的规律。所以,当你功成名就之后,不要忘掉自己的初发之心,不要被金钱和名誉异化,保持一颗纯正、清善、朴素之心,去做该做的事,那么你的事业,你既得的一切,都会持而保之。

  有句话说,人生的一切不是算来的而是善来的;不是求来的,而是修来的。为什么,算是一厢情愿,善是得道多助;求是只望结果,修是培植因缘。所以,生命的庄园在善缘,善因善果,自种自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教讲的不是宿命论,强调的是自由意志。

  狄仁杰,在整个历史上都大名鼎鼎,他是武则天朝的宰相。我讲个关于他的小故事:他以前是太原人,曾担任并州的法曹参军。同他在一起共事的一个官员叫郑崇资,母亲年老多病,朝廷派郑崇资出使荒远的国家。狄仁杰对郑崇资说:“老太太有重病在身,而你要远行,怎么可以让母亲留在离你万里之遥的地方哭泣呢?”于是请求朝廷让自己代替郑崇资出使。

  这只是狄仁杰生平事迹中微不足道的一件,类似的善行,他不知道做了多少,他的福田深厚广大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荀子》中有一段孔子对水的论述:

   孔子坐着观赏向东流去的江水。子贡问孔子说:“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就一定要观赏它,为什么呢?”孔子说:“那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舍给各种生物而无所作为,好像德;它流动起来向着低下的地方,弯弯曲曲一定遵循向下流动的规律,好像义;它浩浩荡荡没有穷尽,好像道;如果有人掘开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奔腾向前,好像回声应和原来的声音一样,它奔赴上百丈深的山谷也不怕,好像勇敢;它注入量器时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满量器后不需要用刮板刮平,好像公正;它柔软地所有细微的地方都能到达,好像明察;各种东西在水里出来进去地淘洗,就渐趋鲜美洁净,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万折而一定向东流去,好像意志。所以君子看见浩大的流水一定要观赏它。”

  水的德行是《道德经》里面充分论述了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他是孔子推崇的君子型人格学习的好榜样,这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如果我们能像水一样地存在,那我们的人生就会生出无止无尽、无边无际的福德。

  三、善护念

  善护念就是善于观照自己,并且恒守正念。

  一个人的观照力需要长期训练。禅修,便是集中起来训练我们觉性的一种,更多的训练,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

  如果要把究竟圆满的佛性开发出来,就要善护念。因戒才能入定,因定才能生慧,所以守戒非常重要。戒,是为了帮你达到想要的结果。比如不能杀生,这就是五戒之首,为什么不能杀生,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今天你杀他,明天他杀你,你的人生就不会幸福。并且在杀的过程中你的贪嗔痴在增长,损坏了自己的灵性。其它的犯戒,也是如此。

  我们打坐,为什么不能说话,不能东张西望,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晃动身子?这些“不能”就是戒,要想得到理想的打坐效果,就要守住这些“戒”,你守住了,就能得到打坐的利益。

  其实戒是不难守的,但前提是,没有被那个理想的结果所吸引,就很难守戒。

  可以说,人生就是各种守戒的结果,不仅如此,整个六道众生的不同生命形态都是“守戒”的结果。比如你持了五戒,就能得人身,在此基础上五戒十善,福田种得大,就上升为天人,成为天道众生。反之,五戒守不住,连人身都得不到,你贪心太过,进入鬼道,嗔心太重,堕入地狱。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这就是观照,也是善护念,让我们时时处于一种防心离过的居善之地。

  《吕氏春秋》中,有两个故事:

  赵简子将鸾徼淹死在河里,说:“我曾经爱好音乐美色,鸾徼就给我搞来;我曾经爱好宫室亭台,鸾徼就给我建造;我曾经爱好良马和赶车能手,鸾徼就给我招来。如今我爱好士子已经六年了,而鸾徼未推荐一个人,这是助长我的过失而废止我的善行。”所以像赵简子这样的人,是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能够以义理督责自己的臣子,那么,其国君就可以和他一道推行善事,而不可和他一道为非作歹;可以和他一道推行正直之事,而不得与他一道枉法徇私。

  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兴,桓公对鲍叔说:“何不起身敬酒祝寿?”鲍叔捧起酒杯敬酒,说:“希望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记被囚禁在鲁国的情景,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桓公离席对鲍叔再拜,说:“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不忘您说的话,那么齐国的江山也许就不危险了!”在这个时候,桓公是可以进言的。正因为可以进言,所以能跟他一起成就霸业。

  在这两个故事里面,赵简子与鲍叔牙、齐桓公都是有较强的自我觉照能力,是个善护念者。大至一国之君,小至营营众生,能善护念就能兴盛发达,吉祥如意,至少,不会遭受败绩。

  学佛不容易,做到修证的境界更难。让我们从善护念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去修,去证,逐步体证佛法的至高圆满。

  四、实相

  什么是般若实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金刚经》是让我们从事物的“有相”去理解“无相”的状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慧能悟道之后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便是透过生命的重重假相,看到自性原初的本质。

  所以,我们进入了般若实相,就是进入了事物的本体,就是进入我们的自性。

  倘若做事不能做到非常圆满、独到,或者别人不可及的境界,乃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事物的本体。进入不到本体,是因为我们的修行还不够,所以干扰太多,妄想太多,心被污染,失去了本有的清净。例如,当我在台上讲课的时候,如果达到忘我的状态,那时候主客观融为一体,就是我讲的最好的时候,下面所有人眼睛一动不动看着你,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呼吸和心跳。相反,我在台上状态不佳,思想游离,我的表达就很散乱,我的语言感染力就大打折扣,这时候台下的听众就处于游离状态,我的话他们听得有一句没一句,听了后理解一句,没理解一句,如同一杯浑水整个给他灌下去,就把他灌晕了。而好的演讲,一定是给人喝一杯清澈的水,把他净化了,使他五脏六腑重新过滤,焕发出新的生机。所以,当我处于游离状态的时候,台下的人跟我一样游离,当我进入“三昧”之境时,台下的人和我一起进入“三昧”之境,这即是感应和共振。因此,当你给别人一个善念时,对方一定能接受到这善念,当你给别人一个恶念时,即使还没有行动,对方也会有所感应。

  这种感应和共振,就是进入了事物的本体。

  故而,在人生中,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感召的结果,是我们的“心”给自己造下的“境”。你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适应心的生存环境,依报随着正报转,“正依不二”。因此,无论碰到什么,最关键的就是觉察自己,修炼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修行,是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事物本体,进入到它的般若实相。一个修行人,如果做什么事不能做到最好,肯定是他的修行不到位,功夫不到家。一个真正的禅者,一个具有云水禅心的修道人,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不管让他担纲何种角色,都能做出卓越的成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